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射礼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端午射礼流程一准备场地布设:堂东西阶上下射位两靶位靶后遮蔽布乏释者案弓箭架(架上放箭十六)物品准备:弓箭扳指护臂托盘酒爵【执事执】旌旗【获者执】算筹【释者执】诸射者在西堂成耦面南站司射在东堂面南站释者获者各执事就位二入场司射升东阶,至司射位,面西,谓射者:“弓矢既具请射于诸君”四位射者入场,至射者位。
司射行礼射者还礼。
司射面南,谓执事:“纳射器”两位执事分两次送上四套射具(每套弓一把护臂一个扳指一个)。
司射谓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上靶区用旗帜指示靶心位置入场纳射器倚旌注:因射者有四而执事止二故纳射器要重复一次先为上耦再为下耦三一番射司射面西:“请诸君依次而射。
”上耦的两名射者袒左佩护臂扳指上箭架取箭将三支箭插在腰带上左手执弓右手指夹一箭。
上射在左,下射在右,两人并排走到西阶下,相互行礼。
上射先升堂,下射待上射走到第三个台阶后再升堂。
上射升堂之后等待下射上堂,两人上堂后并排面东,向司射行礼,司射还礼。
两人并排走到各自的射位面南就位目视靶子。
司射:“无射获,无猎获。
”上射面南行礼,引弓射箭,射完一箭之后,下射引弓射箭,如此轮流,直到射完四箭,射完最后一箭时,下射面南行礼。
(每箭射完后,获者认真观察,如射中则向上挥动旗帜,报“获”,释者不计成绩)射毕,上射走到西阶前时等待下射,两人并列下堂。
上耦下堂时,下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
下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司射面南宣布:“诸君座射”两位执事上靶区取箭,还于诸位射者。
上堂取箭四二番射司射面西:“请诸君依次而射。
”射者前述动作,升堂就位。
司射:“不贯不释。
”射者重复前述射法,获者报靶并挥动旗帜报获(如果出现射中靶子却弹开的情况,则不报靶不扬旗),释者手执筹,眼观获,上射中一发则在案左边放一筹,下射中一发则在案右边放一筹。
两耦射毕下堂,释者累计成绩,出,面北宣布:“左右卒射,左贤于右(或右贤于左)”【左即是上射】司射面西,谓射者:“请胜者为不胜者酌酒”上下两耦射者重复前述动作,升堂就位。
射礼:谦和、礼让、庄重之礼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礼记·射义》射礼的意义其一,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是华夏独特的人文景观。
尊重传统,扞卫文化的多样化存在,这些文明复兴的普适性要求同样适用于射礼。
其二,射礼中有大量的华夏文明精华积淀,而其糟粕相对较少。
射礼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
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射礼的诸多细节中,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而尤为可贵的是,与其它不少礼仪样式相比,射礼中的等级观念、专制色彩等劣质部分相对较少。
比如,主持乡射礼的是宾,而不是地方行政长官。
宾是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但德行卓着,由宾来担任射礼的主角,显然是为了提倡尊贤的风气。
人选一经确定,州长要亲自登门约请。
行礼之日,州长要在序门之外迎宾。
在射礼的三番射的环节,大夫身份虽然比较高,但射礼要求,他们也要与士一一配合为耦。
这种不论等级身份、崇尚德行、讲究平等的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其三,射礼中蕴涵有华夏特有的人文体育精神。
专门研究传统礼仪的着名学者彭林教授指出(本文多处引用彭林教授的有关着作论述,谨致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与中国乡射礼的普及,年代约略相当,但两者所体现的文化,却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古希腊人的理念中,人的精神与体魄是分离的,精神由诸神管理,人只负责自己的体魄。
古希腊的体育精神,是强调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竞争,注重体魄强健和雄美。
克己复礼,执觯迎宾乡射礼:六艺墙面装饰■ 文 笑川乡射礼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种以射箭为主要项目的庆典礼仪,是周礼六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艺,是孔子大力推广的周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的“射”“御”二礼则是关于射箭与御马拉车的礼仪,属于礼仪标准中贴近军武的一部分,在《礼记》《仪礼》中详尽地描述了这两者的行为规范。
《左传》中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就是说祭礼和军备,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由此观之,射御二礼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射礼,尤因其组织的简易性,而广在传统中国的乡里之间为人所组织。
射礼,是周代礼制中一个重要部分,属于“嘉礼”,列为五礼之一,具有突出的地位。
《仪礼》中关于射礼有两篇记述,即《大射礼》和《乡射礼》。
大射礼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礼仪,是于庙堂之上的祭祀大事,而当射礼外化于民间,显之于乡土,则是在中国广泛流传千年之久的“乡射礼”。
现如今,我们几乎无法在乡里田间找到自发且原生的乡射礼,但水路攻占图拓片《考工记》明永怀堂刻本《仪礼》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所复原乡射礼的影片片段长度(弓为计量单位),1弓长200厘米。
