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下一个崛起的区域 - 2009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GDP将在2009年超过日本付兵涛不知不觉中,中国就要坐上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把交椅。
根据IMF在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中国将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不经意间的赶超2008年,中国和日本GDP分别为4.4万亿美元和4.9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中日两国之间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相差5000亿美元。
按照IMF的预测,2009年中日GDP实际增速分别为6.5%和-6.2%,如果按照这个速度,2009年中日两国的GDP将分别为46877亿美元和46185亿美元。
不过,上述GDP增速都是以两国本币衡量的实际增速,考虑到汇率及价格因素,因此IMF认为2009年中国GDP 仍将略低于日本,分别为4.83万亿美元和4.99万亿美元。
要到2010年,中国才能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届时,GDP将分别为5.3万亿美元和4.7万亿美元,而且从此之后,日本将基本再无反超的可能。
不过,我们预计,中国GDP很可能在2009年就超过日本。
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往往超出外界预期,特别是IMF等国际组织,对中国的经济预测历来较为保守,IMF对中国2009年6.5%的增长预期在各大机构中也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在全力“保八”的经济政策护航之下,即使“保八”不可能实现,一般的估计也都在7%以上(彭博资讯所调查的机构对中国2009年GDP增速预测中值为7.84%)。
实际上,在中国一季度宏观数据公布之后,很多知名研究机构都上调了中国2009年GDP增长预期,而IMF的预测更新相对比较滞后,要到7月份的下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才会对预测进行调整。
此外,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中国2008年的GDP数据应该还会被调高,因为目前我们使用的2008年中国GDP数据只是初步核算数,此后还要经过两次调整。
中国的年度GDP数据的核算要经过三次调整:即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
初步核算数一般在次年1月份公布,初步核实数在次年9月份最有发布,最终核实数则在第二年5月份左右发布。
2009中国城市 GDP 排名1、 上海市 13698 亿元 增 9.7% (沪)2、 北京市 10488 亿元 增长 9% (京)3、 广州市 8215 亿元 增 12.3% (广东 1)4、 深圳市 7806 亿元 增 12.1% (广东 2)5、 苏州市 6701 亿元 增长 13% (江苏 1)6、 天津市 6354 亿元 增 16.5% (津)7、 重庆市 5096 亿元 增 14.3% (渝)8、 杭州市 4781 亿元 增 11% (浙江 1)9、 青岛市 4409 亿元 13.5% (山东 1)10、 无锡市 4400 亿元 13%(江苏 2)11、 佛山市 4300 亿元 15.4% (广东 3)12、 宁波市 3964 亿元 10.1% (浙江 2)13、 武汉市 3960 亿元 15.1% (湖北 1)14、 成都市 3901 亿元 12.1% (四川 1)15、 大连市 3858.2 亿元 增 16.5%(辽宁 1)22、 郑州市 3002 亿 同比增 12.5% (河南 1)23、 长沙市 3000 亿元 同比增 15%(湖南 1)24、哈尔滨市 2800 亿元 增长 13.2%(黑龙江 1)25、石家庄市 2770 亿元 同比增 11%(河北 2)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 14% (福建 1)27、 长春市 2588 亿元 (吉林 1)28、 南通市 2550 亿元 (江苏 4)29、 潍坊市 2500 亿元 (山东 4)30、 温州市 2430 亿元 8% (浙江 3)31、 淄博市 2300 亿元 (山东 5)32、 福州市 2296 亿元 同比增 13.1% 33、 绍兴市 2223 亿元 (浙江 4)34、 大庆市 2220 亿元 (黑龙江 2) 35、常州市2200 亿元 13%(江苏 5)36、 西安市 2190 亿元 同比增 15.6% (陕西 1)37、 东营市 2065 亿元 (山东 6) 38、徐州市2000 亿元 14%(江苏 6) 39、济宁市 2000 亿元(山东 7)40、 邯郸市 2000 亿元 11.5% (河北 3)41、 台州市 1965.2 亿元 10% (浙江 5)42、 临沂市 1958 亿元 (山东 8)43、 洛阳市 1919 亿元 14.4% (河南 2)16、 沈阳市 3855 亿元 17、 南京市 3775 亿元 18、 东莞市 3710 亿元 19、 唐山市 3560 亿元 20、 烟台市 3460 亿元 21、 济南市 3017 亿元 (辽宁 2)增 12.1% (江苏 3)(广东 4)增 13% (河北 1 )(山东 2)同比增 13%(山东3) 福建 2)44、嘉兴市1815.3亿元10.7% (浙江6)45、威海市1795亿元(山东9)46、包头市1700亿元(内蒙古1)47、金华市1681.8亿元10% (浙江7)48、沧州市1678亿元13% (河北4)49、合肥市1664.84亿元增17.2% (安徽1)50、南昌市1650亿元14.5% (江西1)51、南阳市1620亿元12.5% (河南3)52、鞍山市1608亿元(辽宁3)53、盐城市1600亿元13.6% (江苏7)54、昆明市1600亿元12% (云南1)55、扬州市1580亿元14% (江苏8)56、厦门市1560亿元(福建3)57、鄂尔多斯1560亿元22.5% (内蒙古2)58、保定市1534亿元11.7% (河北5)59、太原市1468亿元增8.1% (山西1)60、镇江市1421亿元13.6% (江苏9)61、中山市1409亿元(广东5)62、德州市1400亿元(山东10)63、泰安市1398亿元(山东11)64、泰州市1394亿元14% (江苏10)65、南宁市1300亿元同比增14.5% (广西1)66、吉林市1300亿元(吉林2)67、呼和浩特1294亿元17.5% (内蒙古3)68、惠州市1280亿元11.5% (广东6)69、江门市1277亿元11% (广东7)70、滨州市1230亿元(山东12)71、茂名市1200亿元10.1% (广东8)72、聊城市1200亿元(山东13)73、岳阳市1140.3亿元(湖南2)74、枣庄市1100亿元(山东14)75、湛江市1050亿元(广东9)回答人的补充2009-05-14 21:2176、许昌市1050亿元(河南4)77、常德市1050亿元13% (湖南3)78、廊坊市1050 12% (河北6)79、平顶山1050亿元(河南5)80、安阳市1036亿元13.1% (河南6)81、湖州市1034.9亿元(浙江8)83、宜昌市1026.56亿元(湖北2)85、乌鲁木齐1020 亿元增长15% (新疆1)86、襄樊市1020 亿元(湖北3)87、漳州市1010.01 亿元(福建4)88、榆林市1010 亿元24% (陕西2)89、珠海市992.1 亿元(广东10)90、邢台市989 亿元10% (河北7)91、汕头市977 亿元(广东11)92、周口市916 亿元12% (河南8)93、淮安市910 亿元13.5% (江苏11)94、株州市910 亿元13.5% (湖南5)95、桂林市902.6 亿元12.6% (广西2)96、柳州市900.6 亿元13.2% (广西3)97、商丘市900 亿元12% (河南9)98、新乡市886 亿元13.9% (河南10)99、信阳市860 亿元(河南11)100、赣州市831 