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现实和幻灭:《阿拉比》中的隐喻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235.16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文体摘要: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集的第三篇《阿拉比》叙述了一个初涉人世、陷入情网的少年的心路历程。
詹姆斯·乔伊斯应用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天主教会的衰败,其独特的“精神顿悟”手法让主人公从理想的爱情中觉醒。
关键词:《阿拉比》理想现实文体分析象征印象主义精神顿悟一、小说概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条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
出于对朦胧爱情和对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场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买件礼物。
当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终于来到时,早先答应给他钱的叔叔却迟迟不归。
随后又因火车耽误了时间……最后,他好不容易进了集市,此刻,大厅里已是黑灯瞎火,一片昏暗丑陋,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无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
二、小说的主题《阿拉比》是小说集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期”的最后一篇。
小说通过描写一位不知名少年恋爱梦想的破灭,揭示当时都柏林令人窒息的空气和天主教会对市民阶层的桎梏。
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对“阿拉比”市场的描写中得到最终升华。
三、文体体现1.词汇特征名词。
在小说中具体名词词汇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如street,boys,house,neighbors,faces,rooms,air,garden,furniture,winter,dinner等,并且这类名词是我们周围非常的事物,这种描述的方式具体且直接,给读者的感觉就如是小说中的一切就是读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小说中所描述的事情表面上给人很混乱的印象,但正是这种表达上的混乱暗示着少年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动词。
小说中出现的动词也较简单、朴实,这种表达方式说明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读者我们身边的平常生活,如came,eat,met,play,brought…through,ran,smoothed,returned,etc.用来描述无生命特征的周边环境事物时,该类动词常被予以拟人化。
象征主义视角下对《阿拉比》的解读作者:张蔚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2期摘要: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在其代表作《阿拉比》中广泛采用了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其妙笔横生之处随处可见。
本文试图从《阿拉比》的作品简介及其与象征主义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阐述象征主义视角下《阿拉比》所带有的精神瘫痪意象象征、理想与爱情意象象征等,希望能够挖掘出《阿拉比》隐藏在文学含义下的一些象征主义手法的生动与独特运用,为读者解读《阿拉比》提供一些意见和方向。
关键字:象征主义《阿拉比》解读引言在象征主义视角下对《阿拉比》进行解读,不难发现故事中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精神等超出了文学本身的一种内涵,也会发现一种属于《阿拉比》的象征主义。
而且,作为爱尔兰最为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阿拉比》更是将詹姆斯·乔伊斯惯用的意识流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一些看似寻常却又意蕴丰富的象征因素让其不仅贴近了生活,也揭示了文章中很多主流意识的文学主题。
从而使得《阿拉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极高。
一、《阿拉比》的作品简介及其与象征主义的关系(一)《阿拉比》的作品简介《阿拉比》出自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的短篇小说集,讲述了生活在爱尔兰的一个少年关于初恋的故事。
少年在从追寻爱情的理想化过程中,不断顿悟,不断理解,领悟到了真实世界与其自身臆想世界的天壤之别。
少年在爱恋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了一些真实世界中的人生道理。
换句话来说,詹姆斯·乔伊斯旨在通过爱尔兰少年的爱情故事来阐述一个人理想破灭的过程,这部出自《都柏林人》第三篇的爱情文学实质上是对乔伊斯自身情绪和同年经历的真实写照,乔伊斯通过不带主观色彩和漫不经心的文学语言,生动活泼地展现了爱尔兰少年在浪漫追求爱情中获取精神领悟的过程。
(二)《阿拉比》与象征主义的关系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象征主义一经出现,就历经了空前的发展和交流,在20世纪初与美国和欧洲的各大文学学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直至其作为一门极具影响力的核心文学流派,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世界文坛。
理想的幻灭与成长——《阿拉比》主题研究作者:宋平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8期宋平平[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摘要:《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
它描述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懵懂爱情的浪漫追求及其幻想破灭后个人逐渐成长的过程。
小说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讲述小男孩的经历和生存环境,反映了人们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理想破灭的必然性事实。
通过解读小说的主题——理想的幻灭与成长,意在揭示当时爱尔兰社会精神瘫痪、社会麻痹的现实,同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小说作品。
