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常数的测定 (4)
- 格式:doc
- 大小:363.50 KB
- 文档页数:6
介电常数稳定测量方法
介电常数是描述物质在电场中响应能力的物理量,稳定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全面的回答:
1. 直流电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
通过建立一个电桥电路,利用被测介质和标准介质之间的差异来测量介电常数。
当两侧电容的介电常数不同时,电桥会失衡,通过调节电桥的参数来使其重新平衡,从而得到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
2. 微波共振法,这种方法利用微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来测量介电常数。
通过调节微波频率,当微波与介质的共振频率匹配时,可以得到介质的介电常数。
3. 时间域反射法,这种方法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反射特性来测量介电常数。
通过分析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和幅度变化,可以推导出介质的介电常数。
4. 穿透法,这种方法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衰减特性来测量介电常数。
通过测量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以推导出介质的介电常数。
5. 振荡电路法,这种方法利用介质对电路振荡频率的影响来测量介电常数。
通过测量电路在不同介质中的振荡频率,可以推导出介质的介电常数。
总的来说,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进行介电常数的稳定测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分子偶极矩与电性质的关系;(2) 掌握测定液体电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学习测定液体电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4)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介电常数和偶极矩。
二、实验仪器试剂:乙酸乙酯、环己烷;仪器:阿贝折射仪、PGM-Ⅱ数字小电容测试仪-介电常数实验装置、比重管、电吹风、25cm3容量瓶。
三、实验原理1、偶极矩与摩尔极化度的关系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有重合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非极性分子,另一种是极性分子。
用偶极矩表示极性分子的大小,定义为:μ=q·d极化分为电子极化、原子极化和转向极化,极化程度可用摩尔极化度P来表示。
在静电场或低频电场中,摩尔极化度为三者之和:摩尔极化度P=P e + P a + Pμ在高频电场中极化分子的转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跟不上电场频率的变化,P转向=0,P原子的值约只有P电子的5%-10%,可略去,所以P高频=P电子,则:P低频=P高频+P转向。
由波尔兹曼分布证明:P转向=4/3πN A(P2/3kT)=4/9πN A(P2/kT)其中,P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
2、低频与高频电场下摩尔极化度的测定在实验测定中,为避免气态下进行实验,常以非极性溶液为溶剂,在无限稀的溶液中,极性溶质的摩尔极化度P∞B表示P低频,溶液的介电场数ε、密度ρ与溶质摩尔分数X B关系可近似用直线方程表示。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六实验结果七.分析讨论八.思考题再考虑到溶液的加和性,可导得:式中,εA、ρA、M A、分别表示溶剂的介电常数、密度和摩尔质量;M B为溶质的摩尔质量;K1和K2分别是上面两式的ε对X B和ρ对X B所得直线斜率有关的常数。
在稀溶液中,n与X B之间成直线关系:n=n A(1+K3X B)由此可得:式中,R∞B为无限稀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折射度;nA为溶剂的折射率;K3为与P低频=limP B直线斜率有关的常数。
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是描述溶剂在电场中对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变化的响应能力的物理量。
在测定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静电容量法:通过测量装有溶剂的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值,利用电容值和电容器的几何参数计算介电常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介电常数较低的溶剂。
静电热电法:通过测量溶剂样品被粉末热电偶加热后的瞬时温度变化,结合热传导定律,计算介电常数。
微波测试法:利用微波在溶剂中传播时发生的相位变化和能量损耗,来计算介电常数。
光纤传感法:利用光纤传感器测量溶剂中的光的传播速度和损耗,从而计算介电常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精度和实验操作都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和实验条件。
