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特征及分类(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10 KB
- 文档页数:2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什么是冲击矿压?冲击矿压(也称为冲击地压)是一种地质灾害,通常在采掘过程中出现。
它是由于采矿操作导致地质体内的应力、变形和破裂变化而引起的。
冲击矿压是指在矿井掘进期间,在掘进面及其广阔区域内上、下、左、右和前、后等多个方向上突然形成的、冲击性的矿山压力。
由于矿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了无序坍塌现象,形成的巨大瞬积压力引起的破坏现象称为“冲击矿压”。
冲击矿压的分类冲击矿压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层理面和节理面冲击这种类型的冲击是在煤层顶、煤底和岩层中的节理面上发生的。
由于节理的存在,矿石在受到采矿操作的挤压和剪切力作用下非常容易塌陷和坍塌,导致重大的安全问题。
排水沟和断层面冲击排水沟和断层面是冲击矿压的另外两种形式。
排水沟或断层平面的变形可以导致矿岩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矿山压力的急剧释放。
冲击矿压的防治针对冲击矿压的不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控制采矿面积为了避免冲击矿压的发生,可以缩小采矿面积,提高矿山的稳定性,减少矿山法向应力和剪切力的集中程度。
这可以通过改变采矿方法、加强采矿区的支护和防护设施等方式来实现。
引导矿山压力引导采矿面上的矿山压力是减少冲击矿压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可以通过在采矿面的毗邻区域内预制一些控制性的岩柱或梁来实现,这些岩柱和梁可以引导矿山压力并分散压力影响。
加强矿山的支护和防护加强矿山的支护和防护措施也是减少冲击矿压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可以通过加强矿山的支柱、强化矿山的支撑结构、设置隔离带等方式来实现。
提高岩石力学性质提高岩石的力学性质也是减少冲击矿压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选取矿体稳定性较好的地层进行采矿、选择较大的采矿半径、采用地质工程措施等方式来实现。
总结冲击矿压是一种常见的矿山灾害,严重危及矿工的安全。
为了避免冲击矿压的发生,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矿山环境,提高矿井的稳定性,减少对矿工的威胁。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采矿方法、支护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地层岩石发生破碎、变形等现象,使在地面以上的岩体向地下挤压,形成的压力作用于煤层及煤柱上,导致煤层变形、破裂,甚至煤壁、煤柱垮塌。
煤矿冲击地压不仅是煤炭生产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也是制约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对于煤炭生产和工人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复合冲击地压复合冲击地压是指多种地质因素同时作用于煤层,使煤层出现多种地质事故的一种综合性地质现象。
例如,同一个采区内既有一些基本地质特征导致的冲击地压,也有由于采煤技术、支护方式等因素引起的地压现象。
因此,复合冲击地压具有多种类型、区域广、难以预测等特点。
动态冲击地压是指地质应力发生突变或振动,引起煤体发生瞬间应变,在煤层内形成破碎、变形的一种地质现象。
动态冲击地压通常是发生在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煤体差异度大、应力较大的地段,或是震波或爆炸等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变化,都可能引发动态冲击地压。
静态冲击地压是指在局部的地质条件作用下,立即产生地面以上岩体的挤压力,直接作用于煤层及煤柱上,形成地质断层和裂缝,使煤层受到静态之力作用的冲击地压。
这种类型的冲击地压往往具有突然性、零散性及影响范围小等特点,它可以在采掘过程中随时发生,容易给煤矿生产带来威胁。
横向冲击地压是指煤层在固定范围内侧向受到大规模挤压力作用,并向煤层中心形成横向断裂及煤层变形的一种地质现象。
横向冲击地压与煤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冲击地压和顶板坍塌密切相关,它们形成的共同机制是地面以上的岩体向煤层挤压力度过大,负荷超过了煤柱和支护的承载能力。
一、采用先进科技采用现代化、节能化、安全化的采煤技术,优化煤柱分割方法,提高支护稳定性,改变单纯的机械施工方式,采用数字化煤矿等技术,以减小采煤对煤层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降低产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矿体受力和岩层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矿体发生破裂、位移而产生的地压现象。
煤矿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的一个重要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煤矿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1. 预裂缝冲击地压预裂缝冲击地压是指在煤层顶板或底板出现预有的裂缝,当矿压继续增大时,这些裂缝发生扩展和连接,最终形成地压破坏。
预裂缝冲击地压的特征是矿压变化较大,地压破坏范围较广,破坏机理复杂。
预裂缝的形成主要与煤层岩性、构造及应力等因素有关,因此预裂缝冲击地压比较难以预测和防治。
突水冲击地压是指在煤层中存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联且高位水体压力较大时,当煤层开采破坏时,水体的运动会加剧地压的破坏程度。
突水冲击地压的特征是地压破坏往往突然发生,破坏范围较大,对矿井和矿工的危害较大。
针对突水冲击地压的防治,需要从水文地质勘查、水资源管理以及煤层开采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3. 极度厚煤层冲击地压极度厚煤层冲击地压是指煤层厚度在100米以上,含矿性薄,单层开采,矿压巨大,当开采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地质应力超过了煤岩层受力极限,形成地压破坏。
极度厚煤层冲击地压的特征是地表沉陷明显,地压破坏范围广,破坏后果严重。
