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单元 5. 孔乙己优秀教学论文 析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节选))
- 格式:doc
- 大小:25.62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以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先生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批判。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考虑到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文本的深度,他们在学习《孔乙己》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使用的讽刺手法和隐喻,以及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2.原因: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使用的讽刺手法和隐喻,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5.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势力和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课文主题。
4.写作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人物关系等。
2.资料: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3.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丰富,构思精巧,写法多变,语言生动。
其中,《孔乙己》通过小小的咸亨酒店,在简练的描写和对话中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看客对孔乙己的揶揄中展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变色龙》用夸张的情节和精妙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虚伪嘴脸,以及小市民麻木、愚昧的形象,讽刺了当时警察制度的不合理。
《溜索》通过写奇险高山深涧中的一次溜索经历,表达了对马帮汉子的赞美。
《蒲柳人家》(节选)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大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扬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应在快速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把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
《孔乙己》应侧重从“看”与“被看”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人物关系、环境描写、叙述人称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变色龙》应侧重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夸张、对比、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溜索》应侧重分析如何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深层思考作品主题。
《蒲柳人家》(节选)应侧重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应引导学生写作时先审清题目,再确立中心思想,做到不跑题、不偏题、立意恰当。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的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孔乙己 3 1.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脉络,理解选材与标题、中心的关系,结合情节、环境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悟作者的情6.变色龙27.溜索18.蒲柳人家(节选)1写作审题立意 1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1感态度,丰富情感体验。
3.体会小说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发表于1919年。
它是鲁迅先生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孔乙己的形象。
文章以孔乙己的出场、喝酒、被打、被捕、被卖等一系列事件为主线,通过对孔乙己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善良、迂腐、穷困和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
同时,文章通过描绘酒馆里其他人物的言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现实主义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时代背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性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原因:课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孔乙己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引发学生对孔乙己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他的悲剧命运原因。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目录第二单元5 《孔乙己》教学目标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体会“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多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
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是怎样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当时,虽然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了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荤菜(hūn)阔绰(chuò)踱进(duó)侍候(shì)羼水(chàn)皱纹(zhòu)拭去(shì)颓唐(tuí)门槛(kǎn)蒲包(pú)茴香豆(huí)间或(jiàn)2.感知文章内容。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孔乙己》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该作品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保持尊严的酒徒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本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文言文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突破策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以孔乙己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4.