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非遗_鞋助力扶贫路_本报通讯员王靖本报记者郜磊
- 格式:pdf
- 大小:28.86 KB
- 文档页数:1
马桑坝村:竹编铺就脱贫路
云南省会泽县雨碌乡马桑坝村竹子资源丰富,群众有传统竹编的手艺,可由于竹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单一,难以将优势资源培育成增收产业。
2017年4月,云南省残联和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联合曲靖市残联,多次到马桑坝村实地调研后,邀请云南省知名竹编大师进村开展培训,带动残疾人家属和其他村民发展竹编产业。
连续三年的三次培训之后,村民的竹编技艺得到有效提升。
2019年,村里成立以竹产业开发为主的扶贫开发合作社,省残联出资20余万元建起扶贫车间并购买破竹机等设备,规模化发展传统竹编产品,集中收购残疾人在家编制的竹产品,再统一对外销售,促进增收。
截至目前,马桑坝村已培训竹编骨干89人,其中持证残疾人达37人,人均每月增收1200元以上。
本刊记者郝亚鑫通讯员王维进/文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阳市“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建设路径研究作者:王伟杰王燕妮来源:《歌海》2020年第06期[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层实践中,贵阳市凭借省会城市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在“非遗+扶贫”工作中成绩斐然,不仅形成了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更为贵州乃至全国的“非遗”扶贫工作推进贡献了“贵阳经验”。
然而由于本地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策略,也出现了产品创新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品牌营销滞后等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逐步推进,为“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贵阳要探索选取“非遗”扶贫建设的新项目,明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定位,推动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做好线上和线下品牌推介工作,才能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和乡村亮点,以脱贫之果践行乡村振兴之实。
[关键词]乡村振兴;贵阳市;“非遗”;精准扶贫在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贵州省早于2013年就启动了“锦绣计划”项目,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苗绣、蜡染、马尾绣等,致力于妇女手工产业脱贫①,取得重要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贵州多个地州市尤其是省会贵阳市,已经将贫困地区民众的传统生活技能变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尖经济”,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非遗扶贫”之路。
一、近年来贵阳市“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主要成绩贵阳利用自身丰厚的“非遗”资源,助力精准扶贫这一民生工程,通过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非遗”助推精准脱贫方向上下功夫,依托各县区的“非遗”项目筹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下简称“非遗”工坊),取得了精准扶贫、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成绩。
丰富和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扩大精准扶贫的资源基础。
“摸清资源情况,明确项目抓手”是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首要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发〔2019〕166号)明确要求“县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对地区内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
标题:传承与创新并行,暑期社会实践聚焦非遗传承导语:暑期是学生们放松身心、拓展视野的好时机。
今年,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暑期社会实践中,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以下是他们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让学生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今年暑期,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开展了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走进非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这次暑期实践中,学生们走进了各地的非遗传承基地,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 西安:探访秦腔艺术在陕西省西安市,一群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来到了秦腔艺术传承基地。
在这里,他们参观了秦腔博物馆,了解了秦腔的历史、发展和传承情况。
随后,他们还观看了秦腔表演,感受了秦腔的激昂与婉约。
2. 杭州:体验茶艺文化在浙江省杭州市,学生们来到了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学习了茶艺知识,体验了泡茶、品茶的乐趣。
他们了解到,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3. 云南:探寻民族音乐在云南省,学生们来到了一个民族音乐传承基地,学习了彝族、苗族等民族的音乐和舞蹈。
他们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传承与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学生们也意识到,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保存传统,更要与时俱进,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1. 创意结合,打造非遗新品牌在江苏省苏州市,学生们参观了一家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企业。
他们了解到,企业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2. 互联网+,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在这次实践中,学生们发现,许多非遗传承人正在尝试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例如,一位剪纸艺术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自己的技艺,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
