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4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氯丙嗪:(50mg)治疗剂量:一日8—12片(400—600mg)【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2、止吐,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
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氯氮平(25mg)【适应症】1、本品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
2、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
3、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
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不良反应】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
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周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利培酮片(1mg)起始1-2mg,最大不超过10 mg。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2、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
精神药物主要作用靶点在神经系统,因此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多见,常见的有锥体外系反应,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眼危象,角弓反张,扭转痉挛,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因癫痫阈值降低而诱发抽搐发作。
当与其他苯二氮卓类等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能出现过度镇静,需加以堤防。
2、心血管系统。
常见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心脏传导异常如心动过缓或过速,房室传到阻滞,早搏等。
少见的有短P-R综合征,QTC延长。
3、消化系统。
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返酸,便秘,个别在用药早期可出现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
4、血液系统。
精神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罕见极个别特殊体质会出现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
5、内分泌系统。
体重增加是内分泌系统常见反应,目前公认对体重增加影响较小的为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
对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不容小视。
除此之外可见有女性闭经、月经紊乱,泌乳,男性乳房女性化,性功能减退。
6、恶性综合征。
此种反应主要以持续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7、其他表现。
有过敏反应,乏力,困倦,口干,流涎,视物模糊,药源性焦虑,撤药反应,药物蓄积等。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在10%左右,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仅在0.1%-0.01%,因此,作为患者和家属对常见不良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做好检测,定期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的复查,多数药物反应是可以及早发现避免的,如果家属对用药或药物反应有疑虑,还是要到精神专科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建议。
处理办法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怎么办?首先应该告诉你的医生。
对于用药早期出现的轻微的锥体外系症状,可以尝试观察,暂缓增加药物剂量,看一周左右是否能够缓解。
对于较为明显或持久的症状,医生会使用药物来拮抗这些不良反应。
如果经过处理,症状仍较为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医生可能就会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0一、常见不良反应01.过度镇静0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2等受体有关,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
此类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
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
不良反应严重者应该减量,并嘱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02.直立性低血压0直立性低血压与药物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
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0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有64.3%的患者出现流涎。
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
尽管抗胆碱药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但因为抗胆碱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
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能药物或P物质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反应。
可乐定(0.1mg或0.2mg 贴剂每周一次)和阿米替林也可用于治疗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流涎最明显。
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0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
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
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在经典抗精神病药中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一般需要较高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疗效,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药物对其他受体系统也可能产生大的不良反应。
而高效价药物,如氟哌啶醇则可引起更多的多巴胺D2受体相关的运动障碍和高催乳素分泌现象。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的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高效价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使用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药源性类帕金森症状女性和大于40岁的中、老年患者中较易发生。
临床表现以动作缓慢或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征。
患者开始时常被发现运动过缓,查体可见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面具脸、肢体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粗大震颤、流涎,甚至有协调运动能力的丧失。
原则上不建议在未出现此类不良反应前预防性给药治疗,一旦症状出现且较明显时在患者精神症状稳定的前提下,首先应考虑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
对于药源性类帕金森症状的处理目前临床通常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盐酸苯海索,一般建议与抗精神病药配合使用。
如患者类帕金森症状已明显改善,则注意及时降低盐酸苯海索剂量或停止治疗,以减少由于长期大量盐酸苯海索使用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2.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出现在治疗起始阶段,给药后不久即可出现。
在青少年、男性和儿童患者多见。
一些带有氟基的经典抗精神病药,如丁酰苯类、哌啶类或哌嗪类药物尤易导致肌张力的增高。
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双眼上翻、斜颈、吐舌、面肌痉挛、脊柱侧弯和角弓反张。
由于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骤然发生,且症状显著,常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恐慌,因此是精神科急诊十分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如在精神科以外就诊者易被误诊为破伤风、癫痫或癔症等。
家属提供或临床医生询问近期曾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病史者有助于帮助迅速地诊断和处理。
一般给予肌内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后,相关症状可获得迅速的缓解。
此后根据患者的肌张力情况,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维持治疗。
常用精神科药物少见不良反应汇总1氯氮平致扁平苔癣苏金哥:患者女性,49岁,诊断精神分裂症。
予氯氮平治疗,最高剂量125mg/d。
半年后双手指间及双下肢内侧出现紫红色、光亮、边界清晰的丘疹,股内侧的面积约有125px×175px,诊断扁平苔藓。
予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对症治疗无好转,故停用氯氮平换用利培酮,2d后皮损处颜色变浅,2周后丘疹全部消失。
许多药物如噻嗪类、酚噻嗪类、奎尼丁、抗疟药、青霉胺、非甾体抗炎药、口腔矫形修复材料、对氨基水杨酸等均可诱发扁平台癣。
