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方合理性与药物配比剂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2.68 KB
- 文档页数: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一张止痛神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今天经方大咖黄煌老师来长沙传授经方,我算是黄老师的忠实粉丝了,每次来长沙讲课,我都去学习,黄老师把难懂的经方,通俗化,民众化,人人都能学,人人都易懂,所以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学了能用,用了能显效,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这次黄煌老师讲到风湿骨痛经方运用,讲到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张很好的止痛方。
我想起自己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痛效果很好,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01临床案例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一位20多岁的女性患者,弯腰驼背走进来。
主诉右侧胁肋痛剧烈,呼吸时痛甚,胸前憋闷,不敢呼吸。
我怕她是心脏问题,她说下午已经在省人民医院做了心电图,B超、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就没有开药,约好后天做核磁共振检查再看。
但是患者疼痛难忍,听别人说附近中医诊所看病不错,就进来试试。
我询问病情后,排除了心脏问题,确定为肋间神经痛。
查舌按脉之后,舌苔白,脉沉细,处以三副中药,具体汤药如下:处方:麻黄5克、附子30克、细辛6克、白芍20克、甘草6克、瓜蒌20克、红花10克、桂枝10克、薤白15克、柴胡10克、枳壳6克用法: X3副,开水冲服,每日一剂,分2次饭后温服。
看完后,也就把这事放脑后了,因为工作繁忙,基本不会去随访患者,这也是我工作的疏忽,一般是患者复诊或者自己好了,再介绍别人来看病的时候才知道某某的病好了。
这个患者肋间神经痛好了,过几天后来看痘痘,说感谢我3剂药给她治好了,也没有去做核磁共振检查了,真心感谢!医生也喜欢听赞扬的话,患者的赞扬是鼓励也是鞭策。
鞭策我不断地学习进步,提高诊治水平。
02临床案例前不久,有一个老爹爹,头部患带状疱疹,在西医院打针吃药20多天,疱疹基本好了,就是疼痛没有缓解,吃止痛药头晕,站都站不稳,不吃又痛苦不堪,后来听说中医附二皮肤科不错。
那天正值我上班,患者痛苦面容,非常渴望我能为他解除疼痛,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看中医,他说开始不知道是带状疱疹,开始只是痛,以为是脑中风,所以就去看西医,一看就说要住院检查,患者也只能听从医生的。
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帖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用法]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现代应用]1. 虚弱体质患感冒,尤其表现为咽痛、迎风流泪等症:对于感冒造成的暴盲、暴聋、暴哑失音者本方也有较多的应用。
2.空调病,过敏性算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麻疹后肺炎、小儿腺病毒肺炎、阴缩症等疾病,证见精神委靡,倦怠、严重恶寒、脉微弱者,可以考虑应用本方。
3.本方的细辛、附子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因此,对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牙痛、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等,遇寒冷而加剧者可用本方;房事后的受寒腹痛、阴缩症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本方的三味温药都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故可用于某些功能低下性疾病。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造成的心动过缓、性神经衰弱导致的阳痿、重症肌无力、疲劳综合征、手术后疲劳者、无汗症、不射精症、低血压的眩晕等。
[经验参考)“太少两感证”是本方的经典主治。
所谓的“太少两感证”可以理解为少阴之体复感太阳。
因此,本方对于阳虚之人有广泛的使用场合。
对于这些病人来说,感冒的全身表现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严重恶寒感,二是极度疲倦感,三是病程多迁延不愈。
临床多见于体质虚寒之人或老年人。
病人看上去,一副疲劳样,无精打采,面色白,甚或鼻塞、流清涕、鼻头发红(经常擤鼻涕所致)、声音低弱、脉沉细微弱。
另外,素有咳喘、鼻炎等病人,早期服用大量抗菌素或清热解毒类巾药的感冒患者,也容易出现本方证。
对此要给予充分的认识,不可耽误治疗时机。
就感冒的具体类型或部位来看,本方所主则以咽痛型、暴哑型具有较好疗效。
如《张氏医通》载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
脉多弦紧或数疾尤伦。
此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
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麻黄附子细辛汤【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苔白、脉沉。
【加减】咳嗽者,加五味子;咽干痛,加桔梗;关节疼痛者,加桂枝、防风、秦艽、羌活;湿重便溏者,加薏苡仁、苍术、白术;腰痛者,加川断、杜仲、狗脊、木瓜;寒热夹杂出现口干,舌尖红者,加知母、白芍。
【方论】本方证为素体阳虚,或受风寒而致太阳少阴同病。
少阴病,本为阳虚之证,应以无热恶寒为主,今见“反发热”脉又反沉。
发热为太阳受邪;脉沉为少阴阳虚,故称表里同病,郎所谓“两感”为病。
外感风寒,法当发汗解表,但阳虚不能鼓邪外出。
“阳加于阴谓之汗”,阳虚者,虽用发汗药,亦不可能见汗,可见“汗之不汗”之象,故又必须助阳扶正,所以本方证之治则为助阳解表,使之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肾阳,细辛气味辛温雄烈,佐附子以温经,佐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
