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击战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粟裕著作文章:游击战术讲授提纲游击战术讲授提纲(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抗战以来的事实证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
游击队深入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可以有效地配合正面战线的作战,争取战争的胜利,以保卫国土和民族。
游击队在敌后作战,可以更好地避敌之长,攻敌之短,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长期消磨敌人。
游击队在敌后,可以担负武装宣传队的任务,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动员与团聚广大群众为国效劳,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
游击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光复国土,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积蓄力量。
二、游击队的任务在政治方面:宣传党的抗战方针,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揭露敌人的欺骗宣传,肃清奸细。
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参加抗日斗争。
扶助人民武装力量的成长,使之能对敌作战。
动摇与瓦解敌人阵线与营垒。
在军事方面;侦察敌人的兵力、配备及企图。
牵制敌人,配合自己主力作战,迟滞或阻挠敌人的行动,疲惫敌人的兵力。
破坏敌人交通及各种军事设施,如车站、码头、机场、油库等。
截夺敌人辎重,或破坏之。
帮助群众武装的训练。
担任特殊的侦察、警戒、通信或掩护任务。
三、游击队的组织(一)游击队在敌后能够生存和胜利,应具备怎样的条件;游击队是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而组成而产生的。
如我们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就是红军主力长征时留下坚持苏区的少数部队,有的是各苏区地方党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就地组建、发展起来的。
在那样残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所以能够生存、坚持下来,因为具备如下条件;首先是敌人的压迫与剥削所引起的群众的反抗;敌人力量的薄弱,对于广大农村尤其是各省边界地区难以控制。
其次是我们群众力量的强大和党的领导的坚强。
再就是加强了党对游击队的领导,建立了党代表(政治委员)制,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中国人民的灵活反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多种战术,其中游击战成为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手段。
游击战以其机动性和灵活性,有效地配合了正规军的作战,使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战争潜力。
一、游击战的起源游击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国。
古人云:“易卦有游击”,即可见游击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游击战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新战争理论的重要性,而中国人民也逐渐觉醒,认识到游击战的必要性。
二、游击战的战术特点游击战的最大特点是机动性和灵活性。
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和林区,中国人民很好地利用了地形,展开了游击战。
游击战的主要任务是削弱日军的战斗力,打乱其后勤补给线,同时充当情报收集者,为正规军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游击战的主要策略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在对抗日军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敌人的弱点并展开进攻。
三、游击战的重要战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游击战取得了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
在晋察冀地区,中国人民通过建立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组织了游击队,并实施了一系列游击战术。
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以小股游击队的方式,频繁袭击日军的后方,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并为正规军的进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游击战的战略意义游击战虽然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战术手段,但其战略意义却不容小觑。
中国人民的游击战战术不仅使日军感到头疼,也给了正规军更多的机会。
游击战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人力和资源,使其无法集中力量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的斗争,使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扩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游击战的启示与反思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在现代战争中,机动性和灵活性仍然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同时,游击战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团结精神,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游击战的战略意义游击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战略战术,它适用于正面战争无法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以非对称手段对敌人进行打击。
这种战术常常被用于对抗强大敌人,缩小实力差距,并最终达到取得胜利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游击战的战略意义,并讨论它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1. 游击战的定义与特点游击战是一种非对称战争的手段,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灵活性:游击战的行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战斗单位通常由小规模的队伍组成,可以迅速地切换战场和作战目标,避免接触强敌,减少自身损失。
•奇袭性:游击战侧重于奇袭和突然袭击,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行动,迅速造成敌人的伤亡和混乱,然后迅速撤退以避免遭到敌人的全力追击。
•民兵特点:游击战常常依赖于民兵力量,利用民众的支持和资源,进行信息收集、物资补给和人员支持。
这可以有效地提高游击队的作战效能,并为取得胜利提供稳定的基础。
•分散指挥:游击战的指挥结构通常较为分散,这样可以减少中央指挥所受到的打击,保持战斗力的连续性和生存能力。
