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16)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46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古代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分布。
这种地理特征与资源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平原、崇山峻岭、沃土丰河以及高寒的草原和沙漠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赋予了古代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不同的经济特色。
1. 平原区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广阔的平原地貌,其中包括中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山地与丘陵区域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构成,其中包括了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华南丘陵等。
这些地形崎岖,气候多变,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然而,这些地区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银、铜、锡、铅和锌等。
这使得这些山区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域,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高寒地区和沙漠区域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被称为高寒地区,而中国西北地区和北方的河套地带及内蒙古地区则主要由沙漠和戈壁地带组成。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苛刻,大部分不宜人类居住和资源开发,然而,这些地区也有特殊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二、资源分布的特点与利用古代中国的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并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农业资源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托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江河流域和沿海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宜的降雨量和气温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代农民通过治理水利,开垦平原,实施有效的灌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升。
黄河流域的小麦,长江流域的稻米以及南方的茶叶和丝绸等作物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2. 矿产资源中国古代矿产资源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铁、金、银、铜、锡、铅、锌、煤炭等。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农具和武器。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第16卷第2辑2001年6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ollectionsofEssayson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01-16。
NO.2June,2001我国殡葬的木材消耗及其对策管见①郭风平提要本文认为我国殡葬的木材消耗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旺盛期、稳定期四大阶段,并论证了殡葬的木材消耗度同国家统一、疆域盈缩、民族融合、人口繁衍的同步消长关系,进而推断出从夏朝开国到解放初期,我国用于殡葬的木材大约18.93亿m3,约等于948.9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
最后,就殡葬改革提出商榷建议。
关键词棺椁材料木材消耗殡葬文化我国古今殡葬用材量可谓巨矣。
从地面庞大的木构建筑,到地下坑道埋没的木质建筑、棺椁、车辆和其它木质器材模型,耗费了数千万公顷的林木资源。
然而,地面建筑用材系多次性利用木材,而地下埋没的各类用材均系一次性利用木材,就是说,地面建筑用材或可另作他用,或可构成风景名胜资源,而地下埋没的各类用材(俗称棺葬木材)随着墓主一同腐烂、消失。
另外,从木材消耗角度看,将木材与尸体付之一炬的火葬无异于棺葬的异化。
因此,本文拟研究的木材消耗以棺葬为主,兼及火葬,并认为大量消耗木材的殡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林木资源的劲敌之一。
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才开始推广电气化火化技术,而广大农村仍然传承着古老的木质棺葬,迄今为止,火化技术受到旧传统的强列反抗。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林木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如何能使老百姓乐于接受,已成为殡葬改革的亟待解决之课题。
愚以为,要从棺葬木材文化的历史渊源递嬗、民族风俗、地理疆域盈缩等方面宏观研究分析之后,再结合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自然环境,方可得出比较稳妥、令人乐从的殡葬改革良方。
一棺葬木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递嬗众所周知,早在170多万年前,我国境内已有了原始人类活动。
当先民们还没有产生意识之前,人死后,被抛之荒野,形同鸟兽,所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②。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献辑刊(全70册)PDF电⼦版下载
本书下载链接:/archives/574
《中国历史地理⽂献辑刊》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长期以来翘⾸以盼的⼀部集资料性和⼯具性于⼀体,具有很强的实⽤性的⽂献丛书,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构建起了⼀个完备的资料库,必将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献辑刊》总⽬
禹贡集成 1-8
尚书禹贡篇集成 9-15
诗礼春秋四书尔雅地理⽂献集成 16-20
诗经地理⽂献
周礼地理⽂献
春秋左传地理⽂献
四书地理⽂献
尔雅地理⽂献
通鉴类地理⽂献集成 21
政书类地理⽂献集成 22-27
通典类地理⽂献
通志类地理⽂献
⽂献通考地理⽂献
会典类地理⽂献
杂考类地理⽂献
⽬录类地理⽂献集成 28-31
辑佚类地理⽂献集成 32-33
类书类地理⽂献集成 34-56
隋唐类书地理⽂献
宋元类书地理⽂献
明代类书地理⽂献
清代民国类书地理⽂献
⼭海经穆天⼦传集成 57-59
⼦史杂集类地理⽂献集成 60-70
别史类书地理⽂献
载记类书地理⽂献
杂史类书地理⽂献
史钞类书地理⽂献
史评类书地理⽂献
儒家类书地理⽂献
法家类书地理⽂献
兵家类书地理⽂献
农家类书地理⽂献
杂家类书地理⽂献。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一)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高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
它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四)人口(五)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常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类型分为两类。
首先,在历史时期原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沙漠,称东部草原和荒漠地带。
第二,原理啊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展,主要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带。
4、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形成的沿岸沙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5、禹贡九州:九州是不存在的,是后代人们理想化的认识。
九州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包括冀州、蓘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后来,九州便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6、长城:长城是古代一种由城墙项链的城堡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边境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