【医论】本方为助阳发表名方。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曰:“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
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
阳病脉当浮而仍紧,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伤寒论类方》徐大椿曰:“附子细辛为少阴温经之药,夫人知之。
用麻黄者,以其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人阴,犹可引之外达。
不用桂枝用麻黄者,盖桂枝表里通用,亦能温里,故阴经诸药皆用之。
麻黄则专于发表,今欲散少阴始人之邪,非麻黄不可,现已有附子以温少阴之经矣。
”总之,本主证为太阳少阴表里俱病,又称“太少两感”证。
表阳虚感受寒邪、表气初郁所致。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思路与方法【方药歌诀】桂枝汤去芍加麻,附子细辛合成方,心下坚满大如盘,壮阳化饮解阴寒。
【学用导读】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的变化方,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胸阳不足证相兼,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太阳伤寒证与阳虚证相兼,可合方之后,则决定主治病证不是表里兼证而是阳虚饮结寒凝证,提示研究方药组成,既要重视方中用药,又要研究药用剂量,以此才能辨清方药主治病变证机。
【中医辨证】阳虚饮结寒凝证:心下坚硬,按之有物如盘状,且坚硬界限清楚,或水肿,恶寒,四肢厥逆,腹胀,或腹中有水气,口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而滑腻,脉沉紧。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主治阳虚饮结寒凝证为基础方,以主治胸阳虚寒饮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脾胃阳气虚弱,寒气内生,寒气凝结,以此而演变为阳虚饮结寒凝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心下坚硬,或疼痛,按压脘腹如盘状,舌质淡,苔白略腻,脉紧或迟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慢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心肾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临证选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肺源性心脏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等。
【中医治法】壮阳宣气,解凝化饮。
【方药西用】具有促进肠胃蠕动、抑制肠胃平滑肌兴奋、保肝利胆、强心利水、抑制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处方用药】桂枝三两(9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6g)细辛二两(6g)附子炮,一枚(5g)随证加减用药:若腹胀者,加厚朴、香附,以行气除胀;若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新用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5期功用温经解表。
方药组成麻黄2两(去节),细辛2两(炙),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服法与禁忌上3味,以水7 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 L,去滓,温服1 L,日3服。
经方方论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细辛温经止痛,协麻黄解表散寒,配炮附子温肾助阳,鼓动阳气驱寒外出,药虽3味,配伍严密,效果卓著。
经方新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苏子10g,白芥子6g,葶苈子9g,桃杏仁各10g,甘草10g,治疗病毒性肺炎,证属风寒闭肺,痰多气促。
●麻黄附子纲辛汤加川芎10g,白芷12g,制南星9g,羌活12g,治疗风寒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15g,白术15g,羌独活各15g,制草乌9g,治疗风寒痹痛。
医案举例患者,女,13岁。
于1973年11月6日诊。
症状:自幼体胖,禀赋不足,劳则气促,动则汗出。
冬令感寒,鼻塞流涕,恶寒身痛,咳嗽气喘,喉中痰鸣,鼻翼煽动,倚息难卧,咳吐痰涎,时时欲呕,面青唇黯,四肢欠温,心悸动数,舌黯苔白,脉沉微无力。
听诊:心音低钝,心率110次/分,律齐无杂音,两肺可闻湿啰音及哮鸣音。
诊断:病毒性肺炎。
辨证:寒毒闭肺,饮阻心阳。
治法:温肺启闭,通阳化饮。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组成:麻黄4g,制附子9g,细辛4g,生姜15g,人参8g(单煎对入),桃杏仁各9g,苏子9g,葶苈子8g,半夏6g,甘草6g。
每日1剂半,水煎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复诊:药服3日,喘咳好转,稍能平卧,四肢转温,面唇转红,咳痰减少,但喉中仍有痰鸣,上方加桑白皮12g,射干8g,橘红10g,继服4剂痊愈。
如何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阳虚,理当恶寒身凉,今外感寒邪,正邪相争则反见发热。
后世多用治阳虚外感发热,视其为温经发汗之方。
方中麻黄发汗解太阳之表,附子温扶少阴之阳,细辛既解表寒,又能散少阴寒邪,与麻黄、附子配伍可兼治表里。
三药合用,扶正祛邪,温阳解表。
1.病机分析临床中常用此方,病证种类涉及皮疹、腰痛、咳嗽、鼻炎、气管炎、哮喘、失聪失音及慢性肾衰等。
其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以《伤寒论》所述条文为基本理论依据,并更加注重从'真阳'上考究。
肾藏先天之精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肾阳虚衰,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推动和温煦减弱,则阴寒渐盛;蒸腾气化不足,则水湿不化。