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资料:收集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成为这个样子?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孔乙己的遭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读书的穷秀才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近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难以理解,同时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孔乙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孔乙己》对于名篇《孔乙己》的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是我课前反复思索的问题,最后我以鲁迅先生写此文的目的“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为突破口教学本文。
现将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一、学生积极探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引导学生由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能抓住外貌中“青白脸色”“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分析出这是一位穷愁潦倒、非常懒惰、时常遭人凌辱的老年书生形象。
引导学生集中抓住“排”“摸”两个动作体会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要求学生模拟这两个动作,并深入体味孔乙己那时的心理活动,更深一层领悟孔乙己的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
孔乙己的语言富有特色,要求学生体会其个性化语言。
“窃”与“偷”的狡辩更是显示他的迂腐不堪,自欺欺人,透露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在他的思想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致命真理。
神态中的“涨红了脸”“不屑置辩”“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更见他受封建“学而优则仕”的毒害之深。
通过对人物的探究分析,学生很好的把握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引领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孔乙己悲剧性格的原因学生立足原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质疑。
学生交流充分,认识深刻,尤其是孔乙己周围人对孔乙己的伤害,学生讨论热烈、分析充分。
能在交流基础上,归纳这些看客们“笑”的不同含义,领悟到鲁迅以笑写泪,以乐写哀,看客们的笑却无法使我们笑起来。
领会到这些看客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孔乙己更对孩子们产生了负面影响。
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名句“救救孩子!”,教师加以引导,孩子是中国的希望,教育得当,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教育不当,他们长大后依然还是麻木的看客。
也更能让我们体会鲁迅所谓改变国民精神的深层内涵。
为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课上采用“名家访谈”的形式,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大师鲁迅展开对话,将心中的疑惑、学习收获充分展示,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积极,思维活跃,问题涉及面较广,既有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也有与人物命运有关的,还有与我们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既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析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节选))王润华咸亨酒店: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里的咸亨酒店。
《呐喊》里的《明天》也发生在鲁镇,小说中的人物(群众)常去喝酒的地方也叫咸亨酒店。
酒客中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包括掌柜的都是些无赖之流,不是想调戏妇女,就是骗钱混饭。
另外《风波》也有鲁镇和咸亨酒店,不过这次鲁镇是个水乡,而酒店却在城里,收集在《彷徨》里的《祝福》背景也叫鲁镇。
鲁镇在鲁迅小说中,就像以其他地名出现的背景如《故乡》中的故乡、《阿Q正传》的未庄、《长明灯》的吉光屯、《在酒楼上》的S城,不但地方原型都是绍兴(包括他母亲故乡安桥头),这些地方都是象征旧中国社会,从前我用《故乡》中的故乡作为例子分析过这个象征结构之内涵。
鲁镇也好,故乡也好,只是一个大背景,鲁迅喜欢把旧中国的社会及其群众浓缩成一间酒店,在《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中这意象叫作咸亨,在《长明灯》和《药》里只称作茶馆,没有明确的招牌。
在鲁迅故家对面,同时又是由周家的亲戚经营的酒店,一旦写进小说后,就变成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怪不得他在这篇小说的后记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
”这个酒店的酒客,很清楚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两种。
短衣帮只能站立在柜台外喝酒,长衫客则可走进屋里的雅座,叫酒叫菜,慢慢吃喝。
在这小小的酒店里,除了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阶级差别,酒店职员也有极大的等级差别。
掌柜的严厉冷酷,对小伙计常摆出一副凶脸孔,嫌他“太傻”,不准他侍候长衫客,“幸亏荐头的情面大”,才没有被辞退。
小伙计连言笑都要看掌柜的脸色。
顾客与掌柜、小伙计之间也不信任,因为掌柜唯利是图,卖酒要羼水以牟取利润。
孔乙己固然穷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柜、长衫客把他践踏,但其他同样被侮辱、被损害者,如短衣帮,也同样对孔乙己冷酷无情,加以讥笑。
连可怜的、地位低微的小伙计对恳切教他写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认为他是“讨饭的人”,不配考他。
咸亨酒店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孔乙己双层性的悲剧:被压迫与被侮辱者的悲剧,这些不正是当时中国“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吗?就因为鲁迅把旧中国缩小成一个鲁镇,又把焦点放在咸亨酒店,旧社会的各种症结都立体的通过酒店这个象征表现出来。
鲁迅的象征现实主义是使他的写实小说比其他同代人的要复杂和具有深度的一大原因。
可惜目前一般人只注意《狂人日记》和《药》,而这篇小说是“气急虺”的作品,不算是最好的作品。
鲁迅的另一篇象征现实主义代表作是《故乡》,其中故乡这一象征也是强有力的代表旧中国之一个象征。
这两个象征成为互相配合的一对。
故乡以故家为缩影,人物事件发生在房屋内,而鲁镇以大门敞开的酒店为焦点,悲剧在街边的柜台旁产生。
