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学概论:钻石矿床成因及产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1
钻石原料知识点总结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它拥有绝佳的抛光和闪光效果,因而成为了高端珠宝的首选原料。
除了在珠宝行业中使用外,钻石还可以用于工业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全面介绍钻石的原料知识点,包括其形成过程、产地、质量评估、开采和加工等方面。
1. 形成过程钻石的形成与地球上的地质活动有关。
一般来说,钻石是在地下深处通过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具体地,钻石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步骤:(1)碳源:地球内部的碳原料可以来源于地壳中的有机物和火成岩中的碳酸盐。
(2)高温高压:碳源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被转化为钻石。
(3)冷却运移:部分钻石随着岩浆的上升而被带到地表,形成矿床。
2. 产地钻石的主要产地包括非洲、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和南美洲等地区。
其中,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产地,尤其是南非、博茨瓦纳和安哥拉等地。
澳大利亚的阿尔吉尔钻矿也以高质量的钻石而闻名。
同时,俄罗斯以西伯利亚地区的雅库特尼亚尔甘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也有重要的钻石矿藏。
3. 质量评估评价钻石的质量通常采用“4C”标准,即: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切工(Cut)和克拉重量(Carat Weight)。
(1)颜色:钻石的颜色分级范围从D(无色)到Z(淡黄)不等,D级颜色的钻石是最高品质的,因为它们允许最大量的光线透过并产生最大的闪光效果。
(2)净度:钻石的净度指的是内含的杂质和瑕疵的程度。
净度分级从“无瑕疵”到“有明显瑕疵”依次是FL,IF,VVS1,VVS2,VS1,VS2,SI1,SI2,I1,I2和I3。
(3)切工:切工决定了钻石在光线作用下的折射和闪光效果。
好的切工可以使钻石产生更多的闪光和火彩。
(4)克拉重量:克拉是钻石的重量单位,1克拉等于0.2克。
大克拉的钻石相对较为稀有,因而价格也更高。
4. 开采钻石的开采通常有露天矿和地下矿两种方式。
露天矿的开采方式主要是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和爆破技术,将矿石从地表挖掘出来,并通过破碎和筛分等工艺进行初步处理。
学及电广显微镜下被辨认山来。
正是凭借钻石内部的这些内含物或不完善的内部结构,人们才得以厂解钻石形成时和形成后的地质条件以及钻石的形成年代。
内含物基本上与钻石同时结晶,但是由于受钻石的“包裹”而不会遭受钻石形成后地质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它们完整地记录着钻石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另—方面,由于这些内含物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Rb、Sr、Sm,Nd、U、Pb等),因此,通过放射性年龄测定的方怯可以测出这些内含物的年龄,钻石的形成年龄就是通过这种间接方法求得的。
实测结果表明,大部分钻石形成的年龄集中分布在两个时期,距今30—33亿年前和距今]o—17亿年前。
根据内含物组成的不同,可将钻石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橄榄岩型(P型,P来白于英文橄榄岩Peridotite的首写字母,又称方辉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E型,E来自于英文榴辉岩Eclogite的首写字母)。
P型钻石的内含物包括橄榄石、辉石、钛铁矿、富含铬、镁元索的石榴子石;E型钻行的主要内含物是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
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P型钻石的形成年龄要比E型大。
前者一般在距今30—33亿年之间形成,后者则形成于距今大约10—17亿年前。
知道了钻石内含物的矿物成分,人们可以在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来模拟这些矿物的结晶过程及条件,结果表明钻石大约在1000—1300℃、40—60kbar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40—60kbar的压力大致相当于地下150-200km的部位,亦即上地幔。
但是根据正常的地壳上地幔温度/深度曲线,这一部位的温度应为1500℃左右。
这表明天然钻石形成于一个相对较冷的高压上地幔环境中。
即使是在地下150—200km深处形成的钻石,要成为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钻石,它还必须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如果岩浆循环将钻石带至更深的部位,钻石将变成自由的碳原子;如果当钻石与火山岩浆一起上升时缓慢冷却,钻石将变成石墨;如般钻石在地下深处的高温环境下遭遇氧气,它将挥为二氧化碳。
宝石学概论:钻石矿床成因及产地矿床成因构成钻石的矿物金刚石如何形成?至今仍存在争议(廖宗廷,1995)。
至今为止,提出的相关假说有:地幔捕获晶成因说、幔源岩浆结晶说、陨石冲击成因说、油储爆破成因说和变质成因说等。
地球科学结合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上述形成金刚石假说均可能是正确的,但达到宝石级的金刚石-钻石只产于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两种类型原生矿以及它们的次生砂岩之中。
根据对所含包裹体的研究,钻石的形成温度为900-1300℃,压力为45-60×108Pa,相当于地球深处130-180km的深度。