在进行测定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控制和数据处理,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介质介电常数的测定实验总结1. 实验背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电与磁的世界无处不在。
可能你在用手机的时候,就已经在和电磁波打交道了。
说到电,首先得提到介电常数,它就像是材料“对电的反应能力”的一种度量。
这次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简单又有趣的步骤,测定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看看这些材料究竟是多么“听话”。
2. 实验设备和材料2.1 设备介绍实验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设备。
其实也没什么高科技,最主要的就是一个电容器和一些测量仪器。
电容器就像一个小小的“水桶”,用来存储电荷,而测量仪器则负责记录数据。
简单说,咱们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挥舞着工具,准备进行一次电的探险。
2.2 材料选择在材料方面,我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介质,比如水、玻璃、塑料等。
每种材料的特性都不太一样,就像每个人的性格,各有千秋。
我们选这些材料,就是想看看它们在电场中的表现,谁更擅长存电,谁又是个“电的抗拒者”。
3. 实验步骤3.1 实验操作实验开始时,我们小心翼翼地将选好的介质放入电容器中,然后连接测量仪器。
接下来,咱们就可以施加一定的电压,静待结果。
这一过程其实就像在煮水,开始的时候没什么动静,过一会儿,就能看到热气腾腾。
3.2 数据记录随着电压的增加,我们逐渐记录下电容的变化,计算出介电常数。
哇,那个瞬间真的是“开窍”的感觉!每当看到数值变化,就像看到了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
记录完数据,我们还得对比分析,看看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真是一场“电”的聚会!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结果展示通过一番折腾,最终得到的介电常数数据让我惊喜不已。
不同的材料表现出来的数值就像是每个人的成绩单,有的高分,有的则是“马马虎虎”。
水的介电常数就像个学霸,数字高得吓人,而塑料的表现就稍显平庸。
不过,这些差异并不是偶然,而是材料特性的直接反映,真是应了那句“各有千秋”。
4.2 深入思考通过这次实验,我才明白介电常数不仅仅是个冷冰冰的数字,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缆介电常数的测量电缆是现代通信和电力传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缆的性能直接影响着信号传输的质量和能量的损耗。
而电缆的介电常数是衡量电缆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电缆介电常数的测量方法和意义。
一、电缆介电常数的定义和意义介电常数,又称相对介电常数或相对电容率,是介质相对真空的电容率。
它反映了介质的绝缘性能。
电缆介电常数的测量对于判断电缆绝缘性能的好坏和合理选用电缆具有重要意义。
电缆的介电常数越小,说明电缆的绝缘性能越好,信号传输的质量越高。
而电缆的介电常数越大,说明电缆的绝缘性能越差,信号传输的质量越低。
1. 电桥法电桥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电缆介电常数的方法。
它利用电桥平衡原理,通过测量电缆两端的阻抗差异来计算介电常数。
2. 高频法高频法是一种利用高频信号测量电缆介电常数的方法。
它通过在电缆上施加高频信号,测量电缆的反射和传输特性,从而计算出电缆的介电常数。
3. 空气法空气法是一种利用空气介质来测量电缆介电常数的方法。
它通过将电缆插入空气中,利用空气的介电常数与电缆介电常数的对比,从而计算出电缆的介电常数。
三、电缆介电常数的影响因素1. 绝缘材料的性质绝缘材料的性质是影响电缆介电常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绝缘材料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从而影响着电缆的绝缘性能。
2. 温度温度是影响电缆介电常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缆的介电常数往往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测量电缆介电常数时,需要考虑温度的影响。
3. 湿度湿度是影响电缆介电常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湿度的增加会导致电缆介电常数的增大,从而影响电缆的绝缘性能。
四、电缆介电常数的应用领域1. 通信领域电缆介电常数的测量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测量电缆的介电常数,可以评估电缆的传输性能,从而选择合适的电缆用于通信传输。
2. 电力传输领域电缆介电常数的测量在电力传输领域也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测量电缆的介电常数,可以评估电缆的绝缘性能,从而确保电力传输的安全和稳定。