关键词:乔伊斯《阿拉比》幻灭成长《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作品。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爱尔兰处于英国殖民统治和天主教统治双重压迫的黑暗时期。
当时的爱尔兰社会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弥漫着压抑的气氛,人们挣扎于苦闷和绝望之中。
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不知名的十四五岁的小男孩,幻想着浪漫的爱情,在其一次去往爱恋女孩所向往的集市旅行之后,幻想破灭,陷入失望与绝望,也因此心智得以成长。
小男孩是每一个成长中少年的缩影。
他的希望与失望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与矛盾,这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一、理想幻灭理想幻灭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男孩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处于爱情萌芽时期。
他的爱恋纯粹不掺杂任何杂质。
在与他爱恋的女孩简短的对话之后,他想去集市——阿拉比给她带一份礼物。
由于他叔叔粗心疏忽,他错过了集市开放时间。
当到达阿拉比时,他发现摊位即将关闭,集市陷入黑暗。
男孩发现真正的集市并不是他所想象得那样美丽。
女孩提到的所谓的辉煌集市与他居住的周围环境并无差别。
它昏暗破旧、死气沉沉。
男孩的内心满是强烈的失望感,发现自己的爱恋就像集市一样不堪。
伫立在集市中凝视着无边的黑暗,男孩的自嘲意味着他理想的幻灭。
在《阿拉比》故事中,为了展示令人窒息的瘫痪氛围,预示理想注定幻灭的事实,作者描写了许多方面,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言语呈现方式等等。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0.09.022梦想、现实和幻灭:《阿拉比》中的隐喻赏析吴海霞(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是其早期作品。
在这篇小说中,隐喻的运用无处不在。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文本中所出现的一些主要的,如“死胡同”、“教士”、“阿拉比”、和“圣杯”等隐喻的分析,看作者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特殊的含义,以此来揭示人物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人物心理的变化。
关键词:隐喻;《阿拉比》;死胡同;牧师;圣杯;幻灭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10)09-0084-03收稿日期:2010-07-15作者简介:吴海霞(1976-),女,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都柏林人》是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作品是以作者故乡都柏林为背景,共有十五个短篇故事,按照人生的“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的顺序全方位展示了都柏林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结构上就具有某种隐喻色彩。
小说集中的故事反映了都柏林人道德、精神生活中普遍的瘫痪麻木状态。
“乔伊斯对生活在困境中的都柏林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于他们身上的弱点则毫不留情地做了揭露和鞭笞”[1]。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的第三篇,属于其中的“童年篇”。
《阿拉比》讲述的是一个男孩浪漫幻想破灭的成长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男孩的初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故事中的男孩喜欢上了同伴“曼根的姐姐”,星期六晚上专程到阿拉比市场去买礼物以示心意。
但当他终于到达梦想中的达阿拉比时,大多数商店已关门,男孩的小小的梦想在冷漠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幻灭了。
小说揭示了即使是朦胧少年也难以逃避都柏林的腐朽和麻木。
乔伊斯在描述故事时笔法细腻,使用了隐喻性的叙事语言,赋予事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相当复杂的内涵[2]。
《阿拉比》象征手法的运用例析《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童年”的最后一篇,可以认为是乔伊斯本人童年情感的写照。
自小说创作以来,小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很多读者认为该小说是单纯的对小男孩情窦初开的解读,还有部分读者认为小说内容与宗教有着很大的联系,将这种联系过分夸大。
实际上,乔伊斯想通过描述一个孩子对朦胧爱情的追求,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进而表明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柏林的批判,最终凸显宗教虚妄这一主题思想。
运用多种意象对比以及象征手法,对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一、《阿拉比》的相关简介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1年,是爱尔兰作家以及诗人,从小生长于柏林的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中,深受天主教文化的影响。
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着较为坚定的信念,母亲也是比较虔诚的天主教徒。
乔伊斯出生时的爱尔兰,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并且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他有着一大群的弟弟妹妹,使得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但是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父亲似乎对乔伊斯比较偏爱,当他全家都没有足够吃的东西时,他的父亲还坚决给乔伊斯购买外国书籍,这也使得乔伊斯在小时候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然而,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各大城市,但对文学却矢志不渝,勤奋写作,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乔伊斯在1904年才开始创作《都柏林人》,这是他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为著名的短片小说集。
