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互联网慈善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629.12 KB
- 文档页数:35
NGO与NPO的含义与特征比较分析NGO和NPO这两个名词,在今天的各种媒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对许多人来说,它们已经不是新鲜事物,相信大多数接触过这两个词的人都会知道它所代表的英文词汇及其汉语意义。
然而,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由于媒体的影响,至今关于NGO 和NPO这两个名词及其概念却存在着普遍的混用和乱用的现象,很多人根本搞不清这两个词所表达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NGO和NPO这两个词,在不同国家里往往被各有侧重地使用,或者被交叉地使用在同一个国家。
1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NGO 和NPO,我们有必要搞清他们的含义与特征,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NGO与NPO概念产生的背景:1、NGO概念的产生与中国化:NGO一词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政府组织”。
在海外,NGO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目前,NGO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已经比肩政府和企业,它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
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流话语的国际文献中,NGO常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它们强调的主要是这些组织同发展中国家较多存在的集权政府的区别,从而带有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含义。
在我国,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简称“世妇会”)时,国际上的许多妇女NGO来到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怀柔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
从那时开始,媒体和广大公众开始关注这个概念。
2、NPO概念产生的背景: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
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
这种组织形态最早于17世纪便存在,是应生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其后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而它也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背景。
2024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年,互联网的发展格外迅猛,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变革。
下面将从互联网用户规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对2024年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首先,2024年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6%,其中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超过6亿人,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国。
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呈现爆炸性增长,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4亿人,占比超过60%。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各种移动应用的涌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
其次,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在2024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云计算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包括云存储、云办公、云安全等。
云计算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数据安全性,未来云计算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大数据技术在2024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和管理海量数据,从而为企业决策、市场营销、科学研究等提供更好的支持。
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投入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挖掘数据关联性等,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最后,2024年互联网的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购物、在线支付、社交网络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社交方式以及工作模式。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动力。
综上所述,2024年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各种新技术、新应用的涌现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将继续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强调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减缓气候变化谈判2008 年 7 月海瑞德·温克勒 (HARALD WINKLER)能源研究中心开普敦大学环境与能源集团出版THE BALI ACTION PLAN: KEY ISSUES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决策者的能力建设”项目,寻求加强发展中国家开发在各个不同部门及经济活动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的国家能力,这些政策选择可以作为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 以下简称《公约》)下谈判立场的参考。
这一项目将与《巴厘行动计划》的进程同步进行。
根据该计划,《公约》有关气候变化长期合作行动的谈判将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15次缔约方会议上完成。
本文是该项目系列作品之一。
这系列报告将提供《巴厘行动计划》中作为国际气候制度基石的4大主题,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相关的深入信息。
项目资料也包括决策者的执行摘要、背景简报文件和研讨会发言。
这些资料将用于在各参与国召开提高意识的国家研讨会。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一定代表联合国,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或其成员国的观点。
鸣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作者特别感谢《公约》秘书处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职员, 以及 Hernan Carlino, Erik Haites, Dennis Tirpak, Chad Carpenter, Susanne Olbrisch 和 Naira Aslanyan 对本报告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同时感谢联合国基金会、挪威政府、芬兰政府对于“决策者能力建设”项目的慷慨支持,这为本报告奠定了工作基础。