对于极度厚煤层冲击地压的防治,需要采取合理的采煤方式,控制矿压,以及加强支护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二、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1. 合理开采合理开采是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根本措施。
根据不同的煤层地质条件和矿压特征,制定合理的采煤方式和支护措施,避免过早过密开采,减小地压破坏的可能性。
合理开采的具体措施包括合理布置采场,采用合适的采煤工艺,选择适当的支护方式等。
通过合理开采,可以有效减小地压破坏的可能性,保证矿井和矿工的安全。
2. 加强支护加强支护是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重要措施。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
煤矿冲击地压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巷道周围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岩石破裂和位移,从而导致地压的现象。
煤矿冲击地压对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其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冲击地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岩石冲击地压和煤岩冲击地压。
岩石冲击地压是指岩石爆破或机械剥离后,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剧烈破裂和位移,导致地压的现象。
岩石冲击地压的特点是地压的作用范围较大,破裂面较多,冲击力较大。
其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巷道支护,采取合适的采掘方法和爆破参数,控制岩石冲击。
对于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控制开采工艺和采煤方法:采用合理的采煤工艺和方法,避免过度剥采和过度推采,减少煤岩变形和应力集中。
2. 加强巷道支护工作:采取适当的巷道支护措施,如采用钢架支护、锚杆支护等,增强巷道的稳定性和抗冲击地压能力。
3. 加强煤层控制:采取合适的煤层控制技术,如预裂爆破、先采软后采硬、综放开采等,有效控制煤层的破碎和破裂,减少地压的发生。
4. 加强监测和预警:通过地质勘探和测量监测,及时发现地压的变形和变化,预警冲击地压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5.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需要在采煤工艺、巷道支护、煤层控制、监测预警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冲击地压是指煤矿工作面采动过程中,地层岩石因顶板或底板破裂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煤矿冲击地压一旦发生,会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生产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矿工的生命安全。
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以及防治方法进行浅析,以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1. 煤层冲击地压煤层冲击地压主要发生在采煤工作面,是由于煤层开采引起的地层应力重新分布所致。
煤矸石层间的“煤层靴垫”作用突然丧失,煤岩体的离散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压裂煤层和煤岩体内部岩块体积膨胀,从而产生地压。
煤层冲击地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往往在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30-40m时,出现冲击地压现象。
底板冲击地压是指煤矿工作面在采煤过程中,煤柱较薄、地压差较大,以及采动工艺、开采速度不当等因素导致底板受到严重压力而发生破裂。
底板冲击地压往往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事故。
顶板冲击地压是指煤矿工作面在采煤过程中,顶板由于开采、支护等因素引起分层破碎而发生地压。
顶板冲击地压的特点是地压规模大、面积广、频率高。
围岩冲击地压是指在煤矿采煤过程中,围岩发生破碎、塌陷而导致地压。
围岩冲击地压通常发生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如特殊构造、断层、脆弱地层等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矿区。
1. 合理布置采空区合理布置采空区是预防煤矿冲击地压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采煤工作面布局及采煤方法,保持合理的煤柱留设,避免或减小地压差,减少地压煤体的破裂和破碎,从而减轻地压破坏。
2. 加强采空区支护加强采空区支护是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的有效措施。
在采煤工作面设立合理的支护工程,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增加采空区稳定性,防止采空区发生塌陷和破碎,减轻地压的破坏。
3. 加强地质预测和监测加强地质预测和监测是预防煤矿冲击地压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矿区地质结构的调查分析,预测可能出现地压危险区域,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
冲击地压特征及分类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冲击地压特征及分类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1992年以前,我国有50余个煤矿发生了冲击地压。
比较突出的有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煤矿、抚顺矿务局龙风煤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煤矿、四川省天池煤矿和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等。
2008年6月5日15时57分,河南省渑池县果园乡附近发生3.5级地震,3分钟后,义煤集团公司千秋煤矿突发冲击地压,造成750米——850米处巷道瞬间被毁,正在该段修理巷道的20名矿工被困井下。
冲击地压发生后,义煤集团公司迅速成立了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抢险救援。
截至6月6日4时,20名被困矿工中,9人死亡,11人获救。
