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72
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一、确定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则1.一次使用131I活度大于1.11GBq(30mCi)或相当辐射剂量的其他放射性药物。
2.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种类、方式和时间必须住院方能进行和完成者。
3.病情必须住院治疗者。
4.病人居住条件和周围环境不能满足门诊放射性核素治疗的防护要求。
二、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病人注意事项1.负责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的医师应实事求是地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特殊性、优点、缺点、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等。
住院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病人应签署知情同意书,遵守医院和核医学科的规章制度。
2.住院病人原则上应无陪伴,特殊情况应由病房主管医师决定,并交待有关注意事项。
3.病人应在指定的卫生间大小便。
4.服用放射性药物后一周内,不得在病室内“串门”。
5.病人住院期间一律穿用病室衣裤。
6.病情不重的患者服用放射性药物后一周内,要求户外活动必须征得医生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地点进行。
7.探视病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进行,在服用放射性药物一周内,应对探视时间进行限制。
三、核素治疗病室的管理和卫生防护要求1.核素治疗病室应设“三区制”,无活性区为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活性区为病房;高活性区为放射性核素储存、分装场所。
三区之间应有严格的分界和过渡的通道。
2.应设立废水处理池和净化系统,为病人大小便处理专用。
废水处理系统和医院下水道相连,但排入下水道前应取样监测,符合排放标准方能排入下水道。
3.活性区和高活性区以设在底层为宜,顶板应加屏蔽防护层,使活性区有最大放射源时,其楼上放射性测量接近本底水平。
4.活性区和高活性区四周墙壁的材料及厚度应满足放射防护要求。
门应加足够厚度的铅皮防护,门上小窗为铅玻璃,地面使用易于清洗及除污染的材料。
5.病房每间设1~2个床位,床间距应>1.5m。
6.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厕所及淋浴室应严格分开。
7.在病人的床头或门上设标志牌,注明使用放射性药物的种类,放射性活度,使用日期。
第十七章放射性核素治疗【学习目标】1、掌握放射线核素治疗原理;掌握⑶I治疗Graves病的基木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副作用、注意事项、疗效判断及临床评价;掌握⑶I治疗治疗分化型甲癌的基本原理、治疗步骤、适应症、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等。
掌握传移性骨肿瘤核素治疗的原理、常用约物、治疗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事项、治疗后副作用及疗效评价等。
2、熟悉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分类;熟悉⑶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的原理、治疗方法;熟悉131I-MIBG治疗肾上腺素能肿瘤的原理和疗效评价。
3、了解血液疾病的沖治疗、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卩射线敷贴治疗、前列腺增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Tc-MDP治疗、⑶I治疗脊髓空洞症等核素治疗原理和方法;了解放射性核索靶向治疗的原理及临床价值。
【内容要点】第一节放射性核素治疗学基础一、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分类:第一•类是a粒子发射体,第二类核索是可能用于治疗的发射P射线的核素,第三类核素通过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俄歇电子或内转换电子。
第二节内分泌疾病的治疗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治疗原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索的物质之一,甲状腺细胞通过钠/碘共转运子(Na / I-symporer, NIS)克服电化学梯度从血循环屮浓聚131I0甲亢患者甲状腺滤泡细胞的NIS过度表达,对I?】I的摄取明显高于正常卬状腺组织I衰变发射的B射线在组织内平均射程为1 所以0粒了的能量几乎全部释放在甲状腺组织内,对甲状腺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影响较小。
由于B射线在组织内冇一定的射程,可产生“交叉火力” (corssfire)效应,使甲状腺屮心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大于腺体边缘部分,如给予适当剂量的131I,则可利用放射性“切除”部分卬状腺组织而又保留一定量的叩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止常。
2、适应症和禁忌症3、治疗方法:病人的准备,⑶I治疗剂量的确定,给纱方法,重复治疗,⑸I治疗后注意事项,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反应及处理(包括早期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眼病)4、疗效评价5、三种Graves病甲亢治疗方法的比较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1、治疗原理:术后残留卬状腺组织能摄取131 I ,用131 I去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也消除了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微小DTC 病灶,降低DTC的复发率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被完全去除后,因DTC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部分保留了摄取⑶I 的功能,所以能用131I进行内照射治疗复发和转移DTC病灶。