根据包裹体测年分析,•钻石的形成年代通常比携带它至地表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的年代要早得多,如南非金伯利钻石矿,金伯利岩形成于距今90-100Ma,而该矿床中的钻石却形成于3300 Ma前。
世界各地的钻石矿均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钻石是在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幔深处,在后期火山活动中,被金伯利岩浆或钾镁煌斑岩岩浆捕获,被带至地表,并赋存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钻石原生矿。
原生矿经过风化剥蚀作用,钻石被带至河流或滨海环境沉积下来,则形成钻石的次生砂矿。
到1871年为止,全球所有的钻石均发现于次生砂矿,至今次生砂矿仍是世界钻石的主要来源。
第一个钻石原生矿于1870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城,以后相继在博茨瓦纳、扎伊尔、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发现金伯利岩型或钾镁煌斑岩型原生钻石矿床。
产地到18世纪为止,除了少数钻石开采自婆罗洲外,大部分钻石开采自印度,包括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钻。
南美大陆的巴西于1725年发现钻石,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巴西的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这一格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被南非钻石的大量发现所打破(周祖翼等,2001)。
1866年,在南非Orange附近,人们发现了第一颗“尤利卡”钻石,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涌到此处淘沙寻找钻石。
逆河而上,历经4年之久,人们终于在金伯利城旁的Dutoitspan岩筒中发现产钻石的母岩 - 一种蓝绿色的火山喷发岩,并命名其为金伯利岩。
钻石矿床摘要:本文针对金刚石阐述了包括钻石矿床成因、产地、基本特征、鉴别等。
描述了全球主要的一些钻石矿区和案例。
对各地所产钻石的特征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钻石矿床原生矿次生矿金伯利岩型钻石矿床钾镁煌斑岩型钻石矿床成矿期岩筒钻石是一种矿物,早在公元前1000年,人们就发现并知道金刚石很硬,"金刚石"的英文名diamond,源于阿拉伯字“almas”(“最坚硬的”)。
长期以来,金刚石无论是在科学家还是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
精美华丽的钻石不仅是富贵的象征,更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钻石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它的实际价格。
自从2000多年前印度发现金刚石矿床以来,相继在27个国家发现金刚石矿床。
金刚石主要产自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苏联。
但钻石主要的产区是南非。
据美国矿业局1979年估计,潜在金刚石 6.8亿克拉。
世界上金刚石产出总量1.5亿克拉,其中南非占40%在了解矿区分布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钻石矿床的成因。
具有经济价值的钻石矿床有两大成因类型: 钻石原生矿和钻石砂矿。
前者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分布, 但所产的钻石极其有限, 约占钻石总产量的1/ 4; 后者提供3/ 4 的钻石产量, 并有大量的宝石级钻石产出。
事实上, 钻石不仅在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发现, 还在陨石( 1880 年)、碱性玄武岩(1979 年)、蛇绿岩( 1978~1979 年) 和安山岩中出现。
这些发现进一步拓展了钻石成因类型的研究途径。
一、钻石原生矿1905 年以前, 几乎所有的钻石都来自砂矿。
后来在南非及前苏联等国相继发现5000多个金伯利岩岩体, 其中含钻石岩筒近1 000 个, 具经济意义的只有5%~10%。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钻石原生矿只有一个类型, 即金伯利岩型, 但是1979 年在西澳大利亚发现钾镁煌斑岩中也含有钻石, 到目前为止, 已开采的钾镁煌斑岩型钻石矿仅10~15 个。
现根据赋矿岩石特征, 将钻石原生矿大致分为两种: 金伯利岩型和钾镁煌斑岩型。
矿床成因构成钻石的矿物金刚石如何形成?至今仍存在争议(廖宗廷,1995)。
至今为止,提出的相关假说有:地幔捕获晶成因说、幔源岩浆结晶说、陨石冲击成因说、油储爆破成因说和变质成因说等。
地球科学结合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上述形成金刚石假说均可能是正确的,但达到宝石级的金刚石-钻石只产于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两种类型原生矿以及它们的次生砂岩之中。
根据对所含包裹体的研究,钻石的形成温度为900-1300℃,压力为45-60×108Pa,相当于地球深处130-180km的深度。
根据包裹体测年分析,•钻石的形成年代通常比携带它至地表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的年代要早得多,如南非金伯利钻石矿,金伯利岩形成于距今90-100Ma,而该矿床中的钻石却形成于3300 Ma前。
世界各地的钻石矿均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钻石是在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幔深处,在后期火山活动中,被金伯利岩浆或钾镁煌斑岩岩浆捕获,被带至地表,并赋存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钻石原生矿。
原生矿经过风化剥蚀作用,钻石被带至河流或滨海环境沉积下来,则形成钻石的次生砂矿。
到1871年为止,全球所有的钻石均发现于次生砂矿,至今次生砂矿仍是世界钻石的主要来源。