亿元13% (江西2)101、兰州市830 亿元12% (甘肃1)102、菏泽市820 亿元(山东15)103、松原市815 亿元(吉林3)104、贵阳市813 亿元13% (贵州1)105、驻马店812 亿元(河南12)106、通辽市802 亿元23% (内蒙古4)107、秦皇岛800 亿元12% (河北8)108、曲靖市787 亿元12% (云南2)109、日照市780 亿元15.5% (山东16)110、咸阳市764.6 亿元16% (陕西4)回答人的补充2009-05-14 21:22 111、清远市757 亿元18.2% (广东12)112、连云港750 亿元13.3% (江苏12)113、临汾市750 亿元4% (山西3)114、芜湖市749 亿元(安徽2)115、绵阳市743 亿元4.5%(受大地震影响严重)(四川2)116、赤峰市740 亿元(内蒙古5)117、郴州市734 亿元(湖南6)118、揭阳市725.03 亿元16% (广东14)119、张家口720 亿元13.5% (河北9)120、肇庆市720 亿元(广东13)121、宝鸡市714 亿元15.8% (陕西3)122、营口市703 亿元20.3% (辽宁4)123、九江市703 亿元13.5% (江西3)124、安庆市702.7 亿元(安徽3)125、延安市700 亿元15% (陕西4)126、德阳市695.04 亿元1%(受大地震影响严重)(四川3)127、开封市695亿元13% (河南14)128、锦州市:691亿元16% (辽宁5)129、运城市:680亿元8.5% (山西2)130、宿迁市:675.2亿元14.6% (江苏13)131、锦州市:675亿元16% (辽宁5)132、龙岩市:672.8 亿元14.5% (福建5)回答人的补充2009-05-14 21:24 2009年1月大概1340023718人,现在还在涨,呵呵!2000年12月5日国务院发表的《中国二^一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是中国政府新世纪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乙方 专刊动态新锐 中国蓝”如何 动” 下 “ , “ 天——浙江卫视2 0 0 9 春季 “蓝动天下” 主题推广会在杭州召开■ 文/ 石晓媛赢》、《我是大评委》,全面占领电视 综艺巅峰,树立全民娱乐新标杆。
可以 说,这些节目 的活力源泉就是 “互必须找到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切入点。
经 过反复策划,“寻找”概念进入眼帘, 《寻找王》栏目浮出水面,“让10亿人 一起帮你寻找”!寻人、寻物、寻找事 件 背后 的真相 ,热 线电 话整 天响 个不 停,收 视节节攀升。
但是,浙江卫视没有止步于此,寻 找类新闻除了收视率,还要影响力。
新 闻 要想 有影响 力, 就必 须让 新闻 “活 动”起来。
2008年11月,《寻找王》就 策划组织了首届中国寻亲大会,直播时 间 长达 6小 时, 参 与人 数达 到 3000 多 人 ,短信平 台接到 了1. 8万多条 短信, 总共报名咨询的人数达到20多万,现场 成 功找到 亲人 的有30多 对。
如今、 相 亲、求职等“活动”型新闻已成为《寻 找王》 的常态。
拥有 十多 年历 史的 财经新 闻节 目 《今日证券》也不甘寂寞,积极行动, 将在2009年 4月强 力推出大型 财富益智 活动《超级牛仔》,活动将选出中国最 具个性、最牛的草根投资达人。
该活动 将历时 1年、横 跨全国12大省市、 数千 万股民共同参与,成为一场遍及全国的 “ 财富 特训营 ”, 掀起 全民 投资 理财 “头脑 风暴”。
“中国蓝” 奥运后强势崛起 :3月的西 湖风光变幻、 景色旖旎, 浙江卫视邀请了两百多名广告客户,齐 聚 西子 湖畔 ,召 开2009 春季“ 蓝动天 下”主题推广会,向他们展示了浙江卫 视“中国蓝”半年来发生的诸多变化。
特别是在收视上,浙江卫视令所有人都 没想到,快速地实现了三级跳:2008年 1~8月,浙江卫视的收视在省级卫视中 还 只是排名第 八;但是到 了9~12月 , 已 经神 速地 挺进了 前三 ;而在 2009年 1~ 2月期 间,则 已稳 居第 二。
《大国崛起》纪录片观后感优秀范文200字《大国崛起》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大国崛起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国崛起》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200字,欢迎阅读。
《大国崛起》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200字1因为不常看电视,《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在央视2套播出结束当日,我才知道有这么个系列片。
在网络几个褒义词的鼓励下,我到央视网站上去看这个片子。
当天就看了两集——西班牙葡萄牙强国史、荷兰强国史。
而后几天,陆续在央视重播中看了德国、日本强国史。
对这一系列片子:感触颇深。
作为一个曾经强大过的封建帝国,在150年前还轻视西方列强并将其称为“蛮夷”的“大国”,作为一个常常将5000年历史、地大物博挂在嘴边的“自恋者”,这次终于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
而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称为“九个世界性大国”,摈弃了自大的心理,实在难能可贵,值得称道。
倾3年之力、集百余位专家智慧的这部纪录片,将大国崛起之路,在这个时候展现在我们所有中国人面前,不能不引起这个国家的公民的思考。
我们国家的这个时刻,正是中国走在崛起之路初级阶段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时刻,正是中国在其越来越强大的路上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刻,正是中国在其强大之路上寻找属于自己方向而又找不到坐标的时刻------我想,凡是看过这个系列片子的人大抵都会地头思索:中国的强国路在何方,中国的强国梦是否能实现。
思索中,满怀激情,然而,不能怀疑的是,我们仍然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大国崛起》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200字2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纪录片,记录了500年来几个国家的崛起的历史。
第一个是西班牙,第二个是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的名字都已牙齿命名(这是音译)。
九零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一、早期的困境与转型1.经济困境剖析- 九零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通胀率、失业问题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不稳定。
-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2.改革开放的推进- 为了应对经济困境,中国开始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通过引入外资和技术,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九零年代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时期,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海外交流。
二、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挑战1.市场经济的崛起- 九零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时期,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价格波动、竞争激烈等。
