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历史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3
书信的典故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书信的典故,供参考阅读!关于书信的典故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关于书信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作为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书信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进行交流。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也
记录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在古代中国,书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那时
人们用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进行交流。
随着文字的发展,书
写材料逐渐演变为竹简、丝帛等。
在古代中国,书信被视为一种重
要的交流方式,许多文人墨客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书信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古希腊哲
学家和政治家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和观点,例如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之间的书信就留存至今。
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经
常利用书信来传递命令和交流情报。
在中世纪欧洲,书信在基督教传教士和修道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修道院中的僧侣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学术和宗教上的观点,
也通过书信来维系彼此的情感和友谊。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书信的地位逐渐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
然而,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们通过书信来表达深情,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甚至是进行外交交涉。
因此,书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然被人们所珍视和传承。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红色家书是指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在离家参军前写给亲人的书信。
这些家书记录了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和家庭情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重要的文献资料。
红色家书背后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有些革命者在写家书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会牺牲,他们借此机会向家人表达离别之情、嘱咐家人要好好照顾自己。
有些则是在战斗中受伤后写下的,他们用家书向亲人表达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红色家书中最著名的就是毛泽东给妻子杨开慧的家书。
这封家书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的,他在信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句话成为了经典的诗句,表达了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红色家书不仅记录了革命者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它们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文献,对于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中国文学史,是从远古神话讲起;讲西方文学,是从希腊神话讲起。
文学无论怎样发展,都能从中找出受远古神话影响的影子。
这就是靠口耳相传的书信。
涉及到书信起源,大概比这还早。
先人靠结绳记数,比如怕日子过混了,怕忘了,于是远古人想出了法子,过一天就用绳子打一个结,来计算已经过了几天,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
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
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
这是形象的书信。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
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
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
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现在有个成语叫“三缄其口”,谁来猜猜看什么意思?那时可能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现在是说话谨慎,不肯开口或者不敢开口。
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从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
我们刚才说,春秋时期书信的内容不想让人知道就用绳子把竹简捆起来,封泥上盖章,但是后来不写在竹简上了写在素帛或者纸张上了,怎么办呢?我们来看这个典故传说古代有人要给大人送书一封,可能又不想中有尺素让他人知道或另有隐情。
于是有人就想了一个妙法。
把信装在鱼肚子里,送给了他人。
既达到了送礼的目的,达到了沟通信息的目的。
关于诚信的历史故事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太喜欢曹操,觉得他虽然卓有智谋,也能容人,但狡诈无比。
我虽也不喜曹操,但却觉得他在守信方面却值得赞美,堪为天下人的榜样。
书中记载,关羽因刘备兵败不知所踪,为保两位皇嫂,与曹操订约三条后而降。
三条为:“一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爱极关羽的曹操当即允诺。
曹操得到关羽后,真是尽其所有希望将其留下。
但后来关羽闻知刘备下落后,便挂印封金,留下书信辞别曹操。
曹操手下战将欲去追赶,曹操阻拦,说道:“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进而对手下战将张辽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
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
”而后,关羽过五关斩了曹操的六员战将,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应关公,就不可失信而阻止手下人追赶。
曹操深知守信之重要:要夺取天下,赢得天下人之心,不守信焉能服众?那麼何为“守信”?从所举曹操之例来看,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
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他把“信”列为对学生实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大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小车无皔(小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
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
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古代感人的书信
古代有许多感人的书信,以下列举几封:
1.司马迁给任安的信: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给任安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信念。
2.诸葛亮给刘备的信:诸葛亮在给刘备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战略方针,以及对刘备的敬意和忠诚。
3.李白给朋友的信:李白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这些书信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有关信的故事信,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它可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信的故事。
