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分训练:板块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3-1
- 格式:pdf
- 大小:160.5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3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 1 专题一小说阅读练习(含解析)不分版本小说阅读(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光似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
我们回卡塔古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
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
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
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
可是他俩曾经容许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他们办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
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
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
问题是,没有方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助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
现在呢?〞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
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
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谬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
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
〞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
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一、(山西名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
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
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
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
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
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②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③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④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⑤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⑥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滚动练2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翘.楚(qiáo) 铜臭.(chòu)烙.印(lào) 同仇敌忾.(kài)B.猝.然(cù) 偃.卧(yǎn)粗糙.(cāo) 博闻强识.(shí)C.应.允(yīnɡ) 扑棱.(línɡ)巨擘.(bò) 大腹便.便(pián)D.浸渍.(zì) 崔嵬.(wéi)讪.笑(shàn) 盗跖.颜渊(zhí)答案 D [A项,铜臭(xiù)。
B项,博闻强识(zhì)。
C项,扑棱(lēnɡ)。
]2.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2013年1月31日上午,某市城东新区举办新年首次用工恰谈会,这给该区广大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
B.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会使不少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
他们大都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很难溶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C.郑州一位罹患骨癌的面馆店主为筹手术费,在网上发帖求救,邀人们来店消费,以解家庭经济困境。
短短数日,素不相识的人们纷至踏来。
D.在当今社会,爱情越来越不被人们珍惜,但文学始终与爱情相伴。
爱情在现实中被稀释,但它仍然是文学中最生动的一股清泉。
答案 D [A.“恰谈”应为“洽谈”。
B.“溶入”应为“融入”。
C.“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来说,我还算是他的熟人,我们小时候曾做过同学。
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B.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敢于在五风十雨....的旧社会呼唤“少年中国”,更敢于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为“可爱的中国”流血牺牲。
