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6
社会福利学3社会福利学是关注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和福利措施来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人民的福祉。
本文将探讨社会福利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
1.社会福利: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享有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包括金钱、教育、医疗、住房等。
2.社会福利制度:是管理和提供社会福利的制度和机构,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
3.社会公正:指社会福利在分配和享有上的公平性,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福利。
4.社会福利政策:是为改善社会福利状况而实施的政府政策和措施,包括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劳动法规等。
1.福利国家理论:主张政府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通过提供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人民的福祉。
2.自由经济理论: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能够最有效地提供社会福利,政府应尽量少干预。
3.社会投资理论:主张提供充足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可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1.贫困和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学研究如何解决贫困问题,通过福利措施减少贫困人口,提高社会公正性。
2.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研究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平衡两者,实现可持续发展。
3.社会福利改革:通过分析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端和需要,提出改革建议,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
社会福利学是一个研究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学科,通过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提高。
在实践中,需要综合不同的理论和策略,制定出适合社会福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社会福利学是一个研究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学科,通过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提高。
在实践中,需要综合不同的理论和策略,制定出适合社会福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福利: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 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2.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 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干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 4.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福利国家. 剩余型社会福利 是指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败后的补救角色。
制度型社会福利 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为现代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 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一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制度的活动时 就很自然地享受该制度与体系的福利功能与服务。
福利国家:国家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在某些领域 主要是分配领域中 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 矫正市场机制在对无劳动能力者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 从而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帮助。
5.发展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在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 到底是相信市场、还是依靠政府.6.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 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 专业化的社会福利 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7.需要理论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佛的需要理论 E exsistence 、R relatedness 、G grouth 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
8.西方的理论渊源 ⑴宗教思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
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
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不足。
⑵空想社会论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乌托邦 乌托邦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表达社会理想的方式。
托马斯·莫尔 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其名著《乌托邦》。
莫尔所表达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剥削和等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
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一、马歇尔生平简介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
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
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
在那里,他成为一名着名的社会学教授。
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
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
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
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
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
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
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
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
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
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
1960年正式退休。
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
社会福利理论部分社会福利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提供和分配社会福利资源的学说和观点体系。
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对社会公民提供的各种利益和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金等,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福利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方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例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自利的,如果没有政府的约束和保护,社会将陷入无序和混乱。
因此,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安全和保护,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福利和利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福利理论也逐渐演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促进了福利国家的发展。
社会主义认为,人民应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服务。
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的观点,主张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调控来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在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福利制度的目标也逐渐由物质福利转向综合福利。
传统的福利制度主要关注提供物质帮助,如金钱、食物、住房等。
然而,现代社会福利体系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还应该关注人们的心灵需求和社交需求。
例如,教育和培训体系可以提供人们的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社交和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交技能和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理论还包括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的福利制度主要采用公平原则来分配资源,即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贡献来分配。
例如,按照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的高低来确定人们享有的福利水平。
然而,现代福利制度逐渐引入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相结合的方式。
效率原则强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最大化,公平原则则强调资源的公正分配。
因此,福利制度应该寻求资源分配的最优解,既要兼顾效率又要关注公平。
对于福利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社会福利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则。
首先,福利制度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即制度设计应该能够长期维持并具有操作性。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 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 7 月 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社会福利是指通过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给社会各个群体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
它是一个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福利体系,旨在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
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性、普遍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权利保障。
首先,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要求具有整体性,即社会福利不仅仅是某个特定领域或某个特定群体的事务,而是涵盖社会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