故事一,父亲的一封信。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封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我十岁生日的时候,父亲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封长长的信。
在信中,父亲用亲切的语言表达了对我的祝福和期许,他鼓励我要做一个善良、勇敢、有担当的人。
这封信让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深爱意,也激励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故事二,远方的家书。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书信来传递思念和问候。
有一位远行的游子,每逢佳节或是心情不好时,都会收到家乡寄来的家书。
家书中,满满的都是家人对他的牵挂和关爱,这让他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这些家书就像是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故事三,友情的誓言。
在大学时代,我有一个知心好友。
我们曾经在一次毕业典礼上交换了誓言,约定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联系并相互支持。
多年后,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困难,就收到了他的一封信。
信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这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这封信也让我明白,真正的友情是可以跨越时空和距离的。
故事四,爱情的宣言。
爱情,也常常需要通过信来传递。
有一对相恋多年的情侣,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时间分隔两地。
他们每天都会写情书给对方,用文字传递彼此的思念和爱意。
这些情书就像是一座桥梁,把两颗相爱的心连在了一起。
信,是一种传递情感和力量的方式。
它可以是亲情的延伸,友情的温暖,爱情的宣言,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让我们珍惜每一封信件,因为它们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成为用信念和爱传递温暖的人。
古代的书信例子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书信的例子:
1. 《越人歌》:据《夜读拾得·画中词》一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听到一个越人在拥楫而唱越语歌,即《越人歌》。
这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也是古代书信的先驱。
2. 《与妻书》:这是清朝曾国藩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和对家庭的责任。
这封信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书信史上的经典之作。
3. 《长恨歌》:这是唐朝白居易写给友人元稹的一首长诗。
在这首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对一位名叫杨玉环的女子的深深爱恋和思念。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古代书信的一些例子,这些书信展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丰富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途径。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
1. 周公谢益:相传周公是西周时期的贤臣,他因为有才能和忠诚受到了周王和百姓的深深敬佩。
周公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封信给他的儿子,信中告诉儿子要永远保持诚信和忠诚的品质,并且告诉他如何处理政务和维持社会秩序。
这封信被称为《周公谢益》。
2. 司马光与晁错: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光是宋朝时期的忠臣,晁错是战国时期的忠臣。
据说司马光在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犯下了一些错误,给他的前途带来了困扰。
晁错就写信给司马光,告诉他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挑战,并鼓励他重新奋发,最终司马光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3.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西施是越王的妃子。
根据传说,范蠡靠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赢得了西施的爱情,并且为越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称为范蠡与西施之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爱情典故。
4. 郑国渠: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人工运河。
相传在修筑郑国渠的过程中,有一天工人们发现了一封信,信中写着"不修城郭,只修水渠,
以维国家安宁"。
人们相信这封信是上天派来告诉他们修建水
渠的重要性的,于是他们更加努力修筑郑国渠,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古代典故中都包含了关于信的重要性和信念的力量,对于
后世人们来说,它们是激励人们保持信心,坚持自己追求的事业的积极例子。
书信的历史故事篇一:诚信的历史故事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
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
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
”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
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广泛“六尺巷”的故事,也从一侧面充分地说明了“仇必和而解”的道理。
据清代桐城派学者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人们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一纸书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
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得其名,后世传为美谈。
如今,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依然有一条保存完好,长100米,宽2米的巷道,人称六尺巷。
龙源期刊网 信封的历史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9年第34期人们经常使用信封,可在它出现之前,人们常为保守秘密而大伤脑筋,并曾采用种种办法。
古希腊的奴隶主曾使用奴隶的头颅来传递消息。
他们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光,然后在头皮上写信,待头发长长后,再把这封“信”寄出去。
收信人只要把奴隶的头发剃掉就可以读到“信”的内容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诺夫哥罗德人利用白桦树皮当信纸和信封。
到了公元前十世纪,亚述人用黏土烧成陶器当信封,信纸也是黏土,上面刻着书信,密封在陶器里,收信人要读信,只需打开陶器即可。
后来,中国的火漆传入欧洲,很快被人们用作信封封漆,被当作通信保密的奇宝。
法国人还用漆的颜色来表示信的不同内容,棕漆为赴宴请帖,红漆是官方文件,白漆是婚嫁喜庆,而黑漆则是丧事死讯。
直到十九世纪,欧洲出现了纸质信封。
1820年,英国有个书商,名叫布鲁尔,他发现在海滨度假的女士们非常喜爱写信,但又怕信中的内容被人知道,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批纸质信封。
1844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
之后,纸质信封便风行全球了。
我国的信封,也有着不平凡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
最常见的“书信”是木牍。
由于木牍一般长一尺,所以又称“尺牍”。
人们在木板上写好字,上面再加一板,板上写着收信人的姓名,作为信封。
也有将公文用刀刻在竹片上的,一篇短文常常要用一大捆竹片。
我国用纸做的信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
北宋王谠编撰的《唐语林》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唐代名将郭子仪,他虽然高官厚禄,却很节俭。
每次收到书信,都要把信封背面剪下来继续使用。
现在,信封的种类和图案已有很大发展,除普通信封、首日封,还有航空封、透明窗信封、集装信封、邮政支票封、银行通函专封、广告信封等。