该小说集主要是取材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深刻揭示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通过将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就像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以简练的笔触,浮现出苍凉世态。
其中《阿拉比》中主要描写的是住在北理齐的男孩希望获得他朋友姐姐的芳心,围绕这个线索展开小说描写。
他承诺要给他朋友的姐姐在阿拉比集市买一些礼物,当他姑父答应给他钱后的几天,一直想着给那女孩买什么礼物。
然而,在去集市的那天,姑父回家比较晚,当把钱给这个男孩时,集市很多店都关门了,仅剩的几家店里东西又太贵,已经超过了他的购买能力,在阿拉比集市他得到的只是失望。
《阿拉比》中的象征主义摘要《阿拉比》是20世纪英国杰出作家和诗人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该短篇小说通过描写都柏林男孩从追求美好的爱情与梦想直到认真现实、幻想破灭的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其对人性的压抑,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瘫痪与麻木不仁。
本文从《阿拉比》中丰富的意象出发,通过分析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关键词:《阿拉比》意象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作家和诗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同时也是意识流文学大师。
他将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意象丰富、寓意深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优秀作品,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创作艺术的集中体现,奠定了其现代主义小说鼻祖的地位。
该作品由十五篇精炼的短篇小说组成,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出当时都柏林的社会现实和当地人们的精神状态,并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阿拉比》是该短篇小说集中的第三篇,也是一部充满着象征意象的、带有自传意味的作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天真烂漫的都柏林男孩,他向往美好浪漫的爱情,希望到传说中具有异国情调的阿拉比集市为自己的心上人“曼根的姐姐”买一件特别的礼物以示爱意。
然而,当他费尽周折拿着钱到达仰慕已久、已经打烊的集市时,却发现那里跟自己所住的街区并无不同,所谓的美好至极、令人向往的阿拉比集市,只不过是一个外表虚幻繁华、本质则俗不可耐、了无趣味的灰暗世界。
这对于把阿拉比集市视为自己的爱情支柱、理想支撑的主人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开始发现自己仅仅是一个被虚荣心左右的可怜虫,也了解到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事物最终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失望。
浅谈《阿拉比》中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一、本文概述《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杰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乔伊斯以其精湛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通过描绘主人公小男孩对阿拉比集市的憧憬和失望,展现了都柏林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迷茫。
本文旨在浅谈《阿拉比》中的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对小说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揭示乔伊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他对都柏林社会的深刻见解。
本文首先将对《阿拉比》的故事梗概进行简要概述,以便读者对小说的整体情节和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随后,将逐一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关键意象,如阿拉比集市、黄色灯笼、女人的形象等,并探讨它们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意象,本文旨在揭示乔伊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都柏林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进而传达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二、《阿拉比》中的意象分析《阿拉比》这篇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意象构建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失望。
其中,几个核心意象的描绘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深化了主题的内涵。
“阿拉比”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它象征着主人公心中理想的世界,一个充满神秘、浪漫和异域风情的地方。
在主人公的想象中,阿拉比市场是一个可以满足他所有幻想和渴望的地方,它代表着未知和美好。
然而,当主人公真正走进阿拉比市场时,却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甚至显得有些破败和混乱。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主人公对阿拉比市场的幻想破灭,也象征着他对于理想世界的失望。
故事中的“黄色灯笼”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黄色灯笼在夜晚发出微弱而温暖的光芒,为主人公指引方向,也象征着他心中的希望。
然而,当主人公走进阿拉比市场后,却发现黄色灯笼的光芒变得模糊而暗淡,无法再为他指明方向。
这种变化不仅暗示着主人公对阿拉比市场的失望,也象征着他心中希望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