获救矿工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生命危险。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
1783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报导了煤矿中所发生的冲击地压现象。
以后在前苏联、南非、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冲击地压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冲击地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
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抚顺、枣庄、开滦、大同、北票、南桐等矿区的许多矿井,都先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特征1、突发性。
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2、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
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
煤矿冲击地压是指由于煤层内部应力状态的突变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会导致矿井岩体的迅速破裂和变形,引发一系列灾害事故。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冲击地压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常常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突然发作,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煤矿冲击地压的影响范围较大,不仅仅限于开采工作面,而且还会扩散至矿井深部和周边岩体中,对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3.冲击地压的压力测量表明,其作用力极大,能达到几千到几万吨的级别,破坏强度非常高,会严重威胁矿井的稳定性。
对于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矿井地压观测和预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对冲击地压的认识和监测能力。
2.实施合理开采和支护设计,采用适当的采煤方法和支护措施,防止矿井地质条件和采煤技术的不合理性造成压力集中和运动不稳定。
3.增强矿井工作面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指导,加强瓦斯抽放和水文地质处理,控制矿井复采和掏底,防止地压积累关联、相互助长。
4.对新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如地压规律预测和仿真模拟、地压控制和消减、冲击地压综合治理等,为减少地压灾害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供新的保障。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但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面对煤层的不稳定性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冲击地压问题一直是煤矿生产面临的重要挑战。
冲击地压是指矿体受到瞬时作用力而发生的地压现象,这种地压往往伴随着地面、巷道和采空区的瞬间变形和变形,给煤矿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和压力。
深入了解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根据不同的形成机理和特征,可以将冲击地压分为矿压、顶板压、底板压、围岩压等多种类型。
矿压是煤矿冲击地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矿压主要由于煤层的破裂、顶板和底板的沉降以及采空区压力的变化等原因导致。
顶板压则是指煤层或岩层的上覆岩体发生压力变形,造成巷道或工作面的变形和破坏。
底板压是指煤层或岩层的下伏岩体发生压力变形,造成采空区或工作面的沉降和压缩。
围岩压是指煤矿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的压力变形,造成巷道和工作面的收敛和变形。
这些不同类型的冲击地压在煤矿生产中都会对安全和生产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不同类型的冲击地压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冲击地压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冲击地压是瞬间产生的地压现象,其特点是发生速度快、影响范围大。
在煤矿生产中,冲击地压往往突发性的发生,对周围巷道和设备造成瞬间的影响。
冲击地压伴随着矿压支架的变形和破坏。
煤矿生产中,矿压支架是用来支撑巷道和工作面的重要设备,而冲击地压往往会对支架造成破坏和变形,增加了巷道和工作面的安全隐患。
冲击地压会导致巷道和工作面的变形和收缩。
巷道和工作面的收缩和变形是冲击地压的一个常见表现,这不仅限制了矿工的作业空间,还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对煤矿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冲击地压对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由于冲击地压的瞬间性和突发性,往往会导致矿工被困或受伤,对矿工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以上便是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了解这些类型特征有助于科学地制定防治措施,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岩层受到矿山工作面的开采震动和覆岩体的移动而产生的地表沉降、岩层断裂和破碎等现象。
煤矿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矿山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其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至关重要。
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固结性矿山冲击地压:这种类型的冲击地压主要表现为煤层和顶板之间的相互转换,煤层因开采而失去支持,导致地表沉降。