鲁迅为孔乙己塑造的四座铜像鲁迅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在众多相关的人物身上,整理出一些跟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关的特点,然后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场景和对话,就因为通过这个结构,这篇只有二千多字的小说才能产生强大的爆炸力。
我读《孔乙己》,首先是感触到它的视觉形象特别强烈。
鲁迅把孔乙己复杂的一生,把原来应该运用的叙述文字,节缩、提炼成一座座雕塑。
孔乙己在小说中只出现四次,每次鲁迅都用一座塑像代替了许许多多的叙述文字。
第一次,孔乙己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第一个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这尊雕像的主要相貌。
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写照,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他身材高大,受人注目,因为他原是读过书的人,只是在连半个秀才捞不到后,才沦落潦倒,以致偷东西被人打断腿。
最后出现,断了腿,爬着走路,柜台里的人都看不见他,那是象征他已被践踏、潦倒卑下了。
他的破烂长衫是他忘记不了读书人、君子高尚身份的内在意识的标志。
他有高大身材(有力气)可以劳动,中了旧思想的毒素,使他被上下阶层的人所践踏。
孔乙己“脸上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这些新旧的疤痕又包涵着多少社会的残酷,及他自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孔乙己的悲剧是双重性的,他一方面是旧读书人的悲剧,也是底层社会被压迫与被侮辱者的悲剧。
孔乙己第二次出现在小说里,是以这尊雕像出现的,他的身边多了一位小伙计: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当孔乙己在第三次出现时,更被一群孩子包围住,“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这座雕像刻上他和孩子们。
这表示在他迂腐的思想之内,还有一颗善良和恳切的心。
他在咸亨酒店,品行比别人都好,老实,从不拖欠。
他的叹息,除了因为了解到自己的卑下,成为众人轻视、嘲笑、欺凌、侮辱的对象,也悲叹年青一代居然也参加进入以他人的耻辱和痛苦为快乐的群众队伍。
他原来觉得成人社会的冷酷与无情,才转向小孩求取安慰,而他们也很现实(“眼睛都望着碟子”)、绝望(不敢企望能成为掌柜,因此不需学写字)和冷酷无情(“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鲁迅把原来高大的孔乙己,突然缩小成被打断腿,用手走路的乞丐: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原来高大的孔乙己现在站不起来了。
因为偷了一些书纸笔砚,先后被吊起来打,最后腿也被打断了。
鲁迅便以这尊雕像来代表孔乙己永恒的、最后的悲剧。
象征戏剧的对白小说中连声音都具有象征的结构。
孔乙己一共出现在咸亨酒店四次,每次都与人作简短的对话(第一回向群众申辩窃书不能算偷。
第二回与小伙计对话。
第三回的对话是对贪吃的小孩子说的。
第四回是与掌柜的对话):一、“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二、“你读过书吗?”“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三、“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四、“温一碗酒。
”“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滕云在《从〈孔乙己〉谈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一文中分析得很好:这11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
这11句话,句句是人物的灵魂的自白……其实这四次对话,都是现代象征戏剧中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联想力,它是让人听见后再去感受其内涵,它不是普通的小说人物的对话。
群众、掌柜、小伙计的面目都不清楚,我们需要这些充满视觉意象的声音去认识他人的面貌。
譬如掌柜的说了四次话,每次只有一句,而且关心的是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一、“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二、“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三、“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四、“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直到孔乙己大约已的确死了,掌柜的才停止那句话,它虽然简短,但对穷人来说,比子弹还可怕。
它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这是任何社会都可听见的声音,因为任何社会都有穷人,也有像掌柜的市侩气十足、落井下石的人。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群众、小伙计、小孩子们、掌柜轮流向孔乙己的对话,我们发现都是攻击性的,对准他的弱点、隐痛,使他难堪。
最后由何大人与丁举人来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最后死于严寒的冬天。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对苦人凉薄的社会风气还不是跟天气一样?所以孔乙己最后死于冬天。
请看小说中三种人的口里或心中所说的一些话:一、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痕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二、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三、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孔乙己像一个垂死的人,正在被一群尖声叫着的狼群撕咬。
从中国到世界性的意义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
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
因此他坚持要了解《红楼梦》就不要去追究曹,从他身上去了解贾宝玉或小说的意义。
因为“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
同样,我们可以超越写作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它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
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
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
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
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
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
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
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
孔乙己和卡缪的《异乡人》(The shaager)的异乡人罗梭,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推销员(willg Lo man)同样是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选自《鲁迅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