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地理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21
七年级下册地理各章思维导图亚洲概况位置自然环境世界第一大洲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跨纬度最广(易混点提示: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这两个不要记成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课本第2页地图)81°N—11°S(跨三个温度带)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亚洲内部差异6大地理分区(东南西北中+东南亚,课本第4页下图)内部差异沙特贝都因人游牧生活: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东西伯利亚雅库特人,狗拉雪橇:寒冷的环境 恒河三角洲孟加拉人,捕鱼为生:靠近河流,降水多印尼达雅克人,住长屋:炎热多雨的气候地形气候地形特点(课本第7页图)主要地形区及其他地理事物(课本第8页亚洲地理集锦)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四周海洋自西向东“低-高-低”变化气候特点(课本第10页图)分布类型气候复杂多样(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9种气候类型(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图6.13季风气候优: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劣:降水不稳定,易发生旱涝灾害注意课本中作为对照出现的北美洲,它的位置(第3页下图)、地形(第9页图)与气候特点(第12页图)。
标签极地地区1.位置和范围2.地形5.环境保护北极:北冰洋北极地区南极地区4.科学考察资源南极北极科考站时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及亚、欧、北美洲部分地区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周边的海域南极:冰雪高原覆盖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附近海面上漂浮冰山3.气候南极北极南北极气候差异的原因酷寒干燥烈风“白色荒漠”地球上的“风库”与南极相比气温稍高、降水稍多、风稍弱原因:纬度高、海拔高南极为陆地,北极为海洋南极海拔远高于北极南极冰雪覆盖,反射更多太阳光暖季、极昼时期南极:11月-次年3月北极:6—9月矿产资源:煤、铁固体淡水资源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海狮等问题解决措施环境污染乱捕滥杀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垃圾带回本国处理南极多煤炭的原因: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日本发达的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自然环境发展条件特点分布有利条件不利条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大和民族面临问题出路体现位置领土组成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地形气候河流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最大平原:关东平原北部:温带季风南部:亚热带季风短小急促,水能丰富资源矿产资源贫乏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火山地震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最高峰富士山(活火山);温泉遍布岛国,海路交通便利(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对外依赖严重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沿海交通便利,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
2024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现象、地球卫星照片等。
2. 地球仪。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是人们假想的轴)。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北极表示地球的最北端,是北纬90°;南极表示地球的最南端,是南纬90°。
- 纬线和纬度。
-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纬度:赤道为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
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增大,北纬(N)向北增大,南纬(S)向南增大,最大为90°。
-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 - 30°为低纬度,30° - 60°为中纬度,60° - 90°为高纬度。
- 经线和经度。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最大为180°。
-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方时差异(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
- 地球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一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的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五带的划分(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四季分明;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四季分明;北寒带:北极圈以北,终年寒冷;南寒带:南极圈以南,终年寒冷)。
七年级下册地理2024新版一、我们生活的大洲 - 亚洲。
1. 位置和范围。
- 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 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 范围:世界第一大洲,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2. 自然环境。
- 地形地势: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如长江、黄河注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
-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夏季风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二、亚洲的人文环境。
1. 人口众多。
-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
-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资源、环境等问题。
2. 多样的地域文化。
- 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
如西亚的阿拉伯文化,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文化等。
3. 经济发展差异。
- 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他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差异也很大,如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中国等发展迅速的大国,而一些中亚、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1. 日本。
- 位置和范围: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 自然环境: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火山、地震多(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 经济发展: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
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 文化特点:东西兼容的文化,传统服装是和服。
2. 东南亚。
- 位置和范围: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版本七年级下册地图出版社地理完整版版本七年级下册地图出版社地理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四章⾃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节⽔资源及其开发利⽤p4—p11⼀⽔是重要的⾃然资源1、⾃然资源:⼈类直接从⾃然界获得、⽤于⽣活和⽣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然资源。
2、主要包括:⽔资源、⼟地资源、矿产资源、⽓候资源、⽣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资源:可以持续利⽤,利⽤后还能循环再⽣、或者不断更新。
(阳关、空⽓、⼟地、⽔、⽣物等)②⾮可再⽣资源:⽤⼀点就少⼀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越⽤越少。
(煤炭资源)4、淡⽔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湖泊中的⽔、⾼⼭积雪、冰川以及地下⽔等。
(地球上⽔量的%为咸⽔,淡⽔只占%,⽽且%的淡⽔以冰川形式存在)5、淡⽔资源主要来⾃⼤⽓降⽔。
降落在地⾯的⽔,⼀部分沿地⾯流动,形成地表径流;⼀部分渗⼊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随降⽔的变化⽽变化。
⼀般来说,降⽔多的地区,淡⽔资源丰富;降⽔少的地区,淡⽔资源贫乏。
⼆、我国⽔资源的时空分布1、中国的⽔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量减少。
影响:⽔旱灾害。
降⽔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的年际变化⼤,造成径流年际变化⼤,连续⼏年的丰⽔或连续⼏年的枯⽔。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状态。
影响:北⽅平原⼴阔,耕地⾯积⼤,⼈⼝密集,⼈均⽔资源量少,加剧北⽅缺⽔的状况。
3、⽔污染原因:⼯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直接排⼊河流、湖泊。
北⽅地区⽔资源缺乏,⽔污染更为严重。
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