具体特征包括:地表坍陷、顶板断裂带、煤层跨缝等。
2. 液化性矿山冲击地压:这种类型的冲击地压主要是由于煤层中存在的含水层受到矿山开采震动的影响,导致煤层中的水分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地层的液化。
具体特征包括:地基液化、地表沉降、煤层折皱等。
对于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加固顶板和支护体系:通过采取预应力锚索、高效密集锚杆支护、钢管混凝土喷射支护等加固方法,提高顶板的承载能力,增加对地压的抵抗能力。
2. 合理布置和设计矿柱:通过合理设置矿柱的数量、位置和大小,以增加矿柱的支护作用,减小地压对矿体的影响。
3. 定期采取减压措施:通过定期进行减压支护和压裂控制,减小地层中的应力差异,降低地压的产生和传递。
4. 引导采矿压力的转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面结构、采动方式和合理的支护措施,引导采矿压力的转移,减小对矿山的影响。
5.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冲击地压的发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对于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矿企业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矿井开采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冲击地压对矿山的危害,确保矿山的安全运营。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冲击地压是指由于矿山工作面煤岩厚度过大、采掘方法不合理或者采煤厚度过大等原因导致的地下煤矿巷道周围岩石破裂破碎、变形压缩,并向巷道内部释放的一种地质现象。
它是目前煤矿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矿工的安全形成威胁。
煤矿冲击地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冲击地压和静态冲击地压。
动态冲击地压是指在矿山采掘过程中,地面上的巷道发生巨大破裂和岩石坍塌,造成矿山厅道塌方的一种地质灾害。
其特征为破裂、崩塌动态发展,对巷道造成严重破坏,破坏范围广泛且难以预测。
而静态冲击地压则是指在巷道开挖后,岩石变形压缩并释放出应力,对巷道产生稳定的压力的一种地质现象。
其特征为岩石变形稳定,但压力较大,对巷道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动态冲击地压的防治,主要采取强化巷道支护、加强采掘方式和控制开采厚度等措施来减小冲击力的释放。
根据巷道的支护方式不同可以选择岩石锚爆炸、巷道锚固、杆线锚固及喷射砌筑等不同支护方式来增强矿井的稳定性。
在采煤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采煤方式和采煤厚度,避免扰动过大,增加巷道变形和破坏的概率。
还可以通过地压预报和监测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
通过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参数测定,可以对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概率和程度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强化巷道支护和控制开采厚度,降低地压对巷道的影响。
煤矿冲击地压是一种严重威胁矿工安全的地质灾害,针对不同类型的冲击地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是保证矿工安全和矿山正常生产的关键。
综合采取强化巷道支护、合理选择采煤方式和厚度、预测和监测地压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冲击地压的影响,保证矿山的安全稳定运营。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煤矿冲击地压是煤矿生产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经常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
研究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对于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冲击地压是指矿山巷道或工作面上因冲击而产生地压。
根据地压形态、来源和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可将煤矿冲击地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可压性地压。
大多数煤矿的可压性地压特征是巷道或工作面的墙、顶部分常规软岩或膨胀性岩石,导致巷道墙和顶板萎陷或塌陷,进而引起巷道或工作面内冲击地压。
防治方法:加强地表测量、岩层探测,合理布置巷道和工作面,加强支护和防煤层走动措施。
二、硬夹硬性地压。
所谓硬夹硬性地压是指两个硬岩体之间的巷道或工作面产生的地压。
硬岩体分别位于巷道或工作面的顶部和底部,中间煤层薄或无煤层。
其特征是巷道或工作面整体受力,顶板为主要承载单元,再由顶板传向巷壁。
防治方法:采用加强支护、提高巷道和工作面随时维护管理水平,增大强度悬挂巷道措施等。
三、软硬夹层地压。
软硬夹层地压是指两层硬岩夹一层软岩或薄煤层,地压形成在软岩或薄煤层面。
其特征是发生时间短,地压震动强烈,冲击力大,威力大。
防治方法:增加临时支护,准确掌握软硬夹层的位置和厚度,增加巷道和工作面的安全空间。
四、十字双肢式地压。
十字双肢式地压是指两个巷道穿越拐角处形成的地压,其特征是地压长轴趋向穿越角度,短轴垂直于主巷方向,呈现十字状。
防治方法:加强地压预控工作,合理布置巷道,增加支护强度,加强随时维护管理,掌握地压发展情况。
针对不同类型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也不同,但以下几点应当得到重视:1.做好地质勘探和预报工作,提高地质预报精确度;2.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增加支护强度、提高围岩控制能力等;3.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增强员工安全意识;4.科学、精细地进行冲击地压监测,及时掌握冲击地压发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矿冲击地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通过加强临时支护、提高巷道和工作面随时维护管理水平、增大强度悬挂巷道措施、加强地压预控工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随着煤矿开采的深入,煤矿冲击地压问题日益突出。