无论是儿童、老人、残疾人、失业者还是低收入群体,都应得到社会福利的关爱和支持。
这体现了社会福利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其次,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要求具有普遍性,即社会福利应该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无论其社会地位、人种、性别、宗教信仰等。
社会福利的普遍性是社会进步和公平的基础,通过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可以实现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和福祉的均衡发展。
第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要求具有公平性,即社会福利应该按照个人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分配。
公平的社会福利体系应该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正,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这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公正的规划、管理和监管,以确保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第四,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即社会福利体系应该具有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的能力。
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包括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福利的长期稳定和持续提升。
最后,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要求具有权利保障,即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其基本权利和福利的保障。
这包括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保护人民的教育权、医疗权、养老权、住房权、社会保障权等各种权益。
而政府则应该扮演着保障和促进社会福利的角色,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执行和监督。
总之,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涉及到整体性、普遍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权利保障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仅是提供一定的物质和服务,更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福利体系。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教学目的:了解《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基础,掌握《贝弗里奇报告》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方法;掌握蒂特马斯对社会福利构成及所承担责任的观点。
教学重点:《贝弗里奇报告》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方法;蒂特马斯对社会福利构成及所承担责任的观点。
教学难点:蒂特马斯有关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观点。
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福利已经成为西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功能。
什么是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求。
福利国家超越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国家制度。
这种制度把福利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
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因而,福利国家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福利现象。
福利国家的出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为了更广泛的地团结人民共同向奉行战争政策的纳粹主义进行斗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了用福利国家反对纳粹主义的战争国家的政治构想,以激励人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决心。
而在战争最危急的1939年至1942年间,政府委托著名的社会福利学者贝弗里奇着手研究福利国家制度与政策,形成了《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勾画了福利国家的基本蓝图。
二战后,英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即是按照这个报告的构想,建成了福利国家制度。
如果说战争为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契机,福利国家理论的积累和制度的设计则直接催生了福利国家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贝弗里奇、蒂特马斯、马歇尔是福利国家的理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们关于福利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要。
福利国家超越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国家制度。
这种制度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贝弗里奇报告地位: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依据。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贝弗里奇与《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贝弗里奇,生于印度,牛津大学毕业。
三个发展社会保障的指导性原则:(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约束。
(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陈社会五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3)提出他对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
即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有赖于政府与个人的合作。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政治基础:1、贫困成为英国首要社会问题: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力下降,社会问题逐渐突出,社会贫富不均。
2、社会政治的变化:英国两党轮流执政,保守党的张伯伦主张国家救济失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承担责任想法加强3、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兴起:亚当斯密自由经济思想受到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将国家干预主义进一步理论化。
二: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贝弗里奇认为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提高国家的效率、减少浪费、降低人民的不满情绪、增进个人福利。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1)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种福利政策之间缺乏联系,一个政策只处理一种社会问题,而不考虑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是社会保障措施彼此没有衔接。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是辅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构的必然基础。
因此,对现代公民而言,理解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进步的内在联系是十分自然的。
本章主要介绍和阐释社会福利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构成和社会功能,阐明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一)福利的概念与哲学内涵从语义上理解,“福利”代表着幸福与利益,是一种人们希望获得的好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福利”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泛指生活上的利益,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福利既福祉,从本质上说,福祉意味着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对于福利的概念和哲学内涵一直是争论不休,我们不做过多解释。
(二)社会福利的定义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志之一,社会福利使各国社会制度建构中比克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情境中,针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于具体实施项目是不同的。
从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桐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存在的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1、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要素构成;2、社会福利制度是为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它必须通过社会服务体系来实现他的目的;3、社会福利制度存在于一个大的社会制度系统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影响。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里,社会福利所呈现出的泪形式存在差异的。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7 月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福利国家的背景●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二、《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一)生平●制定1911年《国家保险法案》●1941年,出任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 1942年发表《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目标:●英国战后重建的最主要任务是革除“五恶”(贫困、疾病、愚昧、污秽和懒惰)●贝弗里奇所设计的福利国家基本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让每一个国民能够享受到国家所给予的从生到死,抵御所有各方面风险的安全保障,并且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社会国家的责任范围,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它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福利体系。
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9种社会保险待遇,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
这9种社会保险待遇分别为:失业、伤残和培训保险金,退休养老金,生育保险金,寡妇保险金,监护人保险金,抚养补贴,子女补贴,工伤养老金,一次性补助金(结婚、生育、丧葬和工伤补助金4种)。
●(三)《贝弗里奇报告》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应该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 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即社会保障只能确保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3.统一原则,即社会保障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 4.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即享受社会保障必须以劳动和缴纳保险费为条件。
