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口腔上前牙阻生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14.95 KB
- 文档页数:3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导致的错颌畸形临床较为多见,其对牙弓形态及咬合功能影响较大,同时也大为影响美观。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拔除埋牙,在空隙处做固定义齿进行修复,目前,临床上多用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疗效显著,且可防治牙龈萎缩、支抗丧失等并发症。
笔者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1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8~2010年本院门诊收治的埋伏阻生上颌前牙12例14颗,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0~18岁,平均13.2岁。
其中上尖牙10例11颗,上切牙2例3颗;骨内阻生牙9颗,骨外阻生牙5颗。
1.2治疗原则正常位置埋伏阻生的患者,运用固定正畸技术在缺牙处开拓间隙,前牙严重拥挤者可减数拔牙,为阻生牙萌出提供足够的间隙,使阻生牙自然萌出;对阻生牙远中倾斜或腭侧移位的患者,采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利用正畸力牵引阻生牙至正常位置[1]。
1.3治疗方法1.3.1助萌矫治法通过正畸或者外科减数拔牙为埋伏牙提供足够间隙,让埋伏牙自然萌出。
如果前牙严重拥挤而致间隙不足时,可考虑减数拔牙,为阻生牙提供足够的萌出间隙。
1.3.2外科手术对移位的埋伏牙,常规拍摄X 线片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和冠根走向,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治疗。
用弹力线或链状皮圈将埋伏牙牵引结扎于上颌弓丝上,调节牵引力及方向,待埋伏阻生牙萌出或牵引入列后再重新粘贴托槽进行常规正畸治疗。
2结果12例14颗埋伏前牙经过1~8个月的矫正治疗全部引入正常牙列。
助萌矫治埋伏牙最短1个月,最长5个月入列;5例行口外开窗术配合正畸牵引,6~8月后萌出排齐。
3讨论上前牙埋伏阻生常因乳牙滞留、早失、外伤多生牙等导致恒牙萌出间隙不足所致,对于埋伏阻生的上前牙,以往多采用拔除上颌前牙埋伏阻生12例的固定正畸治疗林伯杰(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对12例埋伏阻生牙采用助萌法结合牙槽外科手术进行矫治。
正畸联合自体牙移植治疗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正畸联合自体牙移植术治疗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
方法:临床就诊患者20例,年龄8~17岁,平均12岁。
阻生部位以尖牙最多,所有患者均先行正畸治疗以拓展间隙,之后行手术将牙齿移植于合适位置,不损伤牙周膜及牙乳头,牙根周围骨缺损区可植入适量羟基磷灰石(HA),钢丝或夹板固定。
术后3~6个月进一步正畸治疗。
结果:20例患者术后随访2~5年移植牙均稳固于牙列中,牙龈形态良好;X线片追踪观察,移植牙牙根无吸收现象。
结论:正畸联合自体牙移植术治疗前牙埋伏阻生,可增进美观,恢复牙弓外形及口腔功能,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indications of treating the impacted anterior teeth by tooth auto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orthodontics. Methods20 patients with impacted anterior teeth 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Mostof impacted teeth are cuspid.All patients were firstly treated by orthodontics to expand the space, followed by teeth autotransplantation.The periodontal membrane and dental papilla must be protected well.After 3~6 months,furth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can be carried on. Results20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2~5 years.Allteeth were aligned into the dentition and with a good gum forms. Root absorption can not be observed from X-ray films. Conclusions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tooth autotransplantation and orthodontics can restore the dental arch form and oral function,c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complicated impacted anterior teeth.Key words:tooth autotransplantation;orthodontic;impacted anterior teeth上前牙埋伏阻生是造成错牙合畸形的常见原因,在临床上,因乳牙滞留,乳牙早脱,多生牙以及牙列拥挤等引起的埋伏阻生十分多见,对口腔功能及美观影响较大[1-2]。
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作者:任素锋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6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的患者,应用固定矫治技术直接牵引或扩开间隙后牵引吗,封闭式或开放式牵引导萌阻生埋伏牙齿。