中国经济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规范,加强监管和调控。
2.产业结构的转型- 在九零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 因此,中国经济在九零年代出现了劳动力的转移,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3.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趋势- 九零年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的时期。
中国开始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 这一时期,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承接地和外贸大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三、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在九零年代,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创新能够提升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 因此,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九零年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中国8大经济圈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
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
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
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第二单元辩证法第一节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09·上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从整体到部分B.从部分到整体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一般到个别答案 B2.(20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3.(20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4.(2009·广东,2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 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答案 A5.(20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大中原经济区大中原经济区为寻找到崛起的突破口,制订了“大”规划,并打算将这一规划申请、上升至国家战略。
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旦“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将会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
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将涉及到河北、、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所谓“大中原”;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中,北依,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皖西北、晋东南、等周边地区。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宿州、、亳州,山东菏泽、,河北邯郸、,山西的、长治、等周边省份约12个。
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为骨干,以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
依托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
.htm总体要求“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
“五新”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两步走: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的核心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三化”协调,三是突出载体建设,四是突出改革开放,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六是突出服务大局。
战略布局“三区”布局: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洛阳、商丘、开封等为核心区、以全省18个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振兴政策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上升,却没有为其带来相应的经济繁荣。
从世界经济史看,不均衡发展才是常态,期望所有落后地区的经济都能崛起并不现实,从城市竞争力和投入产出比判断,中国下一个崛起的区域还在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都应在东部几个具有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优势区域开展。
区域振兴政策已经变成“普惠制”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30年之后再审视这一战略,确实是非常成功,全国GDP由此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增长,堪称经济奇迹。
但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却与当初设想的通过沿海地区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相距甚远,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
为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政府作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在1999年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十大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在2003年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2006年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国务院就批准了15个区域振兴规划(附表)。
这些促进区域发展的举措,事实上已经涵盖了除东部沿海之外的所有地区。