关于重庆的书信故事一、引言重庆,这座山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他们在书信中记录下了他们对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些书信不仅是他们与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他们用文字描绘出的重庆风土人情的生动画面。
本文将通过收集整理这些书信,讲述关于重庆的书信故事。
二、书信故事一:重庆的风景与美食一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重庆的风景真是太美了,这里的山城特色让我惊叹不已。
长江、嘉陵江在市区交汇,形成了美丽的两江四岸景色。
在朝天门码头,我乘坐游船游览了长江和嘉陵江,两岸的建筑和山峦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这位游客还提到了重庆的美食:“重庆的小吃真是太好吃了!我尝试了火锅、小面、酸辣粉等当地特色美食,每一道都让我回味无穷。
尤其是火锅,辣而不燥,麻而不涩,真是人间美味。
”三、书信故事二:重庆的人文历史一位历史学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重庆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我在这里参观了洪崖洞、磁器口等历史古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繁华。
同时,我还了解到重庆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许多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位历史学者还提到了重庆的民俗文化:“在重庆,我还了解到了许多民俗文化,如川剧变脸、川江号子等。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重庆的人文历史。
”四、书信故事三:重庆的生活气息一位生活在重庆的作家在给远方朋友的信中写道:“重庆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热闹的夜市和繁华的商业街。
同时,你还可以感受到这里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在街头巷尾,人们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喝茶、打牌,这种生活气息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位作家还提到了重庆的交通:“重庆的交通非常便利,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出租车,都能让你轻松到达目的地。
而且这里的交通工具也非常有特色,比如长江索道和轻轨穿楼而过,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关于信的历史故事
那我给你讲个关于信的超有趣历史故事。
咱先说说“鸿雁传书”的故事。
西汉的时候啊,有个叫苏武的人,他被匈奴给扣押了。
匈奴人那叫一个坏啊,想让苏武投降,可苏武是个硬骨头,坚决不从。
这一扣啊,就是十九年。
汉朝这边呢,一直想知道苏武的情况,但是匈奴那边就含糊其辞。
有一天啊,汉朝的皇帝出去打猎,射到了一只大雁。
这大雁的腿上啊,绑着一封信。
打开一看,竟然是苏武写的。
原来苏武想办法把自己的情况写在信上,绑在大雁的腿上,想让大雁把消息带回汉朝。
你说这苏武多聪明,利用大雁南归的习性来传递信息。
就因为这个事儿,“鸿雁传书”就成了传递书信的一个浪漫说法啦。
还有个故事呢,是“烽火戏诸侯”。
这虽然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书信传递,但也和传递消息有关。
周朝的时候有个周幽王,他有个超级漂亮的妃子叫褒姒。
这褒姒啊,有个毛病,就是不爱笑。
周幽王为了逗她笑,想了个馊主意。
他让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这烽火可是古代传递外敌入侵消息的重要信号啊。
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打过来了,纷纷带着兵马来救驾。
结果到了才发现根本没敌人,褒姒看到诸侯们慌乱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
周幽王一看这招儿好使,就又玩了几次。
后来真的有敌人来的时候,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在开玩笑,就没人来救他了。
这故事也说明啊,在古代,传递消息是非常严肃的事儿,可不能乱开玩笑。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古代的书信传递是怎样的呢?它可不像我们现在有手机,可以上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一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
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
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
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
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二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
”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三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红色故事演讲稿——鸡毛信的故事_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想为大家讲述一则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鸡毛信的故事。
1942年春天,为了掩护红军后撤,部队中的保卫人员不惜拿出自己的羽绒被裹板车后面当做假体,骗过了日军,使得红军后撤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被骗的日军恼羞成怒,拼命搜索后面的车辆中,发现了一封鸡毛信。
鸡毛信,意为使用鸡毛笔或鸡毛纸书写的诉求信件,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抗战文化现象。
这样的信件,军队与家乡之间不少于数万封。
但这封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鸡毛信却是个例外。
信上写着:“我叫张云凯,是你们抓去的战士。
出发前跟女儿被敌人缴了枪,只好用来刨地瓜。
想家了!”这封鸡毛信写的,不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渴望与思念,其间的泪和血,让人触目惊心。
这封简单的信件,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抗战时期军民鱼水相通、浑然一体的深厚情感。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张云凯写下了自己渴望家庭之情,将坚强的军人形象渲染成了一个最普通的丈夫和父亲。
这很好地呼应了我们党从来不忘“肩挑家国情,志在四方”的初心。
千百位为抗战付出生命的英烈,他们最后的鸡毛信向我们传递的永远是一种关爱和家国之爱,即使是在死亡面前,他们仍牢牢记住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誓言。
因此,在这份书信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抗战时期的苦难和坚韧,也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历史有所了解、对英雄有所敬仰、对美好有所追求。
我们更要继续赓续红色精神,传承和发扬,永为不息,才能更好地胜利应对时代赋予的巨大任务。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名言:“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是不朽的。
英雄们名字永放光芒,光彩熠熠。
”让这封鸡毛信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仰和信念。
我们将永远缅怀先烈,矢志不渝前进,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谢谢大家!。
历史上著名的书信篇一: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
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1.关龙逢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
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
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
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
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
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
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
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
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
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他应该是这类人的鼻祖吧。
