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美文_散文200 200字美文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200字

陌生的植物曾经,我以为樟树的花蕾跟冬青一样,是长在树枝的枝梢。

后来才发现樟树的花蕾是长在枝和叶片之间的,新叶才是长在樟树的枝梢。

樟树的新叶和冬青的新叶很相似,特别是它的颜色,那种红,不知怎么界定,也不知怎么形容,但能使人联想起少女脸上的红晕。

其实,植物比人难写。

虽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植物,但有几个人期盼着去认识它,了解它?即使把它接近,也因眼睛的局限,得到的往往是些表面化的认识,甚至还是误解。

只是植物不在意别人怎么误解它,它只要有一个生长的空间就会不断生长,有一束阳光,它就要尽可能展现它的美丽和芬芳。

求梁衡散文的200字读后感~~感谢大神们啊~~~

梁衡先生最早是以其山水游记散文《晋祠》而闯进我阅读视野的,此后,我便留意起这位官员作家,他竟没有让我失望。

《晋祠》是梁衡1982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后来他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也入选中学教材。

读到这样美妙的文字,就让我格外地关心梁衡其人其文起来。

梁衡,山西霍县人,1946年出生,1968年人大毕业。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以及新近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等。

作品曾多次获奖。

多年来,他的很多山水散文和政治大散文都是零零散散地从报刊上阅读到的,要是能有一本梁衡先生的散文合集来收藏,该有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我还真在常武购书中心购到了这样的集子,是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2002年5月第1版,几乎收录了梁衡所有的散文作品,淡雅的封面装帧,厚厚的一大本,让人爱不释手。

梁衡早期作品十分擅长描摹山水,"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三句六字,揭开了晋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这种写山、写水、写景的模式,并不是梁衡所追求的惟一意境,他要"求真、求新、求美",把自然与政治、把山水与伟人融为一体,推出一种新的"政治散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用这句话去衡量梁衡的"政治散文"再贴切不过。

你看,《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

在梁衡笔下写得既深邃,又耐读。

梁衡的政治散文偏重"大事、大情、大理",笔下也多是一些"大人物",尤其以政治家为多,今人中他选择写马克思、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周恩来,古人中他写诸葛亮、范仲淹、柳永、韩愈、辛弃疾、林则徐。

"这些人物都是我喜欢的,第一,他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第二,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第三,他们大都有悲剧色彩,都为后人留下一点遗憾。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梁衡自己这样说。

梁衡写人物,通过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而致力于发现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内涵,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

读着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震撼心魄!掩卷暇思,其《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和《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三篇极品,实乃不可多得、之作。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前一刻还在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象。

秋白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不寻常的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一件事也罢了。

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块石头,去堵决口。

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

对名,秋白在生命就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

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

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