即便在东部沿海,政府同样为发展相对滞后的环渤海和海峡西岸等地区赋予了优惠政策。
过去10年中,虽然区域发展优惠政策不断,但东部沿海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却没有缩小,随着局部性的扶持政策几乎变成了“普惠制”,大家对政策效应的预期也在递减。
那么,在如今东部沿海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下,将来究竟哪个区域能够真正崛起呢?产业转移会否由东向西展开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多年的高速发展,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成功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没有预料到的奇迹。
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旨在引进外资以解决发展制造业的资金缺口问题,并学习先进的管理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全国的优秀人才和低廉的劳动力纷纷流向沿海,形成了以深圳-东莞-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和以上海-苏州-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两个经济发展带。
但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萧条、中国出口规模出现两位数负增长影响,东部沿海变为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区域。
虽然明年出口有望正增长,但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萧条的情况下,东部沿海的经济增长仍将继续受出口不振的拖累。
出口萎缩之外,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也会加大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的投资和经营成本,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是合乎逻辑的必然之举,如广东省就提出了“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构想。
但产业如何升级,又如何转移出去,却是经济学逻辑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
所谓双转移,是广东省政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一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转移。
但这一政府一厢情愿的省内产业转移能否顺利推进,很值得怀疑。
一是产业转移能否抵消运输成本的增加,是否会失去规模经济和产业聚集的扩散效应?如东莞原先的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已经成为世界楷模,如果实施产业转移会否弄巧成拙?二是产业升级是否具备人才和研发优势?如长三角技术人员总量是珠三角的两倍多,而在2007年,广东省用于研发的政府支出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同期上海为2.52%,全国平均水平为1.46%。
三是广东之所以成为中国GDP 第一大省,就是靠发展低附加值产业,而中国之所以即将成为全球GDP排名第二的大国,也是靠发展低端制造业,这是全球分工的结果,也是当地政府少干预市场的明智之举。
从目前的广东来看,腾笼换鸟已经有了更多的替代词,如“扩笼壮鸟”、“改笼育鸟”,双转移也变成了“就地升级、就近转移”,说明市场的力量还是要强于政府的计划。
从二战后的全球产业分工变化特征看,确实存在制造业由欧美向日本、由日本向四小龙、再由四小龙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的过程,但下一步是否存在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的必然逻辑呢?香港工业总会的一项调查表明,90%的受访企业不愿离开珠三角,他们认为,产业转移后的最大问题是运输成本上升,其次是技术工人短缺,第三是内地缺乏珠三角那样完整的产业配套。
从全球制造业的转移特征看,基本上都是沿着海岸线转移,因为海运成本最低。
目前全球四个制造业大国中,德国有1200多公里的海岸线,日本和韩国本身就是岛国,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可见,全球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与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当我们在筹划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沿长江向内地转移时,是否也应该注意到越南、印尼等国家更具有成本优势呢?目前的现实是,沿海大部分企业自身还不愿意放弃低端产业,甚至还不愿意在省内进行产业转移,其本质还是各个生产要素的综合成本问题。
中西部地区是否具有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均衡发展,包括地区间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等,是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
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政府在促进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方面已经作了很大努力,表现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提供各项优惠政策。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多年来也在不断增长,如从1995年到2009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例已经从16.2%提高到了24.1%,中部从16.5%提高到22.2%,东北从8.9%提高到11.7%,唯有东部沿海,从58.3%降至42%(图1)。
但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上升,并没有为这些地区带来相应的经济繁荣,其GDP总体占比竟然不升反降。
从1993年至今,东部地区的GDP占比从50.2%升至55.3%,西部和东北却都有所下降,尤其是东北下降近4个百分点,只有中部提升了0.4个百分点,但也未表明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图2)。
同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高增长也没能带来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而且从绝对额看,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
拿居民储蓄这个比较真实的数据变化为例,2002-2007年,东北的居民储蓄余额只增加了0.66倍,而西部、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不多均增长了1倍左右,但绝对差距却从原先的三地区储蓄余额合计与东部之差不足1万亿元,扩大到了2.1万亿元。
可见,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区域振兴政策,无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东北振兴或中部崛起,政府的投入和银行部门的信贷支持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投资效益却令人忧虑,投资报酬率在逐年递减。