寒湿之邪气,最易阻滞气机,进则瘀堵血脉,痹阻经络,机体脏腑、四肢百骸失荣失养。
本为阳虚之体,复加于此,内忧不解,又更难防邪气外扰。
由此,郭师认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核心病机为:少阴阳虚,寒湿痹阻,外邪扰动。
适用于阳虚之体,在里,寒邪内困不得出;在表,寒邪入侵不能挡。
以此扶阳固本、温经通脉、散寒解表的方式为病邪找出路,期以达到表疏通,内畅隧,气血调畅,阴阳交会之效。
2.方药及煎煮方法2.1 主方成人:制附片60g(先煎2h),麻黄15g,细辛15g,生姜50g。
小儿:5~12周岁: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麻黄10g,细辛10g,生姜50g。
>12周岁:剂量同成人。
2.2 加减若意在解表散寒、宣通窍道,则宜以原方单刀直入,力专则效宏;若关尺脉虚弱、中阳不足、肾阳封藏无权而外浮者加:炙甘草5g,取四逆汤补火生土、厚土伏火之意;舌苔厚腻或多痰,加法半夏20g,茯苓15g,陈皮15g;咳嗽,酌情加入杏仁15g,紫菀15g,款冬花15g,兼咽痒有痰,可加桔梗10g;皮疹瘙痒,加苍耳草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
2.3 煎煮方法将制附片用清水浸泡半h后再冲洗三遍,将洗好的附片放入砂锅,加水烧开后转小火煎煮2h,病人亲自夹取一片尝过不麻口后,放入余药再同煎半小时即可。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医案举例】1.太少两感证(感冒)医案蒋尚宾妻,年62岁,住宁海东路蒋家。
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
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
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
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
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
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
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
(《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王经邦治案》81页)原按: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内,然必佐细辛,从阴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从外解,有是病竟用是药,非精研《伤寒论》者不办。
2.失音医案李某,女,48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失音2天,伴咽喉微痛,吞咽不利,恶寒,无汗,口不渴,咽部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为风寒入于少阴。
治当温经解表。
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细辛4.5g,附子12g,桔梗12g,北杏仁10g,甘草6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而愈。
(许文东《国医论坛》1998;6:15)原按:《杂病广要·瘖》说:“暴哑声不出,咽喉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之。
”足少阴之经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
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
故用附子温肾,麻黄、细辛发表散寒,而细辛入少阴经又为引经药,桔梗、北杏仁宜肺利咽喉。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奏捷效。
3.心悸(心动过缓)医案盛某某,男,65岁。
1994年12月8日就诊。
有“冠心病”史。
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不满40次,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克隆手指的小作文
《克隆手指》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我曾经有过一段特别奇妙的想法呢!有一次我削苹果,不小心把手指给削破了,那个疼哟,可把我给吓坏了。
当时我就想啊,如果能有个克隆手指就好了。
你们想啊,如果有了克隆手指,当我的手指受伤了,或者像这次不小心削破了,马上就能换上一个新的,多方便啊!那就不用忍受疼痛,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等它慢慢恢复了。
我可以继续该干嘛干嘛,开开心心地吃苹果,也不用担心再出什么意外啦。
克隆手指呀,就像是我的手指后备军,随时准备着为我服务呢!而且,我还可以给克隆手指染上各种好看的颜色,这样我的手就变得超级酷炫啦,说不定还能引领时尚潮流呢!哈哈。
真希望有一天,科学家们真的能发明出克隆手指这样神奇的东西呀,那我肯定第一个去尝试,把我的手指都保护得好好的。
哎呀,想想都觉得太有意思啦!这就是我关于克隆手指的小小幻想呀,你们觉得咋样呢?。
麻黄细辛附子汤煎法用量、配伍应用于主治病症【组成】麻黄(去节)6克附子(炮去皮)3克细辛3克水煎去率,分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肾阳素虚,复感寒邪,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煎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1.由一斗煎至三升,需要较长时间的煎煮。
2.相对于今天的用量,细辛已经超大剂量应用,但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
附子久煎可使其毒性大大降低。
仲景主张先煎麻黄。
故本方需久煎。
【配伍】麻黄与附子麻黄为太阳经之药,走表而散表寒;附子为少阴经之药,走里而温阳兼祛里寒,二药同用体现了伤寒太少两感之病理特点。
若见外感风寒,恶寒、头痛、脉沉之患者,就应该选用二者的配伍。
