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理学教研室 (2)-医学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62
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发热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发热,供大家参考。
一、概述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障碍,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
但对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来说则不同,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
这属于被动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
另外某些生理情况下,体温也会升高,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过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发热激活物又称为EP诱导物。
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细菌:①革兰阳性菌是最常见的发热的原因。
主要是葡萄糖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致热物是全菌体以及代谢产物。
例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A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等。
②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
致热物为全菌体、胞壁所含肽聚糖、最突出的是胞壁所含的脂多糖(LPS,也叫内毒素ET)。
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ET反复注射可耐受。
③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致热物—全菌体及胞壁所含肽聚糖。
(2)病毒:流感病毒、SARS等。
致热物为全病毒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
病毒反复注射液可导致耐受性。
(3)真菌:致热因素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内所含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致热。
回归热螺旋体—代谢裂解产物致热。
梅毒螺旋体—所含外毒素。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二、活动地点:病理学教研室会议室三、活动主题:病理学知识竞赛及学术交流活动四、活动目的:1. 提高教研室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2. 增强教研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 促进病理学学科的发展。
五、活动内容:1. 病理学知识竞赛(1)竞赛时间:10月15日上午9:00-11:00(2)竞赛形式:笔试(3)参赛对象: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成员(4)竞赛题目:涵盖病理学基础理论、病理生理学、病理诊断学等方面(5)竞赛流程:①参赛者提前30分钟到达会议室,领取竞赛试卷;②竞赛开始,参赛者独立完成试卷;③竞赛结束后,统一收卷,进行评分;④公布竞赛结果,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2. 学术交流活动(1)交流时间:10月15日下午2:00-5:00(2)交流形式:讲座、讨论(3)主讲人:教研室主任、知名病理学专家(4)交流内容:①病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进展;②病理诊断学的新技术、新方法;③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④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5)交流流程:①教研室主任主持学术交流活动,介绍主讲人及交流内容;②主讲人进行讲座,介绍相关病理学知识;③参会人员就讲座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④教研室主任总结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布置下一步工作。
六、活动总结:1. 病理学知识竞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竞赛氛围浓厚。
通过竞赛,提高了教研室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2. 学术交流活动内容丰富,主讲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病理学领域的新进展,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本次活动有助于拓宽教研室成员的学术视野,促进病理学学科的发展。
3. 活动过程中,教研室成员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本次活动为教研室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实力。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强教研室成员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养;2. 鼓励教研室成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3. 积极开展病理学课题研究,提高教研室科研水平;4. 加强教研室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病理学学科的发展。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八章发热。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8)、简述题(6)、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8)。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八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难点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源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
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8)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2、过热:是指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体温不能维持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3、热限:是指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
4、发热激活物:是指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5、无菌性炎症:是指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由于组织坏死产物引起的炎症,常可伴有发热。
6、内生致热原:是指机体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致热原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7、正调节介质: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使体温上升。
目前发现的正调节介质主要有前列腺素E、Na+:Ca2+比值和环磷酸腺苷。
8、负调节介质: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负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
一、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二、活动地点:病理学教研室会议室三、活动主题:病理学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四、参与人员: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部分研究生五、活动内容:1. 主持人开场活动开始,由教研室主任张教授担任主持人,对各位教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学经验分享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本次活动邀请了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1)李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强调课堂氛围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王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了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刘老师分享了病理学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学术交流(1)张教授介绍了当前病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享了我国在病理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2)王教授就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要结合临床实际,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3)李教授分享了病理学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教研室工作总结与部署张教授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教研室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他指出,教研室要继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5.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各位教师就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活动气氛热烈,大家受益匪浅。
六、活动总结本次病理学教研室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教学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病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部分活动内容的具体记录:1. 李老师的教学心得:李老师认为,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她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加强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病理学学术交流,我校病理学教研室于近日组织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激发教师学术热情,提升病理学教学水平,为我校医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16日活动地点:我校病理学教研室会议室三、活动内容1. 病理学教学研讨会(1)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李教授(2)参会人员: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3)会议主题:探讨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会议期间,李教授首先对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强调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随后,各位教师就病理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取得以下成果:1. 确定病理学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改进考核方式: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2. 病理学学术讲座(1)主讲人:著名病理学专家张教授(2)参会人员: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部分研究生(3)讲座主题:病理学前沿进展及临床应用张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病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分子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方面。
