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杨修之死》课文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2.12 KB
- 文档页数:2
《杨修之死》资料一关于《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晋代陈寿曾修撰《三国志》史书,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许多佚闻传说为其作法。
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
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二关于曹操小说中的曹操多为“奸雄”形象。
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
”说明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乱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伪诈、阴险、凶残的人性弱点。
历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结束了当时北方“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
三关于杨修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
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其意以为坐曹植也。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
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
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
”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
【课文资料】罗贯中简介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公元1330~1400年前后,名本,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相传他曾一度参加过反元斗争,明初他结束了政治生涯,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
据《西湖游览志馀》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有《十七史演义》的巨著。
今存署名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据说,他还是《水浒》的编写者之一。
最足以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戏剧也有创作。
《杨修之死》有关背景与情节《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
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
《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今河南灵宝)人,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
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命案真相——《杨修之死》谜解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第二,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
《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在夺嫡之争当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样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把杨修杀了。
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在我看来是小聪明。
……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在初中课文中《杨修之死》所选的小故事充分就能看出了这一点。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
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
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
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
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
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
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
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
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
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
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
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
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
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
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
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名为《杨修之死》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才子杨修被曹操妒忌才华,并最终杀害的故事。
这个故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自正史《三国志》中的真实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欢迎阅读!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杨修之死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三国演义》中的其中一篇。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
” 曾经效力过曹操。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18 杨修之死罗贯中【课文目标】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写作背景《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重点字词字:字音:庖:páo讫:qì麾:huī惇:dūn谮:zèn 绰:chāo佯:yáng多音字:绰:chuò(阔绰)chāo(绰刀)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词:沉吟:犹豫;迟疑。
禀请:禀告请示。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谮害:指恶意诬陷伤害。
惑乱:指恶意诬陷伤害。
绰刀:取刀,拿刀。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一. 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嘴多舌,多次触犯曹操,最终导致被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成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做到言行谨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曹操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杨修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心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杨修之死的教训,提出正确的言行准则。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恃才放旷七件事: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
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着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
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
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
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
曹操见了,已有杀杨修之心。
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能,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简介《杨修之死》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杨修去世的传记文章。
杨修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然而,他在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中逐渐失势,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背景杨修出生在东汉末年,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朝政腐败。