介电常数常用测量方法综述来源:互联网摘要:介电常数测量技术在民用,工业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应用广泛。
本文主要对介电常数测量的常用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
首先对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总结;然后分别论述了几种常用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发展近况;最后对几种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总结,得出结论。
关键词:介电常数;国家标准;常用方法1. 引言介电常数是物体的重要物理性质,对介电常数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电气工程中的电介质问题、电磁兼容问题、生物医学、微波、电子技术、食品加工和地质勘探中,无一不利用到物质的电磁特性,对介电常数的测量提出了要求。
目前对介电常数测量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遍及民用、工业、国防的各个领域。
在食品加工行业当中,储藏、加工、灭菌、分级及质检等方面都广泛采用了介电常数的测量技术。
例如,通过测量介电常数的大小,新鲜果蔬品质、含水率、发酵和干燥过程中的一些指标都得到间接体现,此外,根据食品的介电常数、含水率确定杀菌时间和功率密度等工艺参数也是重要的应用之一[1]。
在路基压实质量检测和评价中,如果利用常规的方法,尽管测量结果比较准确,但工作量大、周期长、速度慢且对路面造成破坏。
由于土体的含水量、温度及密度都会对其介电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雷达对整个区域进行测试以反算出介电常数的数值,通过分析介电性得到路基的密度及压实度等参数,达到快速测量路基的密度及压实度的目的[2]。
此外,复介电常数测量技术还在水土污染的监测中得到了应用[3]。
并且还可通过对岩石介电常数的测量对地震进行预报[4]。
上面说的是介电常数测量在民用方面的部分应用,其在工业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典型的例子有低介电常数材料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中的应用以及高介电常数材料在半导体储存器件中的应用。
在集成电路工艺中,随着晶体管密度的不断增加和线宽的不断减小,互联中电容和电阻的寄生效应不断增大,传统的绝缘材料二氧化硅被低介电常数材料所代替是必然的。
实验题目:介电常数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陶瓷电容的介电常数介电体(又称电介质)最基本的物理性质是它的介电性,对介电性的研究不但在电介质材料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了解电介质的分子结构和激化机理的重要分析手段之一,探索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对电子工业元器件的小型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介电常数(又称电容率)是反映材料特性的重要参量,电介质极化能力越强,其介电常数就越大。
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比较法,替代法,电桥法,谐振法,Q 表法,直流测量法和微波测量法等。
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因而要根据材料的性能,样品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及所需测量的频率范围等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多种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替代法,比较法和谐振法测固体电介质介电常数的原理和方法,用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介电常数测试仪,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
实验原理: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采用相对介电常数εr 来表示,通常采用测量样品的电容量,经过计算求出εr ,它们满足如下关系:SCdr 00εεεε==(1)式中ε为绝对介电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m F /1085.8120-⨯=ε,S 为样品的有效面积,d 为样品的厚度,C 为被测样品的电容量,通常取频率为1kHz 时的电容量C 。
一、替代法当实验室无专用测量电容的仪器,但有标准可变电容箱或标准可变电容器时,可采用替代法设计一简易的电容测试仪来测量电容。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仪器的要求不高,由于引线参数可以抵消,故测量精度只取决于标准可变电容箱或标准可变电容器读数的精度。
若待测电容与标准可变电容的损耗相差不大,则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替代法参考电路如图2.2.6-1(a)所示,将待测电容C x (图中R x 是待测电容的介电损耗电阻),限流电阻R 0(取1k Ω)、安培计与信号源组成一简单串联电路。
