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四节 光的折射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7
光的折射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难点和重点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1、选择教具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什么是光的反射定律?二、新课引入:【演示一】: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录像重放)【演示二】: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三、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录像演示)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 2.3.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一、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入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3.知道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在探究中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和相互协作的习惯。
四、教学重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点难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五、教法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影子说明了光在介质中沿传播2.谁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反射时光路是的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就贸然跳下去想洗个凉水澡,哪曾想池水却很深,淹过了小明的脖子,于是他惊慌失措,大呼救命。
引导:小明差点被淹死!对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何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引入: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学习光的折射。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
第四节光的折射1.物理观念:(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射入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2.科学思维: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经历“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描绘光路、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对生活的热爱。
认识到在生活中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有安全意识,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激光笔、杯子、硬币、适量的水、碗、筷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多媒体。
新课引入实验一:将一枚硬币放在杯子底一边,两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同学向后退到恰好不能看见硬币为止,并保持观察位置不变,另一位同学用一根玻璃棒压住硬币,再慢慢向杯子中倒水,要求观察的同学注意产生的变化。
同学们发现硬币好像“浮起来”又被看见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实验二: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从侧面观察现象。
学生发现水中的筷子发生了弯折。
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实验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录像演示)。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发言:进入水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
教师总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教师回到课堂开始时的问题,得出也是折射现象,并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并介绍图中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识点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教师提出问题:(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本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后续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学生对海市蜃楼现象较了解,但对它的产生是陌生的,同时也是容易产生兴趣的。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动手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简单的认识,对入射角、法线等一些物理量已有了解,本节用实验、观察分析、探究、讨论,通过学生猜想、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进而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
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
1、提出疑问: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或远离法线时,折射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观看动态课件,对照自己实
2、光线的偏折规律
①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折射光线也向法线靠拢;当入射光线远离法线时,折射光线也远离法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能够利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4 、已知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归纳法教学用具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筷子、透明茶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设计目的一、复习提问提出问题:1、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的?2、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通过复习提问,巩固上节内容,为后面学习光的折射做铺垫。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设计目的2、介绍名称:教师对照图,介绍相关名词及定义。
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学生对照光路图,理解、记忆相关词,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展示:在光路图上注明相关的名字,便于学生记忆时对号入座。
对比光的反射,通过类比的方法,了解相关名词:折射光线、折射角,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猜想提示: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那么,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或水)中时遵循哪些物理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的位置关系怎样?2、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学生可能的猜想:可能是三线共面可能相等可能入射角大可能入射角小可能向界面偏可能向法线偏可能一起增大可能一起减小把学生的猜想展示出来,逐条进行验证。
5.4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2.通过实验,认识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或从其它介质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3.了解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难点: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用已知的规律解释简单问题的能力.教法选择实验探究与讲授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折射演示仪多媒体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29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它们都属于光的什么现象?播放“水杯后面的米老鼠”的录像演示实验.并用电脑模拟实验过程,讲解.完成光路图和学生一起指出名称它属于光的什么现象?1.什么是光的折射呢?正因为这小小的偏折,在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其妙的现象.下面我们来观察两种现象.“碗底的小鱼”、“玻璃砖后面的手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妙的现象,我们想对它们作出准确的、科学的解释.就需要研究光线学生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并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猜想、回答.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学生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并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体会大自然景色的美妙.复习前面的知识.猜想、回答.观察光的折射.是怎样偏折的,有没有规律?2.类比光的反射介绍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及讨论的结果,得出光的折射规律.指出常见的折射现象.下面我们来亲自观察一下放到水中的筷子.分析形成原因.然后让学生试着分析小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的原因.3.课后总结:1).现象形成的原因‘2).规律的总结;3).画图的重要性。
4.作业布置让学生画光路图,和老师一起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让学生观察实验.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呢?光在反射时都有哪些规律?我们也应该研究:1、角度的关系.2、折射光线的位置.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学生画光路图,和老师一起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学生观察实验.类比并和老师一块寻找要研究的问题.作业设置课堂精练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检查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光的折射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2.视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师:显微镜(每5人一小组)、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生:预习。
【教学过程】一、提问,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新课二、显微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请同学说一说生物课上是怎样使用显微镜的?显微镜是由哪几部分构成?你们知道为什么显微镜能比普通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得多吗?2.指导学生观察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凹面镜),并说明各部分的用途。
讲述并板书: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像-目镜:将第一次成的像再袂放大.3.小组讨论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还是正立的,为什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载玻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以上问题思考,发表意见O组成部分:目镜、物镜……观察,找出组成显微镜的各部分.目镜:靠近眼睛的镜头.物镜:靠近物体的镜头.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物。
反光镜:聚光.听讲,作好记录.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答案: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立的像。
三、望远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探究: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 看前面的物体,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 的距离,直至看清为止.实验时注意 几个问题:(1)物体是变大还是变 小? (2)把两凸透镜位萱前后交换,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2. 请学生谈谈探究活动中观察到 了什么?指导学生阅读66页望远镜, 找出望远镜的原理?3. 提问:根据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望远镜的大体原理,但不 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物体距离物 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 前面的学习,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 的,为什么是使用望远镜观察到的物 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呢?请同学 们接着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 题?4. 请学生根据刖才的阅读回答问题,有不准确的地方应及时指出并补充,介绍视角概念。