他还结合临床案例,阐述了病理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3. 病理学教研室教师风采展示(1)主持人:教研室副主任王教授(2)参会人员: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3)展示内容:教研室教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方面本次展示活动旨在展示教研室教师的学术成果,激发教师之间的学术竞争,促进教研室整体水平的提升。
各位教师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成果,为教研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病理学教研室活动,我教研室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 提高了病理学教学质量,为我校医学教育事业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
一、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二、活动地点:病理学教研室会议室三、活动主题:探讨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四、活动主持人: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张教授五、参加人员: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部分研究生六、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张教授首先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病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改革经验分享(1)李老师分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李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详细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课前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后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2)王老师分享: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王老师针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阐述。
他提出,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
具体改革措施包括: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实验项目的创新性;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等;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张教授提出,病理学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他要求各位老师积极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书等,并在教研室内部进行共享。
同时,鼓励老师们利用网络平台,如在线课程、教学论坛等,开展跨区域的教学研讨。
4. 教学评估与反馈张教授强调,教学评估与反馈是教学改革的基石。
他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开展教学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针对评估结果,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 专题研讨(1)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老师们就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认为,在病理学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
具体措施包括:结合病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
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编号第五章发热(Fever)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左右。
在一昼夜间人体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人体温度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
正常人体是如何维持有相对稳定的体温呢?主要是因为机体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图5-1),在炎热的夏天,机体受到热的刺激,使血温升高,升高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散热中心,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天,机体受到冷的刺激,使血温下降,降低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产热中心,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尽管如此,多种生理和病理性因素可以引起机体体温升高。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临床上,有些医生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这是不对的。
因为体温升高既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
比如剧烈运动后,妇女月经前期等都有体温升高现象。
这是生理性的体温升高,而不是疾病表现,虽然体温上升>正常值0.5℃,但机体体温中枢调定点并不上移,所以不能称为发热。
同样,病理性的体温升高也不能都称为发热。
比如散热障碍,皮肤有广泛鱼鳞癣、先天汗腺缺乏或中暑的病人,因散热功能障碍,夏天体温升高可超过正常值0.5℃,但病人体温中枢调定点也不上移,是一种被动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调定点水平。
再如产热增多、甲亢、高代谢等,也不能把这种体温升高称为发热,而称为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多见于①过度产热;②散热障碍;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Fever):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37.50C)时,称为发热。
从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发热要有致热原的作用;二是作用部位在体温调节中枢;第三是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
第1篇一、教研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二、教研活动地点:病理教研室三、教研活动主题:探讨病理教学活动中的创新与实践四、参与人员:病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五、教研活动内容: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病理教学作为培养病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能力。
为了提高病理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决定开展以“病理教学活动中的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过程1. 主题讲座活动伊始,由病理教研室主任进行了主题讲座。
主任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病理教学活动中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强调,病理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2. 分组讨论讲座结束后,全体教师分为三个小组,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1)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2)病理教学中的信息化手段应用;(3)病理教学中的临床案例分析。
在讨论过程中,各组教师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以下是各组讨论成果:(1)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A组教师提出,在病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病例,让学生分析病理变化,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B组教师认为,在病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病理教学中的信息化手段应用C组教师提出,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病理图像、视频等教学资源制作成课件,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病理教学中的临床案例分析D组教师认为,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临床案例,让学生分析病例,了解病理变化与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总结与反馈各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全体教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反馈,认为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病理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发热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涉及疾病的原因、机制和效应等。
在病理学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的指示。
当人体受到感染、炎症、免疫反应、恶性肿瘤等病理性刺激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其中包括体温升高。
发热通常是由身体免疫系统的细胞释放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因子等,来刺激脑下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
发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测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口腔、直肠或额头的温度。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至37.5°C之间,当体温超过此范围时,就可以被定义为发热。
发热的程度可以根据体温的升高程度来判断,如低热(37.6°C-38.3°C)、中度热(38.4°C-39.9°C)和高热(≥40.0°C)。
发热作为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根据发热的特点和伴随症状,医生可以进一步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些常见的导致发热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结核病、肺炎等)、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和恶
性肿瘤等。
此外,有些药物和外界环境因素也可以导致发热。
总的来说,发热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症状,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