本文设计:张维燕决策者的能力开发:在关键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强调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减缓气候变化谈判THE BALI ACTION PLAN: KEY ISSUES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5 5 6 6 7 810161618181920202122222324252525262627272929313232缩略语度量单位1. 引言1.1 气候谈判的背景 1.2 巴厘行动计划2. 减缓的科学基础和发展 . 不同减缓方案中的背景概念4. 对发展中国家减缓选择的概述 4.1 不同方法4.2 对部分方法更详细的描述 4.2.1 京都模式的固定目标 4.2.2 人均方案 4.2. 巴西案文 4.2.4 排放强度4.2.5 SD-PAMs: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4.2.6 清洁发展机制 (CDM) 的拓展 4.2.7 全球三要素 (Triptych) 方法 4.2.8 部门方法 4.2.9 结论5. 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5.1 发展中国家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行动 5.1.1 可衡量 5.1.2 可报告 5.1. 可核实5.2 执行手段的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 5.2.1 使资金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 5.2.2 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 5. 发达国家的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6.结论参考文献进一步阅读目录强调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减缓气候变化谈判THE BALI ACTION PLAN: KEY ISSUES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43636373943813141517281111附件附件1: 缔约方会议做出的与减缓相关的决定附件2: 未来制度中有关减缓行动不同选择的总结附件 : 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 (AR4) 中最新方案的综述附件4: 术语表表格表1: 不同稳定水平所需的减排范围表2: 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不同衡量减排责任、能力和潜力的可能指标表 : 对发展中地区排放的不同衡量方法表4: 对发展中地区排放的同样衡量方法,不包括某些国家表5: 对不同方案或思路的总结表6: 为应对气候变化筹集额外资金的示意性选择图表图1: 不同地区的年排放,以人均计图2: 不同地区的年排放,以单位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计强调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减缓气候变化谈判THE BALI ACTION PLAN: KEY ISSUES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5缩略语附件一 《公约》附件,包括工业化与转轨中的国家附件二 《公约》附件,列出的国家大部份为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成员国,对发展 中国家有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的额外承诺 的公约附件AR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见下 文)第四次评估报告AWG-KP 附件一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之下的进 一步承诺问题特设工作组AWG-LCA 《公约》之下长期合作行动问题特设工作组BASIC 项目 链接国家与国际气候政策:巴西、中国、 印度和南非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建设CCAP 清洁空气政策中心CDM 清洁发展机制 CFL 紧凑型荧光灯CH 4 甲烷CO 2 二氧化碳COP 《公约》缔约方会议CMP 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 《公约》缔约方会议DEAT 南非环境事务与旅游部DEFRA 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EU 欧洲联盟FYR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G77 77 国集团,主要是拉美、非洲和南亚国家GDP 国内生产总值GEREF (欧盟建立的) 全球性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基金GHG 温室气体HDI 人文发展指数IEA 国际能源机构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LULUCF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MRV 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N 2O 一氧化二氮NAI 非附件一国家(见上文),多为发展中国家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AMs 政策和措施PPP 购买力平价QELROs 《京都议定书》下建立的量化的排放限制和 减排目标RD&D 研究、开发和应用REDD 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排放RSA 南非共和国SBI 附属履行机构SBSTA 附属科学技术谘询机构SD-PAMs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SO 2 二氧化硫SRES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 排放情景 特别报告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WG I 第一工作组 (IPCC ,见上文),评估气候变化 自然科学基础的文献WG II 第二工作组(IPCC ,见上文),评估气候变化 影响、脆弱和适应的文献WG III 第三工作组(IPCC,见上文),评估减缓气候变 化的文献,即削减温室气体排放WRI 世界资源研究所度量单位CO₂-eq 二氧化碳当量GJ 10⁹焦耳、10亿焦耳GW 10亿瓦(10⁹W ) J 焦耳,能量的标准国际单位,定义为一牛 顿米, 相当于将一个小苹果垂直提起一米 所需的能量kW 千瓦(功率测量) Mt 10⁶吨、100万吨 MtCO 2 百万吨二氧化碳 MW 10⁶瓦,100万瓦 PJ 1015 焦耳ppmv 体积的百万分之一tC 吨碳tCO 2 吨二氧化碳强调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减缓气候变化谈判THE BALI ACTION PLAN: KEY ISSUES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6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第二次评估报告的确提供了新的信息,促进了柏林授权的谈判并最终达成了《京都议定书》。
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一项重要年度报告,它通过综合评估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进展,为决策者提供有关人类发展的准确信息和政策建议。
人类发展报告以其深度和广度,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对全球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一、人类发展的维度人类发展报告以人的价值为核心,通过融入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和衡量人类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在经济维度中,报告关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收入不平等、贫困和就业等问题。
在社会维度中,报告重点关注教育、健康、性别平等、社会保障和广泛参与等方面。
在环境维度中,报告关注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等问题。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维度,人类发展报告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展和发展差距。
二、全球人类发展趋势根据近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全球人类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全球贫困状况有所改善。
随着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全球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