合上开关K 1,调节信号源的频率和电压及限流电阻R 0,使安培计的读数在毫安范围恒定(并保持仪器最高的有效位数),记录读数I x 。
有机溶剂介电常数测定摘要:一、有机溶剂概述二、介电常数的概念与意义三、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测定方法四、影响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因素五、有机溶剂介电常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六、总结正文:一、有机溶剂概述有机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化合物。
它们具有较高的极性、较低的沸点和良好的溶解性,能够溶解许多无机和有机物质。
在工业生产中,有机溶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介电常数的概念与意义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是一种描述物质在电场中极化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物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是其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了解有机溶剂的极性、溶解性及电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测定方法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频谱法,包括微波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另一类是静态电容法,包括电容法、电阻法、电桥法等。
实验过程中,需根据有机溶剂的性质和测定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影响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因素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分子结构、极性、分子量、溶剂浓度、温度等。
其中,分子结构和极性是决定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分子极性越大,介电常数越高;分子量越大,介电常数越低。
五、有机溶剂介电常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有机溶剂介电常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判断有机溶剂极性的依据,为选择合适的溶剂提供参考。
其次,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与电化学反应速率、电导率等密切相关,对电池、电容器等电化学设备的设计和性能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有机溶剂介电常数还可以用于研究溶液中的离子扩散、传质等过程。
六、总结有机溶剂介电常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指标,反映了有机溶剂在电场中的极化程度。
通过对有机溶剂介电常数的测定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有机溶剂的极性、溶解性及电化学性质,为实际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实验三 陶瓷材料的介电温度特性的测定高介电材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因其在电气电子、IT 、电力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一直是各国科学材料研究与开发的热点。
对于材料的介电的测试与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和科研技能。
一、实验目的(1)了解介电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介电常数的基本知识。
(2)学会陶瓷材料电极的制备方法。
(3)掌握测量材料的介电温谱的方法。
(4)掌握高介电材料的介电性质和温度及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介电常数的测量原理如图3.1所示,一面积为S 、间距为d 的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为真空,其电容为C 0。
电介质在恒定电场(直流电场)作用下,两极板间的电压为U 0。
极板上的电荷为:00U C Q = (3.1)撤去电源,维持极板上Q 不变;并在两极板间充满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电介质。
则实验测得rU U ε0=(3.2)充满电介质的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0C C r ε= [ 00C U QU Q C r r εε===] (3.3) r ε -- 电介质的相对电容率;0ε -- 真空电容率;r εεε0= -- 电介质的电容率。
由于rU U ε0=,dU E 00=,则图3.1 平行板电容器简易图rr E d U d U E εε00===(3.4) 充满电介质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强度为原来的1/εr 倍。