三、总结与展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学生们在这次实践中收获颇丰。
内联升穿在足尖上的活非遗作者:程旭来源:《中国周刊》2016年第04期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工艺,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集三千多年民间智慧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将这一国粹继承得原汁原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则非内联升莫属。
棉、麻是中国种植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纺织作物。
穿着布鞋既是中国人朴素、低调、平衡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与表达。
这两者之间的神奇转化则完全通过手工制造得以实现。
当我们身居城市,远离自然的时候,最应感谢的是那些付出智慧与劳作的人们。
他们通过口传心授来世代传承,父亲传给儿子,师傅传给徒弟,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情感与精神。
独特的历史、文化、工艺以及某种共同记忆所带来的特殊情感共同交织成一种被称作“家”的味道,传承百年,这就是活的非遗。
“千层”鞋底的品质决定了鞋子的舒适性,选用高档纯白新棉布,将面粉与水以适当比例调和打浆。
把棉布用浆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烘干成布板,俗称打袼褙儿。
选上等天然黄麻手搓成麻绳,经过切、包、圈、纳、捶等数十道工序,讲究尺寸、手法、力度和细致,要求干净、利落、准确。
这样制成的内联升千层底线路顺、刹线紧、麻绳粗、针眼细、针码分布均匀,刹手紧。
一双一字纳底,每平方寸纳81针以上,每双鞋要纳超过2100多针。
鞋底既柔软舒适又吸汗透气,让脚底直接与大地交流,体验到呼吸般的畅快。
鞋帮的设计则迎合着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
李娟到内联升已经整整九年了,她的身份已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内联升内部培养的设计师了。
除了每天上网浏览国内外品牌鞋款最新动态外,更要下市场了解成品与面料的流行趋势。
面料从市场采购回来就可以开始打样了,由于布鞋缝绱制作的特殊性,工艺和面料选择上有着诸多的限制。
设计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设计、面料与工艺进行组合,将平面的设计图贴楦制成立体的帮样,而这种组合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
然后是拆分,将制成的帮样按照不同部位剪裁、修改,一个部位不合适都会影响鞋子上市后的使用。
非遗保护典型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下面列举几个非遗保护的典型案例。
首先,云南丽江古城借助非遗保护实现了城市更新。
丽江古城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丽江市政府采用了非遗保护的方式,对古城内的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如“东巴文化”、“木刻年画”等。
这不仅促进了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在非遗保护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其次,浙江义乌市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义乌市是一个以商贸业为主的城市,但在最近几年,义乌市政府开始注重非遗保护,如“皮影戏”、“剪纸”等。
通过非遗保护,义乌市成功地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集商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城市。
第三,广东佛山市重视非遗保护,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佛山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南拳”、“佛山木偶戏”等非遗项目。
为了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佛山市政府将非遗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非遗保护基地、成立非遗保护委员会等。
这些措施为佛山市的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非遗保护是一项重大的文化责任,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非遗保护,将非遗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
好的传播和发展。
非遗扶贫”是近年来传统手工艺行业10大非遗扶贫支持地统筹彭一里出现的高频词。
自2018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拟定了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
这些地区一直培养着传统技艺的“课代 表”,它们不仅盘活了当地的地域与人文资源,更在促进群众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文化底蕴深厚的贫困地区来说,通过非遗助力扶贫,不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还是扶贫效益的角度,都是可以优先选择的脱贫新路径。
为此,我们列举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公布的10个地区的12项非遗技艺,在多方力量的聚合下,它们成为脱贫工作的助推力,促进着非遗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
新骝维•尔f 丨治K墨玉县:地毯织造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包括设计、织造、平活、剪片、洗毯、整理等环节。
织毯的羊毛线有的仍采用古代植物染料加以印染。
地毯不仅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用品,而且大量出口到海外。
地毯的图案吸收了古代青铜器、刺绣、织锦、瓷器等图案的特点,特别是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地毯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叫狨n 治k 拉炉屮I 尼木县:藏香制作技艺藏香相传是公元7世纪时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所创,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藏香制作技艺采用柏树干、麝香、白檀香等几十种香料为原材料,制作时先\把柏树干锯成若干小段,去皮,再用水车磨成柏树木泥,和各种香料一起搓揉,然后把混合各种香料的柏树木泥放入牛角内压挤成型,再经过两到三天的晾晒,制成藏香。
叫川V T 凉山#族「丨治州昭觉县:葬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它先将羊毛、路驼毛等用热水浸湿,然后加以挤压,用棍棒碾轧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绒黏合在一起,形成名为“毯”的无纺织型毛织品。
鼻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羊毛和羊皮制作袈什、瓦拉、毛裙、毡帽、毡株等服饰的习俗。