但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仍然是全球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教育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全球文盲率逐渐下降,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
此外,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政策的改善,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教育和健康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仍然是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强调了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人类发展报告的影响人类发展报告的信息和政策建议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社会的决策制定和发展实践中。
它为各国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人类发展报告也为非政府组织、学界和公众提供了全球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理解。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类发展报告更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023慈善捐赠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2023年的慈善捐赠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捐赠金额、受益人群和捐赠项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慈善事业的现状和趋势的认识,从而为未来的捐赠计划提供参考。
1. 引言慈善捐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减轻贫困和不公平现象,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023年,全球的慈善活动持续增加,各类捐赠项目也逐渐多样化。
本报告将对2023年的慈善捐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为未来的慈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捐赠金额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慈善捐赠金额达到了X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长了X%。
这表明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投入逐渐增加。
此外,捐赠金额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个人捐赠占比增加:2023年,个人捐赠金额占总捐赠金额的X%,较上一年增长了X%。
这显示出公众的意识提高,并且个人的慈善行为趋于积极参与。
•企业捐赠保持稳定:企业捐赠一直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2023年企业捐赠金额占总额的X%。
虽然相比个人捐赠增长速度较慢,但仍然保持了稳定。
•跨国捐赠增长迅猛: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慈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2023年跨国捐赠金额较前一年增长了X%。
这也表明了慈善事业成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纽带。
总的来说,2023年的捐赠金额增长势头良好,展示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关注。
3. 受益人群分析慈善捐赠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因此对受益人群的分析也是必要的。
根据研究,2023年受益人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3.1 贫困救助贫困救助是慈善捐赠的重要领域之一,2023年,救助贫困人群的项目占比约为X%。
慈善机构通过提供食物、医疗和教育等援助,帮助贫困人群改善生活状况。
3.2 教育支持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2023年,教育支持项目占比约为X%。
慈善机构通过捐助资金、提供教育资源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改善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这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联合国大楼举行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发布会。
该报告反映了中国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和间性(LGBTI)人士目前的生存状况,共有三万多人参与了问卷调查,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反映了中国性少数群体在法律制度、教育、职场、家庭、宗教、医疗服务、心理健康、媒体、社会服务及其他领域的生存现状。
报告还探究了性少数群体遭遇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以及社会公众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
报告指出,中国的性少数人群依然生活在阴影当中,只有5%的性少数人士公开了他们的性倾向或性别身份。
绝大部分LGBTI 人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歧视,尤其是在家庭内部;来自家人的排拒和侮辱是最为根深蒂固的,家庭是排拒和歧视发生最多的地方,学校和工作单位次之。
报告表明,在医疗和社会服务方面,一旦服务提供者获知或仅仅怀疑性少数人士的性倾向或多元性别身份,性少数人士在寻求相应服务时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感染HIV的性少数人士更是遭遇双重污名化,在获取疾病防治及无偏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时面临重重障碍。
最重要的是,报告表明公众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大多数受访者对性少数人群并未持负面或刻板态度,青年受访者对于性及性别多元现状的态度更为开放、包容。
报告指出,就很多方面而言,这意味着LGBTI人群面临一次重大机遇,也表明当下的中国社会有可能成就迅速、深刻的变化,尤其有赖于公民社会、政策决策者、学术界、媒体以及性少数人士自身的正确指引。
这也表明,教育、立足事实的信息,包括媒体对性的多元现状更加客观真实的报道,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调查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以及北京同志中心共同发起,并获得数十家全国及地方团体、企业及媒体的大力支持。
本调查旨在为社群组织及国际机构提供基础性数据,以此推动中国制定反对歧视并保护性和性别少数群体的相关法律、政策。
中国慈善服务发展报告一慈善服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认识不断转变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日益重视,慈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慈善机构建设、慈善组织服务、政府法律政策支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向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领域延伸,一些慈善服务项目和活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理论界公认的社会服务现实是,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但是政府自身在财力、人力、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不可避免地产生失灵现象。
而公共服务的完全市场化也难以解决市场机制自身的失灵问题,也有悖于公共服务的公共精神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