2. 游击战的战略意义游击战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它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扩大战时目标游击战可以让弱者在战略上对抗强者。
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弱小的一方能够选择合适的战场、合适的时间点对敌人进行攻击,有效地打击其要害部位和补给线,从而在战略上扩大作战目标并最终取得胜利。
2.2 摧毁敌人士气与合作游击战的奇袭性能够给敌人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恐惧感,摧毁其士气与合作能力。
敌人对于游击战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持续性袭击会导致他们无法安心部署战斗力,导致士兵心理压力大增,难以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
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也是游击战战略的重要战术手段之一。
2.3 打乱敌人的部署与补给游击战常常通过突袭和伏击等方式,对敌人的补给线和后方基地进行破坏,从而导致敌人供给的紧缺和混乱。
这可以削弱敌人的作战能力和士气,迫使其分散战斗力,无法形成有效的部署和战斗计划,最终达到制敌于无形的效果。
论抗日游击战争(一九三八年)总论第一节游击战争在抗日自卫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一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抗日游击战争,这已经是传遍全国的一个新的名词。
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它、研究它。
书局里出版了许多书籍论述这个问题。
许多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已经在把它付之实践,例如东北的人民革命军(1)、义勇军(2)。
晋西北、晋冀察、山东、河北、绥远(3)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击战争也已经广泛地发动起来了。
以上这些事实指给我们,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予以深刻的研究,实为必要。
抗日游击战争,它为什么会自然地而且广泛地发动起来?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应该有个什么正确的定义?事实告诉我们:抗日游击战争,并非谁能故意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力量能够把它取消。
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苏联出版的《游击队怎样动作》一书上说:“游击队是不大之武装的游击支队,当某一个领土被敌人占领时,这一支队即在该敌人后方动作。
”又说:“在一切战争当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阶级都是有充分理由来热烈仇视占领其国土的敌人,所以战争是激起人民之游击运动的。
”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或者有武器,或者没有武器,或者有军事人才,或者没有军事人才,他们不管这些条件,就在敌人远近后方或者敌人将到的作战区内自己动手干起来。
或者,经过抗日政府与抗日军队,有计划地分派出正规部队担任游击的任务和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
抗日游击队就在这中间形成起来。
它包含着各种抗日的社会成分,得到全体同胞的拥护。
每个抗日游击队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部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诗。
由此可见,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
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
它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其敌人。
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因此应当是: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游击战》一文,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游击战提供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策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也为今天的风险投资中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开篇第一章毛泽东写道:小国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要战术和战役的问题,强敌一来就被击倒了,因为没有广阔的地域可以周旋;像苏联这样的大国强国也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有战术和战役的问题,敌军只可能占领少部分土地,从终被侵略的国家会以正面作战的方式把侵略者赶出去。
而中国大而弱的国家,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一个强而小的国家,必然存在着游击战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问题,中国的游击战将给侵略者以无情地打击。
第二章毛泽东写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领袖,一出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战争中就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切军事指挥的总原则。
没有这条原则,一切军事理论和指挥都是错误的。
道升看到这儿拍案叫绝,联想到风险投资的种种理论和方法,如果我们制定的投资法则和投资理念中缺少了“保存自己,打击对手”的思想,那么不可能让自己发展壮大,不可能让自己从弱小慢慢成长为强大,不可能让自己长期生存于风险投资之中。
第三章毛泽东指出,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除了保存自己以外,还需要发展自己。
为了达到发展自己,打击敌人的目标,毛泽东指出主要的方针有六条,并同时指出这六条是全部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2)和正规战相配合。
(3)建立根据地。
(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5)向运动战发展。
(6)正确的指挥关系。
以上1245条对于风险投资具有现实意义。
股民和期民都是弱者,不能与强敌主力想对抗,也不能与市场相对抗,所以在实战中主动性和灵活性不能缺少,看势不对拔腿就走。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游击战》一文,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游击战提供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策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也为今天的风险投资中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开篇第一章毛泽东写道:小国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要战术和战役的问题,强敌一来就被击倒了,因为没有广阔的地域可以周旋;像苏联这样的大国强国也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有战术和战役的问题,敌军只可能占领少部分土地,从终被侵略的国家会以正面作战的方式把侵略者赶出去。