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族漆器选用优质杜鹃木、酸枝木、樟木等为原料,经过干燥、打坯、打磨、补灰、水磨、打底、髹饰等40多道工序制成。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799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日期】2021.12.31•【文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残疾人保障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799号建议的答复王伟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残疾人非遗(手工制作类)居家就业的建议收悉,经商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中国残联高度重视通过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残疾人群体创造力和潜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促进人民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一大批残疾人提供了创业就业的空间。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联合制定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加强适合残疾人特点的职业培训,扶持一批民间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
中国残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残疾人参与民间工艺和传统文化项目的培训力度。
2020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残联厅发〔2020〕5号),试点设立一批残疾人非遗传承基地和残疾人非遗工匠工作室,开展残疾人非遗传承师带徒培训,带动残疾人稳定就业。
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手工制作等残疾妇女就业创业项目,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为“十四五”期间推动残疾人通过参与文化产业就业增收作出部署。
二、关于为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居家就业提供各类补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残疾人居家就业的发展,据统计,2020年度全国城乡已有94.6万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
中国残联配合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残疾人居家就业和残疾人工作室的支持。
芦苇织就金色阳光,非遗传习照亮人生夜路作者:***来源:《妇女》2021年第11期在河南淮阳,有一对夫妻头顶烈日、脚踩荆棘,不仅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美满幸福,更用芦苇织就金色阳光,映亮千名残疾朋友的人生路……“半个月亮”相亲会,让残疾人情有归处2021年6月2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河南省金穗子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的大院里,几十名或是拄着拐杖,或是戴着助听器,或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用芦苇制作的荷花、鲤鱼、轻舟、皎月等画作栩栩如生,散发着植物的清香。
赵俊霞笑着对谷穗说:“师娘,大家都学会手艺了,但好多人对象还没着落呢,您的‘半个月亮’相亲会什么时候再举办啊?”谷穗调皮地捅了一下身边的丈夫葛磊:“葛老师怎么看?”葛磊斩钉截铁地说:“等疫情过去,咱们继续,每年都办!”之所以将残疾人相亲会取名“半个月亮”,是因为在谷穗眼里,每一位残障人士都像被岁月霜雪弄得缺了边角的残月。
但即使只是半个月亮,也一样能散发自己的点点微芒。
她希望通过公益相亲会,让两个残月聚合成一个完整的圆月,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谷穗举办相亲会的念头,缘起一次拉家常。
2017年春节,谷穗和葛磊提着米面和一桶豆油去看望残障员工丁叔。
中午一起吃饭时,丁叔笑着说:“自从你们给我提供工作,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现在家里啥都不缺,你们不用为我担心。
”葛磊打趣道:“怎么不缺?缺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一旁的谷穗突然想起公司里还有很多残疾员工是单身,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办一个残疾人相亲会?虽然残疾人各有各的不便,但彼此结为伴侣后,生活中也能互相照应。
回家后,夫妻俩就开始精心策划。
她在工作群中发出通知,准备举办“半个月亮”相亲会,欢迎公司和社会上的单身残疾朋友参加。
问题是普通人找对象都不容易,残疾人找对象要考虑的事情更多。
第一届“半个月亮”相亲会没能促成一对姻缘。
过了一段时间,谷穗又组织了第二届“半个月亮”相亲会,培训学员赵俊霞负责接待工作。
安徽日报/2016年/6月/21日/第006版
民生新闻・专题
“非遗”鞋助力扶贫路
本报通讯员王靖本报记者郜磊
天气炎热,小村的培训现场更火热。
在泗县大杨乡小丁村,来自泗县天和鞋服有限责任公司的技师孙标手拿一双“非遗”布鞋,边说边演示:“不要跳针、不要漏针,鞋底要保持干净,纳一双鞋底给你们的手工费是18元……”他正在对贫困户们进行“非遗”布鞋加工技能培训,现场反应热烈。
村民丁翠莲站出来现身说法:“我已经是熟手了,每天能纳鞋8到10双,一天多拿一百多块钱,不仅脱了贫,还有点小富呐!”她拍拍口袋,笑声朗朗,引得身边的村民都跟着笑了起来。
泗县特有的药物布鞋不仅穿着舒适,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
2010年7月,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被批准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泗县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非遗”鞋的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传统手工药物布鞋年产销量上百万双。
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泗县文化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贫困户对接:企业将打好针孔的鞋底送到贫困户手中,村民动手将鞋底细密结实地纳好,验收合格即可获取报酬。
更典型的例子是大庄镇曙光村的青年张晓军,他因驾驶农机侧翻导致下半身瘫痪。
正当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之际,天和鞋服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技师上门教授他纳鞋底技术,而且特别将每双鞋的报酬提高为23元。
目前,张晓军一天纳鞋底收入最多可达200元,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并重树了生活信心。
“找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再当政府和亲人的累赘,我感到很满足。
”张晓军很有底气地说。
屏山镇屏东村的贫困户朱昌兰也踊跃加入纳鞋底的行列。
她说,纳鞋底这个活儿的好处是不必离家外出,收入也不错。
现在她每天纳鞋底7双,净得工资126元。
朱昌兰满怀憧憬地说:“现在手还不熟,等到熟练了,我一天能纳上10双,一年就能赚个三四万元,今年脱贫有指望啦。
”
“非遗”布鞋是个宝,穿着舒适又轻巧。
如今,泗县的“非遗”布鞋由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走红市场,“非遗”布鞋纳鞋底文化扶贫项目已经在泗县的40多个贫困村推开,2000多贫困人口借此增收,走上脱贫致富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