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含煤层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岩层受破碎、移动、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煤与岩层之间的应力传递不平衡,从而引发地表和地下岩体的变形和破裂现象。
冲击地压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主要包括顶板冲击地压、底板冲击地压和煤柱冲击地压。
顶板冲击地压是指煤层顶板由于采动压力的作用而发生塌陷的现象。
其特征主要有:采场上方爆裂煤层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较高;岩层的变形和塌陷范围较大;采场上方的煤层和岩层发生错动。
底板冲击地压是指煤层底板由于受到采动压力而发生塌陷的现象。
其特征主要有:煤层底板横向移动变形范围较大;煤层顶板与底板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煤层底板下沉形成的弯曲变形带逐渐加宽。
煤柱冲击地压是指煤层中部柱状煤柱在采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应力作用而发生滑移和破碎的现象。
其特征主要有:煤层中部煤柱位移和变形的范围较大;邻近单元煤柱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控制关系。
针对以上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
对于顶板冲击地压,主要防治方法包括:合理选择支护方式,如使用木方支护、钢瓮支柱等,增强顶板的承载能力;加强预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变形;合理设置掘进流程,减少对顶板的冲击。
对于底板冲击地压,主要防治方法包括:合理选择底板支护方式,如使用锚杆、钢架支护等;加强采场管理,控制采场宽度和减小煤层倾角;采用合理的布置方案,如合理设置临近采场。
对于煤柱冲击地压,主要防治方法包括:合理选取合适的煤柱尺寸,减小煤柱的强度差异;采用合理的采场布置和采动顺序,减少煤柱的受力不均衡;加强对煤柱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煤矿冲击地压问题的防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支护方式的选择、预测和监测的加强以及合理的布置方案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冲击地压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浅析煤矿冲击地压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
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地下岩体动力变形和破坏引起的地面和矿井工作面的压力变化。
煤矿冲击地压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矿井安全和矿工人身安全都具有重大威胁。
了解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及防治方法对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冲击地压的类型特征分为单脉冲地压和多脉冲地压两种。
单脉冲地压是指地下岩体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一次性发生破坏,通常表现为地面沉降或地面隆起。
其特点是破坏区域范围较大,能量释放较大,容易引发矿井坍塌事故。
防治单脉冲地压的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完善矿井工作面支护设施,采用强度较高的支护材料,加强巩固工程;二是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法,如增加采煤工作面的净高度,减小开采压力,减少地压活动带的危害。
为有效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除了针对不同地压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外,还需要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
一方面,煤矿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矿井冲击地压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组织疏散和应急救援工作。
矿工在培训过程中应掌握冲击地压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技能,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煤矿冲击地压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对矿井安全和矿工人身安全具有重大威胁。
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完善矿井支护设施、合理开采方法、加强监测预警、优化矿山设计以及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措施,能够大大减少冲击地压带来的安全风险。
冲击地压特征及分类
冲击地压是矿山开采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它主要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岩石、煤层的顶部或底部因地面荷载重量等压力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和移动然后形成的压缩性岩石塌陷带和断层,通常称之为地压裂隙。
冲击地压的特征及分类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征
1. 预警能力差:冲击地压不容易在预测时被发现,而且它发生的速度很快,所以预警能力往往比较差。
2. 空间范围大:冲击地压的空间范围比较广,通常发生在开采面的边缘区域,当空间范围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岩体的整个结构都会崩塌。
3. 破坏强度大:冲击地压的破坏强度一般都比较大,易导致人员受伤和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
4. 难以控制:由于冲击地压的不可预测性和动态性,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
二、分类
