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6
《中药药剂学》思考题《中药药剂学》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中药合剂;2、热原;3、注射用水;4、等渗溶液;5、浓缩丸;6、湿热灭菌;1.7、药物有效期;8、崩解时限;9、HLB值10、栓剂;11剂型:12、药典:13、灭菌14、GMP:15、膜剂:16、置换价17黑膏药二、填空1、栓剂基质的要求是,水溶性基质应,脂溶性基质应。
4、空胶囊有种规格,最小规格为号。
5、阿胶采用的原料是,新阿胶用的原料是。
6、辐射灭菌是指采用和灭菌的方法。
7、眼膏剂常用的基质是8份,液体石蜡和羊毛脂各份。
8、液体药剂常用的溶剂是和。
9、表面活性剂可按解离情况分类,吐温类属型表面活性剂,卵磷脂属表面活性剂。
10、淀粉是片剂常用的辅料,淀粉浆用作剂,干淀粉用作剂。
11、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的强弱可用表示,简称。
12、我国最早的药典是,现行药典是。
13、浸出药剂常用煎煮法、浸渍法和渗漉法,浸出新鲜易膨胀药材宜选用法,要制备高浓度制剂宜选用法。
14、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应包括化学、和三方面。
15、甘油是常用的药剂辅料,在膜剂起作用,在混悬剂中起作用。
16、常用的浸出溶剂是和。
17、湿热灭菌法可分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
18、表面活性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19、药物制剂研究要求“三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效”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软膏剂基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其透皮吸收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和操作技能。
3.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2)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量筒、漏斗等。
试剂:滑石、甘草、朱砂等。
(3)实验内容①益元散的制备a. 将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
b. 将朱砂用适量水飞成极细粉。
c. 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d. 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e.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f. 按每包3g分包。
②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a. 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b. 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c. 水分: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 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d. 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2. 实验二:煎膏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熟悉煎膏剂的质量要求。
(2)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仪器:煎药机、不锈钢锅、玻璃棒、过滤器、称量瓶、天平等。
试剂:黄连、黄芩、白芍等。
(3)实验内容①黄连煎膏的制备a. 将黄连、黄芩、白芍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
b. 将药材放入煎药机中,加入适量水,煎煮2小时。
c. 滤去药渣,收集药液。
d. 将药液倒入不锈钢锅中,加热浓缩至规定浓度。
e. 待煎膏冷却后,倒入容器中密封。
②煎膏剂的质量检查a. 外观检查:煎膏剂应色泽均匀,无杂质。
b. 检查重量:称量煎膏剂重量,应符合规定。
c. 检查水分: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 H)测定。
药剂实验思考题答案【篇一:药剂学实验思考题】>思考题1.乳剂的制备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或酸败。
.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①乳化剂的性质;②乳化剂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0.5%~10%;③分散相的浓度,一般宜在50%左右;④分散介质的黏度;⑤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一般认为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70℃;⑥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⑦微生物的污染等。
2、石灰搽剂的制备原理是什么?属何种类型乳剂?由于乳剂中液滴具有很大的分散度,总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很高,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除分散相和连续相外,还必需加入乳化剂,并在一定机械力作用下制备乳剂。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是能显著降低油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并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防止液滴合并。
3、分析液体石蜡乳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液体石蜡 60g 油相,调节稠度尼泊金乙酯 1g 防腐剂蒸馏水4、干胶法和湿胶法的特点是什么?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
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混合。
但两法初乳中油、水、胶三者均应有一定比例,即:若用植物油,其比例为4:2:1,若用挥发油其比例为2:2:1,液状石蜡比例为3:2:1。
2.注射剂的制备1、影响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原料药材质量的优劣、提取工艺的选择、配伍不当、配药环境、溶液ph的改变、辅料的质量与配伍情况、灌封的工作状况、灭菌条件的影响、安瓿的质量和前处理、其它影响因素。
2、影响vc注射液质量的因素是什么?应如何控制工艺过程?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 ,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维生素C缺乏而致的各种坏血病。
维生素C注射液在生产中因配制工艺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常出现药液外观发黄 ,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3、制备vc注射液时为什么要通入二氧化碳?不同可以吗?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
药剂实验思考题答案【篇一:药剂学实验思考题】>思考题1.乳剂的制备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或酸败。
.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①乳化剂的性质;②乳化剂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0.5%~10%;③分散相的浓度,一般宜在50%左右;④分散介质的黏度;⑤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一般认为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70℃;⑥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⑦微生物的污染等。
