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公文写作知识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主要之点是(C)A.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B.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C.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D.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2、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使用(C)A.通报B.请示C.报告D.通知3、机关公文文稿经签发后,即为(A)A.公文的定稿B.公文的草稿C.公文的会签D.公文的核发4、公文用语的要求之一是(A)A.得体B.中肯C.无懈可击D.符合逻辑5、公文在起草之前,首先要弄清发文的(A)A.目的和主题B.材料和结构C.语言表达D.政策法规6、下列关于总结报告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总结报告取材广泛,可根据工作需要,作各种调查,广泛取材B.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法律法规为依C.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干部能力D.侧重于提炼成功经验与探讨失误的教训7、下列公文属于上行文的是(C)A.决议B.会议记录 C.报告 D.通知8、向灭有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用( A)A.函 B.请示 C.报告 D.建议9.公文区别于其他信息记录的特点是(D)。
A.传播知识 B.具备查考价值C.书面文字材料 D.具备法定的权威性10.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的公文是(C)。
A.决议 B.会议记录 C.会议纪要 D.议案二、多选题:1、公文写作不同于其他文种的写作,其主要特点是(ABCE) A.被动写作,遵命性强B.对象明确,针对性强C.决策之作,政策性强D.文字简约,说明性强E.讲究格式,规范性强2、公文进入拟稿阶段的步骤是(ABDE)A.明确发文主旨B.收集有关材料C.深入调查研究D.拟出写作提纲E.认真起草正文3、“命令”的特点是(ACD)A.权威性B.知照性C.指挥性D.强制性E.严肃性4、写作“报告”应注意的问题是(ACD)A.陈述事实要清楚扼要B.表达观点要精练清晰C.语言要简洁朴实D.引文不能断章取义E.注解不能道听途说5、公文处理的特点是(ABDE)A.政治性B.时限性C.科学性D.机要性E.规范性三、简答题:1、什么是公文的构成要素?公文构成要素的指定项目和选择目各有哪些?答:公文的构成主要是由数据目构成的,如发文机关、发文字号等。
1.公文的概念,怎样理解公文的基本含义?答: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2.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3.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转自环球网校4.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5.4)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6. 2. 公文的特点?7.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8.不是谁都可以任意制发的,公文是油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9.2)公文有法定的权威;10. 3)公文有特定的效用;11. 4)公文有规范的体式;12. 5)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13. 3. 公文的作用?14. 1)领导与指导作用;15. 2)行为规范作用16. 3)传递信息作用17. 4)公务联系作用18. 5)凭据记载作用19. 4. 1993年〈办法〉将公文文种调整为哪12类,13种?20. 12类政府部门用:命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报告、请求、批复、函、会议纪要21. 13种党政机关用:公报、决议、决定、指示、条例、规定、通知、通报、请示、报告、批复、会议纪要、函22. 5. 起草公文取决于哪两个条件?转自环球网校23. 取决于公文重要程度和机关的文书人员队伍条件。
24. 6. 公文质量主要体现在?25. 公文质量主要体现在公文的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两个方面。
26. 1)在思想内容方面:政策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27. 2)在文字表达方面:结构严谨、语言精当、行文规范。
28. 7. 公文写作的特点29. 1)被动写作,遵命性强;30. 2)对象明确,针对性强;31. 3)集思广益,群体性强;32. 4)决策之作,政策性强;33. 5)急迫之作,时限性强;34. 6)讲究格式,规范性强;35. 8. 公文文体的主要特点36. 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三种主要特点37. 9. 公文的语言特点38. 做到准确、简明、庄重、得体39. 1)准确是公文语言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素;40. 2)简明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41. 3)庄重是指公文用语必须讲究庄严、郑重;42. 4)得体是指公文语言的运用要与公文的行文目的内容、对象、条件的特定需要相适应。
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资料)一:公文的特点(5个点)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2:权威3:效用4:规范的体式5:处理程序二:公文写作的特点(6个点)1:别动写作2:对象明确3:集思广益4:决策之作5:急迫之作6:讲究格式三:公文写作的步骤与方法(:5点)1:明确发文主旨2:收集有关资料3:想出写作提纲4:认真起草正文5:反复检查修改四;公文的修改从哪几个方面着手?(5个)1:关于观点的修改2:材料的修改3:主题的修改4:结构的修改5:语言修改五:说明的主要方法有几点?(6点)1:定义说明,注释,比较,数字,举例,分类。
六:公文的特定用语(10条)1:开端用语,引述,经办,称谓,期请,表态,综合,过度,谦敬,结尾。
七:党政机关之间的各种关系大体可以分为4种情况1:领导与被领导关系2:业务上的指导关系3:一般性关系4:平行关系八:行文规则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10个)1:主要棣属关系,尊重机关职权2:大力精减文件,严格控制发文数量3:一般情况下,不可以越级行文4:行文必须正确确定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5:牵涉机个部门的问题,部门之间要先协商一致或经上级裁决,然后向下行文6:主送机关与公文文种要相互呼应7:关于联合行文的问题8:关于请示的行文问题9:关于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的行文问题10: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应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九:决议与决定的不同在于?(3点)1:形成的程序不完全一样2:内容的范围不尽相同3:发布的形式有点不同十:公告和通告的特点与差异(3点)1:发布的公开性2:事项的主要性3:操作的严谨性十一:通知的类型(6点)1:发布性通知,批转,转发,指示,任免,事务。