而中国大而弱的国家,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一个强而小的国家,必然存在着游击战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问题,中国的游击战将给侵略者以无情地打击。
第二章毛泽东写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领袖,一出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战争中就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切军事指挥的总原则。
没有这条原则,一切军事理论和指挥都是错误的。
道升看到这儿拍案叫绝,联想到风险投资的种种理论和方法,如果我们制定的投资法则和投资理念中缺少了“保存自己,打击对手”的思想,那么不可能让自己发展壮大,不可能让自己从弱小慢慢成长为强大,不可能让自己长期生存于风险投资之中。
第三章毛泽东指出,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除了保存自己以外,还需要发展自己。
为了达到发展自己,打击敌人的目标,毛泽东指出主要的方针有六条,并同时指出这六条是全部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2)和正规战相配合。
(3)建立根据地。
(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5)向运动战发展。
(6)正确的指挥关系。
以上1245条对于风险投资具有现实意义。
股民和期民都是弱者,不能与强敌主力想对抗,也不能与市场相对抗,所以在实战中主动性和灵活性不能缺少,看势不对拔腿就走。
《论持久战》和《论抗日游击战毛泽东同志有许多部著作,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在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上,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主要标志,就是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的发表。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
毛泽东在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战略时,其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产生于1938年5月。
这篇文
章深入分析了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地位,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
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
浅论游击战——魏宝龙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也是重要的,而在各种战争种类中,游击战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军事战争体系中也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大学生,此番斗胆讨论游击战,由于专业军事知识的缺乏,盖命名为浅论游击战。
既谈游击战,首先必定谙熟游击战的定义。
浅显的游击战的意义便是,游是走,击是打,游走中击打对手,混乱中决胜战局。
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多年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总结了一套经典的理论体系,他认为: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3.革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
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
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
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那么,游击战和传统的运动战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战与游击战比较而言,它们在战役的进攻性和流动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集中兵力(正规兵团),而且就这一差别来说,游击战有时在战役战斗中也需要集中兵力,以造成对敌优势而取得胜利。
论游击战视光一班2011111126 杨丹游击战在战争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游击战法。
游击战是一种漫长的持久战、消耗战,就是战争弱势的一方采用不直接对抗,灵活机动的打击蚕食对方有生力量的一种作战方式。
其代表战法有:麻雀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水上布雷战等。
在敌统治区、敌占领区、接敌区,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在欧洲各国抵抗拿破仑一世军队入侵的战争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在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战争中,游击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世界各大战争中,有很多著名的游击战。
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
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例,是大消耗战”。
越南战争可说是近代游击战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共军队先用游击战的型态和法国对抗,获得效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后,即使美军使用现代化的装备与精良的武器,游击战的形态依然使美军吃不消,最后终于击败美国。
阿富汗面对苏联入侵时所采用的游击战,让苏联军方吃不消,间接造成苏联的瓦解。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之所以展开游击战大多是因为游击队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游击战有以下几个被动条件和主动条件:一、被动条件:1、装备和人员素质十分落后,基本无法同敌人展开正面甚至是伏击性质的战争。
2、敌人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快速的作战,使得我方失去了赖以进攻或者防御的重要要塞、基地、兵站、交通枢纽。
不得不利用天然条件进行抵抗。
二、主动条件:1、我方人员需要在我方土地上展开游击战,以有力的山地、丛林、沙漠、水网为防御。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游击战》一文,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游击战提供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策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也为今天的风险投资中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开篇第一章毛泽东写道:小国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要战术和战役的问题,强敌一来就被击倒了,因为没有广阔的地域可以周旋;像苏联这样的大国强国也没有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只有战术和战役的问题,敌军只可能占领少部分土地,从终被侵略的国家会以正面作战的方式把侵略者赶出去。
而中国大而弱的国家,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一个强而小的国家,必然存在着游击战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问题,中国的游击战将给侵略者以无情地打击。