其结果是经济规模未能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没有相应改善,而地方政府的负债和当地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却在提升。
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来解释。
从全球来看,世界一半的GDP由占地面积1.5%的地区创造,而这么小的经济板块却居住着全球1/6的人口。
同样,东部也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5,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
因此,规模经济的特性就是集聚,只有这样,生产要素才能获得最佳配置。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论,经济密度增加一倍,生产率提高6%;而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一倍,利润就降低6%。
因此,大城市的积聚效应最明显,如纽约的地方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所有的州,人均GDP也名列世界第二;深圳的出口额超过整个印度;东莞更成为全球规模经济中的神话。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的增长就是靠局部来推动的,不均衡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常态。
以上数据和事例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发展中西部地区容易导致规模不经济。
事实上,中西部地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存在规模过小的问题,就连东部一些城市也不例外,而规模过小则会导致产出率的下降。
虽然目前中国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但经济学上的距离并不等同于地理学上的距离,或仅以传送速度来衡量的距离,它应该是衡量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故中西部地区仅仅通过修建高速公路来吸引产业资本远远不够。
区域崛起的线索:城市竞争力和投入产出比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形成过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但究竟哪些城市最终会成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可以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判断。
中国社科院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2008、2009两年的综合竞争力(增长、规模、效率、效益、结构、质量)来看,前十大城市中除了香港、台北和澳门之外,其余位于东部沿海省市,如珠三角(深圳、广州、中山)、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和京津地区(北京、天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珠三角,当地在分项竞争力排序中领先的城市非常多,如河源与清远的增长率已经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前三,而东莞和佛山则在城市规模经济优势方面进入全国十强。
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山东也有不少城市进入分项竞争力指标十强,如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
相比之下,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入榜比例非常低,除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包头等资源型城市,或重庆、成都、合肥等中心城市入榜单项指标前十外,其余城市大多排名靠后。
尽管这些年来关于区域崛起的概念越来越多,如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但如果这些区域内的城市缺乏竞争力,何来资本流入和产业转移呢?我们发现,中国经济的投入产出比正在不断下降,但下降最快、投入产出比最小的还是西部地区(图3),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让当地的投入产出比进一步下降,从1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创造的GDP为3.83个单位下降至1.32个单位,而东部地区目前仍达到2.44。
再看2009年前三季度各省的GDP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比,超过2的分别是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和山东—无一例外都处于东部沿海带,其中广东以4.07的高产出遥遥领先。
如果单纯从各个省份GDP增长率的排序看,可以发现,内蒙古、吉林、重庆等地比较领先,但内蒙古主要靠矿产资源的开发拉动经济增长,难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而且,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些省份几乎都排在末位,如GDP增速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内蒙古,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比几乎只有1:1,重庆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二。
而连续两年GDP增长率排名第二的天津,投入产出比排名则在中间,非常值得关注。
天津的良好地理环境和日益提升的城市竞争力,都有利于它与北京等城市一起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增长极,这或许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的中国新增长极,缺憾之处是辽宁和河北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更值得看好的还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河源、惠州、清远等城市的崛起,使得珠三角的中国经济增长龙头地位更加巩固,而安徽的合肥和芜湖如果也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产业,则会使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性进一步提高。
正如香港、台北、高雄等上世纪70年代崛起的城市至今仍保持强盛的竞争力一样,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仍然非常具有优势,但目前中国的大城市化率还远低于全球水平,未来像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这些城市的规模应该更大,人口、资本、技术、信息等将更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