十二:请示的特点(3个)1:超前性,说明性,单一性。
十三:请示的行文规则(4点)1:请示是一文一事2:只有一个主送机关3:一般不可越级请示4: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请示,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回答十四:请示的写作要主意几点?(3点)1:要遵守行文规则2:理由要充分,要求要合理3:格式要正确,语言要得体十五:总结的特点(2个)1:回顾性:总结的内容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2:经验性:总结的目的不仅仅在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要把感性的认识升级到理性的高度十六:总结的写作(3点)1:回顾工作情况要实事求是2:总结经验,教训要着眼未来3:纲目清晰,文采平实十七:简报类文书的特点(3个)1:简就是说简报在文字上要简明扼要。
《公文写作》复习大纲一、单选题1.公文的作用包括:()A. 领导与指导作用宣传与教育作用感染与升华作用联系与告知作用B. 领导与指导作用批评与教育作用学习与执行作用联系与通知作用C. 领导与指导作用凭证与依据作用学习与遵守作用联系与告知作用D. 领导与指导作用宣传与教育作用联系与告知作用凭证与依据作用2.公文是文章的类型之一,公文写作是____的一个分支。
()A. 写作思想B. 写作观念C. 写作方法D. 写作知识体系3.掌握公文的文章特征,应该首先掌握文章的____。
()A. 写作原则B. 主要类型C. 写作技巧D. 结构技巧4.从时间角度说,了解公文发展的____,是为了今天学习公文写作的需要。
(A. 历史过程B. 方方面面C. 重要理论D. 主要概况5.从历史的比较中认识当今的____,能加深对于今天公文的理解。
()A. 公文运行B. 公文作用C. 公文特质D. 公文语言6.写作是人类最重要的表达之一。
这是从作者的()来说的。
A. 主体本身B. 客观实在C. 思想方法D. 思想感情7.写作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
这是从()的关系方面说的。
A. 主观与客观B. 思想与感情C. 作者与读者D. 理论与实践8.对于作者来说,其不但要考虑自身的表达需要,还要照顾到()与读者沟通。
)A. 能够B. 可以C. 必须D. 能否9.对于作者来说,如果沟通是交流的基础,那么交流本身就是写作的()所在了。
A. 目的B. 主题C. 构思D. 提纲10.写作的意义不仅是交流,写作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是()。
A. 传达B. 传递C. 传播D. 传送11.写作是人的整体形象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A. 谋划B. 谋略C. 勾画D. 展示12.宇宙学探讨的是()的关系。
A. 人与大地B. 人与社会C. 人与时空D. 人与他人13.写作的主体是()。
A. 作者B. 材料C. 立意D. 构思14.写作的受体是()。
A. 结构B. 语言C. 读者D. 方法15.选题是写作的() A. 内容 B. 方向 C. 内容和方向 D. 选择16.文字是语言的表达()。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在管理国家、处理各种公文时制作和使用的文字工具。
公文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按照一定程序和格式处理公务的行文都称之为公文,其中包括明确规定的十五种公文,以及党政、团体、事业和企业等方面的事务文书。
狭义的公文,专指党和国家公文法规中正式规定的主要文种。
主要文种有十五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一般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文书简称公文。
一般党机关使用的文书称为文件。
由此可知,文书>公文>文件。
公文写作特点:受命性、实用性(工具性)性、程序性、规范性、定向性。
公文的作用:第一,指挥管理作用。
第二,交流信息作用。
第三,商洽协调作用。
第四,宣传教育作用。
第五,凭证依据作用。
公文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工作。
公文写作的法定作者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国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统称为机关)。
公文写作的具体任务是:掌握情况、研究问题、论证决策、草拟公文。
公文的主旨是指通过公文的全部内容所表达或体现出来的行文用意、目的或意义。
主旨是一篇公文的灵魂。
P37公文主旨的作用:第一,对公文写作过程具有统摄和支配作用。
主旨是选择材料(包括政策、理论)的依据,是组织和派生具体观点、主张的基础,一篇公文写什么与不写什么,是详写还是略写,都要根据主旨来确定,主旨起着统摄材料的作用。
第二,主旨是衡量公文价值的主要标准。
第三,主旨体现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公文主旨的特点:第一,公文主旨反映的对象及内容是公务活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第二,公文主旨明白、显露。
第三,公文主旨的形成具有时限性。
第四,公文主旨具有直接的社会应用性。
第五,一篇公文只有一个主旨。
公文主旨的表现方法:第一,标题明旨。
第二,开篇明旨。
第三,撮要明旨。
第四,分题明旨。
第五,线穿显旨。
公文主旨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思想型,第二种,是信息性。
一、公文的定义和分类规范性公文有13种: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二、公文写作的共性要求(一)确定文种1、要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消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选择《决定》文种。
2、要向社会公众或者广大行政管理相对人宣布重要事项或决定,适用公告。
3、我们要将上级的文件批转给下级执行,或者要求下级从哪些方面作好哪件工作时,一般印发《通知》4、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选用报告类文种,如工作报告、情况汇报等等。
5、向上级机关反映并请求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选用《请示》。
6、答复下级机关的请求事项,用《批复》。
7、我们要对某项重要工作或者某个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一般选用《意见》。
8、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也就是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管理关系的机关之间。
9、明确通过会议形式决定的事项、记录会议精神,选用《会议纪要》。
10、还有一种《命令》文种,主要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如主席令、国务院令),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如通缉令)。
以上讲的是一般原则,具体采用哪类文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规范写作1、主题规范。
2、使用材料规范。
3、文章格式规范。
公文普遍的结构格式是: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结尾—成文时间。
