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商务核心区(CBD)规划及城市设计咨询2
- 格式:ppt
- 大小:16.11 MB
- 文档页数:7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批复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
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07 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
总面积约为1644 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2 年,远期为2013-2030 年,远景展望2030 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1、空间布局规划: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
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云港中心城区。
由新海城区、连云城区和海滨新区组成,承担市级行政、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体现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形象。
2、市域总人口与城市化率预测:规划预测:连云港市域总人口2012年达到480万,2030年达到620万人;城市化率2012年达到52%,2030年达到75%;市域城镇人口2012年达到250万,2030年达到465万。
本规划整合海湾内港区布局、功能和名称,布局两翼新港区,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
各港区主要功能如下:1、连云港区是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和通用散杂货运输,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区。
主要包括马腰、庙岭、墟沟、大堤、旗台五个作业区。
2、赣榆、徐圩港区依托临港工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以干散货、液体散货和散杂货运输为主,并预留远期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功能。
3、前三岛港区以石油运输为主,主要为大型石化产业发展服务。
4、灌河港区以散杂货、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修造船功能,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附件:《连云港港总体规划(报批稿简本)》《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示意图》连云港港赣榆港区总体规划北翼赣榆港区位于连云港“一心三极”发展战略的北部一极,以积极推进大型产业基地为主要发展目标,其中柘汪、海头片区重点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赣榆县城为中心的带状发展区域,与主体港区形成城市总体发展构架。
本次港区规划充分考虑了片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以大型工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形成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附件:《连云港港赣榆港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连云港港徐圩、灌河港区总体规划根据徐圩港区岸线资源特点,规划在埒子口以北13km岸段形成双堤环抱形式港湾,湾内通过突堤和挖入式港池相结合形成五个港池,并于埒子口至灌河口之间岸段预留远景发展区。
港区由外至内依次布置以下功能区:液体散货泊位区,为后方临港工业区炼油化工等相关石化产业服务;干散货泊位区,为临港工业区钢铁产业所需各类原材料、辅料及其他物质运输服务;通用泊位区,为钢铁产业成品运输及临港工业区原材料、产品、设备及其它各类物资进出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区,为临港工业区修造船及其他重型装备制造工业服务;内河转运区,通过人工运河与灌河相连通,实现港区�:恿 斯δ埽�通用泊位区后方规划相应规模仓储物流园区。
连云港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2008-2030年新一轮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连云港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规划城市功能分区1. 城市功能分区布局:“一心三极”。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南翼新城:依托徐圩港区重点打造的江苏省乃至国际级临港产业基地,主要承担为南翼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的职能,远景进一步拓展成为产业实力雄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临港新城。
赣榆新城:承担都市发展区北翼的中心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水准的复合型城区。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连云港市行政中心主楼工程设计方案总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连云港市行政中心主楼工程2、招标人:连云港市行政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3、设计单位: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4、设位地点:连云港市新浦新区5、结构类型:框剪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一层)6、建筑面积:55256平方米7、工程所在地区粗糙度为B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执行新颁布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按一百年一遇进行风荷载校核。
连云港市行政中心主楼幕墙工程种类有:(1)干挂石材幕墙(2)钢化中空玻璃幕墙(3)铝单板幕墙(4)钢化夹胶采光顶幕墙(5)屋顶铝板装饰架(6)百叶窗(7)钢化夹胶玻璃点式雨蓬(8)入口单片点式玻璃幕墙等。
第二章工程材料玻璃:选用苏州巨星生产的外片为8mm钢化灰蓝色镀膜,内片为6mm 透明浮法玻璃,合成的8+9A+6钢化中空玻璃。
铝板:选用常州后肖宇虹生产的2.5mm银灰色铝单板。
石材:选用30mm灰白色花岗岩。
型材:选用江阴裕华公司生产的3mm厚铝合金型材,表面阳极氧化处理。
符合国家标准GBT5237《铝合金建筑材料》中规定的高精级和《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的总规定》GB8013中规定的AA15级。
胶:选用广州白云胶厂生产的SS611硅酮耐候密封胶和SS621硅酮结构密封胶。
附件:所有幕墙上的附件为不锈钢。
开启附件:厂家为山东国强。
