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及取代基定位效应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0
第六章芳香环上的取代反应芳香环上的取代反应与饱和碳原子上的取代反应相似,有亲电取代、亲核取代和自由基取代反应。
在亲电反应中进攻试剂是正离子或偶极分子中正的一端,离去基团在离去时必须失去它的电子对,它们是弱的Liews酸,最常见的离去基团是氢(以H+形式离去)。
在亲核反应中进攻试剂是负离子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或基团。
离去基团在离去时以最大的可能携带其键合电子。
离去后以负离O等即为弱的碱、自由基取代反应是另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如Br-、-OTS和H2一种情况将在以后讨论。
6-1 亲电取代反应最简单的芳环是苯环,从苯的结构可知,苯的离域π轨道使苯环六个碳原子组成的平面上下集中着带负电的电子云,对苯环碳原子起着屏蔽作用,从而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相反却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6-1-1 反应历程1.π和σ-络合物在亲电取代反应中,无论是正离子还是极性试剂中正电荷的部分进攻芳环,首先遇到的是芳环上的π电子云,因此反应的第一步可能是进攻的亲电试剂与芳环上离域的π电子相互作用。
例如硝酰正离子进攻苯环,可能是其中氮原子的空轨道与苯环的π轨道交盖,通过π电子的离域发生微弱的结合生成π-络合物。
由于是通过电荷转移形成的,也称电荷转移络合物。
在π-络合物的形成中,芳烃作为电子的给予体,试剂作为电子的接受体,它们通过电荷转移而结合,是非常松弛的,这意味着给予体和接受体两者的分轨道都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很弱的(4-20KT/mol),以至络合物的组分能够迅速地发生逆反应而复原。
例如:+II2甲苯与氯化氢生成的π络合物,即使在-78℃的低温情况下两组分之间也能很快建立平衡。
CH3+Cl H CH 3ClH若作同位素试验,用氯化氘(DCl )代替氯化氢(HCl )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未发现D 与H 的交换。
说明亲电试剂并没有与环上任何一个碳原子发生键合作用而生成离子。
即没有C-D 键生成,故可证明没有发生D 与H 的交换。
芳香类化合物是指从植物胶里取得的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
现在人们把具有下列特殊稳定的不饱和环状化合物称为方向化合物: (1)从结构上看①芳香化合物一般都具有平面或接近平面的环状结构②键长趋于平均化③具有较高的C/H 比(2)从性质上看①芳香化合物的芳环一般都难以氧化、加成②而易于发生亲电取代反应③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如芳环环外氢的化学位移处于NMR 低场,而环内氢处于高场等。
上述这些特点被称为芳香性。
1. 芳香烃的结构1.1苯的结构和表达 1.1.1苯的结构第十一章 苯和芳香烃 芳香亲电取代反应120º108pm140pm1.1.2苯的芳香性环己烯的氢化热ΔH=-120kJ/mol,1,3-环己二烯的氢化热ΔH=-232kJ/mol(由于其共轭双键增加了其稳定性)。
而苯的氢化热ΔH=-208kJ/mol。
1,3-环己二烯失去两个氢变成苯时,不但不吸热,反而放出少量的热量。
这说明:苯比相应的环己三烯类要稳定得多,从1,3-环己二烯变成苯时,分子结构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导致了一个稳定体系的形成。
苯难于氧化和加成,而易于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与普通烯烃的性质有明显的区别。
1.2.3苯的表达自1825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Farady M(法拉第)首先从照明气中分离出苯后,人们一直在探索苯结构的表达式。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有关苯结构式的假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苯的结构式有:凯库勒式双环结构式棱形结构式向心结构式对位键结构式余键结构式(凯库勒(杜瓦(拉敦保格(阿姆斯特朗、拜耳(克劳斯(悌勒1865年提出)1866-1867年提出)1869年提出)1887-1888年提出)1888年提出)1899年提出)用内部带有一个圆圈的正六边形表示苯,圆圈强调了π电子的离域作用和电子云的均匀分布,它很好地说明了碳碳键键长的均等性和苯环的完全对称性,但是这种方式用来表示其他方向体系时就不合适了,例如表示萘时很容易造成误解,因为萘不是完全对称的分子,萘分子的碳碳键长也不是完全均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