放射性核素治疗科普一、放射性核素治疗概述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放射性核素治疗成为当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为现代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的是利用核素发射β射线作用在病变组织上发生电离辐射的一种生物效应。
由于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与发生病变的细胞群体不同,对核素射线的敏感程度、生物反应不同,通常情况下细胞分裂活性越大对核素射线的敏感程度越高,从而加强了浓聚放射性核素能力,使得病变组织被射线所破坏或是抑制,同时不会损伤到正常组织细胞,或是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层度较轻微。
通过对放射性核素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其在治疗中具有一下几点特征:其一,靶向性。
该特点主要表现为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小。
其二,持续内照射。
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最终使得病变组织细胞没有时间进行修复。
其三,高吸收剂量。
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期间,使用内照射方法,决定吸收剂量的因素就是病灶摄取到的放射性核素量,以及处于病灶内的放射性药物的半衰期。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我国临床常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131I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放射免疫治疗、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病灶等。
其中在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中,当放射性粒子植入后会对肿瘤组织起到持续性作用,不断的消耗肿瘤干细胞同时干预细胞的正常活动,使其处于静止期,最终损耗肿瘤细胞使其失去反之能力,并损伤处于敏感期的细胞组织;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主要的治疗原理是通过β粒子作用病变细胞,该治疗方法的治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甲状腺能够高度摄取131I,其中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会摄取更多的131I,当131I发生衰变时,会发射β粒子,当β粒子作用于病变细胞中时由于其射程在2mm左右,几乎不会损伤到正常的组织细胞,该方法的应用具有靶向性,主要适用于对甲状腺药物治疗有过敏现象、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Graves甲亢患者等人群,该治疗方法不能应用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放射免疫治疗主要是利用能释放α、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完成标记工作,主要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作为核素载体,当其注入人体后,会与肿瘤细胞对应的抗原特异性相结合,将放射性核素浓聚于肿瘤组织,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放射α、β射线,完成生物学效应,破坏肿瘤细胞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繁殖;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病灶则是通过分化不同的组织,浓聚131I,当病变组织受到β粒子照射后进行破坏,该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白细胞不低于3.0×109/L、甲状腺癌治疗后复发而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加强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是涉及医疗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必须遵照《临床核医学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规范》(GB 16361—2012)要求,考虑患者的用药安全、医务人员的防护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公众的影响等。
一、临床核医学治疗中的最优化要求(1)最佳化处理措施:在使用放射治疗药物之前,应有程序确定患者身份、用药前患者的准备和用药程序等有关信息;在给育龄妇女应用放射性药物前,要判断患者是否妊娠或哺乳;给予患者口头和(或)书面指导,以减少对其家庭成员和公众所造成的照射;要特别注意防止由于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按治疗剂量接受放射性药物的住院患者,其出院时应符合国家标准GB 18871—2002和GBZ 179—2006的要求。
(2)凡是接受放射性药物治疗的哺乳期妇女,应按GB16361—2012附录B 的建议终止一段时间的哺乳。
(3)除非是挽救生命,不应对孕妇施行放射性药物治疗。
对已接受放射性药物治疗的妇女,应按GB16361—2012附录C给出的建议在一段时期内避免怀孕。
(4)若给男性使用治疗剂量的、处于离子化学状态具有较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有可能使精液中存在大量的这种放射性核素,从而影响精子的质量。
建议已接受131I、32P(磷酸盐)或放射性89Sr(氯化锶)治疗的男性,在4个月内避免房事。
二、加强患者剂量管理的要求和有关剂量约束(1)应确保给每例患者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的活度与处方剂量一致,并在服药时记录;在有可能存在放射性杂质时需特别谨慎,短寿命核素药物伴有较长寿命杂质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吸收剂量。
(2)供测量注射器或装注射剂的瓶内活度的活度计,应注意质量控制。
