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顾炎武学术精神的评价——兼谈梁启超与清代实学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73.23 KB
- 文档页数:5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启蒙,号伯隅,客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史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二是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三是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史学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一直处于奴性、愚昧、带有间接目的性的境地,过分重视道德功绩,忽略了客观事实的考察,造成了“将简略解释开始史书,下以吸引而已。
则读史者习于吹毛求疵之文,而诚信之心枯微”。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捏造,使得读史者陷入了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他提出了史学应当摒弃主观色彩,以客观事实为导向,以科学精神为准绳的主张。
二、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梁启超在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之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成果,借鉴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
他深受进化论、启蒙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主张历史是“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体和事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梁启超还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史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史事器物”的概念,强调历史是通过种种事件和现象的推移和衍化而达到的科学历史。
他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史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夸大。
三、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梁启超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创新和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观念和见解。
材料解析题题型及解题点拨1.主题型材料解析题【题型解读】主题型材料解析题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类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以海洋的利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概况、山东文综卷第28题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2012天津年文综第13题考查从古代到近代天津的发展变化题、2012年江苏单科第23题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考查、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0题对近现代城市化的考查等。
举例:(2012·江苏单科,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清朝阅读报告——《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为梁启超先生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时,“下笔不能自修”而“不得已宣告独立”的一部作品。
这种非写作专业学术读本为创作动机的意外收获,也为广大读者或学术爱好者或历史爱好者或崇拜梁启超先生亦或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思想之流转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清朝固然不例外。
与其说本书从时间的脉络上向读者介绍了清代的文学、思想,甚至天文地理方面的发展史和成果,不如说梁启超先生依据的是思想流转之发轫至衰落的是个必经阶段的顺序来写给后人以启发的。
二、和之前所学的教科书、科研著作不同,《清代学术概论》在介绍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时,除了对其主要成就的介绍,大都会提及这些人的研究方法,并找到共同之处,即求真求实。
例如一代开派宗师的顾炎武,研究方法一曰“贵创”,二曰“博证”,三曰“致用”;顾元的“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戴震的“盖无论何人之言,绝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顾”,梁启超认为此精神“实可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以及段玉裁等人在校勘方面求真求实的精神皆为体现。
三、对于知识应抱有敬畏之情。
梁启超先生言:“其实就纯粹的学者之见地论之,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
夫清学派固能成为学者也,其在我国文化史有价值者以此。
”这是在清代启蒙运动、变法维新等倡导西学的运动热潮之下,仍然倡导“经世致用”的精神保障之一。
固然“学问非一派可尽”,但当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不然学问不过流于肤浅,而不能成大器。
然而我整本书中喜欢的一句话却是朱维铮在导读中提到的梁启超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所倡导的不缠足运动的效应:“裹小脚的妇女抛弃裹脚布,固然是惊世骇俗的一种解放,而在倡导‘天足’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再裹足的妇女依旧是‘小脚女人’。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经世致⽤第九单元经世致⽤【教学⽬标】1.学习《〈⽇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学问”、提倡“切于⼈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单元⽂化⼀、“经世致⽤”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为:尽其所⽤。
“经世致⽤”《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下⼀个定义:经世致⽤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盾,并⽤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任”的情怀。
经世致⽤思想的历史⾄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
孔⼦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就是⼀种“⼊世哲学”,孔⼦不遗余⼒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世与⿁神的关系等问题,⽽是很实在,甚⾄可以说是很实⽤地教⼈们如何做⼈,如何⾏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产⽣了重⼤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责任,⾃觉地担负起关⼼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其集⼤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临巨⼤危险之时提出的,⽬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对梁启超思想观及践行的浅析和感悟【摘要】:或许很多人对梁启超的了解仍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但我所认识的梁启超在革命运动的奔走呼告间、在文学著作间、在协调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还有很大的成就。
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戊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本文主要就梁启超的民族观、文学观、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我们思想价值观以及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民族观梁启超成长于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的书香世家,这样的国情和家庭环境迫使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肩负起启蒙救亡的重任,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深知从国家层面、从制度层面来救治中国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梁启超看来,救国救民,必须先从革命路线转变为文化思想上的启蒙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独立意识的国民,于是立书谢绝革命活动,专心,其1900年写的《少年中国说》,便处于此。