1标题:公文标题的写法一般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2主送机关的写法:一是只写受文机关的名称,不写领导个人名字(领导特别要求的除外);二是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三是用统称或者规范的简称;四是行文关系,只能逐级行文,一般不能越级行文(如要上报省政府的文件,一般只能市政府转报),某些经费请示属特殊情况。
3正文的写法:正文是主送机关以下、结束语之前的部分。
正文是一篇公文用笔最多、最重要的部分。
4结尾: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几句号召的话(一般针对下行文),或者表决心、态度的话(上行文)。
《公文写作与处理》考前复习资料(00341)(有关单选和多选)一、单选题1、属于知照性公文的是通报。
属于平行文的是函。
属于下行文的是通报。
2、公文秘密等级可以分为三级,但其中不包括保密。
3、公文是机关公务活动的文字记录,因而具有凭据记载作用。
4、公文的特定效用是指公文的现实效用。
5、公文法定的作者指的是发文的名义。
6、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出现在三千多年前。
7、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是《尚书》。
8、1912年元月,南京领事政府内务部奉大总统令,颁发了《公文程式》。
9、“《书》者,政事之纪也”,出自《荀子》。
10、公文是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11、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体式的文书,称为公文。
12、公文处理标准化的基础是公文格式化。
13、公文写作的规范性强,主要体现在公文写作必须讲究格式。
14、公文写作有明确的受文对象,决定了公文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
15、我国党政机关的体系结构主要是层级制。
16、领导干部亲自手动起草重要公文是领导工作中的原则性问题。
17、公文对于机关公务活动所起的作用指的是公文效用。
公文质量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要求不包括科学性强。
公文写作的整个过程指的是起草初稿、讨论修改形成送审稿。
公文写作是撰写者代机关立言。
公文写作中运用最普遍的起草组织形式是集体构思,一人执笔。
在撰写公文时应该尽量使用钢笔。
18、公文的主旨体现了机关领导意图和发文目的,它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
19、保证和提高公文写作质量的重要和唯一途径是反复修改。
20、直接决定公文写作成败的因素是政治理论水平。
21、公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字。
公文应用语言应当做到准确、简明、庄重、得体。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的是简明。
有的公文里空话套话连篇,这不符合公文语言基本要求中的简明。
22、属于“密级”的文件有绝密文件、机密文件、秘密文件。
23、属于公文表态用语的是同意、敬悉、据报、据查。
公文写作复习提纲一、草拟公文前应注意什么?(1)正确领会决策意图。
(2)全面了解行文背景。
(3)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
(4)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5)视情况确定行文方式。
(6)设计文稿的框架结构。
二、行文的基本规则有哪些?(1)根据机关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行文的原则。
(2)行文由办公部门、秘书部门统一处理的原则。
(3)公文不直接报领导者个人的原则。
(4)非特殊情况不越级行文原则。
(5)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的原则。
(6)部门会签未经协调一致不得各自单独行文的原则。
(7 )请示性公文一事一文和不向下级抄送的原则。
(8)受双重领导的单位上报的请示公文,应写明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由主送单位答复请示的问题。
三、认真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经反复核查证明,×××、×××确曾在1987年9月间收受过××公司的巨额贿款(每人分别收受现金5万元),已构成受贿罪。
案发后,二人还与业务员××订立攻守同盟,妄图掩盖过错。
辨析下列词语:A、以至B、以致情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A、熟悉B、熟习大家彼此()A、学历B、学力他早年以高中毕业的同等()考入清华大学。
A、骇人听闻B、耸人听闻山西某地发生一起()的假酒案。
四、注意数词的用法: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
分数既可用于数目增加,也可用于数目减少。
表达数目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
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指净增数。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减低(了)、下降(了)——指差额。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题(1)今年风调雨顺,管理工作也搞得好,我乡粮食产量超过了去年同期产量的15%。
《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资料学习建议本章对公文作了全面的概述,是学习、掌握本教材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员应识记:1、公文的含义及理解;2、公文产生的社会条件、我国古代公文产生的主要线索及演变;3、文书、文件与公文的基本含义;4、公文的主要特点及其法定作者与行文单位的含义;5、公文的主要作用;6、常见的公文分类的方法及含义;7、公文名称的含义及种类。
领会:1、公文与国家管理活动的关系;2、公文产生的社会意义,公文演变与政权更迭的关系;3、文书、文件与公文的异同;4、公文的法定作者与公文的法定权威与效用的关系,公文体式规范的意义,公文规定处理程序的必要性。
5、公文的作用及其在机关信息传递与公务联系中的重要性;6、公文分类的意义;7、公文名称与公文内容的关系,正确使用公文名称的意义。
应用:我国现行机关行文中未正确使用公文名称的情况及其对机关公务活动的影响。
本章出现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可能性较大。
在复习时重点掌握公文的分类和名称,此外,对公文的含义、特点、作用,也要予以重视。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如何正确把握行文方向从一个单位的对外文件来说,可以行文方向划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类。
(1)上行文。
上行文就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
比如,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国务院所报送的工作报告和请示就是上行文。
一般地说,上行文是作为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请示问题,请求给予领导和业务指导的文件。
(2)平行文。
平行文就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
