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人民版必修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2
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5“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之间的关系?【提示】从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关起门来是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中国国内工作的需要,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深度点拨】不结盟政策的内涵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是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
不是搞“等距离外交”,不是无原则中立,而是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的结合,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误区警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完全是为了应付世界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不是单纯为了应付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政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主动调整。
这种调整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我国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提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它所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史料一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一重要变化?【提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第3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要求学生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把握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和基本依据,并归纳在新政策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②、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①、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④、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
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调整?都做了哪些调整?(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一)原因:1、国际形势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争霸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利益):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调整表现: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世界性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85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外交政策的调整1.曾说,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但“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的和平,这是可能的。
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
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
上述讲话反映中国外交的任务是( A )A.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环境B.延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D.联合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解析:抓住题干中“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信息可知,中国外交的任务是为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故A项正确。
2.曾说:“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这表明( B )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 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 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解析:材料中的意思是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即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故B项正确;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交封锁和政策调整,故C、D项排除。
3.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曾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这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具体表现是( B ) A.实行“一边倒”B.推行不结盟C.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解析:“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反映了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正确;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排除D。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2)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
(3)赋予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政策。
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
其一,在坚持这一原则的时候,不以社会制度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其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的中华民国政府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和会,在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正义要求,却被大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最终在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加入了WTO,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APEC 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
阅读完上述两段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简单谈谈。
【课堂小结】。
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5“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之间的关系?【提示】从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关起门来是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中国国内工作的需要,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深度点拨】不结盟政策的内涵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是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
不是搞“等距离外交”,不是无原则中立,而是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的结合,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误区警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完全是为了应付世界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不是单纯为了应付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政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主动调整。
这种调整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我国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提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它所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史料一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一重要变化?【提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