因此,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提供部分公共服务,是弥补政府失灵的有益探索,也是改善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
社会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具有非营利性和服务性特征,有利于公共服务宗旨的实现,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社会组织作为慈善服务的主体,一般是指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民间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的群众团体或组织,其法定类型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等。
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市场一起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参与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反映公众利益需求、化解基层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报告所指的慈善服务概念特指以慈善公益类组织为服务主体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对于慈善与公益的概念关系不再区分。
而慈善公益类组织也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概念,其特指社会组织中具备慈善公益宗旨和行为的组织类型。
本报告研究对象为当前中国慈善服务事业的发展情况,从慈善服务的领域、类型分类、服务主体、项目执行等各个方面,通过定量的分析描述,来呈现当前慈善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
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主要数据来源:2009~2011年历届中华慈善奖的申报项目数据和全国每年度慈善信息问卷调查结果,其中有效慈善项目2009年为302个,2010年为437个,2011年为311个。
探析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本文从中国慈善的现状分析,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简要的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完善法制、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道德压力的约束,以及监管独立等。
一、中国当代慈善的现状中国当代的慈善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兴与发展起来的,并还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因此它起步晚,发展比较落后。
并且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兴办,采用的是官办或半官办的管理模式。
(一)年度慈善捐赠总额。
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是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展水平最直观的反映。
中国2022年的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人民币,因汶川地震,2022年的慈善捐赠总额是达到了1070亿元人民币,但只占到GDP的0.356%,2022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
相比较而言,2022年美国慈善捐款为3140.7亿美元,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慈善事业处于较低水平。
(二)慈善组织的数量。
慈善组织的数量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发展水平,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度慈善捐赠总额。
截止2022年,中国已有基金会1843个,与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相比,远远落后。
在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较活跃的慈善组织多达16万个,中国慈善事业水平极大地受到了慈善组织的数量的限制。
(三)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
在中国,据2022年统计,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
与美国相比,不足美国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在英国亦有60万从业人员。
比较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水平相对较低,下面将进行分析。
二、中国当代慈善的问题(一)观念困局1、传统财富观。
中国传统的财富观主张“肥水不流外人田”,财富的继承和传承是家族非常重要的财富积累方式。
而亲人之间理所当然地认为亲人过世后的财富应当有亲属继承,而非捐赠给慈善组织。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西方慈善观念如“裸捐”等新名词的进入,对中国传统财富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中国慈善蓝皮书
《中国慈善蓝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
该报告旨在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问题,为政府、社会组织、学术界和公众提供参考。
《中国慈善蓝皮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慈善捐赠:分析慈善捐赠的规模、结构、来源和流向,以及捐赠者的动机和行为。
2. 慈善组织:介绍慈善组织的数量、类型、分布和管理,以及慈善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3. 慈善项目:探讨慈善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和监督,以及慈善项目的效果和影响。
4. 慈善政策:研究慈善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以及慈善政策的目标和效果。
5. 慈善文化:探讨慈善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以及慈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慈善蓝皮书》的发布对于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也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推动了慈善研究的深入开展。
2023年中国慈善报告引言慈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慈善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1. 慈善捐赠额度的增长2023年,中国慈善捐赠额度再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慈善捐赠额度达到了X亿元,相较于去年增长了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慈善意识的增强。
2. 慈善事业领域的发展2023年,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2.1 教育慈善事业教育慈善事业一直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点支持领域之一。
2023年,在教育领域的捐赠额度继续保持增长,达到X亿元。
这些捐赠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提供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2 医疗慈善事业中国的医疗慈善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3年,慈善捐赠额度在医疗领域达到了X亿元。
这些捐赠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支持贫困人群的医疗需求。
此外,一些医疗机构还通过设立慈善医院和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
2.3 环境慈善事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慈善事业在2023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捐赠额度在环境领域达到了X亿元。