比如,中共中央各个部之间,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局之间,各个省委之间,省人民政府之间,各个县委之间,县人民政府之间,都是平级平行机关。
再如,省军区和省人民政府之间,学校和工厂之间,没有领导指导关系,是一些不相隶属的机关。
公文写作期末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公文写作中,以下哪项不是公文的基本特点?A. 规范性B. 权威性C. 随意性D. 时效性答案:C2. 以下哪个不是公文的分类?A. 通知B. 请示C. 报告D. 广告答案:D3. 公文的写作格式通常包括哪些部分?A. 标题、正文、结尾B. 标题、正文、附件C. 标题、正文、落款D. 标题、正文、日期答案:C4. 公文写作中,以下哪项不是公文的语言特点?A. 准确性B. 简洁性C. 口语化D. 规范性答案:C5. 公文的标题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A. 文种名称B. 事由C. 文号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6. 公文写作中,以下哪项不是公文的写作原则?A. 真实性B. 客观性C. 主观性D. 公正性答案:C7. 公文的正文部分通常包括哪些内容?A. 引言、主体、结尾B. 标题、正文、落款C. 引言、正文、附件D. 正文、附件、日期答案:A8. 公文的落款一般包括哪些内容?A. 单位名称B. 个人签名C. 日期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9. 公文写作中,以下哪项不是公文的写作技巧?A. 明确目的B. 突出主题C. 随意发挥D. 逻辑清晰答案:C10. 公文写作中,以下哪项不是公文的写作步骤?A. 确定主题B. 收集材料C. 随意构思D. 撰写初稿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答案: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客观性、规范性、简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这些原则要求公文内容真实可靠,表达客观公正,格式规范统一,语言简洁明了,信息准确无误,发布及时有效。
2. 公文写作中,如何确定公文的标题?答案:确定公文的标题需要考虑公文的文种、事由和文号。
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反映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通常,标题由文种名称、事由和文号组成,有时还包括发文机关名称。
3. 公文写作中,正文部分应如何组织?答案:公文的正文部分应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公文写作复习提纲一、草拟公文前应注意什么?(1)正确领会决策意图。
(2)全面了解行文背景。
(3)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
(4)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5)视情况确定行文方式。
(6)设计文稿的框架结构。
二、行文的基本规则有哪些?(1)根据机关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行文的原则。
(2)行文由办公部门、秘书部门统一处理的原则。
(3)公文不直接报领导者个人的原则。
(4)非特殊情况不越级行文原则。
(5)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的原则。
(6)部门会签未经协调一致不得各自单独行文的原则。
(7)请示性公文一事一文和不向下级抄送的原则。
(8)受双重领导的单位上报的请示公文,应写明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由主送单位答复请示的问题。
三、认真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经反复核查证明,XXX、XXX确曾在1987年9月间收受过XX公司的巨额贿款(每人分别收受现金5万元),已构成受贿罪。
案发后,二人还与业务员XX订立攻守同盟,妄图掩盖过错。
辨析下列词语:A、以至B、以致情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A、熟悉B、熟习大家彼此()A、学历B、学力他早年以高中毕业的同等()考入清华大学。
A、骇人听闻B、耸人听闻山西某地发生一起()的假酒案。
四、注意数词的用法: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
分数既可用于数目增加,也可用于数目减少。
表达数目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
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一一不包括底数,指净增数。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一一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减低(了)、下降(了)一一指差额。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一一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题(1)今年风调雨顺,管理工作也搞得好,我乡粮食产量超过了去年同期产量的15机(2)今年第一季度XX储蓄所存款额猛增,达到XX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到30%。
公文第一章公文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公文概述知识点一公文的含义12(1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必要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知识点一公文的含义(3(4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知识点一公文的含义3(1(2(3(4知识点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2.3.1上古夏商周知识点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1战国秦知识点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公文概述知识点三公文的载体汉代以前,甲骨、金石、青铜、竹木、缣帛东晋末年,统一为纸张讲解归纳与举例1.)A.B.C.D.【正确答案:C】讲解归纳与举例)A.B.C.D.【正确答案:B】讲解归纳与举例)A.B.C.D.【正确答案:B】谢谢第二节公文的特点与作用知识点一公文的特点1、法定2、法3效4、规5、规知识点二公文的作用(简)1.范2.领导3.传4.公5.凭据讲解归纳与举例1.)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公文的分类与文种知识点一公文的分类(5点)12345知识点一公文的分类(5点)1①对外文件:发文②收来文件:收文③内部文件:知识点一公文的分类(5点)2①上行文:②平行文:③下行文:圣旨知识点一公文的分类(5点)3①秘密文件:②普通文件:③公布文件:知识点一公文的分类(5点)4①法律、法规文件:②行政文件:③党的文件知识点一公文的分类(5点)5、从内容的性质与作用划分公告知识点二公文的文种1.2.(1权限(2关系(3目的和要求讲解归纳与举例1.)A.B.C.D.E.【正确答案:ABE】讲解归纳与举例2.)A.B.C.D.E.【正确答案:ABC】讲解归纳与举例3.)A.B.C.D.【正确答案:B】谢谢第二章公文写作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公文写作概述知识点一公文写作1.代机关立言2.送审稿讲解归纳与举例1.)A.B.C.D.【正确答案:B】知识点二起草(选)1、一人2、多人一人3、小组一人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重要公文。