第一个钻石原生矿于1870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城,以后相继在博茨瓦纳、扎伊尔、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发现金伯利岩型或钾镁煌斑岩型原生钻石矿床。
产地到18世纪为止,除了少数钻石开采自婆罗洲外,大部分钻石开采自印度,包括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钻。
南美大陆的巴西于1725年发现钻石,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巴西的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这一格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被南非钻石的大量发现所打破(周祖翼等,2001)。
1866年,在南非Orange附近,人们发现了第一颗“尤利卡”钻石,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涌到此处淘沙寻找钻石。
逆河而上,历经4年之久,人们终于在金伯利城旁的Dutoitspan岩筒中发现产钻石的母岩 - 一种蓝绿色的火山喷发岩,并命名其为金伯利岩。
钻石的来源及产地有哪些1、出产钻石的国家世界各地均有钻石产出,已有三十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年产量一亿克拉左右。
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
这五个国家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钻石产量的90%左右。
其它产钻石的国家有刚果(金)、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安哥拉、中非、加纳、几内亚、象牙海岸、利比利亚、纳米比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加拿大等。
中国的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产量在20万克拉,钻石主要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其中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2、出产最好钻石的国家对于钻石的毛坯和宝石级钻石所占比例来说,最好的钻石来自于纳米比亚冲积矿床中开采出来的钻石。
这些钻石经历的自然风化搬运到海边,路程长达1000英里。
经过这段旅程钻石中脆弱部分都分离。
在特定沉积环境中钻石按不同粒级不同形状一定规律分布于岩层中。
该矿区宝石级钻石英钟最高达到97%。
对切磨好的钻石戒面,很难分辩出产自哪个国家和矿区。
任何矿区产出的钻石都有好、中、差。
拿矿区中最好的钻石与纳米比亚产出最差的钻石比,纳米比亚冲积矿床的钻石也不一定就好。
3、钻石产地的变迁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3000年前,印度是钻石的唯一产地。
自2500年前至18世纪初印度克里希纳河、彭纳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产出钻石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著名钻石如光明之山(kohi-noor)、奥尔洛夫(orloff)和大莫卧儿(great mogul)都来自印度,但目前印度的钻石产量很小。
至1725年巴西钻石的发现及开采,使巴西取代印度,成为当时全球钻石的最重要产地。
1867年以后,南非发现了冲积砂矿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使得南非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其产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由此开创了钻石业的新纪元。
1905年,在南非阿扎氏亚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普列米尔岩筒,并在此发现最大的钻石(库利南钻石)。
宝石矿产概念及资源分布矿产自然界产出的。
有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的矿产资源特点1不可再生性2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3概念的可变性4赋存状态的复杂多边性5具有多组分共生的特点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作用等途径形成岩石/矿石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矿物集合体。
夹石矿体内达不到工业要求二不被利用的部门脉石一般讲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共生部分矿石/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质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伴生部分矿石/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部分相伴,但是不具有独立的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少常影响着矿石的质量。
矿产资源分布1宝石而言钻石80%其他宝石20%2大型优质宝石组要分布在斯里兰卡缅甸俄罗斯等,占世界宝石资源分布总量的95%上。
3亚洲a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一致b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越南非洲a处于南非-东非大裂谷地区b津巴布韦南非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埃及博茨瓦纳赞比亚美洲a美洲西部科迪勒拉构造带-安第斯山脉一带b巴西哥伦比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a俄罗斯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一带b波罗地海湾宝石矿产总论成矿作用A内生成矿作用有地球内部热能导致成矿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1岩浆成矿作用2伟晶成矿作用3热液成矿作用4气成热液成矿作用B外生成矿作用发生于地球表面,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下导致的矿床。