这些捐赠主要用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的管理。
3. 慈善组织的发展情况2023年,中国的慈善组织继续增加,规模扩大。
这些慈善组织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
在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下,慈善组织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通过设立慈善基金会和捐赠等方式来回馈社会。
4. 慈善文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慈善文化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2023年,慈善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如社交媒体、公益活动等,积极宣传慈善事业,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
灾害应对中的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1. 背景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受灾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重大灾害,单靠受灾国的力量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因此,国际援助在灾害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灾害应对中的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2. 国际援助通道国际援助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政府间援助政府间援助是国际援助的主要形式当发生灾害时,受灾国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向其他国家请求援助援助国通常会组织救援队伍、提供物资和设备,以及派遣专家进行技术支持2.2 国际组织援助国际组织在灾害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红十字会、世界粮食计划署等组织都会参与灾害援助工作这些组织拥有丰富的灾害救援经验,能够迅速组织资源,对受灾国进行有效援助2.3 非政府组织援助非政府组织(NGO)也是国际援助的重要力量例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它们通过筹集资金和物资,参与到灾害救援工作中这些组织通常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响应灾害,为受灾民提供紧急援助2.4 私人援助私人援助包括个人、企业等私人主体的捐赠这些援助通常通过慈善机构或政府部门进行,为受灾地区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持3. 国际合作机制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灾害应对和援助,国际合作机制至关重要主要合作机制包括:3.1 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国家之间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组织等形式,加强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合作例如,东盟灾害管理合作机制、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3.2 全球合作机制全球合作机制主要包括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各国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合作例如,联合国灾害风险 reduction 议程、国际减灾战略等3.3 双边合作机制双边合作机制是指两个国家之间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通常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热线等方式进行,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援助4. 结论灾害应对中的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对于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间援助、国际组织援助、非政府组织援助、私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援助通道,以及区域合作机制、全球合作机制、双边合作机制等多种合作机制,国际援助能够迅速、有效地到达受灾地区,为受灾民提供紧急援助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1. 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灾害的跨境影响日益显著,单一国家在灾害应对方面的能力有限因此,国际援助在灾害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着重探讨灾害应对中的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2. 国际援助通道国际援助通道是确保援助资源迅速、高效到达受灾地区的关键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援助通道:2.1 政府间援助政府间援助是通过国家间的外交渠道启动的受灾国可以通过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等中介机构向其他国家寻求援助援助国通常会调动军事、民事救援力量,以及提供物资、技术和资金支持2.2 国际组织援助国际组织在灾害响应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专注于儿童保护,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公共卫生事件,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些组织能够迅速评估需求,协调资源,并实施救援行动2.3 非政府组织援助非政府组织(NGOs)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在灾害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往往能够更快地到达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和心理支持例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宣明会等2.4 私人援助与公众筹款私人援助包括个人、企业乃至跨国公司的捐赠这些捐赠可以通过慈善机构、宗教团体或政府渠道进行同时,公众筹款活动也为灾害响应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3. 国际合作机制为了提高灾害响应的效率和效果,国际合作机制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合作机制:3.1 区域性合作机制区域性合作机制通过加强邻国间的合作,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建立了灾害管理合作机制,以促进成员国在灾害预防和响应方面的合作3.2 国际条约与协议国际条约和协议为灾害响应提供了法律框架例如,《国际红新月会运动章程》规定了在国际灾害响应中的行为准则3.3 早期预警与信息共享早期预警系统和信息共享对于灾害预防和管理至关重要例如,太平洋 Tsunami Warning Center 负责监测和预警海啸,以确保周边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3.4 能力建设与技术合作通过能力建设和技术合作,各国可以提高自身的灾害响应能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联合国灾害风险 reduction 办公室(UNISDR)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以增强国家的灾害管理能力4. 结论灾害应对中的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是减轻灾害影响、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间援助、国际组织援助、非政府组织援助以及私人援助等多种渠道,以及区域性合作机制、国际条约与协议、早期预警与信息共享、能力建设与技术合作等多种合作机制,国际援助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受灾国的灾害响应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对于全球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场合1.