第二章毛泽东写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领袖,一出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战争中就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切军事指挥的总原则。
没有这条原则,一切军事理论和指挥都是错误的。
道升看到这儿拍案叫绝,联想到风险投资的种种理论和方法,如果我们制定的投资法则和投资理念中缺少了“保存自己,打击对手”的思想,那么不可能让自己发展壮大,不可能让自己从弱小慢慢成长为强大,不可能让自己长期生存于风险投资之中。
第三章毛泽东指出,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除了保存自己以外,还需要发展自己。
为了达到发展自己,打击敌人的目标,毛泽东指出主要的方针有六条,并同时指出这六条是全部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2)和正规战相配合。
(3)建立根据地。
(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5)向运动战发展。
(6)正确的指挥关系。
以上1245条对于风险投资具有现实意义。
股民和期民都是弱者,不能与强敌主力想对抗,也不能与市场相对抗,所以在实战中主动性和灵活性不能缺少,看势不对拔腿就走。
《论游击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
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同时写了这篇文章,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
其结果,在抗日时期内,在一九三七年只有四万余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时就发展成为一百多万人的大军,并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伟大的作用,使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既不敢投降日本,又不敢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而到一九四六年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时,由八路军新四军编成的人民解放军就有力量对付蒋介石的进攻了。
第一章 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
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
那末,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题,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
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
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
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
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敌人的噩梦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与荣光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和家园,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抗战斗争。
其中,中国游击战成为了克敌制胜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为中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文将围绕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展开探讨,探究敌人对中国游击战的种种噩梦。
一、游击战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游击战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灵活机动、分散拆散、突袭诱敌的战略战术。
这种战术的特点在于突袭速度快、相对规模小、活动范围广。
游击队员不断穿插于敌后,通过奇袭、伏击、破坏等手段来消耗和削弱敌军力量。
这种作战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中国军队主力,还能有效地扰乱敌军的后方供给线,从而分散和削弱了敌军战力。
二、游击战的应用与影响中国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设立了大量的游击区域,组织了众多的游击队和游击支队,通过反复的奇袭与敌人的战斗,不断削弱和消耗敌军力量,为中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游击战对敌军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心理层面。
由于游击战的特点,敌人时刻面临着被袭击的威胁,无法在后方放心地休整和补给。
这种心理上的压力不仅使敌军的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也导致他们对抗击游击队的行动举步维艰。
其次,游击战对敌军的物资和人员供给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游击队的袭击经常集中在敌军的交通线、据点和后方基地,不断打击和摧毁敌人的供应线和战时工矿企业。
这使得敌军在人员和物资补给上处境艰难,无法有效地维持战斗力。
三、游击战给敌军带来的噩梦敌人对于中国游击战的实施感到相当恐惧,他们对中国游击队的行动日志中有着以下的记录:1. 游击战的突袭速度快,敌军常常毫无准备地被袭击。
在山区和林地中,中国游击队像幽灵一样出现在敌人身边,展开突袭。
由于游击队的机动性和速度很高,大部分敌军甚至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守就被击溃了。
这不断重复的突袭让敌人忍受着恐怖和绝望。
2. 游击战的伏击战术使敌军不敢放松警惕。
对游击战的认识
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的、灵活机动的战争形式,通常由小规模的、轻装备的武装力量组成,采取分散、游离、袭击敌人后即撤退的战术。
这种战争形式通常在不利条件下进行,适应各种地形和环境,具有灵活性和出其不意性。
以下是对游击战的一些认识:
非正规性:游击战通常由非正规的武装组织或游击队发动,他们缺乏传统正规军的规模和装备,但通过机动、伏击、袭击等战术手段,能够对抗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敌方部队。
灵活机动:游击战的特点之一是灵活机动。
游击队可以在广大的区域内活动,通过地形的巧妙利用,往往能在敌人不易掌握的地方展开行动,然后快速撤离。
地形适应性:游击战往往在山区、森林、丛林、城市等复杂地形进行,这就要求游击队具有较强的地形适应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地形来躲避追击和发动突然袭击。
心理战:由于游击队劣势明显,通常会采用心理战术,通过恐吓、鼓舞、宣传等手段来影响敌军和当地居民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士气,削弱敌方的信心。
游击战的策略:游击战的策略通常是采取消耗战术,通过频繁的小规模袭击,逐渐磨损敌人的战斗力,迫使其撤退或减弱对游击队的镇压力度。
历史经验:游击战在历史上多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越战、阿富汗战争等战争中,游击战术被广泛应用。