通过对仪器的常规质量控制,以及有关部门的定期计量检测,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在治疗的程序中,应由专业人员对每次治疗剂量进行计算并予以记录。
(4)接受放射性药物诊断或治疗的患者,通常的公众剂量限值不适用于其探视者和家庭成员所造成的辐射,此时可遵循下述剂量约束要求。
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射线治疗疾病的学科,又称为治疗核医学原理●放射性药物的靶向:以不同方式引入体内后,利用核素与器官或组织的亲和关系,被机体所吸收、分布,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
病变细胞代谢旺盛、血流丰富,摄取放射性药物更高。
●放射性药物的辐射效应:发射γ或β射线直接照射病变组织,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目的;而正常组织或细胞摄取少,故不会产生破坏作用。
特点●原理:利用核射线治疗疾病,电离与激发引起一系列的辐射损伤,出现细胞代谢、功能与结构变化。
尤其是增殖旺盛的异常细胞对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其损伤作用更加明显。
●对病变组织具有选择性:病变组织功能、代谢活性高于正常组织,故比正常组织能更多选择性摄取某些放射性药物,其副作用小。
●治疗作用持久,方法安全、简便。
多数治疗仅需一次口服或注射给药,无创伤,且可重复治疗。
类型●外照射与敷贴治疗:90Y或32P敷贴器治疗某些皮肤病、术后瘢痕、眼科疾病等,90Y前列腺治疗仪治疗前列腺肥大等。
●内照射治疗①普通治疗:口服131I、32P内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及嗜铬细胞瘤治疗等。
②介入治疗:腔内、动脉血管介入、组织间植入治疗等③放射性核素导向治疗:抗体介导的放射免疫治疗、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肿瘤基因治疗等。
核素治疗基本原理利用核素发射出的α、β射线、俄歇电子、或内转换电子在病变组织中产生一系列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射线作用于组织细胞,将其能量部分或全部移交给组织,通过辐射能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使机体生物活性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遭到损害,导致细胞繁殖功能丧失、代谢紊乱失调、细胞衰老或凋亡。
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1、α粒子发射体:●射程50~90m,约为10个细胞直径的距离。
短距离释放巨大能量,内放射治疗中有巨大潜力。
LET400倍。
●●211At(砹)和212Bi2、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如131I、32P、89Sr、90Y等碘是用于标记有机物和生物大分子首选核素,可通过体外显像测定药代动力学和在病灶内的滞留时间。
对核素治疗的认识核素治疗,又称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是核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甲状腺疾病治疗以及骨疾病治疗等领域。
核素治疗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效应杀灭或抑制异常细胞的生长。
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高能射线,这些射线可以穿透人体组织,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
不同种类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辐射特性,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核素进行治疗。
在肿瘤治疗中,核素治疗常常被用于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细胞对碘的吸收能力较强,通过给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放射性碘,放射性碘会被甲状腺癌细胞吸收,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杀灭。
此外,核素治疗还可以用于骨转移瘤的治疗。
骨转移瘤是癌症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给患者注射放射性核素,可以直接作用于骨转移瘤,减轻骨痛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核素治疗相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核素治疗具有更好的靶向性。
由于不同疾病细胞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能力不同,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变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此外,核素治疗往往更为温和,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
一些疾病如甲状腺癌、骨转移瘤等,在传统治疗方式无效或难以接受时,核素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然而,核素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核素治疗的适应症有一定限制,不能适用于所有疾病。
其次,核素治疗对患者的辐射安全需求较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另外,核素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一定损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调整。
在进行核素治疗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核素治疗通常需要在核医学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患者在接受核素治疗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嘱咐,注意个人防护和放射性物质的排泄,以减少对自身及他人的辐射风险。
总的来说,核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