安排司射、射者等人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客的到来。
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
等待时可以饮酒作乐。
待到宾客到齐后,司射(即射礼主持者)便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主宾。
自此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二、乡射礼开始司射把六名射者中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这一步骤称之为“合耦”。
射者分成三组,称之为上耦、次耦、下耦,合称三耦。
每一耦两个人,分别叫上射和下射,每个人取四支箭。
司射为众人做出合乎礼节的示范后,即可准备进行三番射。
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待到三耦每人的四支箭都射完之后即可开始二番射。
二番射时除了三耦之外,州长、乡里的大夫、宾客凡是愿意来的,都可以参加,三耦起头。
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乡射礼乡射礼——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彭林教授作为研究礼学的专家,根据《仪礼·乡射礼》用现代的语言清晰、完整地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
先秦时期,每逢春秋两季,由官员、卿、大夫、士和学子等参加的比赛便会举行。
场地是州立学校。
主持者叫做“宾”,多为德行卓著、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担任。
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置于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
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
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
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
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
第一番是教练教大家练习。
教练在这里被称为“司射”。
司射先作射仪的示范,然后选手依照练习。
由于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比赛结果公布后,胜方射手要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
负方射手则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
各组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喝罚酒,然后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
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相同,只是增加了音乐伴奏。
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演奏得均匀如一。
只有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才抽出算筹计数;否则,即使射中也无效。
第三番射的比赛结果公布后,各耦射手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
据《礼记·射义》记载,“除了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贪财而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之外,都可以入内。
”可见乡射礼对于参加人的道德有着很高的要求。
这项运动还强调正确对待比赛以及对手的态度。
孔子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今天,我们看到,日本、朝鲜的相扑、跆拳道等传统竞赛项目,在比赛之前和结束之后,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互致敬意,这正是乡射礼的遗风流泽。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笔记乡射礼的操作君子之争一一古代中国的乡射礼(二)州长是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一个弓的长度是六尺1以下哪项不属于六经的内容() A诗经B尚书C周易D史记2古代选拔德行优异的人才,一般几年进行一次,即(C)一大比。
(每年都会选) A一年B 两年C三年D 四年3乡射礼结束后,大家喝酒,一般宾先行,主动离开。
(对)乡射礼的来源君子之争古代中国的乡射礼(一)我国至迟在春秋时代,在民间流行一种称为乡射礼的射箭比赛,它的比赛仪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的《乡射礼》中 1我国至迟在春秋时代,民间流行一种称为乡射礼的射箭比赛,它的比赛仪则,完整地记录在哪里(D) A《尚书》B《周易》 C《春秋》D《仪礼》2侯”的意思是(A)。
A军事首领(能射箭的人) B箭C大刀D枪3古代一个国家分为好多乡。
(对)婚礼的发展人伦之际万世之始一一古代中国的婚礼(七)1古人过生日的传统习俗是(A)。
A吃面B唱英文生日歌C吃蛋糕D喝酒、2中国人结婚的传统色彩是(C)。
A黑色B纯白色C大红色D桃粉色3现今梅毒感染率已经是90年代的多少倍(C)A2 B10 C25 D504美国和中国都正在回归禁欲。