2.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
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书信的历史故事篇一:诚信的历史故事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
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
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
”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
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
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一饭千金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退避三舍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
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
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
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
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诚信之约》我们祝愿诚信的种子播撒荒芜的心田我们期盼诚信的利剑斩断欺瞒的锁链我们牢记我们神往我们呼唤我们呼唤我们承诺我们承诺古往今来茫茫人间彼此诚实与人和睦对家庭尽心对朋友忠诚那些诚信的教导那些诚信的榜样一清如水言行相称对社会负责对世人关爱篇二:诚信历史故事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是对信守诺言的人的最高评价。
篇三: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教学资源——趣味语文课堂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原创设计/ 姜石恩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传统正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
2.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人(东方朔、王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与相关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苏武牧羊、琴挑文君、文君当垆与相如涤器)。
3.通过了解书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精彩历史故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纸质文档的形成。
3.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传统正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
2.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人(东方朔、王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与相关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苏武牧羊、琴挑文君、文君当垆与相如涤器)。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书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精彩历史故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设计,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课前调研“我周围的同学曾经写过信吗”。
3.教具:小黑板(用于展示古代文化名人的书信原文)。
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写过信吗?你收到过信吗?(请同学举手,教师分别做两项统计)同学们在学校想爸妈和老同学的时候,通过什么方法与之交流呢?导入语: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信息时代,电话、短信、“伊妹儿”(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在过去的2010年和2011年,“微博”是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这也催生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之间——尤其是情侣们最时尚的举动:赠送围脖。
千万别以为那是宠物狗身上的饰物,不,那是最潮流的礼物,因为它与“微博”谐音。
)??各种通讯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然而,当这些通讯方式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传递祝福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祝福大打折扣而变得廉价。
因为无论是短信还是QQ,尽是千篇一律的宋体字,而不是我们的个性亲笔字体;短信的内容转发泛滥,不像书信书信饱含亲人或友人的真挚深情;QQ软件弹指间即可送达问候,却也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一份甜蜜的期待;QQ视频聊天让“千里眼”的传说成为了现实,相隔天涯的情人近在咫尺,却也使他们的心灵各自丢失了一份距离产生的美丽。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生活中仍然不能缺少书信这一通讯方式,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实,书信不仅仅是一种通讯方式和工具,同事,它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先来了解它的历史。
古代怎样传递书信或信息教师提问:书信在世界上拥有悠久的历史。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传递书信或者信息的吗?(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点拨:一、鸿雁传书事例:西汉爱国大臣、外交家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长达二十余年,宁死不降,冬季与羊为伴御寒,汉人皆以为离世。
武帝在上林苑猎鹰,见鹰腿上有一绸条,上面就是苏武写的字。
汉使于是与匈奴王交涉:”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
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
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从异域带回了冶铸精钢的技术以及匈奴的汗血宝马,为李广、霍去病大败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飞鸽传书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
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
在战争中,通信联络至关紧要。
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
瑞士军队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
这些信鸽不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
信鸽甚至有可能成为特种通信兵。
三、信猴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四、其它方式为了传递信息,古时候的人们还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等等。
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吹牛信”——东方朔的求职信」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招贤纳士,广罗天下英才。
四方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自荐,以求谋取一官半职。
然而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唯东方朔脱颖而出。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刘彻读完东方朔的求职信后,赞叹不已,大称奇才,并立即封其为常侍郎。
在做常侍郎以前,东方朔乃一介平民布衣,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那么他是如何创造这个神话,而名垂青史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封让东方朔从草根一跃为显贵的求职信(括号内容为教学设计者所作注):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