●(四)保障对象的分类● 1.雇员:指签订合约的受雇者;● 2.其他收人者:主要是指雇主、训练师、所有的独立工作者;● 3.家庭主妇:是指那些在工作年龄期间的已婚妇女;● 4.其他处于工作年龄,而没有收入的人;● 5.低于工作年龄的人;● 6.超过工作年龄退休的人。
●(五)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社会保障是指为人们提供一种收入保障,以保证人们的收入不受失业、疾病或意外事件、退休、供养人死亡以及例外支出,如与出生、死亡和结婚有关的支出而中断(Beveridge , 1942 )。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
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一、马歇尔生平简介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
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
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
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
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
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
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
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
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
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
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
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
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
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
1960年正式退休。
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
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
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
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二、公民权利的理论(一)公民权利的构成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所谓民事权利也可以称作市民权,它是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自由地支配自己、所必须拥有的权利。
用马歇尔的话来说,民事元素是由个人自由所必须的权利组成:人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和签署有效契约的权利,以及法律权利。
民事权维护的是个人的自由和一个人在权利上与其他人的平等地位,它通过约定的法律程序来捍卫人们所拥有的这些权利。
政治权利,意指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作为带有政治权威的团体的一名成员,或者是作为这样一个团体成员的选举者。
这些权利是通过议会和地方政府的委员会实现的。
公民政治权利的作用就在于它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拥有了选举权,因而使公民能够参与到社会政治事务中,不仅承担起对社会的政治义务,而且有了更多的权利。
社会权利,意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
社会权利是以成员资格为基础,它把改善所有社会的福利状况、保护并增加人民在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福利看作是国家行动的目标。
社会权利是实现民事权和政治权的前提。
从本质上讲,社会权利就是把实现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看作是一种公共责任。
在马歇尔看来,如果没有社会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将是不完整的,民事权和政治权也不能真正实现。
正像马歇尔指出的那样,受教育权利基本上不应看作是儿童上学的权利,而应看作是成年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对于民事权的实现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民事权利是旨在为通情达理之人和知识分子使用而设计的,他们学习阅读和写作。
教育是民事自由所必需的前提。
”进一步说“政治民主需要有教养的选民,而且科学的制造业需要有教育的工人和技术员”。
“提高和使自己文明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责任……依据这个认识,公共基础教育在19世纪的发展是迈向20世纪重建公民权的社会权利的决定性第一步。
”换言之,只有在社会权作为公民权利确立起来之后,公民权利才获得了它完整的意义。
因此,从构成公民权利的这三个部分的情况来看,公民权利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个人自由的条件的阐述。
在马歇尔看来,公民权利首先是和个人自由相联系的概念,民事权利的元素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有充分的自由来处理个人事务。
而自由作为民事要素要能够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公民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到与他的生活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着的政治事务中去;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不仅对自己、也要对他人或所有社会成员负责,并通过参与政治事务而不断发展和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而社会权利则是保障性的权利,它关系到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幸福,实现社会福祉的障碍能否消除,以及由民事权和政治权所规定的个人权利能否实现的问题。
社会权利的实施,最终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扫清障碍,并使公民权利的其他元素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权利作为社会福利权,它将社会福利的元素作为具有社会战略意义的要素确定下来。
没有社会权利或社会福利权的公民权利,将是不完整的公民权利。
(二)公民权利的历史演变公民权利不是一蹴而就地形成的,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马歇尔于1949年提出公民权利理论,被称为关于公民权利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托马斯·亚诺斯基,2000)。
在其著名论文《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 (Citizenship andS‘·cialclass)一文中,他指出,在古代社会,公民权利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混合在一起的,“权利是合而为一的,因为机构是混合的”。
这里所谓的机构混合是指古代社会里将立法、行政和法院混合在一起的状况。
但是,马歇尔澄清古代的公民权利与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的不同。
其最基本的差别在于古代社会里,人们实现公民权利的前提是不平等的,公民权利是与个人特定身份(status),密切相连的。
“身份则是阶级的标志和不平等的尺度。
并不存在所有人拥有的统一集体权利和义务——贵族和普通人,自由人和农奴——是依据他们的社会成员资格授予权利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所拥有的权利是由人们所拥有的身份来决定的。
而身份是世袭的,不会因个人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常常也是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
这也是古代社会公民权利与现代社会公目权利的根本不同。
马歇尔指出,在英国直到18世纪公民权利的三个部分才开始分化。
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形成的时期分别是18世纪、19世纪、20世纪。
马歇尔公民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但在古代社会里,公民并不享有平等的身份,享有公民权利的人群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
随着公民权利的扩大,享有权利的公民阶层也随之增加。
公民权利仅限于那些拥有财产的、信仰新教的白色人种所拥有,甚至还限于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逐渐地向妇女、,工人阶级、犹太人、天主教徒、黑人和其他以前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延伸。
这个过程是随着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而发生的。
封建社会的解体,对个人来说,逐渐解除了人们的身份限制,享有公民权利的人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在民事权利得以实现的基础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投票权和政治参与为标志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
但是,马歇尔认为,完整的公民权利只能在自由民主的福利国家中才能实现,因为在自自由民主社会里,人民才是平等的,公民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公民身份才能得到最完整的体现。
福利国家通过保障所有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感到自己十足地是社会的成员,并能够充分参加和享受社会的共同生活。
一旦这些权利中的任何一种被限制或侵犯,人民都将被边边缘化并且不再能参加共同生活。
换句话说,人民作为公民的意义也就将因公民权利受到侵犯而变得不完整。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公民权利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才获得其完整的意义。
而福利国家也正是在公民权利发展的基础上,才获得了社会的合法性。
因此,当我们进入到福利国家的发展来看待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对全民性普遍福利制度的事实来考察马歇尔的思想时,它的理论的和社会政治的意义才会得到充分的显示。
三、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马歇尔从历史的角度对公民权利的论述,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
从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的形成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历史发展标志。
它把早期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福利思想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福利思想,并且使社会福利的性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
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钱宁,2003)。
而我们知道,在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思想没有确立之前,社会福利的理念是慈善救济,社会福利的政策是以《济贫法》为象征的所谓社会救济。
其实质是把向穷人提供某种形式的福利照顾当作稳定社会、平息穷人不满的手段。
因而,在《济贫法》的实施过程中,穷人常常处于一种屈辱和受排斥的状态。
而“济贫”的结果也没有真正消除社会不平等。
在某种程度上,《济贫法》还发展了社会不平等。
因此,马歇尔指出,20世纪以前公民权利的发展,并没对社会不平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从公民权利的内容来看,由于社会权利还没有形成,人们还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权利,人们不可能对改善社会福利有任何的要求权,因而,在社会福利的发展中,人,特别是穷人,只能是被动的福利施舍的对象。
他们只能处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按照主流社会或富人的意志生活。
所以,尽管《济贫法》也试图作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工作,但它却不可能在实际的意义上对改变社会不平等起积极的作用。
马歇尔以布思(Booth)教授对伦敦市民的生活状况调查为例,认为公民权利平等原则真正发展的标志是布思对伦敦人劳动与生活的调查和皇家委员会对老年穷人的调查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