然而,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他以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流利口才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而闻名,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家。
风光时刻杨修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以文采风流、聪明才智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能力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他被东汉朝廷任命为重要官员,并多次领导军队进行战斗。
失势然而,随着东汉朝政的日益腐败和朝廷的内部争斗加剧,杨修渐渐失去了他的政治地位。
一些人对他的忠诚感产生了怀疑,同时也有人妒忌他的才能。
他的政敌们开始诽谤杨修,离间他与皇帝的关系。
密谋与刺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时常以谋杀和暗算的方式进行。
杨修的政敌们勾结在一起,密谋刺杀他。
他们派出刺客,企图在他不备之时夺去他的生命。
杨修的死亡杨修在一次政治集会上遭到了刺杀。
刺客趁着杨修分散注意力的时刻,向他投掷利器。
杨修虽然反应迅速,但仍然被刺中要害。
伤势过重,他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遗留的影响杨修的死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死引起了众多政治家、学者和民众的关注和惋惜。
许多人对他的才华和贡献表示敬佩,并将他视为忠诚且无私的政治家典范。
但同时也有人质疑他的才华和动机,并对他的死表示担忧。
总结《杨修之死》是对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杨修去世的传记文章。
他是东汉末年的杰出人物,以他的才华和贡献而闻名。
然而,他在东汉末年政治的变迁中逐渐失势,最终遭到了刺杀。
他的死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惋惜。
杨修的一生表现出了政治风云的无常和残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定。
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并警惕政治的腐败和暴力。
最新杨修之死课文原文以及重点课文原文杨修少时好学,勤奋苦读,为人亦忠敬老实。
自选进士,担任陕西狄道令。
他热爱百姓,改革土政,赈济灾民。
狄道人生当时欣喜称赞。
后擢升京官,补龙门尉。
一日,他来到了洛阳城,路遇名流,心生想要与这些名流交好的念头。
他找到刘惔,与之同行。
刘惔深知杨修才华出众,便勤加款待。
杨修流连忘返,与刘惔深交,时常拔刀相驱,验论文辞。
过了些时,杨修归阙,赋完《帝命》。
朝中高官纷纷笃赞。
宗族、好友目为争闻。
而也有人不乏咳嗽之声,及至外臣公卿,伺候在阶下的时候,也有躐等人,假装漫不经意地转头,议论起口胡之事。
杨修心下甚不悅,但力压怒火,人前不敢吭声。
转眼间,官场上便涌现了一股以诽谤为主的势力,目标正是杨修。
当时,杨修自认高才,各种贬损他的言论都是蚍蜉撼树,杨修一笑而过。
但是这些诽谤言论却不断滋长,越来越多人加入。
有一次,杨修与同事相邀品酒,其中有个同事喝多了一点,对杨修说:“你在官场上不人缘,要不是刘惔捧你,你也没什么发展前途。
”杨修闻言后默默离去,却暗下决心要通过实力来证明自己。
有一天,杨修在街上碰到一个老书生,对方不仅止住了骂人,还有些口才,讲起书法起来顿时抒情万古之长啊!于是,杨修便打算与他交个朋友,可不料,对方却厌恶杨修做官的身份,大肆诋毁他。
杨修心中可耐,却仍然和顺从容,笑着与他告别,走了出去。
回到家里,杨修去看望了一位老友,与朋友谈起了这件事。
朋友忧心忡忡地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你擅长书法,为什么不挑战他一下呢?”杨修果断地照做了,两人各施各法,最后杨修一笔绝绝各领口碑,胜出了。
但是,这样的胜利却仅仅让杨修的敌人对他更加仇视。
很快,杨修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他的一位好友、同门师弟,因一件事被诬告罪,杨修为保护他冒险为其辩护,但是他的敌人却恶意夸张他的罪行,导致他最终被申诉和陷害。
杨修面对死亡时,心中虽痛苦万分,但却依然临危不惧,言语清晰、决然。
这个生命结束时留下了一个值得铭记的英勇形象。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杨修之死》课文赏析1、本文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关系?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
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
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3、依据这篇课文,杨修为什么被杀?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A、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B、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
《杨修之死》文本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某某,曹阿瞒兵退斜谷”,是曹操与X备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X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某某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某某,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兵退斜谷以待战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文章通过写杨修之死,叙述了杨修与曹操矛盾冲突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悲剧和曹操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
选文可分为三部分:第①—③段: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④—⑨段:插叙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⑩—⑩段: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文章先写战局僵持不下。
两个“欲”字把曹操进退维谷的尴尬情形表露无遗。
“鸡肋”这一口令正是他犹豫不决、烦躁不安情绪的自然流露。
他这种心理是一般人所不能察觉的。
叙事至此,好像平淡无奇,却为杀杨修埋下了伏笔。
再转写主簿杨修。
他先是行为乖X,让军士“收拾行装”,然后再说明理由,点破曹操口令的秘密,得出“魏王必班师”的结论,并且波及夏侯惇。
这样,“动乱”就由局部扩展到全军,杨修在劫难逃,必死无疑。
又回过头来写曹操。
他先召夏侯惇,后唤杨修,最后“大怒”,喝令刀斧手杀人,令人惊骇。
虽说杨修惑乱军心,但罪不致死,曹操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正是下文要交代的内容。
第四段开头,用“原来”的插叙语气暂时按下现在进行的事态,接着用六段各叙述一件事,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
这六件事分别是:识破门内添“活”字,分食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真相,密告曹丕失败,教曹植斩杀门吏,为曹植作答教。
这六件事,由耍小聪明到恶作剧,再到揭露曹操的丑恶灵魂,后到参与曹操的家政——立嗣之争,愈演愈烈,逐渐升级到曹操不能忍受的程度,致使曹操借军法处死了杨修。
杨修之死是他和曹操矛盾长期积累、激化的必然结果,更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不顾礼法,无视尊卑贵贱的性格悲剧。
选文把杨修之死的前前后后后交代得清清楚楚,把杨修、曹操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赏析杨修之死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①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②入帐③,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④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⑤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⑥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⑦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⑧。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⑨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⑩,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⑪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
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⑫。
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⑬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第18课《杨修之死》课文简介
导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
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修死年三十四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