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81 KB
- 文档页数:8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2. 动量定理3. 动量守恒定律4. 动量定理的应用5.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概念:介绍动量的定义,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
4.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5.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6.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a)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b)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表现。
c)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及计算简单问题。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分析方法,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内容,这些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和动量变化均为矢量,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掌握冲量和动量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
(4)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计算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展的深远意义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2)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动量和冲量概念的理解。
(2)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3)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相关计算。
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五、教学策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因此要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高二物理16.2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时间:注:带*的题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
【关注课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量及冲量的矢量性(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导入课堂】演示实验:用铁锤分别砸砖块和人的肚皮。
(结果砖块被砸破,但是人的肚皮没有被损伤。
)【课内探究】1.实验:请同学们细心观察。
思考一下为什么铁锤能够砸碎坚硬的砖块,而不能打伤人的柔软的肚皮?2.认识一个新朋友——动量:(1)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2)公式:p=mv(3)方向:它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4)单位:kg.m/s问题(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3.动手动脑推导: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问题(2):设一个物体质量为m,在恒力F作用下,在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t,物体的速度变为v ´,尝试由F=ma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力和动量变化的关系?v v ’说明:(1)冲量:力和时间的乘积叫冲量。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足球运动员踢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
1.2 讲解:动量的定义,公式为p=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1.3 动量的计算: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动量,并强调动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1.4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导入:通过碰撞和爆炸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变化的原因。
2.2 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即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与物体动量变化成正比,公式为FΔt=Δp。
2.3 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利用动量定理计算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2.4 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解释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动量变化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1 导入:通过碰撞和爆炸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2 讲解: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3 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介绍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并解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3.4 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他现象中的应用:如爆炸、火箭发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动量与动能的转化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滑梯、保龄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和动能的关系。
4.2 讲解:动量和动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动量p=2mEK(其中EK表示动能)。
4.3 动量与动能的转化:讲解在碰撞和爆炸等现象中,动量和动能如何相互转化。
4.4 示例:通过具体示例,讲解如何计算动量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并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运动员比赛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5.2 讲解: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如如何计算物体的碰撞力和冲击力等。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教案一: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引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单位;2. 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作用;3. 学会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的应用;2.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和粉笔;2. PPT或教学图片,以例子和图示来说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物理现象或实验,引起学生对动量的兴趣,如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2. 提问:你们知道弹簧秤是如何工作的吗?弹簧秤的指针指示的是什么?步骤二:讲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在黑板或白板上引入动量的概念和公式:动量 = 质量×速度,即p = mv。
2.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案例,以不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进行对比,进一步解释动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物体的动量,并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三: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15分钟)1. 在黑板或白板上介绍动量定理的公式:力 = 动量变化率/时间,即F = Δp/Δt。
2. 解释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动量;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可以导致不同速度的变化。
3.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案例,展示动量定理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运动员起跑等。
4. 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四:总结和归纳(10分钟)1. 小结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总结动量定理的内容和作用;3. 提醒学生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五:课堂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通过小组或个人讨论,解决一些动量和动量定理相关的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2.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动量的更多应用场景。
人教版选修3《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研究历程。
2.了解动量定理的原理和应用。
3.能够计算物体的动量和动量变化量。
4.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
2. 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中的第4章《动量和动量定理》。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动量概念2.动量定理的引入3.动量定理的证明4.动量定理的应用5.守恒定理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2.学生掌握动量计算、守恒现象分析。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动量原理的物理概念2.学生掌握动量守恒问题的分析方法4.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环节1.1 导入新课:老师将本章节的主题告知学生,并通过引入一道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运动员短短的冲刺距离如何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1.2 启发性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运动员的冲刺有必要练习并掌握一些物理知识吗?•运动员冲刺的速度快慢和他能不能获胜有什么关系?步骤2:知识讲解2.1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2.2 动量定理的推导2.3 动量定理的一些应用2.4 动量的守恒步骤3:实验探究3.1 实验动力学:针对学生的实验疑问,老师依据实验现象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及其实验数据定性分析。