国际人道法:游击战的发展也促使了国际人道法的不断完善,对于非战斗人员的保护、避免不必要的破坏等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总体而言,游击战是一种充满挑战和变数的战争形式,它要求参与者具备高度的机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现代战争中,游击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战争形式,尤其是在不对称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当看到电视里中国八路军用游击的战争手段进行斗争杀敌心里就格外激动澎湃。
八路军凭借这种手段弥补了装备差基础差的缺点,而且还用极少的损失战胜敌人。
依照敌情与地貌的实况,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机智灵活地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破击战、攻心战、伏击战、捕捉战、联防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窑洞战等多种神奇而巧妙的游击战术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活剧。
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军共对日、伪作战99847次,消灭日军407454人,消灭伪军851249人。
其中,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获日军投诚710人;毙伤伪军312282人,俘虏伪军402112人,获伪军反正136855人。
有些人可能对八路军消灭的人数不以为然,但是别忘记这是在敌后,破坏交通线和地堡虽然战果不大,却对日军在和国民政府的正面作战中的后勤补给破坏极大。
不然日本人为什么会在抗战后期很少发动大规模的会战。
自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雄壮序幕。
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一一五、一二○、一二九等三师之众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1月8日,山西省会太原失守,标志着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在8年抗战中,八路军游击战作为一种集灵活性、主动性和计划性于一体的奇妙战术,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路军游击战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朱德同志当时又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方针。
这些起源于红军赤卫队的游击战法在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作战以及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诸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之后,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继续沿用了红军时期的这些战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论游击战与运动战(一九三八年三月)刘伯承2010-12-04 00:39: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一对于游击战与运动战的一般了解一般说来,运动战和阵地战,都属于“正规的作战”,游击战就属于“非正规的作战”。
这是在军事上就兵力的大小及其指挥的方式来说的。
所谓游击战,是使用小的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的队伍,在敌军后方活动的。
这些队伍的组成,无论是正规军派出的或者是由民众政治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或者是由这两种混合组成的,通常是在敌人的后方,特别是在广大民众拥护掩护之中,袭击或伏击敌军,破坏其交通与辎重。
其动作方式是机敏灵动,出没无常,尤其小队伍在敌军后方活动紧张情况之下,要求游击队长机断专行,独立自主地决定行动。
它没有战线与后方的组成,所以说它是“非正规的作战”。
所谓运动战,就它在军事上的精义说来,应该是叫“机动战”。
一般是使用相当大的数量的正规军队来进行的。
因为军队数量比较大,就必须有协调各部在单一意志之下行动的统一指挥。
正规军队进行的机动战,就是指挥军队在战斗之前、战斗之中和战斗之后的移动,求得造成便于使用武器的地位,并且利用已得的战果,发展到完全消灭敌人。
假使敌人在动作中造成不利于我的战斗条件时,那我们就引退到适当的地点,以求避免其突击,且就此抓到有利的条件。
运动战与阵地战,时常是互为变换的。
如遭遇战,就是标本的运动战,但它一转到固着一地时,就变成了阵地战。
如阵地战的阵地一被突破时,又变为运动战了。
无论运动战和阵地战,都是具有相当大的数量的正规军来进行的。
因为它们的一般行动都须有严整的纪律,统一的指挥,所以说它是“正规的作战”。
总而言之,游击队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不如正规军的兵力强大,特别是不如它能够严密组织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在统一指挥之下执行艰巨的任务。
所以游击队在军事上不能解决战略任务而是起一种辅助的作用。
有个军事家说:“‘游击战是手工业,正规战是机器工业。
”这就是从军队组织上来说明它们作战的威力,然并不能因此就轻视游击队在保卫祖国战争中的伟大作用。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论游击战》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作者: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一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游击战争不能一刻离开民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讲到战术,则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不是别的,乃是袭击。
袭击是攻击的一种,游击战争不注重正规的阵地攻击这种形式,而注重突然袭击或名奇袭的这种形式,这是因为游击战争是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非如此不能达到目的。
二袭击战术的要领游击战争袭击战术的要领,一般地可以举出如下十二条:第一,袭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有秘密而周详的计划,迅速而突然的动作。
第二,游击战争袭击的目的,总的方面,在于消灭小敌,削弱大敌,扰乱敌之侧翼与后方,配合游击部队之政治工作,破坏敌之政权,唤起民众起来抗敌,保持或恢复抗日政权,由此以创造抗日战争的游击根据地,配合正规军作战,因缴获武装使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抗日的正规军。
至于袭击的具体目的,则在各个消灭敌之小部队,扰乱敌之大部队,消灭敌之民团,破坏敌之后方机关,破坏敌之交通路等等。
第三,袭击要选择有利于袭击的条件。
无此条件或条件不足时则须注意造成之。
这在许多时候是可能的,只须根据敌人部队的素质、指挥者的个性以及其战术的运用等,而采用如下的办法:(1)骄纵敌人。
例如故意以战斗力不强之游击小队与敌周旋,使敌以为不要紧,而在敌人不防备时突然袭击之。
(2)麻痹与迷惑敌人。
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使敌捉摸不定,因而袭击其一点。
又如派遣游击小队或小组用大游击队署名的标语或布告活动于甲地,而大游击队则实行袭击乙地或丙地。
(3)疲劳与恐吓敌人。
例如动员民众坚壁清野,使进攻之敌饥疲不堪。
又如将游击队分为数起,或派遣许多游击小组,不时进袭驻止之敌,使之一夕数惊,发生疲劳情绪,然后选择适当之时机袭击之。
若敌人虽多,但素质不良,指挥者懦弱,则散播谣言,虚张声势,以增加其动摇,然后举行袭击。
(4)派遣间谍打进敌人驻地,取得当地人民及敌人内部士兵同情于我者,以作我之内应,便利袭击之成功。
每当看到电视里中国八路军用游击的战争手段进行斗争杀敌心里就格外激动澎湃。
八路军凭借这种手段弥补了装备差基础差的缺点,而且还用极少的损失战胜敌人。