【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伤寒太少两感而设,故其主治病证当同时具有太阳病与少阴病的表现,太阳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痒、喷嚏等,少阴病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俗话说打不起精神,也可以说是精神委靡)但欲寐(想睡觉但是睡不着)、脉微细或沉迟。
综合太少同病的特点,患者同时具有的症状是恶寒、发热、无汗、脉不浮反而沉细迟等。
从临床报道的情况来看,缓慢性心律失常、冠心病、低血压、肺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应用最多。
其次,关节炎、腰腿痛、偏头痛、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
其他的疾病如感冒、重症肌无力、过敏性鼻炎等亦有用本正确使用本方,必须把握本方所对应的体质,从本方药物组成来看,当属麻黄体质与少阴病体质的结合体,即患有功能低下性疾病且体质偏于壮实之人。
本方的作用不在于使患者变得多么强壮,而在于提高强壮患者的精神状态。
故笔者把本方称之为“提神剂”名医余国俊对本方的应用颇有见解,多以方证对应法、病机推求法和体质辨证法来指导用方,如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细辛附子汤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性患者,47岁。
其人反复感冒1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
中华中医药学刊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方合理性与药物配比剂量研究林瑞红1,樊 晖2,田 原2,陈 缤2,付勇强2,王 珲2,王 英2,指导:孙科峰2(1.沈阳市药品快速检验所,辽宁沈阳110013;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以变应性鼻炎小鼠为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合理性及配比剂量。
结果各药物在鼻敏康组方中的重要性地位依次为:附子>黄芪>防风>麻黄>细辛>白术;附子、黄芪、防风、细辛的用量与疗效呈正相关,即用量较大时疗效较好;麻黄、白术的用量与疗效呈负相关,即用量较少时疗效较好;麻黄与细辛、黄芪与附子间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麻黄与黄芪、黄芪与白术间的交互作用呈负相关,组方时应适当增加或减少相关药物的用量。
关键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变应性鼻炎;均匀设计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23-02S tudy on P r opo rti o ni ng of M od ified Ephedra A sarum Herb A con ite Decocti o n Fo r m ul a and Do seL I N Rui 2hong 1,F AN Hui 2,TI A N Yuan 2,CHE N B in 2,F U Y ong 2qiang 2,WANG Hui 2,WANG Ying 2,advis or:S UN Ke 2feng2(1.Shangyang I nstitute for D rug Fast Contr ol,Shongyang 110013,L iaoning,China;2.L iaoning University of TC M ,Shenyang 110032,L iaoning,China )Ab s trac t:U sing ethol ogy of average incid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m ice C 57BL6as index,unifor m design is adop ted t o op ti m ize for mula and dose of m od ified ephed ra asa rum herb acon ite decocti on .the sequence of i m portance is :aconite >astragalus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ephedra >asaru m herb >atractyl odes macr ocephala;aconite,astragalus,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asaru m herb have positive relati onshi p with the nu mber of grab 2bing nose,ephedra,atractyl odes macr ocephala have negetive relati onshi p with the nu mber of grabbing nose;the interacti on of ephedra and asaru m herb,astragalus and aconite are positive;ephedra and astragalus,astragalus and Saposhnikovia di 2varicata (Turcz .)Schischk are negative .Ke y wo rd s:m od ified ephed ra asa rum herb acon ite decocti on;allergic rhinitis;unifor m design收稿日期:2007-08-17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4226010-1)作者简介:林瑞红(1969-),女,辽宁沈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及药品检验工作。
变应性鼻炎(A llergic rhinetis ),是一种吸入外界变应原而导致鼻黏膜发生以I 型超敏反应为主的非感染炎症性疾病[1]。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禀赋异常,肺、脾、肾三脏虚损,风寒异气之邪侵袭所致。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由助阳解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两个经典方剂组合而成。