2、石灰搽剂的制备原理是什么?属何种类型乳剂?由于乳剂中液滴具有很大的分散度,总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很高,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除分散相和连续相外,还必需加入乳化剂,并在一定机械力作用下制备乳剂。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是能显著降低油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并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防止液滴合并。
3、分析液体石蜡乳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液体石蜡 60g 油相,调节稠度尼泊金乙酯 1g 防腐剂蒸馏水4、干胶法和湿胶法的特点是什么?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
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混合。
但两法初乳中油、水、胶三者均应有一定比例,即:若用植物油,其比例为4:2:1,若用挥发油其比例为2:2:1,液状石蜡比例为3:2:1。
2.注射剂的制备1、影响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原料药材质量的优劣、提取工艺的选择、配伍不当、配药环境、溶液ph的改变、辅料的质量与配伍情况、灌封的工作状况、灭菌条件的影响、安瓿的质量和前处理、其它影响因素。
2、影响vc注射液质量的因素是什么?应如何控制工艺过程?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 ,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维生素C缺乏而致的各种坏血病。
维生素C注射液在生产中因配制工艺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常出现药液外观发黄 ,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3、制备vc注射液时为什么要通入二氧化碳?不同可以吗?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方法。
2.了解微型胶囊在增加稳定性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微型胶囊系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简称微囊。
微型胶囊的制法很多,其中复凝聚法的制备原理是: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从而将囊心物包裹成囊。
如阿拉伯胶带负电荷,A型明胶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当用醋酸调pH为4.5时,明胶几乎全部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产生交联作用,降低温度使达到胶凝点以下,加入甲醛,形成甲醛明胶而使囊膜固化。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薄荷油微囊的制备1.处方薄荷油3g(3.3ml)阿拉伯胶4gA型明胶3g37%甲醛4ml5%醋酸适量20%NaOH 适量取阿拉伯胶3g溶于100ml 60℃蒸馏水中,取3%阿拉伯胶溶液备用。
另取阿拉伯胶粉1g在乳钵中研细,加薄荷油3g(3.3ml)研匀,加水2.5m1,急速顺一个方向研磨,制成初乳后逐渐加入上述3%阿拉伯胶溶液混匀,于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乳化完全,并记录结果。
将此液转入1000ml三颈瓶中,恒温50℃,另取3%明胶溶液1000ml,预热至50℃左右,在搅拌下将明胶溶液加入三颈瓶中,用5%醋酸调至pH4.1左右,于显微镜下见许多油粒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膜,即己成囊。
在不断搅拌下加入原体积2倍量30℃~40℃的蒸馏水,自然降温至28℃左右,继续降温至10℃以下(冰水浴),搅拌下加入4ml甲醛,以20%NaOH溶液调pH至8~9,继续搅拌15min,稍微沉降后,除去上面悬浮的泡沫,滤过,用水洗至无甲醛味即可。
抽干,加入6%淀粉,过14目筛制粒,于50℃烘干,称重。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记录试验数据与结果:明胶用量(ml)明胶液pH= 阿拉伯胶用量(ml)薄荷油乳液浊液pH=薄荷油用量(ml)混合液pH= 调节混合液所用5%醋酸量(ml)pH=固化用甲醛量(ml)碱化用20%NaOH溶液量(ml)pH=干燥后微囊重量(g)五、思考题1.实验过程中为何要控制温度,加甲醛固化之前为何降温至10℃以下?2.写出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六 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稳定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混悬剂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有结块现象;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根据stokes 定律:ηρρ9)(2212gr v -=欲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可采取:1)减小微粒半径(r );2)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 (ρ1-ρ2);3)增加介质粘度(η)等措施。
应将药物研细,并选择适宜的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等稳定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分散介质和附加剂。
亲水性药物可先研磨至一定的细度,加入液体介质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疏水性药物可加入适量润湿剂研磨,润湿后的药物颗粒表面可形成带电的吸附膜,最后加分散介质至足量,混匀即得。
凝聚法:将呈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物理或化学方法分散在介质中凝聚成微粒而形成混悬液的方法。
另外,可通过改变溶剂或浓度配制成混悬剂,如将酊剂、醑剂加到水性混合液时,缓缓加入并伴快速搅拌而制成混悬液,使微粒细腻,沉降缓慢。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称取过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按表6-1所示加入稳定剂和蒸馏水研成糊状,分别转移至6个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全量。
观察1~6号处方(1号为对照管)洗剂的沉降速度,比较不同稳定剂的作用。
1.处方表6-1 炉甘石洗剂处方[附] 各种稳定剂的配制方法:1)称取甲基纤维素(MC)适量,加蒸馏水采用胶溶法使其慢慢溶胀,逐渐溶解,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制成0.5%胶浆,备用。
2)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适量,加蒸馏水采用胶溶法使其慢慢溶胀,逐渐溶解,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制成0.5%胶浆,备用。
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实验一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散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方法。
2.掌握含有低共熔物散剂的配制原则。
二、实验原理散剂是一种或多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
混合是制备散剂的重要环节。
当处方中含有毒剧药、贵重药及药物用量和比重相差悬殊时应该将毒剧药、贵重药、量小的、色深的、质重的药物与量大组分套研均匀,即,采用等量递增法或打底套色法混合O 制备含低共熔药物的散剂,当形成低共熔物药理作用无变化时,可先将低共熔组分共熔后,再用其它固体药粉吸收混合。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益元散的制备1.处方滑石6g 甘草Ig朱砂0.3g2.制法取滑石1/2量,甘草全量共研为细粉,过80/00目筛。
朱砂另研成极细粉,用等量递增法先与滑石套研和匀,然后再与上述两味混合物混合均匀,即得。
3.功能主治清热祛暑,除烦渴,利小便,主治伏暑吐泻,口渴多汗,小便不利。
