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一.【2017 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 分,共12 分)《河中石兽》(原文略)

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湮于沙上湮(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3)曳铁钯曳________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分)

译文:

(2)可据理臆断欤?(2分)

译文:

21.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两种情况:

(1);(2)。

三.【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河中石兽》(原文略)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1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

答:

四.【2017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14分)

【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一日曝书画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文:

乙文:

五.【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河中石兽》(原文略)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其言如____________ ②须其夜艾艾_______________

③阴布大网阴_____________ ④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文:

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甲文:

乙文: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相同之处:

作用:

六.【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11-15题。(共12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求二石兽于水中求(2)竟不可得竟(3)转转不已已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答: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答:

七.【2016·青海省西宁卷】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问题。(9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⑴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 ⑵如是再啮啮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于____________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

答: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答:

八.【2016·湖南省常德卷】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完成19-23题。(12分)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是非木杮是_______ (2)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________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原文略)

【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

【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 )

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3分)

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吾之患在鼠

2、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 (4分)

⑴山门圮于河 ( ) ⑵棹数小舟( )

⑶遂反溯流逆上矣 ( ) ⑷其子患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4分)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答案

一.【成都市2017 年】5.C 6.A 7.B 8.D

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答案:

(一)19.(1)埋没(2)于是

20.(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分,译错一个关键词扣1分。关键词“尔辈、物理、是、木杮、岂、为”)

(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2分)

21.要点: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新疆乌鲁木齐市2017年中考题】答案:

10.B

11. (6分)

(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2

分)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4分)

12.(4分)

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四.【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年中考题】

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过,经历(2)晒

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

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参考译文】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五【东营】答案:

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

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2 分。共 2 分。写法、作用各占 1 分。意思对即可。

六.【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共11分)

11. (1) 求:寻找(2)竟:终于,到底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

13. (1)(寺僧)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2)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七.【2016·青海省西宁卷】

11.⑴圮(倒塌)⑵咬,这里意为冲激

12.⑴于(介词,在)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八.【2016·湖南省常德卷】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分)众/服为确论。22. (3分)(人们)依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九.【《赵人患鼠》】1.D 2. ⑷担心 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4.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加常见题型教学内容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河中石兽》教学方案

《河中石兽》教学方案 《河中石兽》教学方案 《河中石兽》教学方案【一】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2009-2013年)

2009-2013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小石潭记》 2009年 1. 南京市(09江苏省)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①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③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2. 衢州市(09浙江省)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 (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010年 1.2010枣庄市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㈠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4-9题。 (《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⑵佁然不动()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⑵虽乘奔御风⑶往来翕忽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doc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一.【 2017 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 分,共 12 分)《河中石兽》(原文略) 5.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 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 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 考虑,实事求是。 二.【 2017 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 分) ( 1)湮于沙上湮(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3)曳铁钯曳________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分) 译文:

《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河干:河指运河。干,水边。 募mù:广泛征求。 竟:居然,竟然出乎意外。 物理:事物的道理。 确论:确实的言论。 曳yè:拖着。 尔辈:你们。 凡:文中义是凡是,所有的。 啮niè:本义是“咬”,文中义是“冲击”。 臆yì断:凭主观的推测来断定。 如是:像这样。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中一点,不知其他方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卷,《滦阳续录》6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2、相关知识: 关于《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有益于劝惩”出发,盛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小石潭记》历届中考题汇编(2004-2018)

文言文专项--《小石潭记》(2004--2018) 一、2004吉林省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0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三峡》的作者 _________,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 ________代文学家(1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不见曦月( )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 ) (4)斗折蛇行( ) 1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1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3分) 句子: 分 析: 15.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 下句: (10分) 11.郦道元 唐(共1分,每空0.5分) 12.(1)阳光或日光 (2)急流或急流的水 (3)连结 (4)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共2分,每小题0.5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13.《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或“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共2分,两文中分别找出一句各1分) 1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共3分,选句1分,分析2分) 15.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共2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分) 例(1)琅琊(王牙 )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二、2005玉林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永州之野产异蛇 / 斗折蛇行 B .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C .明灭可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 D .不可知其源 /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7.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 .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D 7.B 8.C 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素材】《河中石兽》

【素材】《河中石兽》 拓展延伸(一) 古诗文中寻“物理” 现代人所说的“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是近代受西方影响产生的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物理”,指的是“事物的道理”,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例如,《淮南子》中说: 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 宋代苏轼在《凌虚台记》中写道: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明代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说: 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惟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李白诗“八月蝶黄”,深中物理。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苏子瞻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体物之工,非“沃若”不足以言桑,非桑不足以当“沃若”,固也。然得物态,未得物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灼灼其华”“有蕡其实”,乃穷物理。 这几处“物理”的含义都是“自然事物的道理”。 传统的“物理”,还常常和“人情”相联系,即所谓“人情物理”。例如明代学者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说: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 “人情”与“物理”的关系,可以从杜甫的一首诗来理解。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首诗前四句写花谢花飞,接着写人去堂空,春来燕子在堂上筑巢,冢墓久已无人打理,墓边的石雕已经倒卧在地,可见盛衰有时,有成则有毁,有生则有亡——这是诗人悟出的“物理”,由此诗人发出不如及时行乐、“何用浮名绊此

身”的感慨——这是“人情”。当然,杜甫在这里并非当真准备“行乐”,而是愤激之至,故作反语。 到了近代,日本学界在翻译西方物理学著作时,借用了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物理”,作为对physics一词的翻译。中国学者后来也采纳了这一译法,现代汉语中的“物理”遂成为学科名称。 不过,中国古代虽没有建立专门的物理学科,但一向很重视观察、理解客观世界的事理(即“物理”)。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及其门人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就已经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物理分支,还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定理。儒家学者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西晋杨泉撰有《物理论》,书中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农业、手工业等知识,还对宇宙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也写过《物理小识》,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的内容。至于散在民间,像《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样善于观察、深究“物理”的普通劳动者,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了。由此看来,“物理”一词凝结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千百代人民群众的智慧。 拓展延伸(二)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中,有一个河中捞石兽的故事,原文是文言,可能有些读者读起来很吃力,这里将故事内容介绍如下:沧州南部有一座庙,位于河边。这庙年久失修,山门倒入河中,门前一对石兽也一道沉于水里。过了十几年,庙里的和尚募了一笔钱重修这座庙时,想从水中捞起这两尊石兽,不料,河里没有,人们都以为石兽给水冲走了,弄了几条小船,带上铁耙等工具,顺流而下,找了十几里远,石兽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石兽究竟到哪里去了?大家议论纷纷。 庙里住了位教书先生,先生听说下游没有找到石兽,便笑着对寻找石兽的人说,你们不讲究事物的道理,当然找不到石兽。它们不是小木片,怎么会被河中涨起来的水冲走?要知道,石头质地重,水底的沙松而浮,石兽落在沙上,愈过陷得愈深,十多年下来,现在深深陷入河底沙泥中。你们不去挖河底的泥沙,反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中考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1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1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11.C 12.A 13. B 14.C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一.【2017?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河中石兽》(原文略) 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

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D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 A(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石潭记》中考选择题

小石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全石以.为底/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C.不可久居./居.数月,典马将胡骏马而归 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5.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 B.以.裨形胜/以.中有足乐者 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篁.竹(huáng) B.水尤清冽.(liè) C.往来翕.忽(hé) D.犬牙差.互(cī)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足够、足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