但任公毕竟是怀着“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的热诚,在国家紧要关头,又挺身而出奔走革命,没有一天停止过为中国复兴的奋斗。
虽然当下中国已经实现民族统一及复兴,但当面对钓鱼岛事件、韩国萨德部署、菲律宾黄岩岛纷争、台独等事件时,又有多少国民能理智对待?我们抵制日货、韩流,并不是在重蹈闭关锁国的覆辙,而是采用理智的经济手段证明强者不弱的姿态,就是要“一点儿也不能少”!二、文学观虽然梁启超为近代中国带来的启蒙教育,大多源于西方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但他却在身体力行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精华文化,如研究佛学、道学等,并且坚持著书,一生共47部著作,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李鸿章传》、《敬业与乐业》等。
所谓学者,心静也。
梁启超耗尽人生大部分精力研究文学,但从不觉得苦,因为在他看来,生活即是学问、学问即是生活。
在奔波忙碌中,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与家庭的热爱。
相较于“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的网络潮流用语,梁启超的境界应该是“书读多了,人也变通透豁达了”。
选择题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
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A. 宗法制的特征B. 礼乐制的遗风C. 禅让制的传统D. 分封制的痕迹【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反映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符合宗法制特征,A项正确。
礼乐制度与题干中反映的以血缘为主体的族谱无关,排除B。
禅让制是古代以贤能为标准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中的族谱无关,排除C。
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选择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A. 分封制→郡县制B. 三公制→三省制C. 世袭制→禅让制D. 封国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三省制是唐朝时期的,夏之前是禅让制之后是世袭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故B、C、D错误。
选择题关于对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正确的是A. 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鼓舞B. 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思想的地位C. 进步思想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D. 进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
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并没有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故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改革,故排除C、D 项;虽然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思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地位,故选B。
选择题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②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③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汉字④小篆笔画圆匀,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郭璐霞来源:《卷宗》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晚年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
他从清学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而这也正是他与钱穆同名作的最大差异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学者们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一方面,清代学术上承宋明理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成为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清代学术下启近代学术,成为近代学术发展的源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清末民初,中华文明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日渐衰落。
由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引发了一批学者研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
其中,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成就最多的学者之一。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的著作,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但此书并不完整,并且只有第八章论及清代。
第二个是《清代学术概论》,此书是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研究的精要概括,作为一步纲要式的著作,侧重于“论”。
而第三个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发展做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
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加侧重于“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史的必读之作。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此外,与钱穆的同名作著述宗旨也不相同。
1 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梁启超十分注重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对学术走向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从第一到第四章,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为题,主要叙述了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政治对其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指出了清代学术发展曲折的原因。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王予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经世致用思想盛行于明清之际,为多方面关注。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著述中重视这种求实之学。
《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代都城的叙述,表现其爱国情怀,让后世吸取经验教训,体现了经世致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 ; 经世致用; ; 《历代帝王宅京记》一、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现江苏省昆山市人)。
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不屈不挠的品格,后改字为宁人,明亡后改名为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又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史地学家,在很多方面颇有造诣。
顾炎武一生坎坷,明朝灭亡后,他一直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之后云游四方。
他一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经世致用,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誉为“清学开山之祖”。
顾炎武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肇域志》《亭林诗集》《历代帝王宅京记》等,被世人称为“通儒”。
二、关于《历代帝王宅京记》《历代帝王宅京记》全书共分为20卷,前两卷为总论,后18卷主要辑录了从伏羲至元有关都城建制年月、布局、都邑、寺观、城郭、宫室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建都和封建政治关系,总结了历代王朝从鼎盛到衰落的经验教训。