钢材:本工程幕墙结构所用钢材选用国产优质钢材。
铝板后钢材表面热浸镀锌处理,裙楼玻璃幕墙后面钢材表面瓷漆处理。
第三章幕墙的结构设计和特性1.主楼隐框中空玻璃幕墙的设计主楼东、西立面观光阳台和南、北立面跨层间玻璃幕墙设计成隐框形式。
基本结构:结构形式——隐框幕墙系统玻璃形式——8mm灰色蓝镀膜钢化玻璃+9A+6mm透明浮法玻璃。
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铝合金(AA15级)型材。
幕墙主龙骨125系列,横龙骨90系列。
开启形式——上翻窗,进口开启附件,低模数三元乙丙胶条密封结构特性:(1) 选用中空玻璃降低传热系数和反射远红外热辐射从而获得极佳的保温效果。
连云港市东部东城规划方案1 绪言1.1 规划目的连云港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在过去20年的开放过程中,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其它沿海甚至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还不够充份,与苏南的发展亦存有较大的差距。
面对国家开发建设东陇海产业带,中西部持续发展,以至与中亚各国逐渐增加的经济联系所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首要任务就是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连云港在转变中的区域经济和更大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市域内各大片区的分工进行协调。
在此基础上,就本次规划范围—东部滨海地区的功能作出区域重置及整合,并提出相关管治和实施建议。
1.2 规划年期本规划以20年为规划年期的基本假设,并以此作为开发时序的时间依据。
2 规划背景分析2.1 机遇与挑战并存2.1.1. 机遇(1) 振兴苏北,建设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策略,明确需要徐州及连云港承担中心城市的角色,发挥龙头带动的作用。
(2) 苏南的沿江发展,开始面对土地紧张,产业升级的压力,需要并开始向苏北作经济梯度产业转移。
(3)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是寻求区域平衡发展前提下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上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加,连云港作为陆桥的桥头堡,中西部的港口,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参与。
(4) 中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大部份需要通过沿海港口出口。
(5) 由路桥到商桥至产业带的演化,大陆桥沿线的发展势将吸引国际资本的转移。
2.1.2. 挑战(1) 经济梯度产业转移的经验往往是粗放加工、低端加工工序的外移,同时带来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耗损—南北联动的性质、方式要避免出现「零和」格局。
(2) 连云港的经济外向程度比较低,产业结构与徐淮经济区内其它城市雷同,彼此的发展阶段接近,经济互补性、幅射带动能力均有限。
(3) 现代港口面临经营和规划上的范式转移,在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深水港成国际航线班轮挂靠的条件。
连云港的深水航道扩建项目刚获批准,但青岛、天津、大连、上海等南北港口已完成或加快深水港的建设,竞争力的差距日益扩大。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
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
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
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
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师范学校,以及连云港市博物馆等,苍梧路作为文化一条街已经基本形成。
建设连云港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系列研究之四作者:古璇,古龙高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11年第7期文|古璇古龙高建设连云港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背景分析一、国际商贸中心的主要内涵和基本模式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从目前世界上公认的30多个国际商贸中心的情况看,其基本功能和形式是交易大宗商品和提供相关的交易服务,一般是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为依托,以制造业、服务业为基础,以交通运输、电讯设施、金融保险、政策法规、人才等为配套,以国际化为特征,集合零售批发交易、口岸贸易、物流配送等多项实体功能的综合体从国际商贸中心的功能角度来分析,传统上一般分为腹地型和转口型两种。
前者是指以国内完整而发达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依托所形成的国际商贸中心,如纽约、伦敦和东京。
后者是指本地市场狭小、资源贫乏、生产力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充分发展的城市,因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开展国际贸易等优势,从而以转口贸易为主发展形成的国际商贸中心,如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力来分析,可分为全球性的国际商贸中心和区域性的国际商贸中心两种。
前者是指其辐射作用遍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后者是指对世界的某一地区起着辐射作用的城市,这两类国际商贸中心可以是同一个中心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前者是后者不断扩大辐射地域的结果。
二、现代国际商贸中心的特征连云港要建设的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是与传统商贸中心不同的现代国际商贸中心。
从国际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产力的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和信息传输手段的革命、国际劳工的深化、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国际商贸中心从内涵到外延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已经从以跨国商品交易或交易服务为基本功能、以国际物流和相关金融信息服务为载体的基本国际商贸中心模式,演变为能提供现代化的运输、金融、商业、现代通讯种市场信息服务,能提供必要的技术转让、资本运作以及相关的科技、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国际商务服务,兼具贸易和服务功能的现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