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新进展与临床应用.pdf
- 格式:pdf
- 大小:13.02 MB
- 文档页数:68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已经成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消化内镜的分辨率、成像质量和操作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内的病变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引进的高清内镜、超声内镜等新技术,使内镜检查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二、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除了诊断外,消化内镜在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消化道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内镜下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例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PM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镜下止血、内镜下肿瘤消融术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所涉及的病种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一些常见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食管肿瘤等,消化内镜诊疗还在一些新兴领域得到了应用,如胰腺疾病、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等。
内镜检查也在筛查和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消化内镜诊疗在许多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在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设备成本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不断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全胃肠道内镜检查:传统的消化内镜只能检查到一部分消化道,而全胃肠道内镜可以检查到整个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这种检查需要患者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清肠和禁食等,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来增强病变部位的显现度,从而更容易诊断和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技术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和定位,以及胰腺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的黏膜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消化内镜通过探查消化系统空腔器官黏膜的情况,进而明确诊断消化道疾病,并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内镜下治疗。
消化内镜能够及时发现黏膜病变,如早期癌的早发现、早诊断,从而可以早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主要涉及共聚焦显微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以及结肠镜等。
1.共聚焦显微内镜的应用:传统内镜通过对病变表面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出准确诊断。
如果能将内镜学与病理学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内镜在消化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地位,同时节约医疗资源、提高诊断率。
共聚焦显微内镜是新的成像技术,在内镜检查过程中进行显微检查。
通过将病理学与内镜学结合起来,发现细胞水平甚至亚细胞水平的病变。
使内镜医师能够直接观察到组织细胞水平的变化,从而发现黏膜以及黏膜下的病变,直接指导活检以及提供更有效的内镜治疗。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涉足领域包括Barrett’s食管、炎症性肠病、败血症及结直肠癌的筛查与诊断等诸多方面。
1.1. Barrett’s食管诊断方面的进展:Barrett’s食管是化生的柱状上皮代替了复层鳞状上皮的疾病,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Barrett’s食管的诊断手段主要靠内镜表现结合病理诊断,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提高Bar-rett’s食管的诊断率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由于已经明确小肠化生会诱发恶性肿瘤,Barrett’s食管的诊断标准要求存在明确的小肠化生。
故需要反复行内镜检查和多部位活检以证实小肠化生病变的存在与否。
由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是观察细胞形态的新技术,在诊断Barrett’s食管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区分小肠化生、胃上皮化生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异。
Enrico等证实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准确性更高地自动实时识别小肠化生病变和胃上皮化生病变,从而增加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减少样本的取材数目。
1.2 炎症性肠病方面的进展: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和应用。
一、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医疗技术,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消化内镜检查可通过摄像头系统在屏幕上显示内镜检查的整个过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疾病病变。
消化内镜治疗则是在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包括取活检、病变切除、止血等。
消化内镜诊疗具有创伤小、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消化道内窥镜是由日本医生发明。
随着医学影像学、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先后开展了内镜手术、超声内镜等技术研究,丰富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内容,使其更适应了疾病诊疗需要。
199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相继开展了消化道镜下微创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内镜成像技术、内窥镜设备和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1. 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内镜成像技术是消化内镜诊疗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发展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光学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断层成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
光学放大内镜可以放大数十倍,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形态,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染色内镜则可以通过染色液将病变区域染色,有助于提高病变区域的辨识度,提高了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断层成像内镜可以利用声波或光波的特性,对病变组织进行断层成像,直观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为内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消化内镜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和便捷的诊疗手段。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高清晰度内镜(HD内镜):高清晰度内镜使用高分辨率的数字摄像系统,能够提供更清晰、更细微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好地检查病变部位,提高诊断准确性。
2. 高倍率放大内镜(NBI内镜):高倍率放大内镜使用特殊的光滤波技术,可以增强组织表面的细微纹理和颜色差异,帮助鉴别早期胃肠道肿瘤和炎症病变等。
其特点是无创性,无辐射,无需应用对比剂。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
新型的成像技术,能够实时生成组织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
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
评估方面,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侵袭深度和边界清晰度。
4. 内镜超声(EUS):内镜超声结合了内窥镜和超声技术,可以在组织深部进行超声成像。
EUS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
诊断和分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EUS还可以对淋
巴结转移进行评估,指导治疗计划。
5. 激光内镜:激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将激
光光束引导到内镜中,可以实现内镜下的病变切除、止血
和消融治疗。
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
时间。
总之,消化内镜的新进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和便捷的诊
疗手段,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治疗胃肠道疾病。
随着
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消化内镜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临床
应用前景。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 余年中有很大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 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 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