电容器的电容不仅依赖于电容器的形状,还与极板间电介质的电容率有关。
因此,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产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介电常数(permittivity ),又称电容率.。
如果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放在电场中,场的强度会在电介质内有可观的下降。
极板间的电压越大,电场强度越大。
当电场强度增大到某一最大值E b 时,电介质分子发生电离,从而使电介质失去绝缘性,这时电介质被击穿。
电介质能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E b ,称为电介质的击穿场度。
dU E bb =(3.5) 在外加电压下,电介质中一部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现象,称为介质损耗。
介电常数的测定0419 PB04204051 刘畅畅实验目的了解多种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替代法,比较法和谐振法测固体电介质介电常数的原理和方法,用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介电常数测试仪,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
数据处理与分析(一)原理: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采用相对介电常数r ε来表示,通常采用测量样品的电容量,经过计算求出r ε,它们满足如下关系:00r CdSεεεε==式中ε为绝对介电常数,0ε为真空介电常数,1208.8510/F m ε-=⨯,S 为样品的有效面积,d为样品的厚度,C 为被测样品的电容量,通常取频率为1kHz 时的电容量C 。
(二)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压电陶瓷尺寸:直径:0.9524.7840.063D mmv mm ==厚度:0.950.2720.043H mmv mm==一.根据所给仪器、元件和用具,采用替代法设计一台简易的介电常数测试仪,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r ε。
在实验中采用预习报告中的图()a 连接电路,该电路为待测电容Cx 、限流电阻0R 、安培计与信号源组成的简单串联电路。
接入Cx ,调节信号源频率和电压及限流电阻0R ,使安培计读数在毫安范围内恒定(并保持仪器最高的有效位数),记下Ix 。
再换接入Cs ,调节Cs 与Rs ,使Is 接近Ix 。
若Cx 上的介电损耗电阻Rx 与标准电容箱的介电损耗电阻Rs 相接近,即Rx Rs ≈,则Cx Cs =。
测得的数据如下:输出频率 1.0002~1.0003kHz 输出电压 20VIx=1.5860mA Is=1.5872mA Cs=0.0367F R=1000μΩIs Ix ≈。
此时Rx Rs ≈,有Cx Cs ≈。
所以Cx = Cs = 0.0367 F μ。
63212223001200.0367100.272102339.264024.784108.8510 3.1422r Cd CH C N m SD εεεεεπ------⨯⨯⨯=====⋅⋅⎛⎫⎛⎫⨯⨯⨯⨯ ⎪⎪⎝⎭⎝⎭二.用比较法设计一台简易的介电常数测试仪,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r ε。
在Rx Rs ≈的条件下,测量Cx 与Cs 上的电压比VsVx即可求得Cx : VsCx Cs Vx=⨯(Vs 可以不等于Vx ) 测得的数据如下:输出频率 1.0003~1.0004kHz 输出电压 20VVx = 3.527V Vs = 3.531V Cs = 0.0367F R = 1000μΩRx Rs ≈。
Cx 与Cs 上的电压比3.5270.9988673.531Vs Vx == 683.5270.036710 3.6658103.531Vs Cx Cs F Vx --∴=⨯=⨯⨯=⨯8321222300120 3.6658100.272102336.586924.784108.85103.1422r CdCH C N m SD εεεεεπ------⨯⨯⨯=====⋅⋅⎛⎫⎛⎫⨯⨯⨯⨯ ⎪⎪⎝⎭⎝⎭三.用谐振法设计一台简易的介电常数测试仪,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r ε。
由已知电感L (取1H ),电阻R (取1k Ω)和待测电容Cx 组成振荡电路,改变信号源频率使RLC 回路谐振,伏特计上指示最大,则电容可由下式求出:2214Cx f Lπ=式中f 为频率,L 为已知电感,Cx 为待测电容。
测得的数据如下:max 3.953792.4610001V Vf Hz R L H===Ω=8222211 4.03761044 3.14792.461Cx F f L π-===⨯⨯⨯⨯ 8321222300120 4.0376100.272102573.572924.784108.85103.1422r Cd CH C N m SD εεεεεπ------⨯⨯⨯=====⋅⋅⎛⎫⎛⎫⨯⨯⨯⨯ ⎪⎪⎝⎭⎝⎭四.用谐振替代法设计一台简易的介电常数测试仪,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r ε。
每个直接测量量各测6次,并作误差分析,计算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
将电感器的一端与待测电容Cx 串联,调节频率f 使电路达到谐振,此时电容上的电压达到极大值,固定频率0f ,用标准电容箱Cs 代替Cx ,调节Cs 使电路达到谐振,电容上的电压再次达到极大值,此时Cx Cs =。