步骤4:课堂练习4.1 针对上一部分的授课内容,提问一些具体的练习材料。
例如:•一个球的质量是5kg,以5m/s的速率向右运动,这个球的动量是多少?•当一个人向右用5N的力拉着一张20kg的桌子向右运动,求其初始和末速度差。
步骤5:课文解析5.1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研究与本章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如何求动量;•动量的单位和量纲;•什么是完全非弹性碰撞.步骤6:总结反思6.1 思考问题: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量定理的问题或问题集合,让学生阅读后探讨问题答案、分析原因、思考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2 讲解问题解决:课后回顾几个重要的问题,并发布相关的课外阅读动量定理的物理概念和应用,提高科学素养。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量。
2、理解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3、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2、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与理解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以桌球为例引入碰撞的现象,生活中碰撞的现象很多,图片展示碰撞的实例。
图片:踢足球、打垒球、红酒杯相碰、汽车碰撞试验、火车挂钩、动物弹跳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
物理学家始终在寻求自然界万物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在多变的世界里找出某些不变性。
那么,在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呢?于是,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最终发现,对于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来说,它们的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在碰撞前后很可能是保持不变的,对于各种碰撞都是这样。
这就使我们认识到,mv这个物理量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新课1、动量(1)定义:物理学中把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为物体的动量。
(2)表达式:p=mv(3)单位:千克米每秒,符号:kg·m/s(4)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是矢量)(5)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所反映的是物体的运动效果。
(动量是状态量,具有瞬时性)(6)动量具有相对性,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例题】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下图所示。
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解: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前钢球的动量:p=mv=0.1×6=0.6kg·m/s碰撞后钢球的动量:p'=mv'=0.1×(-6)=-0.6kg·m/s碰撞前后钢球动量的变化为:∆p=p'-p=(-0.6)-0.6=-1.2kg·m/s,负号表示∆p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组成成分及地位和作用《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新教材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二节内容,内容旨在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动量、冲量的概念,给出并应用动量定理,为后面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做好铺垫。
在本章当中,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且动量定理在解题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属于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1、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经过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的学习,具备了较好的物理基础,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受力情况,并具有一定的拓展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以及现阶段学生的能力,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学习中的困难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应用动量定理过程中准确把握动量和冲量的方向性,在直线运动的计算当中注意符号的处理,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应用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科书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并能够计算动量、动量的变化量、冲量的概念(2)准确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含义,并能够准确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解释实际现象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动量、冲量及动量定理的方向性(2)应用动量定理解题和解释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动量定理的方向性(2)关于作用时间极短情况下,物体受力特点的分析五、学法与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作为本节课学法指导的重点。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理论、分析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锻炼理论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教法分析(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并感受从理论学习知识到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2)理论分析、对实际问题机型模型化抽象,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培养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情怀。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能够初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动量和冲量方向问题的理解【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互评价【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首先展示羽毛球、铅球、子弹投射的图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的结论,师:复习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你认为这个“不变量”是什么?学生: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
教师:说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具有特殊意义,物理学中把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动量,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阅读教材二、进行新课1、(多媒体显示)思考题:①动量的定义是什么?②动量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③动量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④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⑤阅读了人类探究动量方向的历史后有何感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完成上述“思考题”中的①②③④,并通过多媒体显示正确答案。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课前案教师寄语:今天撒下汗水,明天收获希望。
[学习目标]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2、掌握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学习内容]一、动量1.定义:物体的 和 的乘积.2.表达式:p = .单位:千克米每秒(kg·m/s).3.动量的三性(1)矢量性:方向与 的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量定义式中的速度是 ,是针对某一瞬时而言。
(3)相对性: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通常情况是指相对 的动量。
4.动量与动能的大小关系:p = .5.动量的变化Δp = .二、冲量1.定义:力与力的 的乘积.2.表达式:I =Ft .单位:牛·秒(N·s)3.矢量性: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 的方向决定.4.物理意义:表示力对的积累,是一个过程量。
5.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发生变化.6.冲量的计算(1)恒力的冲量:直接用定义式Ft I =计算(2)变力的冲量①方向不变的变力的冲量,若力的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力为时间的一次函数,则力F 在某段时间t 内的冲量t F F I 221+=,其中21F F 、为该段时间内初、末两时刻力的大小。
②做出t F -变化图线,图线与t 轴所夹的面积即为变力的冲量。
如图所示。
③对于易确定初、末时刻动量的情况,可用动量定理求解,即通过求P ∆间接求出冲量。
三、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所受合力的 等于物体的 的变化.2.表达式:Ft =Δp =p ′-p .3.矢量性: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与 方向相同,还可以在某一方向上应用动量定理.4.动量定理的应用(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依据动量定理F 合t =P /- P ,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短,则作用力越大;反之,作用时间越长,则作用力越小。