1风化淋滤成矿作用2砂矿3沉积岩中宝石矿床成矿作用C变质成矿作用地球内力影响使固态的岩石或者矿石不经过熔融阶段而直接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改变的各种作用。
钻石矿床原生矿A岩浆岩型原生矿岩浆通过深断裂迅速带到地表1金伯利岩:分布于地台区,与深断裂有关。
主要来源于金伯利岩管南非、俄罗斯、博茨瓦纳等2钾镁煌斑岩:分布在地壳活动带中澳大利亚B变质型:变质带榴辉岩砂矿原生的岩石经风化、破碎,再经水流搬运沉积于凹地、河床或海滨的金刚石。
钻石的地质钻石的形成陨星中的钻石不同的矿床类型原生矿次生矿钻石矿床分布钻石的形成使碳元素结晶成为钻石需要很大的能量,要在几万个大气压及1 000多摄氏温度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
另外,时间也是决定性的因素:钻石晶体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一个碳原子间《扩展式》的堆积过程。
一个真正的火山分娩:在被流淌的水引向河床之前《下图标记1》,钻石应先从地球内部出来。
火山岩以至少2马赫的惊人速度喷发《标记2》,形成一个倒锥形的《岩管》《标记3》,它包含着从地球内部(15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也就是钻石形成的上地幔《标记4》)带出来的钻石。
《岩管》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遭到侵蚀,在图例中,形成于几亿年以前的这个岩管曾经拥有2.4公里的深度,目前就只剩下不超过一千米了。
我们称这些岩管为金伯利岩管,因为发现它们首先是在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附近。
观看钻石矿床形成的录像:点击这里。
此视频需要安装Real Player 。
如果您还没有,可以免费下载:Real Player 。
陨星中的钻石人们在亚利桑那和南极发现了一些陨石,其中含有极微小的钻石晶体。
2004年,哈佛-史密森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宣布了碳结晶星BPM 37093的发现,这是银河系中被人们所认识的最大钻石,位于半人马座。
这颗钻石大约重1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克拉,1的后面跟随34个零。
有关更多信息您可以点击下面的这个链接10Billion-Trillion-Trillion-Carat Diamond Found in Space(英语文章)。
不同的矿床类型原生矿次生矿原生矿形成于含有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岩管和岩脉。
钻石以喷发岩作为载体,在火山爆发时借助狭小的倒锥形突破口(管长可至地下2公里以上)以极高的速度到达地表。
次生矿在岁月的流逝中形成,大气因素对火山管的侵蚀使得金伯利岩日显脆弱。
珠宝知识205:珠宝考研考证篇(二十二):宝石矿床成因简介在我们所接触到绝大多数宝石,都是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只有少部分宝石是通过其他过程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珍珠、象牙等有机宝石,他们是生物成因,而非地质成因。
但是地质作用却是非常复杂的,由于篇幅有限,并且在《系统宝石学》中的篇幅也相对较少,因此今天也仅仅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宝石矿床的成因。
矿床的形成是需要一定能量的,那么根据成矿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还是地球外部,首先将成矿作用分成了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如果通过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在后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我们将其称之为变质成矿作用。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的成矿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该成矿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下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最典型的矿床就是与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矿床了。
在宝石中,通过岩浆作用形成的矿床主要包括钻石(金伯利岩)、红蓝宝石(玄武岩)、海蓝宝石(伟晶岩)、海蓝宝石(伟晶岩)、黑曜石(火山喷发)等等。
下图为金伯利岩产出的钻石,其中绿色箭头所指的钻石产自我国的辽宁,红色箭头所指的钻石产自山东蒙阴。
金伯利岩中不仅仅会产出有宝石及的钻石,还会有橄榄石、石榴石、铬透辉石等宝石矿物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矿床的综合利用,不过这些宝石的价值往往不及钻石的价值。
下图为产自玄武岩中的蓝宝石,在我国的东部,自北向南分别为黑龙江的穆棱、山东的蓬莱、海南的蓬莱和福建的明溪都有玄武岩成因的蓝宝石矿床,除了蓝宝石以外,该矿床中还会有红宝石、石榴石、普通辉石、锆石等宝石矿物产出。
玄武岩中的钻石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颜色偏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蓝宝石中的铁含量相对较高,通常需要通过热处理才能走入市场。
下图为山东蓝宝石,颜色相对较深。
下图为产自伟晶岩中的海蓝宝石,我国最典型的矿床就是新疆可可托海地区所产的海蓝宝石了。
