8.3.5昌盛的秦汉文化 (2)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3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和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此外,《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
鲁迅因此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宗教传播的原因:宗教教义的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扶持。
①关于佛教的传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②关于道教的兴起,在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讲清下列几个问题:第一,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佛教起源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时期,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逐步传到中国。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其创始人之一叫。
道教尊为教主,称为。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的代表作是《》。
5.《史记》的作者是,它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二) 小组活动任务1.各小组准备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小组问题竞赛。
2.思考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从教材导入框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二:通过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本节课属于文化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都需要掌握。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在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中,涌现出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王充。
他在著作《论衡》中,批判“天降灾祸”,否认人死变鬼,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两汉时期佛教东来,道教兴起。
尽管佛教追求来世的幸福,道教主张今生今世得道成仙,但都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因而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广泛传播。
佛教和道教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思想政治教育:①王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②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是其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3.能力培养:回答:“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秦汉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有哪些值得我们自豪的成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秦汉时期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斗争,以及宗教的兴起和传播。
一、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1.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迷信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
秦汉时期流行更广。
兼并六国后,秦始皇盼望长生不老,曾派徐福等方士多次入海求仙药。
秦始皇还几次亲自到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不得,还至沙丘崩”(《史记·封禅书》)。
汉武帝为长生不老,也大搞求仙寻药的活动,一时间上疏言神怪奇方的术士多达万人。
(出示《汉代的神圣画像》)甚至神怪画像常作为房屋墙壁的装饰,或作为墓室的壁画。
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提问:谁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还宣扬迷信思想,提出“天人感应”。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连江凤城中学赵国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西游记剧照: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图)剧中的这几个人分别是哪个宗教的代表人物?那么,佛教和道教又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板书)1、佛教的传入(板书)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最早产生于哪里?(古印度)它的创始人叫做乔达摩·悉达多(展示:释迦牟尼)。
佛教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展示佛教传入示意图: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播,东汉明帝在洛阳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展示白马寺图)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在我国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经久不衰。
(展示佛教四大名山图)那么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佛教的教义方面去探寻。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
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