C.有一种人,他们品性..敦厚老实,按书本办事,工作审慎认真,乍看没什么可挑剔之处,还挺值得我们嘉许学习呢!D.近来,泰国影视作品颠覆一贯..的“恐怖”印象,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观影新热潮。
一、(2014年河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擦鞋嫂范立志朋友昨天找我说,有一个擦鞋的大嫂家里挺困难,今天要来找我,让我在社区帮帮忙,照顾她家一个低保。
听到敲门声,我猜可能是那位大嫂来了。
我打开门,只见她拎着一提酒怯生生地走进来。
我打量着她,四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没任何修饰,甚至连眉也没描。
是她?这张脸太熟悉!她把酒放在靠墙边,拘谨地站着。
“你请坐。
”我对她说。
“嗯。
”她坐在沙发上,屁股仅探一点沙发沿。
“请说说,你家有啥困难?”“婆婆七十多岁,前年中了风,半身不能动,瘫在床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
我吧,人笨,除了擦擦皮鞋,不会干其他挣钱的活儿。
”说完,她苦涩地笑了笑。
“孩子爸呢?”“过世七八年了。
”我见她眼神暗淡了许多,连忙转换话题:“你认识我吗?”“不认识。
”她仔细地看了看我,回答说。
不认识?我十分意外。
我到社区工作已有一个多月,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她的擦鞋摊前经过。
大多时候,她都会招呼一声:“师傅,擦擦鞋吧!”每隔五六天,我都会坐在她的擦鞋摊前擦鞋。
每次,她见我走近,便用干净毛巾,把那尺把高的小凳子抹了又抹,然后说:“您请坐!”她擦鞋技术熟练,擦的时间也长,不像有的人擦三两下完事,她总是把我的皮鞋擦得锃亮锃亮的。
我走时,她会有礼貌地说一句:“您走好!”而刚才,她却说不认识我,这让我很不理解。
“你真的不认识我?”她憨厚地笑了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认识您。
”她的神情,坦然中含有愧疚,好像不认识我是她的错。
“你回去后,写一份申请交给社区,我会给你办的。
”“谢谢,谢谢!”她一个劲儿地鞠躬。
在她告辞后快迈出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想起那提酒,我连忙对她说:“你等等,把酒带回去。
”说着,我把那提酒递给了她。
“这怎么行呢?”她一个劲儿地推辞着。
我见她硬是不肯带回去,便对她说:“大嫂,这酒你要是不带回去,你那低保我就不办了。
”她愣了愣,冒出一句:“我要是带回去呢?”“你要是带回去,我负责把你的低保办好。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火盆儿张金凤“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
”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
入诗的一定是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吧,我立年那一盆红通通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
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小时侠的北方冬天似乎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
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作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有滴淌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
日头稍稍偏西,屋擔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
这叶候,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从腰勒紧,推开风门。
他手端一个大泥盆,那就是泥火盆儿,是乡下人冬天里的室内取暖宝物。
祖父给泥火盆儿装了些碎草,上面盖上碎的苞米骨头,点燃。
碎草抽抽噎噎地燃烧,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
他在旁边缓慢地吸着一烟锅旱烟,等烟吸透了,火盆儿也不再冒青烟,一盆火红的炭骨冒着短小的火苗活力四射。
祖父粗糙的大手小心端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
乡村取暖方式大都是通过烧火做饭、烧热大炕,“辐射”得屋里暖和,这就叫“暖屋热坑”。
但四九天气,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还得请泥火盆儿出场。
·每一餐的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通通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
热腾的炭火在火盆儿里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
泥做的火盆儿,不管盆内的炭火多热,火盆儿也是敢搬动的。
有时候,一个火盆儿在炭根熊熊燃烧不断释放热量的时候,被搬来搬去,给几间卧室驱赶寒气。
清晨,小孩子赖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
在大炕上绣花、扎鞋垫的大姑娘,一根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
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语文参考答案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答案:B(依次读作hùn/hún,xuã/xuâ,qiáng/qiǎng;A.dàng/dǎng,láo,yīng/yìng; C.ku àng,bīn/pīng,zhá/zhà;D.zhī/zhǐ jǐ/qǐ,lěi)2、A(因噎废食:因为怕吃东两噎着,连饭也不敢吃了。
比喻因受到一些小的挫折,怕再出问题,索性连该做的事也不做了。
应改为“因人废言”。
其余三个词语使用恰当。
B.杂乱无章:章,条理。