第4节光的折射【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时的折射规律.3.知道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过程与方法】1.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2.在探究中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和相互协作的习惯.【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难点】1.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2.光折射的光路图.知识点光的折射1.复习提问.(1)影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谁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引入.(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就贸然跳下去想洗个凉水澡,哪曾想池水却很深,淹过了小明的脖子,于是他惊慌失措,大呼救命.(2)引导:小明差点被淹死!对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何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引入: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学习光的折射.4.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5.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观察现象.6.解释.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课件展示光的折射例子引领学生根据现象总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7.视频播放光的折射.引导学生总结: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光路可逆.8.总结.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进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5)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6)光从其他透明介质(如玻璃、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9.巩固.俗话说:“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由浅入深地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1)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传播的路径将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出光路图.(2)讲故事:小明跟着爷爷到湖中去叉鱼时,每次都向着他看到的鱼叉去,却屡屡不中,这是为什么呢?引领学生作光路图,使他们认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3)出示诗句.掬水月在手;潭清疑水浅.据此提问:它们分别属于光的什么现象?二者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学生感受美的意境,并分析说明:“掬水月在手”是光的反射现象;“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10.结合教材的“阅读材料”对全放射与光导纤维进行说明解释.并结合“科学窗”和同学们举例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筷子变弯;池水变浅;硬币升高;海市蜃楼……【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白色鹅卵石.现若使A处激光手电筒的光束能照射到白色的鹅卵石上,则激光束应对着B点射出.(填“B点”,“B点上方”或“B 点下方”)2.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B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3.用汽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C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再偏上C.看到的鱼再偏下D.看到的鱼再偏右4.夜晚我们看到的星星(天顶的星星除外)比实际位置要( A )A.高一些B.低一些C.与实际位置相同D.以上说法都不对6.一束光线射到三棱镜(玻璃制成)上,如图所示,画出这束光线穿过三棱镜的大致传播方向.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从空气进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光从其他透明介质(如玻璃、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
《四、光的折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现象。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的建立2、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具激光笔,玻璃砖,香,火柴,墨水,鱼缸,铅笔,水杯,量角器,笔,纸,直尺,钢笔。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大家看这个鱼缸,我现在用激光笔照亮空鱼缸底下的A点, 然后我往鱼缸里倒水,然后回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呢?学生可能回答:光线反射走了,照不到A点。
学生可能回答:光还是能照亮A点。
学生可能回答:光折射后,还是照到A点。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到底会出现哪种情况呢?演示试验:激光笔先垂直照亮空鱼缸底部的A点,然后慢慢往鱼缸里倒水(已经滴入几滴墨水的水),激光笔仍能照亮鱼缸底部的A点。
(且光线没有发生偏折)学生产生疑问:光在水面应该发生发射,为什么光线没有反射走,而是进入到水中了呢?学生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1、光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只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了。
2、激光是一束光线,不是一条光线,部分发生了发射现象,部分进入了水中。
教师启发:怎么样才能验证大家的讨论的结果呢,大家设计个试验学生设计试验:让光线斜射如水中,让反射光线不和入射光线重合。
试验现象:在反射的位置上看见了激光的虚像意外的试验现象:射入水中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引出题目:我们就把这种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一)从猜想中得出结论演示试验:玻璃杯中装满水。
铅笔放入水中,看上去像断了一样。
学生解释现象:光从水中传入空气中,也发生了折射现象,沿着光传来的方向看去就看见了铅笔的虚像,就像平面镜成虚像是相同的道理,水下的部分是铅笔虚像,水上面的部分是真实的铅笔所以看上去铅笔就断了。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五章第四节《光的折射》word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明白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看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看、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适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难点和重点(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说明自然现象。
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光在平均介质中如何传播?2、光的反射定律内容(二)新课引入:【演示一】: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看现象。
【演示二】: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看实验现象。
请学生摸索这是什么缘故?(三)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实验演示)学生观看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当光从一种透亮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亮物质里时,在这两种透亮物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
(2)光的折射相关概念:入射点: 0 ;法线:MN入射光线: AO ;入射角: i折射光线: OB ;反射角: r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物理规律〖提出问题〗: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玻璃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演示实验。
四、光的折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明白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二、明白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一、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适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酷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难点和重点(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学进程:(一)温习提问:一、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二、光的反射定律内容(二)新课引入:【演示一】: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演示二】: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必然的高度让学生恰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窗观察实验现象。
请学生试探这是为何?(三)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现象【演示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实验演示)学生观察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光的折射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里时,在这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份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份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
(2)光的折射相关概念:入射点: 0 ;法线:MN入射光线: AO ;入射角: i折射光线: OB ;反射角: r二、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物理规律〖提出问题〗: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③随着入射角的转变,折射角如何转变?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玻璃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二)新课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演示二】: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实验演示)
学生观察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1)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里时,在这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
(2)光的折射相关概念:
入射点: 0 ;法线:MN
入射光线: AO ;入射角: i
折射光线: OB ;反射角: r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玻璃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四】:实验演示:
1、光线斜射入玻璃;
2、让入射角变化;
3、光线垂直射水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线从空气斜射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
②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不成正比(线性)关系。
③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演示五】课件演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呢?
课件演示: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学生得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空气进入时,折射情况与上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其余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结论相同。
【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
②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不成正比(线性)关系。
③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
④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