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先心病表格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心脏病分类病生房间隔缺损原发孔型左向右分流,继发孔型心肌随年龄增静脉窦型大改变导致分冠状静脉窦型流增加。
室间隔缺损小型 <5mm 、左向右分流少<0.5cm2/m2中型 5— 15mm 左向右分流较0.5— 1.0 多、肺动脉高压大型 >15mm 左向右、艾森>1.0 曼格综合征、分流大动脉导管未闭管型、漏斗型、主动脉向肺动窗型脉分流法洛四联症左向右、双向、右向左、青紫、缺氧骨髓代偿增生、脑血栓解剖症状右心房肥大、肺循环充血右心室肥大、体循环缺血左心房大致正(体型瘦常、左心室发长、乏力头育相对较差晕、多汗气促、发育迟缓)左心室大,右无心室不明显左右心室增肺循环充血大、左室为主体循环缺血左右心室增肺循环充血大、右室为主体循环缺血左心室肥大、肺循环充血肺动脉高压显体循环缺血著者右心室肥大右心室流出道青紫、蹲踞梗阻、室间隔症状、杵状缺损、主动脉指、阵发性骑跨、右心室缺氧发作肥厚体征 X 线 并发症 治疗 胸骨左缘 2 肋 梨形心、右心房、 呼 吸 道 感 <3mm3 月内自收缩期杂音 右心室扩大 、 肺充 染、心衰 然 闭心界扩大、 可有 血(肺动脉段突出、 肺动脉高压 合。
>8mm 、有震颤、 P2 亢进 肺门舞蹈)左心房 并发症手术治与固定分裂 可轻微扩大、左心 疗(双面蘑菇室缩小,主动脉影 伞) 缩小。
无 支气管炎 有自然闭合可充血性心力 能,中小型随胸骨左缘 3、 4 靴型心、左右心室 衰竭 访到学龄期、肋收缩期杂音、 增大、左室为主、 肺水肿 症状明显有并心界扩大、 震颤 肺充血、主动脉影 感染性心内 发症用手术治可有 缩小 膜炎 疗(双面蘑菇上述 +艾森曼格 同上(肺动脉分支 伞)综合症有青紫 增粗,外周血流少,心影略大正常) 胸 骨 左缘 上 方 左心室增大,右心 感染性动脉 弹簧圈、蘑菇连 续 性机 器样 室可大、肺充血、 炎、充血性 伞杂音、差异性发 主动脉影缩小 心力衰竭、绀、周围 心内膜炎胸骨左缘 2、3、 靴型心、肺缺血(肺 脑血栓、脑 缺 氧 时 胸膝4 肋 收缩 期 杂 动脉段凹陷、肺纹 脓肿、感染 位、吸氧、去音,为肺动脉狭理减少)右位主动 性心内膜炎 甲肾上腺素、窄、无震颤、 P2 脉弓 吗啡、普萘洛减弱、杵状指 尔、手术。
目录一、小儿肺炎二、小儿腹泻三、支气管哮喘四、急性肾小球肾炎五、肾病综合征六、血尿七、病毒性心肌炎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十一、小儿急救1、心肺复苏2、感染性休克3、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综合征4、哮喘持续状态 5、呼吸衰竭6、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急性肾功能衰竭8、热性惊厥9、癫痫持续状态十二、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损伤十三、新生儿颅内出血十四、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十五、新生儿溶血病十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新生儿破伤风十七、小儿出血性疾病十八、各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1、房间隔缺损2、室间隔缺损3、动脉导管未闭4、法洛四联症十九、川崎病的诊治二十、小儿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二十一、过敏性紫癜二十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二十三、急性感染性喉炎二十三、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概述】小儿肺炎系有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所至的肺部炎症。
【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2、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或仅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叩诊多正常。
3、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2)CRP:细菌感染时CRP浓度上升。
(3)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分离鉴定。
如咽拭子、胸腔积液、痰、肺泡灌洗液等。
(4)血气分析:适用于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
(5)血清学检查:可做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等。
4、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
【肺炎的分类诊断】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指无免疫抑制儿童在医院外或住院48h内发生的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支原体为主。
2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指住院48h后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学除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葡菌、肺炎支原体外,尚有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厌氧菌、嗜肺军团菌、真菌、疱疹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第四节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一、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该病的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1500,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5%一10%。
是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育不良所致。
女性较多见,男女性别比例为1:2。
[病理解剖]根据胚胎发生,房间隔缺损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1.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也称为I孔型房间隔缺损,约占15%,缺损位于心内膜垫与房间隔交接处。
常合并二尖瓣前瓣裂或三尖瓣隔瓣裂,此时称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约占75%。
缺损位于房间隔中心卵圆窝部位,亦称为中央型。
3.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约5%,分上腔型和下腔型。
上腔静脉窦型房缺占4%,缺损位于上腔静脉人口处,右上肺静脉常经此缺损异位引流人右心房。
下腔静脉型房缺发生率少于1%,缺损位于下腔静脉人口处,常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人右心房;此种情况常见于弯刀综合征(scimitarsyndrome)。
4.冠状静脉窦型房缺约2%,缺损位于冠状静脉窦上端与左心房间,造成左心房血流经冠状静脉窦缺口分流人右心房。
此型缺损又称为冠状静脉窦型缺损、无顶冠状窦(unroofed coronarysinus)。
可单独存在,但常合并其它畸形。
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完全性冠状窦隔缺损,又称无顶冠状窦,常合并左侧上腔静脉残存,左、右侧房室瓣狭窄或闭锁、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无脾综合征、多脾综合征等。
部分性冠状窦隔缺损,可单发或多发。
[病理生理]出生后左房压高于右房,如存在房缺则出现左向右分流,分流量与缺损大小、两侧心房压力差及心室的顺应性有关。
生后初期左、右心室壁厚度相似,顺应性也相近故分流量不多。
随年龄增长,肺血管阻力及右室压力下降,右心室壁较左心室壁薄,右心室充盈阻力也较左心室低,故分流量增加。
由于右心血流量增加,舒张期负荷加重,故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图13—4)。
肺循环血量增加,压力增高,晚期可导致肺小动脉肌层及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到成年后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左向右分流减少,甚至出现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紫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