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C.展露:显现,表露。
D.个案:①特殊的、个别的案件;②某个具体的事情、事件。
3.C(A.缺少主语,删掉“由于”或“导致”;B.句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在“抗生素”之前;D 句式杂糅,删掉“的结果”。
)4、B(⑤句谈历史,紧随“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悠久”,应该作为第一句:④③构成转折关系,体现了老街的“老滋老味”,应该排在最后两句;②句承上,由“老街”引出“店家”,②⑥构成阐释关系,①是评述,应紧随⑥后。
由此选出答案为B。
通过寻找突破口可找出正确答案。
另外,标点符号也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C(略:全,都。
)6.D7.C(注意大意理解、句式结构。
“前有严敌”“后无继援”句式相同,是对当前严峻情况的介绍,应在“敌”和“援”后断句;“山人始附于我观德”句意为:蜀人刚刚归附,正要观察我们的德政。
根据句意可知,应在“附”后断句;接下来出现了“若”这个断句标志。
“纠以刻薄”“人必不堪”“众心一离”均为四字短语,表明过分苛则的后果,应分别断句;“虽”为句首关联词,是断句的标志,“虽”前应断句;“虽悔无及”是单独的一句话,“膺请出图之”省略了主语“我”,可单独成句,所以“及”“之”后应断句。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2014年河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擦鞋嫂 范立志 朋友昨天找我说,有一个擦鞋的大嫂家里挺困难,今天要来找我,让我在社区帮帮忙,照顾她家一个低保。
听到敲门声,我猜可能是那位大嫂来了。
我打开门,只见她拎着一提酒怯生生地走进来。
我打量着她,四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没任何修饰,甚至连眉也没描。
是她?这张脸太熟悉!她把酒放在靠墙边,拘谨地站着。
“你请坐。
”我对她说。
“嗯。
”她坐在沙发上,屁股仅探一点沙发沿。
“请说说,你家有啥困难?” “婆婆七十多岁,前年中了风,半身不能动,瘫在床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
我吧,人笨,除了擦擦皮鞋,不会干其他挣钱的活儿。
”说完,她苦涩地笑了笑。
“孩子爸呢?” “过世七八年了。
” 我见她眼神暗淡了许多,连忙转换话题:“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
”她仔细地看了看我,回答说。
不认识?我十分意外。
我到社区工作已有一个多月,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她的擦鞋摊前经过。
大多时候,她都会招呼一声:“师傅,擦擦鞋吧!”每隔五六天,我都会坐在她的擦鞋摊前擦鞋。
每次,她见我走近,便用干净毛巾,把那尺把高的小凳子抹了又抹,然后说:“您请坐!”她擦鞋技术熟练,擦的时间也长,不像有的人擦三两下完事,她总是把我的皮鞋擦得锃亮锃亮的。
我走时,她会有礼貌地说一句:“您走好!”而刚才,她却说不认识我,这让我很不理解。
“你真的不认识我?” 她憨厚地笑了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认识您。
”她的神情,坦然中含有愧疚,好像不认识我是她的错。
“你回去后,写一份申请交给社区,我会给你办的。
” “谢谢,谢谢!”她一个劲儿地鞠躬。
在她告辞后快迈出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想起那提酒,我连忙对她说:“你等等,把酒带回去。
”说着,我把那提酒递给了她。
“这怎么行呢?”她一个劲儿地推辞着。
我见她硬是不肯带回去,便对她说:“大嫂,这酒你要是不带回去,你那低保我就不办了。
” 她愣了愣,冒出一句:“我要是带回去呢?” “你要是带回去,我负责把你的低保办好。
” 听了我的话,她打量我许久,把我从头看到脚,又从脚看到头,丝毫没有进屋时的拘谨。
她接过酒,边走向门外,边念叨:“好人啊,好人啊……” 再次去她的擦鞋摊擦鞋,是一个星期后。
她见我来了,热情地打招呼:“第一次来这儿擦鞋吧?只要您不嫌弃,以后鞋脏了,尽管来擦。
” “第一次来这儿擦鞋?”她的话,又使我想起了那天她说不认识我,好奇心使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大嫂,这以前,我在你这儿已擦四五次鞋了,难道你一点印象也没有?” “什么?您在我这儿已擦四五次鞋了?”她停下来,怔怔地看着我,满脸歉意地说:“都怪我眼拙。
” 她一边擦鞋,一边对我说:“您知道吗?您别看我们见了过路的人都热情地招呼‘师傅,来擦擦鞋吧’,其实,我们招呼的并不是过路的人啊!” “什么?你们招呼的并不是过路的人?”这话听起来挺新鲜,我连忙问:“大嫂,那你们招呼的是什么?” “是你们的一双脚啊!” 我心里一酸,终于明白了大嫂为什么不认识我。
对大嫂的进一步认识是半年后。
那天,市团委和各社区联合组织捐资助学,有一个贫困生的发言,令我们很感动。
他说,他虽然很贫穷,但又很富有,一是他读书有好心人资助,令他无比温暖;二是有来自妈妈的大爱。
他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七年前,一个男子骑摩托车回家,途中发生车祸,不但自己当场身亡,而且还撞死了一个男人。
几天后,当被撞死男人的女人找上门索赔时,才知道他家里除了两间破房子外,就剩下一个四岁多的孤儿。
女人不但没索到一分钱赔偿,还掏钱为孤儿买了许多吃的。
这以后,女人总感到有一双饥饿的眼睛看着她,令她吃不安,睡不宁。
女人在第五次来看望孤儿时,带走了孤儿,认孤儿为儿子。
从此,那孤儿又有了一个更温馨的家。
讲完故事,贫困生泣不成声地告诉我们,那孤儿就是他,那收养孤儿的女人,就是他现在的母亲! 听了贫困生的故事,我决定去拜访那位母亲。
我按照那位学生提供的地址找到他的母亲时,我愣在那里,因为她不是别人,正是我认识的擦鞋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擦鞋嫂刚进门的时候非常拘谨,但看到“我”并不怪罪她竟然不认识“我”这个曾经多次让她擦鞋的人,离开的时候丝毫不再拘谨。
B.虽然“我”让擦鞋嫂擦了四五次鞋,可是她竟然不认得“我”,因为她从来就不看前来让她擦鞋的顾客,而只专注于让她擦的鞋。
C.贫困生的母亲正是擦鞋嫂,这样的结尾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并不突兀,因为前文擦鞋嫂说的话和孤儿讲的故事都对此作了铺垫。