灾害响应:当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或人为灾害(如战争、恐怖袭击)时,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可以迅速启动,为受灾国提供必要的救援和支持2.国际会议与论坛:在灾害管理、人道主义援助的国际会议和论坛中,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可以作为讨论和合作的框架,促进各国分享经验、建立共识3.** capacity building**:在灾后重建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可以帮助受灾国提高自身的灾害管理和应对能力4.国际援助与人道主义事务:在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事务中,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可以确保援助资源有效地到达受灾地区,保障受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注意事项1.政治与外交因素:在启动国际援助时,需要注意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尤其是与受灾国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政治敏感性2.文化与宗教差异:在提供国际援助时,要尊重受灾国的文化和宗教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确保援助工作得到有效实施3.援助资源的有效分配: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需要确保援助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分配,避免浪费和滥用4.透明与问责: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需要保持高度透明,确保援助资金和物资的来源、使用情况等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5.协调与合作:在灾害响应中,各国和国际组织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6.长期支持与可持续发展:除了提供紧急援助外,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还需要关注受灾国的长期发展和重建,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7.遵守国际法律和人权标准:在提供国际援助时,需要遵守国际法律和人权标准,确保援助工作合法、合规8.保护受益者的权益:在提供国际援助时,要保护受灾民的权益,尤其是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他们得到公正、平等的援助9.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国际援助过程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援助人员的安全,避免因援助工作导致进一步的灾害发生10.技术与合作:在灾害响应和重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国际合作,提高援助的效率和质量灾害应对中的国际援助通道与合作机制在多种场合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为了确保援助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需要注意上述的多项事项,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援助策略。
如何通过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锻炼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行动意识?引言模拟联合国活动是一种培养青少年参与全球事务的有效方式。
通过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我们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行动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公民。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参与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锻炼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行动意识。
正文1. 介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简要介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包括其使命、目标和重要性。
•强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建立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活动•青少年参与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要性和益处。
•设计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协商、解决全球问题等环节。
•指导青少年通过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了解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性。
3.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材料•为青少年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相关背景知识和资料。
•提供相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方文件和报告,使他们了解当前的全球问题和挑战。
4. 设立奖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激发青少年参与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积极性。
•可以设置最佳代表奖、最佳团队奖等,鼓励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发挥最佳能力。
5. 推广和分享活动成果•在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活动后,鼓励青少年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成果。
•可以将精彩的活动总结制作成PPT、文章或视频,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性。
6. 培养青少年的行动意识•培养青少年的行动意识,鼓励他们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领域采取实际行动。
•引导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他们将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结论通过模拟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锻炼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行动意识。
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提供相关资源和资料,我们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公民。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3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并提供了2023年的慈善发展报告。
报告概述了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资金筹集情况、慈善项目的执行效果,以及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程度。
报告还探讨了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预测。
1. 引言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