本研究以麻黄10g,附子15g,细辛5g,黄芪30g,防风30g,白术60g 为最高设计剂量,按均匀设计U 312(126)表分成12个不同配比剂量组,用变应性鼻炎小鼠的挠鼻次数作为疗效判定指标,探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方合理性与药物配比剂量。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8周龄雄性C 57BL6纯系小鼠120只,体重18~22g,购于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合格证号:SCXK (辽)2003-0009。
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的环境条件下,自由饮水,固体饲料喂养1周后使用。
1.2 药品与试剂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流浸膏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实验中心提供。
卵清蛋白(Ovalbu m in,OVA )为美国Sig ma 公司产品。
百日咳死菌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一部提供。
1.3 药物配制 以麻黄10g,制附子15g,细辛5g,黄芪30g,防风30g,白术60g 为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上限剂量,按均匀设计U 312(126)表将其分成12个水平的剂量配比组[2],采用水提法,浓缩至每毫升含1g 生药材的流浸膏备用。
1.4 仪器设备 微量加样器,德国Eppendorf 产品。
记数器。
1.5 模型建立 每只小鼠用0.1mL 的OVA 生理盐水[内含1μg OVA 、2χA l (OH )3]进行腹腔内注射,每5日1次,连续5次,并于第1次和第5次加用0.02mL 百日咳死菌(约4×108个)在小鼠足部注射,追加致敏。
末次致敏次日用含有400μg OVA 的生理盐水2μL 滴鼻,鼻部激发,1日1次,共6次[3]。
1.6 分组 将致敏小鼠随机分成12组,每组10只。
1.7 给药 从第1次OVA 滴鼻开始,于滴鼻前1h,各组小鼠按表1剂量灌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流浸膏,连续6天。
1~12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81、1.11、1.04、1.02、1.52、1.53、1.18、1.19、1.66、1.67、1.60、1.07g/kg 。
1.8 观察指标 以末次OVA 滴鼻后10m in 内小鼠的挠鼻次数为作为行为学疗效判定指标。
1.9 数据处理 用均匀设计与参数优化WVST -P AZ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21中华中医药学刊2 结 果2.1 药物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所占地位 以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各药物为自变量(X),以变应性鼻炎小鼠挠鼻次数( x±s)为因变量(Y),将12个水平组的药物剂量与小鼠挠鼻次数分别输入WVST-P AZ软件,求出模拟回归方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均匀设计F值表显示:各药物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所占的重要性地位依次为:附子>黄芪>防风>麻黄>细辛>白术。
见表1~3。
表1 各剂量组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变应性鼻炎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x±s)组别麻黄(g)附子(g)细辛(g)黄芪(g)防风(g)白术(g)挠鼻次数10.83 2.5 2.520.022.550.031.88±9.962 1.66 5.0 5.07.512.535.033.80±9.213 2.57.5 2.127.5 2.520.028.92±10.534 3.3310.0 4.615.025.0 5.027.15±6.475 4.1712.5 1.67 2.515.055.033.72±10.916 5.015.0 4.1722.5 5.040.026.48±7.447 5.83 1.25 1.2510.027.525.031.76±7.298 6.67 3.75 3.7530.017.510.035.02±9.5897.5 6.250.8417.57.560.037.42±11.25108.338.75 3.34 5.030.045.027.24±7.46119.1711.250.4225.020.030.029.14±8.721210.013.75 2.9212.510.015.028.76±10.54表2 回归方程F值回归方程Y1:挠鼻次数Y=+3.47660E+01F重要性+1.18154E-013X23X39.02233E+005-6.42460E-033X53X5 4.58344E+012-5.97287E-023X23X47.70861E+011+5.43619E-023X13X4 3.79919E+013-2.04138E-013X13X3 1.37968E+014+2.67768E-033X43X68.67833E+006即Y=34.7660+0.11823X23X3-0.00643X53X5-0.05973X23X4+0.05443X13X4-0.20413X13X3+0.00273X43X6表3 方差分析方差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和显著性回 归1.3278E+0200062.2130E+01当置信限α=0.01时,剩 余3.1764E+0000056.3529E-01F统计量值=3.4835E+01总 计1.3596E+020011F(6,5)=1.0672E+01复相关系数=0.988249110剩余标准差=7.9705E-012.2 回归方程拟合度检验 根据软件计算,本实验的样本数值与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说明模拟方程的拟合值与实际样本数值接近。
3 药物用量与疗效关系根据均匀设计软件所得回归方程的分析,当其余药物固定在最高设计剂量时,麻黄、白术的用量与疗效呈负相关。
即上述两味药在设计剂量的下限时,变应性鼻炎小鼠的挠鼻次数最少。
当其余药物固定在最高设计剂量时,附子、细辛、黄芪、防风的用量与疗效呈正相关。
即上述四味药在设计剂量的上限时,变应性鼻炎小鼠的挠鼻次数最少。
4 药物间的交互作用根据回归方程,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当其余药物固定在最高设计剂量时,麻黄和细辛、黄芪与附子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