测得的数据如下: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并作不确定度分析: ⑴r ε的计算值610.032283i i Cs Cs F μ===∑0.032283Cx Cs F μ∴==63212223001200.032283100.272102057.723724.784108.8510 3.1422r Cd CH C N m SD εεεεεπ------⨯⨯⨯=====⋅⋅⎛⎫⎛⎫⨯⨯⨯⨯ ⎪⎪⎝⎭⎝⎭⑵Cs 的不确定度: 平均值:610.032283ii Cs Cs F μ===∑标准差:41.169110F σμ-==⨯A类不确定度:454.772610A u F μ--===⨯ 取0.95P =时,查表得,6n =, 2.57P t = 542.57 4.7726101.226610A P A t u F μ--∴∆==⨯⨯=⨯71R ⨯型电容箱准确度:100.10.5100.010.65100.0012100.00015F F F F μμμμ⨯=±%⨯=±%⨯=±%⨯=±%B 类不确定度:()350.650.0120.00150.0001910910F μ--∆±⨯+⨯+⨯%=±⨯%=±⨯仪=∆∆=Q 估仪55910310B u F μ--∴=∆±⨯/3=±⨯仪/C= 取0.95P =时,查表得置信因子 1.96P k = 551.96310 5.8810B P B Pk u k F μ--∆∴∆===±⨯⨯=±⨯仪C合成不确定度:41.360310U F μ-===⨯0.95P =⑶Cs 的结果表达式:()23.2280.01410Cs F μ-=±⨯ 0.95P =亦即:()23.2280.01410Cx F μ-=±⨯ 0.95P =⑷利用不确定度的合成和传递求r ε的不确定度()23.2280.01410Cx F μ-=±⨯ 0.95P = ()24.7840.063D mm =± 0.95P = ()0.2720.043H mm =± 0.95P =由:()2000/2r Cd CHS D εεεεεπ=== 可得:()()2ln ln ln /2rCH D εεπ⎡⎤=-⎢⎥⎣⎦⇒()()0ln ln ln ln 2ln /2r C H D εεπ⎡⎤=+-+⎣⎦⇒()/22/2rr d D d dC d HC HD εε=+-⨯ ⇒()/22/2rrd D d dC d HC HD εε=++⨯ ⇒()/22/2rr D C H C H D εε∆∆∆∆=++⨯ 220.014100.0430.06320.1675213.228100.27224.784rrεε--∆⨯∴=++⨯=⨯ 2120.1675212057.7237344.7119r C N m ε--∴∆=⨯=⋅⋅ ⑸r ε的结果表达式:()32122.060.3410r C N m ε--=±⨯⋅⋅ 0.95P =⑹误差分析实验中直接测量量有0f 、1R V 、2R V 、Cs 四个。
任何一个量测得不准确都有可能引起最终r ε结果的误差。
首先调节频率f 使电路达到谐振,此时电容上的电压达到极大值,由于多用电表上的示数在较小范围内不停浮动,所以确定电压极大值时只是近似地认为在某一个值处有唯一的稳定值,这时便有了0f 与1R V 的误差,并会影响到2R V ,因为2R V 需要达到与1R V 几乎相同的极大值。
然后固定频率0f ,用标准电容箱Cs 代替Cx ,调节Cs 使电路达到谐振,电容上的电压再次达到极大值,同样由于多用电表示数的浮动,会使2R V 的值产生误差。
Cs 是旋钮调节,由于不能连续调节,决定了2R V 值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在实验中取最接近极大值1R V 的那个值。
并且有时很难使2R V 与1R V 相同。
而且已经固定的0f 也是不断变化的,多个值不停地浮动变化,带来了测量值和结果的误差。
五.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 替代法当实验室无专用测量电容的仪器,但有标准可变电容箱或标准可变电容器时,可采用替代法设计一简易的电容测试仪来测量电容。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仪器的要求不高,由于引线参数可以抵消,故测量精度只取决于标准可变电容箱或标准可变电容器读数的精度。
若待测电容与标准可变电容的损耗相差不大,则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当待测的电容量较小时,用替代法测量,标准可变电容箱的有效位数损失太大,所以这是这种方法的缺点。
2. 比较法当待测的电容量较小时,可用比较法测量,此时电路中引入的参量少,测量精度与标准电容箱的精度密切相关,考虑到Cs 和Rs 均是十进制旋钮调节,故无法真正调到Vs Vx =,所以用比较法只能部分修正电压差带来的误差。
3. 谐振法与谐振替代法谐振法测量电容的原理是引入了振荡电路,由已知电感L ,电阻R 和待测电容Cx 组成振荡电路,改变信号源频率使RLC 回路谐振。
当待测电容Cx 较小时,线圈和引线的分布电容,伏特计的输入电容等都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信号源频率的波动和读数精度都将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取其它措施,将导致式2214Cx f Lπ=计算的电容产生很大的误差,而且待测电容Cx 越小,测量误差越大。
这时可采用谐振替代法来解决。
谐振替代法的特点是电路简单、测量方便、测量精度与电感L 和信号源频率f 的测量精度无关,只取决于标准电容箱Cs 的精度,在保证线路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可消除分布电容和杂散电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