慈善事业不仅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还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本文将以2023年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为基础,探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2. 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和资金筹集情况截至2023年,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持续增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对慈善事业的认可。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也开始关注并投身于慈善事业。
在资金筹集方面,中国慈善组织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方面,公众对慈善资金的使用持怀疑态度,需要更加透明和规范的资金管理方式。
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捐赠,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有限,限制了慈善组织的资金筹集能力。
3. 慈善项目的执行效果中国慈善项目的执行效果在不断改善。
随着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提高,慈善组织不断优化项目管理与执行流程,并加强对慈善项目效果的评估和监督。
这些努力帮助慈善组织更好地实现其使命,提高了慈善项目的执行效果。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慈善项目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慈善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浪费资金和资源。
另一方面,一些慈善项目的定位不准确,无法满足真正的社会需求。
因此,加强对慈善项目的评估与监督仍然是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4. 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程度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意识到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然而,社会参与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社会参与程度不均衡,一些地区和群体的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的定义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简称HDI。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的原则①能测量人类发展的基本内涵。
②只包括有限的变量以便于计算并易于管理。
③是一个综合指数而不是过多的独立指标。
④既包括经济又包括社会选择。
⑤保持指数范围和理论的灵活性。
⑥有充分可信的数据来源保证。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为构建该指数,每个指标都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
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依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对于HDI的任何组成部分,该指数都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预期寿命指数= (LE-25)/(85-25)教育指数= (2/3)XALI+(1/3)XGEI成人识字率指数(ALI)= (ALR-0)/(100-0)综合粗入学率指数(GEI)= (CGER-0)/(100-0)GDP指数= [log(GDPpc)-log(100)]/[log(4000)-log(100)其中,以上出现的字母缩写含义如下:LE: 预期寿命ALR: 成人识字率CGER: 综合粗入学率GDPpc: 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HDI在方法论上吸取了PQLI合理的内核,又增补了人均GDP,并用PPP($)进行换算,在知识变量中增加了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可以说HDI把PQLI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
联合国系统组织和专门机构一览表
一、联合国主要组织和秘书处附属机构
这些组织和机构由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授权,并有联合国定期预算。
它们每年直接或通过安理会和经社理事会(Security Counci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向联合国大会报告。
二、联合国专门机构
这一称谓首先在联合国宪章里出现,这些机构主要从事促进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活动,有自己的立法和执行机构,自己的秘书处和预算,它们定时向经社理事会报告。
主要包括:
三、两个独立于上述两大类型联合国系统组织以外的组织:。
©2016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北京亮马河南路2 号邮政编码:100600网站: 电邮: @版权所有,不得翻印免责声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本出版物中所示调查数据、信息、结论以及其中所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方立场。
本出版物中所使用的资料和定义及展示的资料,凡涉及到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当局的法律地位,或涉及其边境或边界的界限划分等内容,均不反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观点。
此中文版本为英文版本译本。
如中、英文两个版本有任何抵触或不相符之处,应以英文版本为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互联网慈善中国慈善版图的发展趋势前言1致谢2 1. 引言31.1 世界和中国对慈善的定义31.2 传统慈善和互联网慈善的比较31.3 慈善体系42. 海外互联网慈善52.1 信息体系52.2 捐赠体系62.3 管理和报告体系72.4 评估体系73. 中国互联网慈善93.1 背景93.1.1 中国慈善法93.1.2 中国互联网+ 103.2 中国互联网慈善四大体系103.2.1 “互联网思维”及其实施103.2.2 互联网慈善信息体系113.2.3 互联网慈善捐赠体系123.2.4 互联网慈善管理和报告体系163.2.5 互联网慈善评估体系193.3 中国互联网慈善的趋势和机遇213.3.1 政策213.3.2 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213.3.3 新技术223.3.4 新方向223.4 中国互联网慈善面临的挑战234. 结论和建议255. 附录275.1 参考文献275.2 网络慈善平台列表285.3 志愿者招募平台列表302015 年,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做出了承诺。
全球发展需要各国政府、各私营部门、各非政府组织和各基金会共同协调合作得出解决方案。
慈善投资自然成为该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高速发展扩大了中产阶级的规模。
中产阶级私人投资潜力巨大。
在与政府合作填补公共开支和私人需求间的投资缺口方面,这些投资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2016 年中国在鼓励捐赠实现扶贫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近年来,中国慈善版图发生了转变。
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针对慈善组织推出的新政策。
9 月份,中国政府将首个涉及慈善组织的综合规范写入法律。
根据新颁布的慈善法的规定,中国已经为营造私人投资和本土慈善的健康发展环境建立了法律框架。
此外,国内政策的变化也影响到了这些组织在海外的运营方式。
中国慈善家一直努力拓展海外业务。
据估计,在东南亚和非洲运营的中国非政府组织已达到100 多家。
这些组织与中国驻外企业和驻外政府机构一直保持积极交往并建立了伙伴关系。
这将继续提高这些组织海外运营的效率和影响。
联合国认识到这种参与方式的重要性,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慈善平台,使用共同标准衡量全球的慈善发展。
面向未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希望继续推动中国慈善领域健康发展,展现中国慈善事业,召集和促进中国慈善当前的工作,鼓励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海外运营。