结果 26例埋伏阻生牙病例除1例因考学放弃治疗外其余埋伏牙均在6-24个月内成功牵引入牙列,经测试,牙髓活力正常,邻牙无损伤。
结论在临床上对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给予固定正畸技术治疗,能够有效的对患牙进行矫正,并且能够减少患牙的并发症发生,有效保存埋伏阻生牙齿,在远期治疗中效果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埋伏阻生牙齿;固定正畸;开窗牵引埋伏阻生牙齿多因其同名牙已萌出而对侧未萌,或在修复治疗时拍摄x线时发现其埋伏阻生,是临床上常见的错颌畸形,最早为直接拔除,以后修复治疗,现在可以通过固定矫治牵引埋伏牙入牙列。
现本文通过探析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6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的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8-18岁,平均年龄为12.5岁,在26例患者中,其中中切牙为阻生牙的有9例,尖牙阻生的有17例,所有埋伏牙均无炎症。
1.2 治疗方法1.2.1 常规进行口内检查,取全口模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埋伏阻生牙位处加拍CT片以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及冠根弯曲角度,与邻牙的关系等,进行术前治疗分析,确定口外开窗牵引的时间。
1.2.2 患者处于替牙期,埋伏牙位置的间隙足够,直接粘着改良式nance弓,口外开窗,暴露患牙,粘着舌侧扣,通过弹力线与nance托内延伸的钢丝相连,牵引埋伏牙,牵引力量为50-70g,平均60g,整个疗程平均6个月。
上颌尖牙阻生的治疗和预防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Maxillary Cuspid Impaction李国永1 综述,蔡斌2 审校上颌尖牙阻生是除下颌第三磨牙外最常见的阻生齿,发病率为0.92%~3%。
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其中8%双侧阻生,腭侧、唇侧尖牙阻生之比为3︰1[1],但亚洲人以唇侧阻生多见[2]。
尖牙阻生可以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牙弓长度减少,尖牙及邻牙牙根内吸收或外吸收等,加之尖牙对牙合和美观的重要作用,对尖牙阻生的治疗和预防特别重要。
1病因尖牙萌出道长且弯曲,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改变其萌出方向导致阻生。
上颌尖牙阻生既有全身因素又有局部因素,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
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不足、发热性疾病、辐射等;局部因素包括乳尖牙滞留、侧切牙牙根异常、尖牙根骨粘连、牙量-牙弓长度不调、牙根弯曲、医源性因素、外伤及特发性因素(包括萌出初期失败)[1]。
最近Aguilo和Gandia[3]报道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名9岁儿童因侧切牙根尖病变导致尚未萌出的尖牙位置异常,病变愈合后尖牙又回到正常位置,作者认为邻牙根尖炎症是尖牙暂时错位的直接原因,是尖牙阻生的危险因素。
有两个主要的理论解释上颌尖牙腭侧阻生的原因,即“诱导”学说和“遗传”学说。
诱导学说认为上颌侧切牙缺失或牙根短小,上颌根尖基骨处尖牙萌出道有过大的空间,缺乏邻牙牙根对尖牙的引导。
有学者发现侧切牙缺失患者尖牙腭侧阻生是正常患者的2.4倍[4]。
Stellzig等[5]发现35%尖牙阻生和锥形侧切牙相关。
Jacoby[6]观察了46例需外科暴露+正畸牵引治疗的尖牙阻生,其中40例腭侧阻生,仅6例唇侧阻生。
85%腭侧阻生牙弓内有足够的间隙。
作者指出上颌尖牙位于鼻腔、眶腔、上颌窦前壁之间,与侧切牙、第一前磨牙和乳尖牙的冠/根接触。
因尖牙最初在上述结构偏唇侧发育,如果因拥挤导致尖牙阻生,尖牙只能唇侧阻生,否则很难想象尖牙是如何跃过上述结构到达腭侧。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诊断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附48例报告) 前牙埋伏阻生在口腔正畸临床较为常见,其危害性主要是可造成牙弓不对称,中线偏移,压迫神经组织,转为囊肿,引起邻牙牙根吸收等。
近年来对48例前牙埋伏阻生的患者采用外科暴露与固定矫治相结合的方法,在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2006~2009年收治正畸治疗的患者48例,男18例,女30例。
年龄9~23岁,平均15岁。
骨内阻生19例,骨外阻生29例。
中切牙23例,侧切牙9例,尖牙16例。
唇侧位25例,腭侧位14例,水平位7例,倒置2例。
除2例腭侧位埋藏较深,患者自愿放弃外,其余全部牵引入列,牙髓活力正常,牙根无吸收,疗效满意。
常规制取研究模型。
拍摄根尖片,咬颌片和全景片。
根据需要加拍头颅侧位片。
粘着固定矫治器,扩大埋伏牙预留间隙。
局麻下切开剥离黏膜,骨内埋伏者去处骨组织,暴露粘接面,用碘仿纱条沿创缘四周填塞,立刻或隔日粘着正畸附件,将橡皮圈结扎于主弓丝上,牵引入列。
例1:患者,9岁,因前牙未萌前来就诊。
检查:中性咬合,安氏分类ⅰ类。
替牙期,牙列式未萌,其唇侧黏膜可触及膨隆。
x-ray 示:冠部朝向鼻底,根尖部朝向合龈向。
诊断:倒置阻生。
矫治方法:首先用方丝弓矫治器将预入位置扩大,局麻下将唇侧黏膜切开,暴露舌侧部分。
将舌侧扣粘着,持续橡皮链牵引舌侧引。
当唇侧暴露后,粘着托槽,继续橡皮链牵引。
此时再行另一侧切开,将舌侧扣粘着并橡皮链牵引,最终完成180°左右的旋转入列治疗结束后牙齿色泽正常,牙髓活力正常,牙龈附着未见退缩。
治疗时间12个月。
x-ray示:根尖未异常,但牙根均向远中弯曲。
讨论通常情况下,拍摄根尖片,咬合片并结合临床的观察与触诊即可判断埋伏牙的唇、腭侧位置[1]。