知识点三公文质量和效用(选)1.①②③公文质量思想内容文字表达知识点三公文质量和效用(选)2.(1)公文质量与公文效用(2(3讲解归纳与举例1.)A.B.C.D.【正确答案:D】讲解归纳与举例2.)A.B.C.D.【正确答案:D】谢谢第二节公文写作的特点与要求知识点一公文写作的特点(选)1.遵命性强;2.针对性强;3.群体性强;4.政策性强;5.时限性强;6.规范性强。
公文写作与处理一、单项选择题1.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了党的机关公文文种有A.12种B.13种C.14种D.15种2.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公文名称是A.建议B.议案C.提案D.意见3.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定的确定组织原则或办事原则的规章类文书称A.条例B.办法C.规定D.章程4.在以下的各类文种中,不属于简报名称的有A.情况反映B.内部参考C.会议纪要D.工作通讯5.如实记载有关会议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文书称A.会议记录B.会议纪要C.会议决议D.会议简报6.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公告、通告、公报等属于A.指挥性公文B.规范性公文C.记录性公文D.告知性公文7.公文姓“公”,被动写作,说明A.针对性能强B.时限性强C.遵命性强 D.政策性强8.公文稿纸采用国际标准纸型A.A4B.16K C.32K D.A69.公文的第一要素是A.语言文字B.话语结构C.表达方式D.政策水平10.公文中使用如“欣悉”、“据查”、“近接”等用语属于A.开端用语B.引叙用语C.经办用语 D.过渡用语11.公文大标题推荐使用宋体字字号为A.3号B.2号C.4号D.5号12.不相隶属、没有领导与指导的机关、部门、单位之间的一种行文方向为A.上行文B.下行文C.平行文D.垂直行文13.适用于国家公布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发布根据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命令类型为A.行政令B.嘉奖令C.公布令D.动员令14.用于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文件为A.通知B.请示C.公示D.意见15.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类型为A.会议公报B.谍情公报C.统计公报D.外交公报16.在公文正式印发之前,对经领导人签发的文稿进行复核并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的工作称A.审核B.复核C.核发D.登记17.国家档案局颁布《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时间是A.1984年B.1987年C.2000年D.2004年18.就公文内容的性质与作用而言,命令、决定、指示、政策性通知等,属于A.规范性公文B.报请性公文C.知照性公文D.指挥性公文19.公文的主旨体现了机关领导意图和发文目的,它是A.公文的具体要求B.公文的中心内容C.公文的重要事项D.公文的灵魂和统帅20.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应当使用A.批转B.批复C.批示D.通知21.《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关于禁止“买卖书号”的通知》(1993年10月26日)属于A.指示性通知B.转发性通知C.任免性通知D.批转性通知22.民政部1998年对湖南省人民政府作的《关于湖南省设立常宁市的批复》属于A.指示性批复B.表态性批复C.指导性批复D.针对性批复23.《关于推荐两种圆珠笔油墨用于书写文件的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转工业部办公室1984年11月24日)属于A.商洽函B.问复函C.知照函D.请准函24.《长沙市民守则》属于A.计划类文书B.讲话类文书C.记录类文书D.规章类文书25.传阅文件顺序一般为A.主要领导→主管负责人→主管业务部门→其它对象B.主管业务部门→主管负责人→主要领导→其它对象C.主管负责人→主管业务部门→主要领导→其它对象D.主要领导→主要业务部门→主管负责人→其它对象26.指示.决定.批复等属于A.指挥性公文B.规范性公文 C.报请性公文 D.知照性公文27.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了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A.13种B.14种C.9种D.7种28.公文效用的基础是A.发文速率B.发文频率C.公文质量D.公文规格29.公文中运用叙述的方法主要有A.插叙B.分叙C.倒叙D.顺叙30.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等属于公文的A.眉首部分B.版记部分C.主体部分D.书面部分31.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的报告,属于A.陈述性公文B.请示性公文C.建议性公文D.问复性公文32.公告和通告是面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公文,其作用具有A.陈述性B.告知性C.决策性D.指导性33.狭义的公文处理工作的概念不包括A.拟稿B.收发C.分办D.签发34.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应统一编定,负责编排发文机关和机关内各部门单位代字的是A.机关领导B.各部门负责人C.机关办公厅(室)D.办公室秘书35.公文的主送机关是指A.受文机关B.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C.公文的所有受理机关D.公文的知照和协办机关36.在报刊上发布的法规性公文应视为A.非正式公文B.正式公文C.内部公文D.外部公文37.《说文解字》:“命,使也”.“令,发号也”。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资料篇一: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总复习自考“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一章公文1、什么是公文: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2、公文,或称文书、文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公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3、怎样理解公文的基本含义: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4)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4、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具有法定地位的机关或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公务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体现自身意志的文件材料,这是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
5、简述我国古代公文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线索:1)上古时期,就创造了“结绳记事”的办法。
