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说课大赛
- 格式:ppt
- 大小:373.0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组织开展“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说课竞赛”活动实施方案为选拔参加州“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说课竞赛”教师,提高我县参赛教师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组织机构(一)领导小组组长:唐恢波副组长:尚道龙、田锦成员:姚卫国肖昌明彭孝礼(二)工作小组组长:尚道龙副组长:肖昌明成员:姚卫国彭孝礼冉光宝曹钛纹周建国二、竞赛时间及地点时间:2013年9月29日至30日上午8:30——12:00,下午3:00——5:00地点:龙山一中多媒体教室。
三、竞赛说课内容及要求1、说课内容:化学、生物两科2、说课要求:紧紧围绕初中、高中阶段化学、生物实验,说清楚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实验原型及不足、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实验过程、实验效果等。
说课时间限制在20分钟以内。
四、参加竞赛对象及指标分配1、对象:初中、高中阶段化学生物教师。
2、指标分配初中组高中组五、评委待定六、奖励设置:初中组:化学、生物各设一等奖3名奖(奖金200元/人),二等奖7名(奖金100元/人)高中组:化学、生物各设一等奖1名(奖金200元/人),二等奖2名(奖金100元/人)七、其它要求1、各联合学区、相关学校于9月25日前将参加竞赛教师名单、联系电话、说课稿电子文本报仪器站。
资料发邮箱(ls6236425@)。
2、各联合学区业务主任、参赛学校业务副校长或教导主任领队。
3、各九年制、初中、高中学校派化学、生物听课教师各一名。
食宿自行安排。
4、参赛、听课教师报到时间:9月28日下午五点前。
报到地点:仪器站。
5、说课顺序:9月28日下午5点抽签决定。
龙山县电教仪器站2013年9月5日2013年全县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说课体例一、实验课题名称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三、正文1、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4、实验器材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6、实验过程7、实验效果8、自我评价“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说课”选拔赛活动经费预算1、生活费:63元*56人*2.5=8820元2、住宿费:60元*30人*2=3600元3、资料费:1000元4、奖励:3400元4、评委补助:50元*14人*2=1400元小计:18220元。
江苏省中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方案
一、比赛目的
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鼓励教师对实验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创新,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丰富科学的实验情境,呈现直观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和探究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中学实验教学的水平。
二、参赛对象
比赛分初中物理、初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共四个学科组进行,每设区市每学科推荐2名教师参加比赛。
三、说课要求
1.说课要点: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要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教学评价。
2.说课重点:实验创新及其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体现实验教学设计思想与效果,鼓励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
3.说课时间:10分钟。
4.说课表述:以PPT文稿演示,语言流畅,表述清晰。
5.实验操作:规范、熟练,效果明显(如受时间、器材等限制无法现场完成操作,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
四、比赛组织
由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负责制定比赛规则并组
织实施。
五、奖项设立
每学科组设一等奖7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7名。
获奖名单将在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网站公示,公示期为7天。
六、时间安排
2018年9月中旬比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3.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附件3:临湘市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项目评分参考1、教材理解准确、透彻。
教师既要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所教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在本学科、本年级的地位、作用,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学情阐述客观、实际。
赛课中教师能从知识、技能、5分值5教材分析态度、情感几方面关注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客观(15分)实在地摆出学生在学习本课所遇到的难点或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3、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立切合实际、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陈述要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1、实验创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有新意;属教5师本人的研究成果(不是模仿的创新实验);器材易取,15实验创新(40分)操作方便。
2、实验针对性强,能解决课题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153、实验操作成功,现象直观明显,视场(可见度)大。
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有很好的作用。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合理、有效。
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挖掘多种教学媒体的功用,合理安排并组织教学10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补充等作具体有效的工作,有创造性的见解。
2、教学方法科学、灵活。
选择符合学科特点、课型特点的教学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好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展示媒体适时、适量、实用。
引导、点拨、解窍得法,训练有针对性、适当、适度。
1、语言表达。
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简练、流畅,1051010教学过程简述(20分)教学基本速度适中、有感染力。
功展示2、仪器、教具等媒体操作。
熟练操作并展示教学媒体,(20分)操作正确规范、动作严谨娴熟、教态自然大方,板书工整美观、实验效果明显、时间把握准确。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化学实验的进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在自主探究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化学实验创新,则是在传统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更创新的实验方式和理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2.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a.探究实验法探究实验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经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b.团队协作法团队协作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分组合作,相互帮助,互相鼓励,达到共同完成实验的目的。
c.游戏模拟法游戏模拟法是通过建立游戏化的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3.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是制备碳酸钙。
通过前期知识学习、探究实验和团队协作,学生将能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懂得分析实验数据和结论,培养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其他实物引入碳酸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前期知识学习让学生先了解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应用场景等相关知识。
3.实验操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并且每个小组的实验条件不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完成实验的目标。
4.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制备碳酸钙的最优条件,并根据实验结论,探讨制备碳酸钙的应用价值。
5.展示成果让学生将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意见交流,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和成果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验技能,并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教学。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实验的魅力,培养了对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为下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一、使用教材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2单元第二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二、实验器材仪器:离心机、离心试管、锥形瓶、滴定管、滴定管夹、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1)实验内容上的创新:增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
苏教版的教材上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只在书本P52出现的表格中有水溶性的比较,显示两者都易溶,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相同温度下,Na2(2)实验方法上的创新:溶解性差异的比较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在等量的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其二是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所需要溶剂的体积,从不同角度作比较,从定性到半定量的探究。
四、实验原理等质量(2.0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4mL)水,溶解、振荡、沉降,比较剩余固体量的相对多少,判断溶解量的相对多少,从而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等质量(1.5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溶解所要消耗水的体积,通过比较水的体积,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并根据消耗的水量计算溶解度。
五、实验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物质的溶解过程本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分子中,并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从微粒角度解析宏观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物质的溶解和离子的结合(结晶析出)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由实验现象推得结论,构建控制变量思想(单因子变量)与实践研究物质性质的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差异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实验,促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科学原理本质,建立解决问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探究过程设计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实验课,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2单元第二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二、实验器材仪器:离心机、离心试管、锥形瓶、滴定管、滴定管夹、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1)实验内容上的创新:增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