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1 胆道胰腺疾病自1974 年国际上首次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EST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 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范震等人总结了583 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EST、胆管取石治疗的经验, 2 周内排石成功率94.17%; 取石不成功者占5.83%( 34/583) , 其中25 例先放置内支架引流再行ERCP 取石成功, 转外科手术9 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2.52%, 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痊愈, 无死亡病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石等因素致壶腹部梗阻、胆汁逆流引起胰管高压所致,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范志宁等人对92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行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胰管内支架引流,腹痛消失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等, 均显著低于同期40 例保守治疗组的病人。
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重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内镜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Seewald 等人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经乳头胰腺囊肿引流或经皮胃胰造瘘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切除和盐水冲洗, 对13 例不适宜外科手术的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病人行内镜引流治疗, 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 平均随访8.3 个月, 其中9 例病人完全免除了外科手术。
慢性胰腺炎的普遍特征是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腹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通过ERCP、EST、胰管内取石、胰胆管支架植入、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措施, 使病人的腹痛症状获得长期缓解, 是一种安全、有效、侵入性最小的手术疗法。
胰管扩张但ERCP 乳头插管不成功的慢性胰腺炎腹痛病人, 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或经十二指肠造瘘胰管引流, 是常规途径不能缓解的胰管高压腹痛病人有效、安全的外科替代疗法。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诊断设备、治疗设备的持续创新,在我国范围内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领域当中具备代表性的一项技术。
为了更好的明确内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关键词: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作用及新进展引言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消化科中内镜医师的职责已经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内镜下观察与诊断,目前已经逐渐涉及到了活检、治疗等方面,并衍生出了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超声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这也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更为突出的临床干预效果。
由此可见,内镜在临床中有着明显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探讨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1.1肿瘤疾病中的作用肿瘤的主要起源在于上皮组织、间叶组织、淋巴造血组织、神经组织以及其他来源,当前除了以淋巴造血以及部分如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等疾病来源,其他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都具备内镜的治疗适应症,尤其是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疾病已经有许多关于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成功案例[1]。
1.1.1上皮来源的肿瘤疾病上皮组织覆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管腔,同时在表面上形成的肿瘤会覆盖腺上皮,当前内镜之下的切除治疗主要是以早瘤为主,这一概念包含了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内镜之下的治疗早瘤理念和传统意义上的早瘤也存在差异,其主要是以T1期、无淋巴转移灶的病例为例[2]。
另外,对于胆管与胰腺的上皮组织主要是采取冷冻、电灼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大多数都会因为晚期恶性肿瘤而被迫应用姑息治疗,伴随着高分辨率的电子内镜和内镜电子染色技术,临床中早瘤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食管癌而言,虽然食管癌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是大多数技术治疗之后都存在较差的预后效果,生存时间普遍不超过5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占比约为50%,但是手术切除率只有20%,所以食管癌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疾病类型,按照平常的内镜分型方案,可以借助内镜之下的治疗进行筛查,假设无高级的内镜设备,食管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的方式相对较为可靠[3]。
浅谈消化内镜的发展与应用护理摘要:随着内镜消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规范化管理将会步入正轨,在治疗流程、并发症处理与长期随访等方面仍需不断探索。
新技术开展、培训与准入制度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都将成为消化内镜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与方向。
关键词:消化内镜;发展;应用护理1消化内镜技术的产生消化内镜的发明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极富创造性的一种技术革新,1998年美国医学界基于外科手术对微创化和体表无瘢痕的不断追求,首先提出了内镜经自然腔道穿出空腔脏器外进行腹腔手术(NOTES)的理念,随后“Appollo”小组开始对此手术进行初期研究,并进行了关于动物(猪)行NOTES的实验研究。
2007我国学者李闻率先开展了NOTES动物实验,进行相关腹部手术,包括腹腔探查、肝脏活检、胆囊切除等。
随着大量动物实验的成功开展,NOTES在临床应用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
2004年印度学者首先于临床成功进行腹腔镜辅助经胃内镜阑尾切除术,至此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临床NOTES手术取得成功。
2消化内镜的现状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应用范围变得也越来越大,内镜下肌切开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内镜黏膜下肿瘤切除术、超声内镜下的胰腺假性囊肿术、内镜下幽门切开术、超声内镜下胆管引流术等,都是这些年兴起并发展迅速的内镜技术的代表。
这些方式都在传统的手术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技术理念,如今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目前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以EUS(超声内镜)为基础的NOTES和以ESD(内镜黏膜剥离术)为基础的NOTES。
ESD注重在内镜下将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逐渐分离,建立人工通道,此通道作为手术的“第三空间”,可进行胃肠道内甚至以外的临床手术操作,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4]。
ESD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操作,当前我国开展ESD的诊疗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许多开办ESD的消化内镜医生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
EUS为基础的NOTES在内镜诊疗中其重要性正逐步凸显。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方法:结合张秋生、陈俊辉、李兆申、陈涛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消化内镜的应用、清洗、消毒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认为,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良性狭窄、消化道肿瘤、胃肠道穿孔、胃肠道造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陈俊辉、曹伟华指出,消化内镜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息肉摘除、粘膜切除、异物取出、止血、狭窄扩张、食管内支架放置、胃造瘘、胆胰疾病等临床治疗,李兆申认为,消化内镜的应用要做到规范化,陈涛认为,消化内镜的应用要做好消毒工作。
结论:了解消化内镜的作用,在使用时规范操作,并对其进行良好的消毒保养,是提高消化内镜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消化内镜;临床应用;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4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17-01近些年,消化内镜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证明消化内镜在很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消化内镜,进一步确保临床治疗工作得到良好的效果,一直是医学领域探讨的一项热点话题,本文探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研究结果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1]认为,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良性狭窄、消化道肿瘤、胃肠道穿孔、胃肠道造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
胰腺疾病通常都伴有胰管狭窄以及结石等症,极易引发胰腺功能障碍,通过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等症状,对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失败的患者,还可以采取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进行治疗,综合而言,消化内镜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效果比较良好,并且十分安全。
在运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时,就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治疗方式,消化内镜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内镜下硬化疗法、套扎疗法、热探头疗法、高频电疗法、激光疗法、微波疗法、注射疗法、止血夹疗法等,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可以有效的加强止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