《历代帝王宅京记》分论共18卷,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五二七册,全书主要分为:提要、总序上(卷一),总序下(卷二),卷三到卷七叙述关中地区,卷八到卷十一叙述洛阳,卷十二记载南阳(缺)、成都,卷十三记载邺城,卷十四记载建康,卷十五记载云中,卷十六记载晋阳、太原、大名,卷十七记载大梁,卷十八记载宋州、临安、临潢,卷十九记载幽州,卷二十记载辽阳、大定、会宁、开平。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现今治学的启示作者:李春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轨迹清晰,脉络彰明,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多有创获,而于学界影响深远。
虽然《清代学术概论》是对清代学术史的总结,但通篇也贯穿着梁启超为学做研究坚持学术本位的基本态度,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保持思想独立而三者结合有所创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这给我们当今治学提供了诸多启示,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治学;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75-02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帝国267年间学术的演进历程作了鸟瞰式的勾勒,轨迹清晰,脉络彰明,实在是清代学术史研究中一项伟大的创举。
此书是作者应邀为友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然正如作者自言“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1],历时仅15天,便成书付梓。
自1921年出版以来,大受欢迎,屡次再版而影响深远。
虽然《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作者率性之为,无心插柳之果,且篇幅短小,形式上亦不合后世之学术规范,然通篇著述轮廓清晰,思想独立,一气呵成,足见作者胸中宏阔之气象与厚积薄发之功力。
同时,他把清代学术史研究引向深入,为我们现今治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学习。
一、学术本位的治学态度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把有清一代学术大致分为前半期考证学和后半期的今文学。
他极赞考证学派“为学问而治学问”的学术本位的治学态度,把其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归功于此。
认为“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而“学问即目的”,并无“有用无用之可言”。
即不图政治上的功利目的,不求思想上的新闻效应,“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2]。
恰若,晚期所谓“新学家”者,其治学之笼统、粗率、浅薄,根源便是“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
教育家梁启超的治学之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治学之道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治学之道体现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和锐意进取的态度。
以下是关于梁启超治学之道的一些主要论点。
梁启超强调科学精神。
他强调要通过实践和调研来获得知识,反对空谈理论和空泛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真实的经验。
他提倡探索和创新,通过实践和实验来验证知识的真假。
他倡导“日行一善,日积一学”的理念,即每天不仅要学习,还要付诸实践,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梁启超强调实事求是。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主张注重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
他强调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变革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他主张要做到“言必实,行必果”,即言出必须能够得到实际的结果,行动必须有实际的成果。
梁启超强调锐意进取。
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更新和进步,跟上时代的发展。
他主张要有开放的思维,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不断扩大知识的边界。
他反对教育的僵化和教科书的教条化,主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他强调要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梁启超的治学之道体现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和锐意进取的态度。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教育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科学方法、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他的治学之道不仅对教育界有借鉴意义,对广大学生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使人们明白了学习要有实际行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一、论时代思潮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 几莫之觉; 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 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 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
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
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 , 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 今之译语,谓之“流行” ,古之成语,则曰“风气” 。
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 亦不乐婴之, 其性质几比宗教矣。
一思潮播为风气, 则其成熟之时也。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
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 (生 , 二、全盛期 (住 , 三、蜕分期 (异 , 四、衰落期(灭。
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
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 故此期之重要人物, 其精力皆用于破坏, 而建设盖有所未遑。
第30卷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No.62003年1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ember ,2003论梁启超的科学精神杨 晓 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对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在批判的层面,应揭示出梁启超对“中体西用”思想背景的突破与超越。
在倡导的层面,追溯乾嘉学派与梁启超科学精神的渊源可以认定,梁启超是早在五四前就大力倡导与追求“赛先生”的先驱者之一。
在反思的层面,可以看出,梁启超对“科学万能之梦”的反思与质疑,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反科学,反而表明了他对科学的科学态度;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保守与落伍,反而是他思想超前的体现。
关键词:梁启超;科学精神;批判;倡导;反思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3)0620011207收稿日期:2003205208作者简介:杨晓明(1957—),男,四川省乐至县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副教授。
在西方思想史上,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推动着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然而,在近代中国,科学与哲学却并不像在近代西方那样同步发展,而呈现出不同步性。
这种不同步性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近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由此而导致科学精神在近代中国也甚为匮乏。
在如此的思想背景下来考察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对于总结与反思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考察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批判、倡导与反思三个层面来展开。
一 梁启超对中国缺乏科学与科学精神的认识与批判早年的梁启超与他的“中体西用”前辈一样,尽管承认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的事实,但却并未表现出批判的态度。
1902年,梁启超写了《格致学沿革考略》一文,实际上是一篇自然科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