但如果埋伏阻生牙的位置埋藏较深时,黏膜无明显隆起,触诊也不能触及时,如何正确地判断其位置,是选择手术进路的关键。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改变球管的位置拍摄两张根尖片及前部牙槽断层片[2]或拍摄头颅侧位片。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伴牙瘤的正畸外科联合治疗目的:初步探讨运用外科手术与正畸联合牵引的方法,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伴牙瘤病例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病例一于2015年8月就医的上前牙埋伏阻生并牙瘤患者,女性,18岁。
上下齿槽骨发育良好,骨性I类,高角。
面部对称,上颌中线右偏约4mm。
直面型,鼻唇角、颏唇沟正常。
前牙覆颌、覆盖正常,左侧尖牙关系为近中关系,上牙列III°拥挤,下牙列II°拥挤,Spee曲线左右皆平直。
11、12、13埋伏阻生伴牙瘤,36、46残根。
根据本病例的模型、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和CT检查确诊为:上颌右侧前牙唇侧埋伏阻生伴牙瘤。
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牙瘤同时联合正畸闭合式牵引导萌,拔除12埋伏齿,36、46残根。
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牵引埋伏齿,排齐整平牙列,维持标准的覆颌、覆盖,精准比对磨牙关系,矫治结束佩带Hawley保持器。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影像学数据分析得出软硬组织的变化。
病例二:2016年1月就诊,女性,13周岁,安氏I类,上中下面高基本协调,左右面部对称,上颌中线左偏约4mm,下颌中线左偏约2mm。
前牙覆颌Io、覆盖正常,上牙列II°拥挤,下牙列I°拥挤,Spee曲线左右约2mm。
22、23埋伏阻生伴牙瘤,63滞留,根据曲面断层片、CT得出:22、23腭侧阻生伴牙瘤,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牙瘤并联合正畸闭合式牵引导萌的方法,拔除23、63,直丝弓矫治,牵引埋伏齿,舌侧固定丝保持。
结果:患者一经过18个月的综合治疗,至目前为止,埋伏齿已牵引至正常牙列,牙齿排列整齐,覆颌覆盖基本正常,上颌中线欠佳,侧貌良好。
牙髓活力正常,牙周组织较好。
颞下颌关节检查未见异常,张口度、张口型正常。
曲面断层片显示11、13周围齿槽骨高度略降低,其余牙根及齿槽骨未见异常吸收,牙周组织良好,牙瘤处骨质恢复良好,未见复发,颞下颌关节未见异样,埋伏牙及邻近牙齿周围骨质正常,牙根无明显吸收。
正畸治疗口腔上前牙阻生过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XX年1月~20XX年1月,医院收治了上前牙阻生患者入组。
其中联合正畸治疗21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3±22)岁。
部位:上颌左侧10例、右侧11例。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22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90±24)岁。
部位:上颌左侧11例、右侧11例。
两组对象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对象都进行详细的功能检查、颜面检查、口内检查、模型分型、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口腔、牙问题,患者普遍伴有上颌中线偏移等一系列的问题,设定治疗目标,主要为摘除牙瘤、解除阻生齿的萌出阻力,评估萌出的质量,萌出后是否能够解除上牙列拥挤、改善调整尖牙中线关系。
对照组:以手术治疗为主,告知患者矫治的方法、过长、时间、手术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外科拔除部分残根,内科牙周洁治,摘除牙瘤,手术去除阻生齿牙冠表面的黏骨膜组织,此后随访,根据效果决定是否进行正畸治疗。
观察组:在术后早期便进行正畸治疗,使用陶金属直丝弓托槽治疗,精细调整咬合,佩戴Hawley保持器,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后续的拔除,调整正畸治疗的方案。
13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2年后,牙齿排列整齐、覆合覆盖、上颌中线、侧貌、张口度/张口型正常率。
治疗期间,出现牙髓、牙周组织问题率。
两组对象疗效稳定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疗效稳定时间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症状改善率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疗效稳定时间(115±24)个月,低于对照组(134±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牙列排列正常率、上颌中线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在覆合覆盖、侧貌良好、张口度/张口型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讨论
上前牙阻生患者多以缺牙后咬合关系紊乱、缺牙就诊,多见于替牙期和恒牙早期,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阻生牙上面的骨组织和软组织,以及牙瘤等,手术可以解除阻生齿的萌出阻力从而利于牙萌出,配合拔牙等方法可以改善牙列不齐等症状[1]。
对于术后是否立即进行正畸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考虑到正畸治疗的时间较长,许多患者对此存在顾虑,特别是在早期正畸治疗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口腔问题,这是许多患者无法接受的[2]。
许多患者选择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正畸治疗。
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根据疗效决定是否正畸,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