(错)美国回归,中国在追求性解放古代婚礼的特点人伦之际万世之始一一古代中国的婚礼(六)古代婚礼的特点及与现代婚礼的不同:古代婚礼不用乐、婚礼不贺(互相不送礼)、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新婚之日,新郎穿阙便服(冠礼时的衣服)镶着黑边的,新娘的也是有着黑边的玄色的衣服、车也是黑的、盖头是在宋代才兴出现的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杜佑:唐朝中叶政治家、史学家,著有《通典》一书郑玄: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汉代重要的思想家1关于郑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D)。
A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B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 C 清代重要的思想家D著名教育家2如果父母已经不在人世,那么婚礼将采用怎样的仪式来拜祭(D)(事死如事生)在宗庙里举行A却扇(明朝) B弄眉C佩巾D奠菜(定)一年四次(宋朝时三天后去奠定时)3赦甚指的是婚礼当天可以使用一些原本本身份的人不会使用的东西。
民间祭祀祭祖的流程程序
祭祖(简三献礼)程序表
1、祭典开始:鸣炮。
2、执事者各司其职,鼓起严、鼓再严、鼓三严。
3、请陪祭者就位、请副主祭者就位、请全体裔孙肃立。
4、请主祭者至门口迎祖(由礼生带领)。
5、迎祖:(敲钟擂鼓:二鼓一钟)全体裔孙面向门口,主祭者跪,恭读请祖文,兴,礼生带领主祭者及司炉(将香炉)回会场(曰:请主祭「一鞠躬」至案前「再鞠躬」行安香礼「三鞠躬」)。
6、献茗(鼓一声)拜(钟一声)进。
(鼓起严、鼓再严、鼓三严)
7、行上香礼:(全体裔孙)拜(钟一声)再拜(钟一声)三拜(钟一声),进香。
曰:林姓始祖源远流长列祖列宗辟土开疆
(鼓初严)
8、行初献礼:主祭者跪(只有主祭者拜)
献花(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馐(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果(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牲(鼓一声)拜(钟一声)进,初献爵(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财帛(鼓一声)拜(钟一声)进。
民俗节庆门户网站曰:肃肃初献花果馨香精神左右祈降庥祥。
两汉射礼《史记》、《汉书》皆不记宫廷有大射之礼。
《通典·军礼》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议及大射礼与乡射礼用乐之区别。
《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59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
这是史书始见记大射之礼。
两汉时,军队中别有一套秋射比试之法。
东晋咸康时,庾亮曾依据礼经制定乡射之礼。
后齐的射礼,史籍记载较详,每年三月三日及季秋举行,季秋为大射,在专设的“射所”行礼。
三月三日射礼规模较小。
唐代射礼在射宫举行射礼,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两次,射礼基本上照礼经制定,但必由皇帝初射,群官射中者有赏赐。
开元初,有人奏告射礼“耗国损人”,“既不观德,又未足威边”,曾一度取消。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又以“永鉴大典,无忘旧章,将射侯以观德,岂爱羊而去礼”为理由,恢复秋季大射。
(《通典·军礼》)但仍未能持久。
五代时亦未见有射礼举行。
北宋射礼大体沿用唐代制度,南迁后即未见记载。
辽、金、元各有其俗,射法与中原古制不同。
明太祖比较重视射礼,洪武三年(1370)举行大射礼。
他认为,只由武夫弯弓习射而文士不解弧矢之道,是不对的,下令太学及郡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箭。
然而,这一诏令似乎并未长期执行。
《明集礼》所载“射仪”,较礼经规定减省许多程式,参加者还包括“各官员子弟”及“士民俊秀者”。
清代射礼在大阅及秋狝时举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阅兵南苑,树侯而射。
康熙帝亲射五矢,箭箭中的;驱驰而射,一发又中,遂传为佳话。
这也可以看到清初对骑射军训的重视,而后世八旗子弟之散漫怠惰,不知习武骑射,两相对比自有霄壤之别。
乡射礼
乡射礼流程:
1.主人由其相带领,至大门邀请宾客,曰:“贵客登门,有失远迎”,主人再揖
宾,宾客回礼。
主人一揖三宾,宾客分别回礼。
2.主人引领宾客入府登堂,至堂下,主人及宾客一揖。
主人升东阶(阼阶),宾
客升西阶(宾阶)。
3.宾客至堂内,主人为宾客斟满一杯酒,向其敬酒,宾客回敬一杯酒。
主人为
宾客摆好酒杯位置,再斟满一杯。
主人向三宾敬酒,三宾回敬。
4.主人稍坐片刻,即向宾客告退,降阶至堂外命司正。
主人曰:“命贤弟为司正,
莫要推辞。
”一揖司正。
司正揖曰:“承蒙错爱,敢不从命”。
主人即返回座位。
司正至堂下正衣冠、盥手后持酒杯升堂,至堂内,曰:“少壮孝悌,耄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皆在此列,请满饮此杯。
”司正与宾主皆饮一杯。
5.司正曰:“待在下具备弓矢,以作射。
”至堂下置备弓箭,与司射交谈。
宾主
继续宴饮。
6.司正揖请司射升堂,司射回礼,升西阶,至堂西方左袒,持弓箭觐见,向宾
一揖请射,曰:“弓矢既具,有司请射。
”宾答:“某不能,为二三子。
”司射向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
”主人颔首曰:“可。
”司射一揖后下堂。
7.司射下堂命令参射者登堂取弓矢,曰:“升堂,纳射器。
”参射者一揖司射,
司射不必回礼。
8.参射者六人,列队升堂,至堂前揖宾主,至西处取弓,下堂列一横队。
执事
将箭匣放在西阶下。
9.司正出列,大声曰:“张~侯~!”执事出列,到指定地点设置箭靶,同时乐工
鸣鼓。
箭靶设置好后,获者执旗站立于箭靶前,司正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内,其余皆入。
”然后入堂,对宾主曰:“”一揖宾主。
出堂大声曰:“比~耦~!”