伟晶岩——顾名思义,就是形成该类岩石的矿物晶体都非常的巨大,在矿床学中,一般将矿物颗粒大于3厘米称之为伟晶,但是宝石矿物的尺寸往往明显大于该数值。
宝石学概论:钻石矿床成因及产地
矿床成因
构成钻石的矿物金刚石如何形成?至今仍存在争议(廖宗廷,1995)。
至今为止,提出的相关假说有:地幔捕获晶成因说、幔源岩浆结晶说、陨石冲击成因说、油储爆破成因说和变质成因说等。
地球科学结合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上述形成金刚石假说均可能是正确的,但达到宝石级的金刚石-钻石只产于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两种类型原生矿以及它们的次生砂岩之中。
根据对所含包裹体的研究,钻石的形成温度为900-1300℃,压力为45-60×108Pa,相当于地球深处130-180km的深度。
根据包裹体测年分析,•钻石的形成年代通常比携带它至地表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的年代要早得多,如南非金伯利钻石矿,金伯利岩形成于距今90-100Ma,而该矿床中的钻石却形成于3300 Ma前。
世界各地的钻石矿均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钻石是在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幔深处,在后期火山活动中,被金伯利岩浆或钾镁煌斑岩岩浆捕获,被带至地表,并赋存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钻石原生矿。
原生矿经过风化剥蚀作用,钻石被带至河流或滨海环境沉积下来,则形成钻石的次生砂矿。
到1871年为止,全球所有的钻石均发现于次生砂矿,至今次生砂矿仍是世界钻石的主要来源。
第一个钻石原生矿于1870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城,以后相继在博茨瓦纳、扎伊尔、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发现金伯利岩型或钾镁煌斑岩型原生钻石矿床。
产地
到18世纪为止,除了少数钻石开采自婆罗洲外,大部分钻石开采自印度,包括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钻。
南美大陆的巴西于1725年发现钻石,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巴西的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这一格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被南非钻石的大量发现所打破(周祖翼等,2001)。
1866年,在南非Orange附近,人们发现了第一颗“尤利卡”钻石,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涌到此处淘沙寻找钻石。
逆河而上,历经4年之久,人们终于在金伯利城旁的Dutoitspan岩筒中发现产钻石的母岩 - 一种蓝绿色的火山喷发岩,并命名其为金伯利岩。
今天,人们在南部非洲找到了成千上万个金伯利岩筒,但大多数并不含钻石,或虽有钻石产出,但由于品位太低而无开采的工业价值。
著名的南非钻石矿有金伯利矿和普列米尔矿等。
其它如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西伯利亚雅库特、坦桑尼亚的姆瓦杜伊和我国辽宁的瓦房店等,都是十分典型的金伯利岩型钻石矿床产地。
1979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含金刚石的钾镁斑岩,又称超钾金云火山岩,这是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
这种类型是后期的岩浆岩侵入到早期的火山岩中,使侵入岩与火山岩紧密共生。
钾镁煌斑岩属铁质、偏碱性至强碱性基性-超基性岩。
澳大利亚的煌斑岩岩管不仅为寻找新的金刚石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是红钻的重要产地。
为了避免坠石的危险,今天金伯利岩筒钻石的开采已从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
钻石的回收则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分选工艺和设备,如回旋破碎机、碾磨机、重介质分选法、旋转淘洗盘、油脂回收、磁选、X-射线分选机等。
各金伯利岩筒的钻石品位变化不等,一般每2吨含钻石金伯利岩产出1克拉钻石,在某些岩筒,每吨矿石提取0.2克拉钻石即具开采价值。
金刚石砂矿是世界上金刚石的主要来源。
世界各国砂矿中金刚石储量约占世界金刚石总储量的40%,但约占总产量的60%。
金刚石砂矿包括滨海砂岩、河流冲积砂矿和残坡积砂矿,分布在寒武纪、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各个地质历史时期。
著名的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含金刚石砾岩、南非普列米尔和博茨瓦纳的奥拉帕岩筒上的残积砂矿,都是金刚石砂矿的重要产地。
我国湖南沅江流域两侧也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砂矿分布。
金刚石砂矿的开采除了采用传统的淘沙方法外,主要的方法和工具有船上回收(挖泥船)、吸扬式挖泥船、河流改道、海上开采等。
目前在世界上进行商业性生产钻石的国家有20多个,但产量居前五位的钻石生产国依次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
其它生产钻石的国家有安哥拉、巴西、中国、象牙海岸、加纳、几内亚、圭亚纳、印尼、利比亚、莱索托、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委内瑞拉、中非共和国、塞拉里昂、印度、美国等。
中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和山东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
1971年辽宁瓦房店找到钻石原生矿床。
目前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瓦房店和鲁中蒙阴地区。
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