(2)应用于单个物体(3)应用于物体系5.特别提醒(1)因为速度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所以动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动量是相对地面而言的.(2)物体动量的变化率Δp Δt 等于它所受的力,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例1.一个质量为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例2.质量为m 的物体A 受如图所示力F (与水平夹角为600)的作用经过时间t ,物体始终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在此过程中 F 的冲量大小为Ft ,重力的冲量大小为 mgt ,支持力的冲量大小为 t F )(23-mg ,合力的冲量为 0 。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视频片段、微课实验、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关于鸟撞飞机的报道引入,播放鸟撞飞机的视频,请同学们结合上一节的研究学习过有关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知识,关注“mv”这个量,激发学生兴趣,设疑,提出其实际上在物理学中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我们把这个量称为动量。
(二)新课教学1、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2)、定义式: p=mv。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kg ·m/s ,读作“千克米每秒”。
(4)、理解:① 矢量性:因为速度v 是矢量,质量m 是标量,标量与矢量之积为矢量,所以动量P 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②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动能和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这里所学的动量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动量是矢量,矢量的运算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由此通过一个例题引入一维情况下动量变化量的运算。
例1、一个质量是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动量的变化量:①定义:某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末动量P ′和初动量P 的矢量差。
⾼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量性;3.会⽤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与⽅法通过运⽤⽜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逻辑运算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运⽤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通过⽤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所学物理知识应⽤于⽣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活中的指导作⽤。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量性。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简单的分析和应⽤。
教学⽅法:讲授法、演⽰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具:视频⽚段、微课实验、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引⼊新课由关于鸟撞飞机的报道引⼊,播放鸟撞飞机的视频,请同学们结合上⼀节的研究学习过有关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知识,关注“mv”这个量,激发学⽣兴趣,设疑,提出其实际上在物理学中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我们把这个量称为动量。
(⼆)新课教学1、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2)、定义式: p=mv。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kg ·m/s ,读作“千克⽶每秒”。
(4)、理解:①⽮量性:因为速度v 是⽮量,质量m 是标量,标量与⽮量之积为⽮量,所以动量P 是⽮量,其⽅向与速度⽅向⼀致。
②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动能和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这⾥所学的动量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动量是⽮量,⽮量的运算既要考虑⼤⼩,⼜要考虑⽅向,由此通过⼀个例题引⼊⼀维情况下动量变化量的运算。
例1、⼀个质量是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平向右运动,碰到⼀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直线以6m/s 的速度⽔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动量的变化量:①定义:某运动物体在某⼀过程的末动量P ′和初动量P 的⽮量差。
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分析
【课前四问】
问: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课时。
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
.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问: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五、教学策略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因此要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我校开展的“四五四”绿色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多元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从“鸟撞飞机”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练习题计算出鸟撞击飞机的力,两者相呼应。
这种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并加以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在反馈拓展环节,针对鸟撞飞机事件进行相关计算,同时拓展到更高空间即太空垃圾问题,结合科技前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开阔学生视野。
第三问: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分钟创设情境并复习引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25分钟与学生互动交流,5分钟总结分享布置作业。
第四问: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我的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生生、师生、生本互动,了解学生的掌握、落实情况;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复习
引入
关于鸟撞飞机的报道,播放鸟撞飞机的视频
观察、体会、思考
通过多媒体辅助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设疑,为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做铺垫
复习提问:
动量的定义
动量的方向
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引导学生练习学案中的例1
对学生反馈加以评价,提出规范性的要求
回答问题:
P=v
与速度方向相同
状态量做练习,并展示
回顾旧知识动量,通过练习引出新内容动量的变化;通过学生展示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突破动量变化矢量性的重点。
多元互动
理论探究深入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动量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学生展示进行评价
学生动笔推导并在投影展示推导过程通过理论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联系学生推导过程,引出冲量定义、矢量性及单位
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思考、回答老师提问
通过老师结合学生推导过程给出新概念新内容,连接顺畅,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当堂训练强化认知
展示网球运动员李娜获澳网冠军图片,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学案上例2,教师进行规范性指导重现鸟撞飞机情境,进行练习2
深化拓展:宇宙垃圾问题
做学案例2
观看视频,并进行计算
有兴趣的课下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例题,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答题规范性,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再现鸟撞飞机情境与前面呼应,通过计算得出鸟撞飞机的作用力大小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
加强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当今社会热点,深化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播放视频汽车碰撞安全测试视频,提出问题,安全气囊的原理
学生展示篮球传球过程,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足球比赛经常出现用头争抢球的情景,如果改成铅球还抢吗?
将白纸放到水杯下面,尽量让水杯不动,如何将白纸抽出?
我来说一说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回答小组讨论、分析各种情况学生举例生活中与动量定理有关的生活现象
通过图片展示或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我们还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加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并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举例联系生活,强化了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
分享收获
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收获,体现了课堂分享特征
七、板书设计
§16.2动量和动量定理
一、动量的变化
.定义式:⊿P=P’-P
.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
二、动量定理
.探究动量变化的原因
.冲量
定义式:I=Ft
方向:与F相同
单位:N﹒s
.动量定理
内容: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与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相等
公式:P’-P=I合或v’-v=F合t
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设计评价
【四个特征】
温暖特征:通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尽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和谐,体现了温暖的特征。
自主特征:通过小坐合作,自主探究动量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开放特征:本节课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开放式题目,学生思维没有受到约束,开阔学生视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生命课堂开放的特征。
分享特征: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收获,体现了课堂分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