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4外国诗两首
- 格式:docx
- 大小:18.95 KB
- 文档页数:4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第二节:写静谧、美丽第三节:写第四节:再次写三、练习反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4《外国诗两首》主备:罗有志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体味诗歌语言,展开丰硕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以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战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招架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战,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以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夸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链接材料】2——休斯简介: (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振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一辈子活,对他们痛楚生活给予同情,歌颂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踊跃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进展具有深远的阻碍。
一、生字注音:虔信慰藉二、词语积存:虔信:二、探讨展现:(一)《祖国》探讨展现:一、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二、试探:《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抒发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领略诗歌浓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重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欣赏诗歌语言,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学习难点】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能深入诗歌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①莱蒙托夫被尊为文学史上“”。
他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
他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
②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诗人。
黑人文艺复兴时的领袖,被誉为“”。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
诗就这样产生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虔.信()慰藉..()惦.念()颤抖..()深邃.()..()镶嵌晨曦.()沐浴..()潺潺.()河畔.()瞰.望()浑浊..()黝.黑()①虔信:②慰藉:③晨曦:④深邃:⑤瞰望:4.《祖国》一诗中诗人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的景象,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寻找“”的过程,并截取了了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详细地描写了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5.《黑人谈河流》中诗人想通过“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①俄罗斯民族诗人奇异的爱情②哈莱姆的桂冠诗人黑人的命运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2.qián wèijiè diàn chàn xiāngqiàn suì xī mùyùchán pàn kàn húnzhuó yǒu 3.①虔信:虔诚地相信。
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4外国诗两首一、自学导航㈠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平实中见真情、深邃中显自豪。
㈡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二、自主学习1、自读两首诗歌,看看你能否自己读懂情感?2、静静地、慢慢地读课文,比较一下它和中国诗歌的异同点?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填空。
⑴、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家之一,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
除此之外,还有先与他、被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以及后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
我们曾经学过的后面两位诗人的作品分别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夜》。
莱蒙托夫的<< 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这首诗宣告了反对暴政的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诞生。
莱蒙托夫在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
⑵、兰斯顿·休斯,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外国诗两首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祖国》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歌中的生字词。
虔.()信慰藉.()2.下面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请补充完整。
(1),栋莫如德。
(《国语》)(2),害与国者恶之。
(晏婴)(3)乐以天下,。
(孟子)(4)匈奴未灭,?(霍去病)(5)常思奋不顾身,。
(司马迁)(6),以义灭身。
(曹操)3.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
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4.作者链接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大概意思。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勾画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二)文本探究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4.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语言品析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有怎样的内涵和作用?2.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第二课时《黑人谈河流》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中生字词。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诗人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的意境中。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⑴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⑵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导学】一、整体感知(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虔.诚()镶嵌..(.).晨曦.(.).沐.浴()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
慰藉:瞰望:镶嵌:虔信:深邃:沐浴: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俄国诗人_______________;《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诗人__________,黑人文艺复兴运动领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
学反思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
4.《外国诗两首》学案
设计:刘杜王军
教师寄语:“谁不说俺家乡好。
”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____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
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
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
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字的音:,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主义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朗读课文《夜》,思考: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静谧、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了解《蝈蝈与蛐蛐》和《夜》的作者。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本诗结构上分几部分,以哪些句子为标志?分别写了什么?(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9页第1、3(1)、4(1)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夜》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比较阅读:说说《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预设答案: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第一单元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对诗歌的赏析水平有待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
授课总时数: 2 授课日期:2018 年 2 月24 日主备人: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 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
式特点。
2.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三、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记忆清单:
虔(qián)信镶嵌(xiāngqiàn )深邃(suì) 晨曦(xī)瞰(kàn) 望
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2.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祖国》作者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休斯,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感悟法
2.合作研讨法
3.联想想象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
1.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
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
①听多媒体播放的录音,划分节奏。
熟读字词。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自由诵读。
②设问释疑
(1) 《祖国》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2) 《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找出《祖国》一诗中的中心句。
(4) 在《祖国》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表示让步的句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祖国》一诗中,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有什么好处?
(6)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8)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3.讨论释疑
个人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小组再交流体会,组长组织大家准备发言。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
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先自己读一遍,再在组内放声读,同组互相纠正或鼓励。
(三)展示汇报梳理
1.整理板书: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2.小组以各种形式上台朗读这两首诗,读出对这两首诗的独特体会。
(四)达标检测评价
1.基础题
1)给汉字加拼音
虔( )信颤( )抖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黝( )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2.达标题
1)如何理解《祖国》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2)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