1. 动态冲击地压:动态冲击地压是指岩石或煤层快速移动产生的地压,它的速度和幅度都比较大,对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2. 静态冲击地压:静态冲击地压是指岩石或煤层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性的形变或破坏,造成压缩性岩石塌陷带和断层。
3. 能量释放型冲击地压:能量释放型冲击地压是指岩石或煤层在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突然释放出来的能量形成的地压。
这种地压通常是短暂的,但破坏性巨大,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事故。
4. 循环冲击地压:循环冲击地压是指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岩石或煤层发生的不断重复的压缩和弯曲变形,最终导致地压塌陷带和断层。
总之,冲击地压是矿山开采中存在的重大灾害,了解其特征及分类对于预防和应对冲击地压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矿山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当加强对冲击地压的研究和监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生产安全。
冲击地压特征及分类冲击地压是在地表突然形成的一种地面变形现象。
这种地面变形主要是由土体的快速挤压或压缩引起的,通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气体喷射。
冲击地压具有广泛的破坏性和危险性,经常与地震、矿井事故、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和工业事故有关联。
在本文中,将介绍冲击地压的特征和分类。
冲击地压特征突发性冲击地压的最显著特征是其突发性。
冲击地压的形成速度非常快,通常在数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发生。
它可以在天然地貌或人工建筑下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孔洞,但通常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凸起的山丘。
造成威力大冲击地压的威力很大,能够引起严重的破坏和死亡。
由于压缩效果非常强,即使是最坚硬的材料也会碎裂,并且在周围的区域中产生裂缝和松动带。
公认的最大的冲击地压事件是1960年即墨事件,当时有三个冲击地压事件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带状分布尽管冲击地压的形成几乎是瞬间完成的,但它们通常分布在一条带状区域内。
这条区域通常可以延伸数千米,但通常不会超过1-2个千米宽。
这种带状分布是由地质结构和冲击物体的性质所决定的。
呼吸效应冲击地压的压力释放可能会引起一种称为“呼吸效应”的现象。
当压力释放时,地表将像橡皮圈一样弹性变形,并在物体表面上产生多个环形裂缝。
这种现象可能会反复发生两次或更多次,形成连续的圆形裂缝。
冲击地压分类地震引起的冲击地压地震引起的冲击地压是指由于地震的作用而造成的一种地面变形现象。
这种地面变形通常是由于地震震源的震动引起的。
它在经过一个地区时,可能会在地面上形成凸起的山丘。
通常情况下,它们会与地震的破坏性相呼应,属于地震灾害的一种形式。
矿井事故引起的冲击地压矿井事故引起的冲击地压是指由于矿井事故造成的一种地面变形现象。
它通常是由于矿山中的不安定地质结构,煤与岩石的相互挤压或地表冲击引起的。
它们通常在矿井事故后开始形成,并且能够造成严重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工业事故引起的冲击地压工业事故引起的冲击地压是指由工业事故造成的一种地表变形现象。
冲击地压特征及分类(一)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1992年以前,我国有50余个煤矿发生了冲击地压。
比较突出的有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煤矿、抚顺矿务局龙风煤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煤矿、四川省天池煤矿和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等。
2008年6月5日15时57分,河南省渑池县果园乡附近发生3.5级地震,3分钟后,义煤集团公司千秋煤矿突发冲击地压,造成750米——850米处巷道瞬间被毁,正在该段修理巷道的20名矿工被困井下。
冲击地压发生后,义煤集团公司迅速成立了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抢险救援。
截至6月6日4时,20名被困矿工中,9人死亡,11人获救。
获救矿工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生命危险。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
1783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报导了煤矿中所发生的冲击地压现象。
以后在前苏联、南非、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冲击地压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冲击地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
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抚顺、枣庄、开滦、大同、北票、南桐等矿区的许多矿井,都先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特征
1、突发性。
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2、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
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3、具有破坏性。
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下沉、底鼓、支架折损、巷道堵塞、人员伤亡。
4、具有复杂性。
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从200m~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等技术条件方面,不论水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是长壁、短壁、房柱式开采或是柱式开采,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只是无煤柱长壁开采法冲击次数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