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佛家中医药文化[1]
- 格式:ppt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就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与哲学思想,就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而且此后,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扎根发展。
中药学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像西方医学,而就是人人都知其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生成土壤。
就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
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一种产业,一种技术,也就是一门学术。
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精华,凝集古圣先贤与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智慧。
总而言之,中医药文化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致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形象文化三个方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就是中医药精神文化博大之一。
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她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
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
她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就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
她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就是维护与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瞧作就是医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瞧作就是医生的最可宝贵财富。
所以,她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
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她们瞧作就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
她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
汉化佛教中医药学凡称得上伟大的文明,必有其外延的本能,同时在经受另一文明的渗透或猛烈冲击之后,仍能固守其特色,且经久不衰。
中国传统医药即具有这两大特点,在其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佛教是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刻的。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或最主要的途径是“丝绸之路”,因为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印度佛教先是传到中亚西域各古国,“胡化”以后再东进中原,印僧和胡僧学汉语,汉僧学梵语(文),共同完成佛教的汉化,并形成以《大藏经》为标志的特有文化景观和体系,吸引了中外学者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侧面发掘、整理、研究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在医药方面,80年代以来,已出现一些论著涉及到佛教医药的历史,但多停留在史学范畴内,停留在文献学的阶段(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
剥去佛教医药的宗教外壳,它从来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实际苦难的,因此“古为今用”是本文的基点,谨以部分药学内容为例,探讨汉化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探讨佛教医药开发利用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佛教医药内容散在浩翰的《大藏经》中,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把医药各学科都兼顾到。
而且也不可能同时探讨或比较藏传佛教中医药内容,尽管藏传佛教的前峰远达蒙古族(蒙藏医药体系相同,但也各有特点),并影响到了五台山,这些都有待进一步作专题性研究。
1原始佛教中的医药内容原始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其宗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佛教宇宙观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四数性”:四谛(四大真理),“苦谛”之中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其它则为精神上或感情上的痛苦。
解除生、老、病、死之苦,单纯靠说教是不行的,因此医药知识一开始就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的医术最高,故有药(医)王的别名。
最早的《佛医经》(SutraofMedicine)强调医王“四知”:诊断、病因、制药和治疗,而且认为“疾病与生俱在”。
《诸德福田经》得福七法之一为“常施医药,疗救众病”。
由此可以肯定“佛教医药学”(BuddhistMedicine)的客观存有,也是布教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也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提出了“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观点,确立了中医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
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项目编号:16ZDA2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彬彬,中共本溪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哲学副教授,哲学硕士;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摘要: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可谓历久弥新、光明璀璨、包罗万象,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破坏和消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回归和复兴。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使大众关注的焦点又重新回到中华传统文化上来。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一种,是中华传统文化道术合一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要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的历史使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医的根基与灵魂,它不仅凝聚了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而且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华文化;复兴;先行者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2)04-0080-08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王彬彬张其成0802022第4期·总第582期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之后,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与佛学2013级中医内科专业20130079 杨小静摘要:中医学是在多学科基础上融会贯通的独特理论体系,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试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疗学﹑中医药物学与习俗、中外医学交流、中医养生思想以及佛教戒律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佛学文化佛教佛学诞生于印度,汉哀帝时经西域传入中土,魏晋以后,佛学广为流传,被中国固有的文化吸收与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学传入中土,首先给中医界带来了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源于印度医学。
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印度医学已成规模,公元前一千年,是印度古代医学的全盛时期,医学典籍为《梨俱吠陀》、《阿阇婆吠陀》、《阿输吠陀》。
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佛学加以接受、沿袭、运用,并注入佛教教义。
内科的《逻阇迦集》、外科的《妙闻集》。
儿科的《迦叶波集》,就是佛教全盛时期的医学代表作[1]。
佛教医学传入中国,逐渐被运用。
隋唐时期最甚,隋唐史志经籍中载有《龙树菩萨药方》4卷、《龙树菩萨和香法》2卷、《龙树菩萨养性方》1卷、《婆罗门诸仙药方》20卷、《婆罗门药方》5卷、《西域婆罗仙人法》3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23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4卷、《乾陀利治鬼方》10卷、《新录乾陀利治鬼方》4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3卷、《耆婆八十四门》1卷、《龙树咒法》1卷、《龙树眼论》1卷。
[2]以上诸书大抵无存,仅见其目。
而佛学中现存最多的医籍收录在《大藏经》中。
《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理的经书约四百部,蕴藏著丰富的医药学知识,汇集了生理解剖、药物、临证治疗、摄生保健、心理咒禁等多方面内容,博异丰盈,独具特色。
1 佛学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影响僧医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四大学说。
印度医学原来提倡三原质说,认为人体由“气”(位于脚与脐之间),“胆”(位于脐与心之间),“谈”(位于心与头之间)等三种原质学说。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是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行动。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它不仅决定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各种价值观交融与碰撞的今天,中医药事业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的认识问题。
何谓中医药文化“文化”二字,出现在西汉以后,《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所用“文化”二字,均体现“文治教化”柔远怀边的文明发展的含义。
“文化”一词,内涵丰富,外延宽广。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系统的思想理论是各种文化形态产生的基础。
中国古代有系统思想理论的文化主要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等。
传统文化,涵盖甚广,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通。
三教,指儒、佛、道;九流,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
三教九流,也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
从今天的分类看,传统文化除了儒、佛、道三家学说以外,还包括社会制度,即政治文化,以及文学、史学、天文、历算、医药、养生、农学、地理、军事、建筑、水利、艺术等等。
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以及古老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
结合各家对“文化”的释义,可以发现,时代、民族、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人们很难达成一个对文化概念的共识。
不同的群体各有其信奉的不同文化,但其基本内核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创造物。
对“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同样也是莫衷一是。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学会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