苏教版的教材上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只在书本P52出现的表格中有水溶性的比较,显示两者都易溶,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相同温度下,Na2(2)实验方法上的创新:溶解性差异的比较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在等量的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其二是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所需要溶剂的体积,从不同角度作比较,从定性到半定量的探究。
四、实验原理等质量(2.0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4mL)水,溶解、振荡、沉降,比较剩余固体量的相对多少,判断溶解量的相对多少,从而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等质量(1.5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溶解所要消耗水的体积,通过比较水的体积,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并根据消耗的水量计算溶解度。
五、实验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物质的溶解过程本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分子中,并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从微粒角度解析宏观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物质的溶解和离子的结合(结晶析出)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由实验现象推得结论,构建控制变量思想(单因子变量)与实践研究物质性质的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差异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实验,促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科学原理本质,建立解决问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探究过程设计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实验课,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精选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一、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感觉实验效果不如意,为解决这个问题,特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实验,并且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更强。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带铁夹的铁架台、500ml烧杯、带铜丝的橡皮塞、硬质玻璃管、药匙、镊子、吸水纸(可用滤纸代替)、酒精灯、火柴、水、红磷、白磷、清洁纸、红墨水。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四、实验操作部分1. 依照图一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硬质玻璃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硬质玻璃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硬质玻璃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粗铜丝加工的小勺里加入一定量的白磷,拧紧橡皮塞,点燃酒精灯。
2. 依照图二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硬质玻璃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硬质玻璃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硬质玻璃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用镊子取一块白磷在吸水纸上吸干水分,然后放在橡皮塞下端的铜网中,拧紧橡皮塞。
点燃酒精灯,加热橡皮塞上端的铜丝。
过一会,看到硬质玻璃管内的白磷开始燃烧,继续观察现象。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新课标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所用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如:1. 由于红磷的燃烧,集气瓶内压力增大,有时会把塞子冲出;2. 在把点燃的红磷伸进集气瓶时,动作不够迅速,容易使其中的空气少量膨胀外逸,当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与红磷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会大于1/5体积;3. 集气瓶冷却时间较长;4. 点燃红磷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在伸入集气瓶中时,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按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克服了上述缺陷1和3,并且节约了药品。
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选修4》、《化学选修5》和人教版初中《化学》。
二、实验器材及药品自制教具:50mL注射器3支、100mL注射器2支、医用输液三通管2个、医用输液管若干、注射针头1个、烧杯1个、酒精灯、固定板2块。
药品:浓硝酸、铜片、蒸馏水、还原铁粉、稀硫酸(1:5)、NaOH溶液(20%)。
三、实验创新和改进意义1.该系列实验装置为通用实验装置,适用于有流体参加并且不需加热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放出热量较多,可以更换成玻璃注射器。
2.该实验所用主要器材来源于生活,整套装置简洁明了,安全高效。
3.通过推拉活塞和操控控制阀,使得实验发生和停止操控自如。
4.利用该实验装置制取、收集的气体较纯净,点燃不需验纯。
5.采用该实验装置,很容易实现实验微型化,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节约了药品,并且该实验装置不易破损,可重复使用,降低实验的成本,适用实验条件落后的学校或地区。
6.通过应用注射器组成全封闭实验装置,不仅弥补了教科书中一些实验对环境污染的不足,而且使实验步骤和操作更简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7.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8.装置由“两管”到“三管”的转变,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引爆学生“链式思维”。
四、实验设计思路在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有流体参加的化学实验中,有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象不明显、实验装置复杂、药品用量较多、有毒气体排入空气造成污染等等。
鉴于此,本人对该类实验提出通用的实验改进创新方法。
具体以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中化学实验为例,引入关于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的探究和讨论。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以前的会做单个的实验,提升为会思考、会做一类实验。
(2)过程与方法:侧重引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善于归纳、类比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驾驭情感的能力,重新认识化学实验的实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比赛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次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比赛旨在鼓励教师们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优化现有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实验创新设计内容1.实验目的与原理的创新: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实验目的和原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可以在原有的制取氧气实验中,加入探究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内容,使实验更具探究性和综合性。
2.实验装置的创新: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其更简单、更安全、更环保。
例如,在氢气制备和纯度检验实验中,可以设计一种简易的排水集气法收集装置,便于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实验方法,采用更高效、更安全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比较实验中,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减少误差,提高实验效果。
4.实验内容的创新: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生活、社会、科技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废旧电池回收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三、比赛流程1.报名阶段:各参赛教师需提交参赛申请表和实验设计方案。
2.初选阶段: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请表和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筛选。
3.现场比赛阶段:进入现场比赛的参赛教师将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评委将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4.公布结果阶段:比赛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将公布获奖名单,并为优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四、注意事项1.实验安全:所有参赛实验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严禁任何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实验操作。
2.环保意识:参赛教师应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保护环境。
3.创新性:参赛实验应具有创新性,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参赛教师:马建春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
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
可以循环使用的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 .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
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实验结论: CaCO3 + 2 HCl ==CaCl2 +CO2 + H2O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好,燃着的木条不能伸入塑料瓶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名称: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参赛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参赛教师:马建春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创新实验设计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一些使用过的器材来设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爱护身边的塑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