10.司射挑选每两人为一组,组成三耦:司射曰:“命某某与某某为上耦,命某某
与某某为中耦,命某某与某某为下耦。
”每耦依次出列,一揖司射。
至堂屋一边列队。
司射命令:“袒~~决~遂”。
参射者依次左袒,戴上扳指,带好护臂。
司射命令:“各与其耦取矢,拾。
”参射者依次走到箭匣前取四支箭,一支箭拿在手里,三支箭插在腰带上。
列队站好。
11.司正大声曰:“起~鼓~!”乐工敲鼓(节奏由慢到快)。
司正大声曰:“示~侯~!”
获者拿旗挥舞示出箭靶,拱手,然后离开,肃立一旁。
12.司正大声曰:“司射诱射!”司射出列,揖至堂上,一揖司正。
试射四支箭,
展现自己最好的射艺。
射完后一揖众人,下堂揖入列。
13.司正大声曰:“行~初射礼~。
”司射命曰:“无射获,无猎获,上耦,升射!”
上耦一揖出列,升西阶,升阶时,上下两射间隔一级台阶,至堂前一揖主宾。
左脚放在画好的射位上,上射在西,下射在东。
上射下射依次射完四支箭。
每射一支箭,获者都要报靶,若中,即挥动旗帜,不中则不挥。
射完后揖下堂,同时司射命令中耦升射,当两耦在路上相遇时要互相行揖礼,下耦依旧如此。
三耦依次射完。
这一阶段(初射)算者不要计数。
14.三耦射完后,司射宣布:“三耦卒射。
”司正命曰:“取矢。
”执事出列,将箭
靶上的箭矢取下,放回箭匣中。
获者执旗站立于箭靶前。
15.司正请主人与众宾下堂结耦,取入列,参与射箭。
列队完毕后,司射曰:“行
~再射礼,不贯不获,取矢,拾。
”众人列队取矢。
完毕后,司射曰:“无射获,无猎获,上耦升射!”上耦升堂射箭。
获者依旧报靶,此时算者要开始计数。
16.三耦射完后,司射曰:“宾主,升射!”宾主互相揖让后,升堂射箭,宾为上
射,主人为下射。
射完后下堂入列。
司射曰:“众宾上耦,升射!”众宾上耦升堂射箭。
依次射完后,司射宣布:“众宾卒射。
”司正曰:“取矢。
”执事上前取下弓矢。
17.司正持酒杯下堂,向获者与算者敬酒,表示感谢。
然后计数,回到堂上宣布
结果。
上射优于下射则曰:“上射贤于下射,胜X纯X奇。
”反之亦然。
此时,所有耦的上射即为胜者。
18.司正曰:“饮不胜者,上耦升堂。
”上耦上堂,此时为胜者先升堂,揖执事,
将弓箭交给其,胜者为不胜者酌酒,口称谦辞,不胜者口称不敢,一饮而尽,互相揖让,取弓下堂入列。
19.所有人饮毕,司正下堂,至宾主前揖曰:“请行终射礼”,宾主对曰:“劳烦”,
司正至乐正处,揖曰:“命兄长为乐正。
”乐正对曰:“某不才,敢不从命。
”
互揖后司正升堂。
20.司射曰:“行~终射礼,不鼓不释。
”上耦取矢升堂,站好后,司正曰:“奏乐。
”
乐正开始奏乐。
参射者合着音乐的声音射出箭矢。
亦然依次射箭。
完毕后,司射曰:“众宾卒射。
”司正亦然至算者出计算结果,升堂后宣布结果。
司正曰:“饮不胜者。
”依旧如前。
21.所有人饮毕,司正曰:“三番射毕,请宾主升堂。
”所有宾主及乐工执事等人
进入堂内宴饮休息。
22.司正揖曰:“下面由飞雁卫成员进行箭阵表演,请各位欣赏。
”出堂屋命曰:
“箭阵,演礼!”箭阵表演人员上场进行箭阵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