随着私人投资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慈善组织已经着手实施数字化运营。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利用数字化方法解决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可能。
本报告将探讨中国的这些新政策和数字时代之间的互动。
比如,截止2016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 亿。
未来,这一数字将继续上升。
这种未开发的私有资金和私有资源的来源,可能会成为解决中国一些最棘手的发展问题的关键。
我们看到中国慈善组织面临的发展环境日益健全,但仍有改进空间。
2016 年世界捐助指数显示,中国排名全球第138。
中国的未来发展靠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壮大。
为此,中国需要培育捐助文化。
发展方法和发展职能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动员社会全体成员。
支持稳健的慈善领域和网络环境的发展,将帮助中国兑现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并将给中国创造更加公平和更加繁荣的未来。
文霭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01 —本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减贫、平等与治理处撰写。
洛克菲勒慈善顾问组织副总裁Heather Grady 女士、NGO2.0 创始人王瑾女士和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李健先生为本报告提供了宝贵意见。
本报告还受益于内部同行评审流程。
非常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蔼洁女士、助理国别主任谷青女士、助理国别主任戈门先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减贫、平等与治理处项目协调员吴迪女士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减贫、平等与治理处实习生陈绎永先生和Alex Marshall 先生。
非常感谢腾讯研究院孟昭莉女士为本报告提供部分数据分享和实用建议。
本报告英文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慈善顾问王瑞女士研究和起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减贫、平等与治理处实习生白家梅为本报告做出了大量贡献和支持。
本报告由王金雷先生翻译为中文译本。
—02 —1. 引言1.1 世界和中国对慈善的定义本研究借鉴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15 年发表的《释放中国慈善潜力》报告。
在2015 年的报告中,慈善被定义为:“为他人谋福利的意愿,尤其体现在对慈善事业的慷慨捐助上。
”提到慈善人们通常会想到富裕的和有实力的慈善家。
但在本报告中,我们希望考虑所有为了公共目的1 动员私有资源的相关活动。
“慈善”和“公益”两个概念表达了这个区别。
在词意上讲,慈善更加接近人们对英文“philanthropy”一词的特定理解,即:公开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支持的富人。
公益可英译为“public welfare”或“social good”。
公益可以涵盖慈善,但公益暗示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之间更加平等的关系。
如下中国谚语准确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差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授人以鱼即慈善,授人以渔即公益。
尽管这些概念在中国同步发展,但我们认为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公益而非慈善。
下表总结了这两个概念的其他区别:重点当前问题的解决社会事业和长期影响目标扶贫促进整体社会福利实践者富裕的慈善家或基金所有人捐受双方的关系不平等平等价值观人道主义人权和公民社会1.2 传统慈善和互联网慈善的比较“互联网慈善”一词的内涵包括a) 在互联网上发生的传统慈善,和b) 由于互联网而出现的新的慈善形态。
互联网的出现已经重塑了很多经济部门。
互联网也以同样的方式改变了慈善领域并为捐赠方、受益方和整个社会创造了新的机会。
“互联网慈善”与传统线下慈善存在很多差异:捐赠方更年长;个人或基金会更年轻;网络化的个人捐赠形式定期捐赠;大额捐赠规模和性质不同;可包含非财务捐赠;可能基于事件或项目中介机构公益或非盈利组织和基金会可以绕过基金会或涉及私人合作伙伴受益方个人事业;贫困群体多种多样;可针对个人信息有限;“单行道式”透明度更高;传播速度更快;“迂回式”1. Salamon, L. M. (2014). New frontiers of philanthropy: A guide to the new tools and new actors that are reshaping global philanthropy and socialinvest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03 —第一,互联网慈善的捐赠方与上述讨论的传统慈善家不同,因为互联网使普通人聚在一起共同推动公益发展。
互联网捐赠人通过网络进行捐赠而不是单独定向捐赠。
与传统捐赠人相比,互联网捐赠人更年轻。
第二,传统捐赠往往是慈善家定期向一组受益人捐赠。
与此相反,互联网捐赠可能包括贷款2、网上销售等各类金融工具或者包括时间和技能在内的非金融捐赠。
网络捐赠可以针对某个具体项目或针对自然灾害等特定事件做出回应。
此外,互联网促成了独特的慈善参与形式,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慈善活动以及开展对话和辩论。
第三,互联网改变了非盈利组织的作用。
比如,这些组织可能会把很多筹款职能委托给互联网公司。
此外,捐赠人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接受者取得联系。
第四,传统慈善的受益人有别于互联网慈善的受益人。
传统慈善的捐赠人可能与受益人关系密切,比如对母校的捐赠。
传统慈善通常将受益人视为社会困难群体。
根据上文对慈善和公益所做的区分,互联网慈善的受益人更加多样化。
最后,在信息流动方面,互联网慈善有别于传统慈善。
传统慈善的信息流动非常有限且受到捐赠人和受益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限制。
互联网慈善为捐赠人和受益人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从受益人到捐赠人的沟通渠道。
用非盈利互联网平台 的创始人Till Behnke 的话说,互联网将单行道式的传统慈善转变为迂回式慈善。
通过互联网,慈善家在捐赠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3。
1.3 慈善体系在本报告中,我们对慈善的讨论将分为四个“体系”:信息体系、捐赠体系、管理和报告体系以及评估体系。
该慈善类型分析由Buzz Schmidt4 首次提出。
根据这个观点,慈善被视为由其组成体系构成的“生态系统”。
信息体系是指对慈善捐赠、慈善政策和慈善目标以及接收人需求和专家知识等信息的存储。
捐赠体系是指由参与提供和管理慈善捐赠的捐赠人和中介组成的网络。
管理和报告体系是指目标设定、绩效跟踪和结果报告。
在该体系下,我们还考虑了非盈利组织的行政管理需求。
评估体系是指由审计师和其他相关群体所组成的专注于告知、影响或保护慈善家的网络关系。
所有这些体系互相交流,补充各自的功能。
信息体系可以与捐赠体系融合,向捐赠方和受益方提供综合信息和透明度。
同样,信息体系与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的融合有助于最佳案例和真知灼见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确保运营效率,鼓励由见多识广的慈善家组成的生态系统。
2. Salamon 2014. “New Frontiers of Philanthropy”3. Making the world better à la Web 2.0 – Why the future of fundraising lies in the Internet [ 新闻稿]. (2009 年11 月11 日). 检索于www. 4. Schmidt, B. (2013, September 2). Toward a Successful Internet-Enabled Philanthropy Ecosystem. Nonprofit Quarterly. Retrieved from https://nonprofi/.—04 —2. 海外互联网慈善本章节将介绍互联网慈善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发展。
我们将a) 概述每一个慈善体系当前的发展趋势并b)举例说明该体系中的创新性做法。
下表总结了每个体系的总体发展趋势:开放性日益提高捐赠数量日益增加透明度日益提高捐赠质量日益提高协作提效全面性日益提高参与度日益提高个性化日益提高2.1 信息体系当前全球互联网慈善信息体系缺乏协调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