2)商代时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
—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是书刻在龟骨与兽骨上的商代后期王室占卜活动的记录文字。
3)西周时期,为加强国家的行政管理,已设有专门管理文书的机构与起草文书的官吏。
4)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秦代出现的“书”、“奏”,是我国最早的上行公文。
到了汉代又出现了“章”、“表”、“疏”等上行文;官府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的平行文种“移书”的使用也多了起来;下行文则有“令”、“谕”、“教”等。
5)秦汉以后,以至明清,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下行、上行、平行的公文种类不断演变增多。
6)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对封建王朝的文书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简化文书种类,划一公文程式。
6、《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7、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为:金石、青铜、竹木、谦帛等直至东晋末年,太尉恒玄下令公文统一用纸。
8、比较文书、文件、公文三个概念的异同:1)“文书”可以作为所有文件材料的总称,既可以指公务文书,也可以指私人文书。
第一章公文1.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是(金石;甲骨;青铜;竹木;缣(jiǎn)帛;)2.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3.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主要之处是(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体式的文书)4.机关或组织的法定地位赋予其在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处理公文的权利);5.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体式的文书,称(公文);6.公文是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7.公文是具有(规范体式)的文件材料;8.在我国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备的文书,即(甲骨文书);9.“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出自(《周易》);10.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出现在(三千多年前);11.汉代出现的上行文不包括(谕);12.“《书》者,政事之纪也”,出自(《荀子》);13.秦代出现的“书”,“秦”是我国最早的(上行公文);14.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是(《尚书》);15.下列古代文种属于平行文的有(咨);16.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是(秦汉);17.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奉大总统令,颁发了(公文程式);18.在我国古代,纸张广泛使用之前,使用时间最长的文书载体材料是(竹木);19.我国古代实行公文统一用纸,始于东晋末年的(桓huán玄);20.“文书”一词最早见于(《新书•过秦下》);21.在我国,文书作为公文与案卷的含义被确定和沿用的是(汉代以后);22.公文同图书,情报资料,通讯报道以及一般文章作品的显著区别是(法定的作者);23.公文法定的作者指的是发文的(名义);24.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称为(行文单位);25.公文的特定效用是指公文的(现实效用);26.各级机关建立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主要是通过公文的(传递信息作用);27.公文是机关公务活动的文字记录,因而具有(凭据记载作用);28.报告是公文中的上行文;29.公文秘密等级可分为三级(秘密,机密,绝密);30.按照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可将公文分为三类(公布文件,普通文件,秘密文件);31.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在行文时一般用(函);32.(函)属于平行文。
公文的含义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什么是公文★★★(简答)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这些机关或组织都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章程、决定建立起来的,是具有法定地位的。
这种法定的地位赋予了这些机关与组织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处理公文的权力。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具有法定地位的机关与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有自己主管的事务与办事意图。
它们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公务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体现自身意志的文件材料,这是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公文体式的规范化是由公文具有法定效力这一特性决定的。
公文体式如果不规范,不仅影响公文的质量和版面形式的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影响公文的严肃性和应有作用的发挥,有时还会给工作造成重大失误。
因此,强调公文体式的规范化,是増强公文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方便公文的处理与管理的重要方面。
4.公文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任何一个机关、组织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都需要使用公文这一工具,以表达意图、办理公务、实施有效的管理。
公文的产生和发展公文,或称文书、文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这里说的“书契”,就指的是用文字作为物质载体而形成的文书。
《甘誓》、《汤誓》、《牧誓》等篇就是当时统治者夏启、商汤、周武王在出征前向军队发布的誓师词:“命”就是统治者发布的命令,如《文侯之命》等。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有关国家政务大事的,故《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
所以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公文发展【先秦及秦汉公文】先秦,是我们对汉民族形成初期到大一统封建帝国秦朝建立之前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总称。