D.“我”在小说中既是一个性格人物,也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串联起了小说的情节内容,使小说紧凑,条理分明。
E.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塑造擦鞋嫂的形象,尤其善于捕捉她的神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解析:A.擦鞋嫂并不知道“我”认识她,因果关系错。
B.“从来就不看前来让她擦鞋的顾客”错,原文是说擦鞋嫂招呼的“是你们的一双脚”。
E.本文有体现人物神态的地方,比如开始部分的“怯生生”“拘谨”等,但谈不上“尤其善于”。
答案:CD 2.贫困生的发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
要从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及是否深化升华了主题等诸方面考虑。
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贫困生的发言使“我”决定去拜访他的母亲,由此才知道他的母亲就是擦鞋嫂。
②补充交代擦鞋嫂的事迹,凸显她胸怀博大、富有爱心的形象特点。
③交代擦鞋嫂贫困的原因,赞美了母亲美丽、伟大的心灵,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小说中的擦鞋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小说写了擦鞋嫂找工作、做擦鞋工作、贫困生发言、我拜访大爱母亲等情节。
要从全文出发,从每一个情节中总结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加以整合。
答案:①慈爱善良。
她看到撞死她男人的肇事者家里只剩下一个孤儿,不但为孤儿买了许多吃的,还承担了抚养孤儿的责任。
②勤劳坚强。
她摆擦鞋摊,给人擦鞋养家糊口。
③淳朴厚道。
她擦鞋细致,对人有礼貌。
4.这篇小说题为“擦鞋嫂”,但也有人认为命名为“认识”更好,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重要的不在持什么观点,而在观点明确,分析合理、充分。
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多方面考虑。
答案:观点一:以“擦鞋嫂”为题好。
①便于聚焦于小说的主人公,因为通篇文章都是通过“我”的观感来刻画“我”所认识的擦鞋嫂的形象的。
②小说主要是为了展示以擦鞋嫂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善良的内心世界,借以表现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互相体谅的温暖主题,所以以“擦鞋嫂”这个代表底层民众符号的主人公为题目比较合适。
③结构上,文章一开始通过擦鞋嫂争取低保来反映其家庭境况,进而刻画她留给“我”的印象;随之通过破解为什么她为“我”擦过多次鞋却不认识“我”的这层迷雾来进一步表现擦鞋嫂“认鞋不认人”的工作特点;最后通过贫困生的发言,“我”更认识到了擦鞋嫂善良而伟大的内心世界。
因此,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的这三部分也是对擦鞋嫂的形象逐步进行丰富和深化的。
观点二:以“认识”为题好。
①“认识”是全文的线索。
全文围绕“我”和擦鞋嫂的相识和相知展开。
②“认识”在文章里表现为一个“我”和擦鞋嫂之间的相互深化了解的过程。
在擦鞋嫂的眼中,“我”从一个拿东西才会办事的普通社区干部变为一个好人。
在“我”眼中,从起初擦鞋嫂争取低保时“我”对她家庭境况的认识到“我”对她工作特点的认识到最后“我”对她美丽的内心世界的认识。
③“认识”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缺乏认识的前提下,擦鞋嫂把“我”等同于一般的收东西才会办事的干部,而“我”也不理解擦鞋嫂工作的特点而对她表示不认识“我”很不理解。
在相互的认识和交流中,“我”和擦鞋嫂之间才消除了隔膜,人与人之间才少了很多的猜疑和冷漠。
总之,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认识”的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之小吕(节选) 汪曾祺 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
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
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秋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
小吕原来在家里住。
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
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
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
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
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
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
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数着星星,看着又大又蓝的天,听野兔子窜来窜去,听鸹鸹悠[注]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
张士林曾经笑他:“这小子,浪漫主义!”还有,搬过来,他可以和张士林在一起,日夜都在一起。
他很佩服张士林。
曾经特为去照了一张相,送给张士林,在背面写道:“给敬爱的士林同志!”他用的字眼是充满真实的意思的。
他佩服张士林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
不论是修剪,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