依照敌情与地貌的实况,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机智灵活地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破击战、攻心战、伏击战、捕捉战、联防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窑洞战等多种神奇而巧妙的游击战术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活剧。
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军共对日、伪作战99847次,消灭日军407454人,消灭伪军851249人。
其中,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获日军投诚710人;毙伤伪军312282人,俘虏伪军402112人,获伪军反正136855人。
有些人可能对八路军消灭的人数不以为然,但是别忘记这是在敌后,破坏交通线和地堡虽然战果不大,却对日军在和国民政府的正面作战中的后勤补给破坏极大。
不然日本人为什么会在抗战后期很少发动大规模的会战。
自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雄壮序幕。
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一一五、一二○、一二九等三师之众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1月8日,山西省会太原失守,标志着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在8年抗战中,八路军游击战作为一种集灵活性、主动性和计划性于一体的奇妙战术,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路军游击战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朱德同志当时又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方针。
这些起源于红军赤卫队的游击战法在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作战以及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诸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之后,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继续沿用了红军时期的这些战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抗战开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八路军发出了深入华北敌后,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指令,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撰写并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光辉论著,成为指导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游击战的纲领性文献,丰富与完善了八路军游击战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理论。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是对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麻雀战术的生动写照。
这种以速战速决、以弱胜强著称于世的战法,起源于太行抗日根据地(山西太谷)范村镇。
麻雀战常用袭击、伏击、狙击等手段偷袭离队、掉队的小股日军以及据点周围的门卫步哨。
八路军和民兵经常化整为零,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伙,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街头巷尾、地道路旁、青纱帐里,好象麻雀啄食一样,忽聚忽散,忽来忽去,瞅空子到处扰乱和打击敌人。
当日军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飞去”,隐藏得无影无踪;当日军疲惫不堪、仓惶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陷入胆战心惊、狼狈不堪的境地。
掀开八路军游击战术的宝典,伏击战真可谓是抗日战争中用来打击运动之敌的最常见的一种战法。
通常伏击日军的方法主要有待伏和诱伏两大途径。
伏击时,一般选择敌人战斗人员较少的运输队、汽车和零星小股敌人,以及疲惫的敌人为主要对象;伏击地点应选择在敌人必经之路而不利于敌兵力展开的地区,如谷地、隘口、道路拐弯处、桥梁、渡口等地区;要有重点地将兵力配置在伏击地区两面或三面的有利地形上,构成口袋形伏击圈;然后当敌人队伍进到我军伏击圈时,
就在统一信号下,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发起冲锋,大量歼灭敌人。
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由于驰骋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将士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最终取得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战绩,在华北的山地、平原、河湖港汊等3种地区,共计对日军作战10万余次,毙伤、俘虏日伪军137万人,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人口近一亿、总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之后经过解放战争的洗礼,这块广褒的华北革命根据地,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被誊为新中国的摇篮。
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
特别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将士在华北抗击和牵制相当数量的日本侵华陆军和海军,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太平洋盟军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对日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路军游击战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华北抗日根据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游击战理论,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积累了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典型战例,从而点燃了世界革命的火种。
特别是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有许多亚非拉朋友,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华北地区探访和观摩八路军游击战术,就是生动的一例。
尽管八路军游击战术形成于抗日当年的华北根据地时期,但是当今世界为了打赢一场高科技、高标准的现代战争,这些机动灵活、分散而隐蔽的游击战术,仍不失为一种保存军事实力、克敌制胜的辅助战法。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八路军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贡献,以及八路军游击战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这样说,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中,神奇巧妙、威力无比的八路军游击战术,将永远是中国人民军队丰富和发展作战经验,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