其间,历史不仅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灿烂文化。
一切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起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寻到答案,公文亦然。
公文,作为文牍产生初期的唯一形式,是随着公务活动的形成与成熟而产生的,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与国家政权形式的最终确立,公文发展所必需的两大客观条件日趋成熟,在进入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时代时,公文撰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是王权崩溃、礼崩乐坏的时代,万事万物都于巨变中重现生机,“士”阶层的出现就是巨变的时代给予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公文撰制也因此在创作队伍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
“士”人阶层以其丰富的知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全面刷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也使得公文本身折射出全新的时代色彩。
公文是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
公文是在文字产生后出现的。
从公文的载体来看,先秦的文书经历了甲骨文书、钟鼎文书和简牍文书三个发展阶段。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和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选集。
后人将《尚书》的文体概括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典主要是帝王的政绩和言论的记载,因被史官奉为经典而得名;谟与谋想通,是帝王和臣下谋议政事时的谈话记录;训有训诫之意,大多是贤臣用历史上君主成功或失败的教训来引导、训诫帝王的谏言;诰,古时上下有诰,上曰“告”,下曰“诰”。
上以诰下者多指帝王对臣民的谕告,下以告上者多为臣下对帝王陈述政事或劝勉颂扬的书奏;誓即誓师之词,是古代用兵作战时用来激励将士的动员令;命就是以上命下,是帝王对臣下任命、分封或赏赐的文书。
中国封建历史上可称帝国的,秦与汉首列其中,这首先源自于两代王朝强大的政权实力,其中封建政治制度的全面确立则是两代王朝对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大贡献。
由秦朝开始确立的皇权和国家公务制度在两汉得以定型,这位秦汉公文奠定了发展的基调。
一方面,公文撰制形式与体制的日趋规范与严格,使公文撰制与普通的文学创作最终得以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政权背景的支持,公文撰制又与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互动以至交融的态势。
“秦世不文”和秦末战火对这一阶段公文创作的实绩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但汉初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又为公文的原气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文、景前后,公文创作承战国余绪,直接开启了“西汉鸿文”的全盛局面。
其后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俱臻一时之盛,公文与时文齐头并进,成为盛世再现的文字舞台。
但到了东汉,公文撰制反而受到大赋的拖累,在过度的文辞雕饰中逐步表现出与公文实用性本质需求严重背离的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许也是事物发展物极必反规律的现实表现!秦汉在完善公文制度方面有着开创之举:书同文制度(小篆),行文制度(公务事项必须以公文形式书面上报,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报告),校勘制度(文书草拟完毕,必须经校勘准确无误后方可发出),避讳制度(避讳应用于公文制度适于秦朝),用印制度(规定皇帝之印为玺,百官之章为印),传递制度(推行“车同轨”制,大修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
这一时期的公文作家:李斯(秦代的封禅刻石文),刘邦(《入关告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守边劝农疏》),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东方朔(《上书谏远谗言》,刘向(《极谏外戚封事》),董仲舒(《贤良对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公文】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分裂动荡的时期。
这一时期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胁迫汉献帝建都于许,取得“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时起,至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中国时止,历时393年。
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西晋、东晋两晋时期以及南北分裂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与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等20多个王朝分隔统治的时期。
社会的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自汉武帝以来,一直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动摇。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需要,名、法、兵、纵横等家的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一种自由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的公文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反映两国交兵的征伐之文、举才纳士的求贤之文、恢复经济的悯农之文、抒发怀抱的述志之文,成为这一时期公文的主体。
曹操在魏王府创设秘书令一职,下列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负责收发处理奏章、拟制诏令、传发教谕等,取代朝廷的尚书台而成为握有实权的中央秘书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名副其实的秘书官职。
这一时期的公文制度:用纸制度(东晋时,纸张已能大量生产,至桓玄执政,下令以纸代替简牍,公文遂全部用纸书写。
公文用纸分黄和白两种,与皇帝有关的诏、敕、章、奏等皆用黄纸,一般公文则用白纸),签押制度(也叫画敕,依照这一制度,只有经过帝王或长官的签押,文件才能生效),用印制度(简牍文书的用印是封泥,魏晋南北朝以纸质公文取代简牍公文后,用印则改用朱色水印,朱印简便易行,印迹清晰),骑缝、押缝与连署制(公文在采用纸质文书之后,较长的公文则须由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纸书写,两张纸之间会形成一个粘连处,在此处用印称骑缝,在此处署名称押缝或押尾,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文书内容共同负责称为连署),公文程式制(据《宋书礼志》记载,共有七种写作程式)。