本例在停用氯氮平后皮损消失未再复发,考虑与氯氮平有关。
2奎硫平致溢乳郭红丽,王秀芳:患者女性,26岁,诊断精神分裂症。
予奎硫平25mg每日2次口服,一周后加至250mg每日2次口服,3个月后出现乳房胀痛、溢乳,将奎硫平减量直至停药,换奥氮平5mg每日1次口服,2d后溢乳症状消失。
奎硫平因其阻断下丘脑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D2受体作用轻微,一般不增加或一过性增加血清催乳素,在临床出现溢乳现象罕见。
3丙戊酸钠导致血小板下降曹江,徐松泉,沈文婧,周秀娟:患者男性,55岁,诊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入院血常规正常,予丙戊酸钠治疗,剂量逐渐加至1.0g/d。
服药第31天血小板56×109/L,体检未见紫癜、出血,停丙戊酸钠换氯硝西泮6mg/d治疗,1周后血小板回升至正常。
在2次复查血小板正常后再次使用丙戊酸钠0.8g/d、停用氯硝西泮,不久血小板又降到80×109/L,停丙戊酸钠改用氯硝西泮3d后血小板102×109/L。
本病例在使用丙戊酸钠后出现血小板下降,停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说明血小板下降与丙戊酸钠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临床使用丙戊酸钠治疗期间应注意对血常规的监测,如果出现血小板下降,应立即停用丙戊酸钠。
4利培酮致下颌关节脱位郭美萍,杨彩容:患者女性,34岁,诊断精神分裂症。
既往体健无骨折及关节脱位史。
予利培酮治疗,剂量加到2mg/d时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加用苯海索后缓解。
医学科普-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到2023年底,全国在数据库里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人次,在册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了92%。
经过系统的照顾和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控制了病情后的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从而纠结要不要继续服药。
针对这一现象,今日为大家科普一下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精神科药物最常用的就是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种:1、锥体外系反应,往往会有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与阻断多巴胺1)2受体有密切关系。
2、代谢综合征,抗精神病药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目前已经成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存在很大程度的心血管和糖尿病的风险。
3、内分泌系统紊乱,如催乳素升高、月经紊乱、性激素水平异常。
4、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可以出现ST改变、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5、镇静作用,很多抗精神病药,像氯氮平、奥氮平、奎利平,镇静作用比较强,主要是作用组胺H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有关系。
6、流涎,氯氮平常见的不良反应。
7、体温代谢异常。
8、外周抗胆碱能作用,如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中枢的抗胆碱的作用可以出现意识障碍、谙妄、言语散漫、出汗、震颤、认知功能受损。
9、肝功能的损害。
10、恶性综合征。
11、可以诱发癫痫。
12、血液系统的改变,粒细胞缺乏在氯氮平应用过程中也比较多见。
13、猝死。
在治疗初期,头晕、困倦、嗜睡或者失眠、头痛,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
有些药物会容易出现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出现局部肌肉张力增加、患者坐立不安等表现。
也有一些药物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比较多见的是催乳素水平升高,如果比较敏感的患者出现这个反应以后会出现乳房的乳胀、疼痛,甚至泌乳这样的反应,有些女孩子的月经也会因此变得不规律。
也有一些药物长时间使用以后会增加代谢,就是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在精神科的特殊问题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是指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使用药物时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反应。
在精神科领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殊问题面临着挑战,因为精神药物通常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作用,且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多样化。
本文将讨论药品不良反应在精神科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及其管理措施。
1. 常见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在精神科中,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是主要使用的药物类别。
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运动障碍、代谢紊乱、负性症状等。
抗抑郁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失眠等。
这些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患者个体差异导致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在精神科中的特殊问题之一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而引起的。
患者的遗传变异、年龄、性别、代谢速度等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因此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性。
在精神科中,部分患者可能对特定药物更加敏感或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这对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3.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剂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过高或过低的剂量可能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
另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其他并存疾病也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
因此,医生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对于精神科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测措施可以包括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心理评估等。
在不良反应发生时,医生可以选择减少剂量、更换药物或者联合使用其他药物以减轻不良反应。
5.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患者的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医生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并告知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和注意事项。
精神科常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流程
一、恶性综合征(NMS)
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药物副反应之一,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
危险因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骤增骤减、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紧张症、合并躯体疾病或脑病、注射用药等。
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肌肉强直、肌紧张)、高热(可达41--42℃)、意识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大汗淋漓、心动过速、血压不稳等)四大典型症状,如处理不当可导至死亡。
故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一旦诊断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支持治疗如补液、降温、预防感染、抗痉挛、吸氧等。
发生恶性综合征的处理流程
二、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抗精神病药物及抗忧郁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当病人行走或变换体位时,突然直立摔倒,血压下降,甚至意识丧失。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处理流程
三、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药物副反应之一,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危险随年龄而增高,女性多见,需积极抢救。
粒细胞缺乏症的处置流程
四、药源性癫痫发作
药源性癫痫发作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严重药物副作用,以全身强直痉挛发作最常见。
表现为四肢强直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甚至舌咬伤,意识丧失等。
药源性癫痫发作时的处置流程
↓
↓
↓ ↓
护理部 20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