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上给皇太子的笺文程式: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死罪死罪!事。
参议以为宜如是事诺。
奉行。
年月日。
曹上。
这一时期的公文作家:曹操(《置屯田令》、《在阳平将还师令》“鸡肋”),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诸葛亮(《与群下教》、《街亭之败紫边疏》)。
隋唐两代共经历了32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当时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隋唐两代,特别是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人民乐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的职官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公文撰制人员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设置合理、分工较明确,为提高公文写作提供了条件;公文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为公文的制作和处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隋唐改变了魏晋六朝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以儒家思想为指归,强调公文的实用性,追求公文的尽善尽美、文质兼美;公文研究也在前代基础上有所进展,搜集、编纂了大量公文集,并对公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隋唐公文,上承秦汉,下启宋元明清,逐步走向成熟,在我国古代公文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职能分工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隋文帝杨坚即帝位后,确定尚书省下辖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
唐代的尚书省也分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后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部为户部。
隋唐公文撰写制度:副本誊录制度。
这一制度自西周时代就已形成。
唐代规定,朝廷制敕拟写完毕,呈皇帝审阅后发下,有专人“抄小字录一本”,保存起来,原文发出。
抬头制度。
古代公文竖写,不标点,不分段,但依据封建社会的道德纲常,如果公文中出现了皇、帝、天等尊贵字样,必须另一行并高出原格书写,这就是所谓抬头。
避讳制度。
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其他话或字词,这种制度大约起源于西周文书行文的避讳制度,始于秦始皇。
唐代文书行文避讳制度不仅给以继承,还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唐太宗叫李世民,也因此改成了“户部”;女皇帝武则天,名曌,为此就把原来皇用文书的“诏”改称“制”。
用纸制度。
最早强调公文用纸必须用黄纸的是东晋。
至唐代,由于造纸业的发展,纸的品种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为公文用纸制度提供了可能。
唐代规定,官府机构应根据公文级别、轻重、缓急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原料、质地和色彩的纸张。
黄纸是皇家的专用纸,称为“黄敬”,官府往来文书和臣民上书只能用白纸。
贴黄制度。
贴黄,也叫押黄,就是拟制敕书有错误需要修改时,在错误处用黄纸覆盖,然后修改,这是唐朝人首创的一项公文纠错制度。
唐代以前,公文多为卷轴式,唐代改为折叠式,这是文书形式在用纸后的重大变革,方便了文书的传递、封装、区分、翻阅和保管。
公文写成折叠后,要装入一定规格的封套中封固,这样的一件公文称“一封”。
隋唐时,有时也把公文放在木匣或纸匣中加以封固,这样的公文称作“函”。
【宋元明清公文】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宋代取得的文化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与唐代共享“盛唐隆宋”之美誉。
实际上,就武力和国力而言,积贫积弱的宋代不但不能与威加四海、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相比,甚至足以与唐代形成一个触目惊心的巨大反差。
但毋庸置疑,宋代文化的发达是颇为人称道的,这就形成了宋代国运羞比历代而文运却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畸形时代。
作为文化成就的一部分,宋代的公文从数量到艺术技巧几乎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公文的高峰。
宋代公文制度一文一事制度。
即一份公文中只陈述一件事情,不同的事由不得混杂在同一篇公文中。
这种做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文书办理的效率。
有典籍记载的一文一事制度起源于宋代。
宋朝规定,所有奏章等上行文必须一文一事,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文,同时,不同的文件应主送不同有司,以便行文归口和由主管部门及时处理。
引黄、贴黄制度。
引黄、贴黄制度始于唐代。
引黄主要是摘由,贴黄主要是纠错。
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导致了大量冗长公文的出现。
皇帝根本无暇阅读全部公文,因此办文人员必须将收进表章等文书的内容要点、呈递日期等,另用黄纸写成简短的内容摘要,贴附来文的封面或文首,同进皇帝御览,是为“引黄”。
这一公文摘由制度,对于区分公文的缓急轻重,合理用力,提高办文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这一制度也是今天公文摘由的来源。
宋代出现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众多家族式公文大家:一是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空前提高,这种政治风气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则是父授子学,子承父业,家庭教育中的读书为学之风日盛,从而为家族式公文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沿袭久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学风有所改变,唐代的那种漫游天下,结交豪俊,干谒达官贵人而谋取政治出路的风气已存在不多。
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弥封、誊录的做法,使考官“莫知举子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爱憎厚薄于其间”,最可靠的入仕之途就是不断读书、参加科举,宋代文人不再像唐代那样随心所欲,其心态更务实、理性,其结果是,家庭异常重视读书;三是整个社会普遍重视公文写作。
宋代科举的开放性,使一大批了解社会、熟悉底层的士子们走入公文写作队伍,提高了整个政治机构的公文撰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