4.用法用量每服6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5.性状本品为淡红色粉未,具甘草的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6.鉴别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无色不规则片及层层剥落痕迹,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
7.检查均匀度检查:将益元散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n√,将纸折叠或用药匙、乳棒压平其表面,在亮处观察,表面应呈粉红色,色泽均匀,无花纹、色斑。
若有色斑或条纹则说明尚未混合均匀,亦可用放大镜检查是否有闪烁光泽的组分,若有则说明结晶性药物未粉碎完全。
8.含量测定取本品约2.5g,精密称定,置250m1烧瓶中,加硫酸IOm1与硝酸钾1.5g,小心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IOm1摇匀,再冷却后,用垂熔漏斗滤过,漏斗和烧瓶用1%硝酸溶液40m1分次洗涤,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镒酸钾溶液至粉红色持续2分钟,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镂指示液2m1,用0.05mo1∕1硫氟酸镀液滴定,每m1硫氟酸铁液相当于5.815mgHgS o本品含朱砂按HgS计算,应为3.5〜4.2%。
实验五溶液型与胶体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液体药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掌握溶液型、胶体型液体药剂配制要点与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溶液型液体药剂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真溶液。
溶液的分散相小于1nm,均匀澄明并能通过半透膜。
常用溶剂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其混合液、脂肪油等。
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与露剂、甘油剂、醑剂和单糖浆剂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即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三种方法在一定场合下可灵活使用,其中溶解法最为常用。
根据需要还可选用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等各种附加剂。
1.增溶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其最适HLB值为15~18。
2.助溶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过程。
例如碘化钾与碘可形成络合物,而制得5%的碘溶液剂。
3.潜溶潜溶是指应用混合溶剂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胶体溶液剂分为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
高分子溶液剂(也称亲水胶体)系指高分子化合物以单分子形式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单相均匀分散体系。
溶胶剂(也称疏水胶体)系指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媒中形成的多相不均匀分散体系。
胶粒为多分子聚集体,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1.高分子溶液的制备由于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大,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
制备时须加大药物与溶媒的接触面,先将胶粉撒布于液面上,使其自然吸水使体积膨胀,完成有限溶胀过程;略加搅拌或加热达到无限溶胀,直至胶粒完全溶解,即得。
为增加接触面,还可采用提高胶粒粉碎度、加液研磨或加入分散剂等法。
2.溶胶剂的制备(1)分散法:分为研磨法、胶溶法和超声波分散法等。
常用机械如胶体磨与乳匀机等。
实验1、混悬剂的制备1、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有关。
2、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如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答: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会有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樟脑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所致。
操作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可以用“加液研磨法”和“水飞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答: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4、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液时有什么不同?答: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的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而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实验2、乳剂的制备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有: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10%;分散相的浓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分散介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微生物的污染等。
2、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鱼肝油乳、液状石蜡乳及石灰搽剂各属于什么类型?答:可用染色镜检法和稀释法判断,镜检法: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苏丹红均匀分散者为W/O型乳剂,亚甲蓝均匀分散者为O/W型乳剂)。
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各一滴,再加入蒸馏水约5ml,振摇,翻转数次,观察混合情况,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能与水均匀混合者为O/W型乳剂,反之则为W/O型乳剂)。
《中药药剂学》学习参考文献1.《药剂学》(第3版),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2.《药剂学》(第7版),崔福德.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8月3.《药剂辅料大全》罗明生,高天惠.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1月4.《中国药用辅料》罗明生,高天惠,宋民宪.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5.《中药制剂注解》曹春林,施顺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2月6.药学学报7.中国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0.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1.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2.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3.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4.华西药学杂志15.中国中药杂志16.中成药17.中药材18.中草药19.广东药学院学报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药剂学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2.将原料药加工成药物制剂有何意义?3.选择药物剂型时应考虑那些因素?4.何谓“证-剂对应”?“方-剂对应”?5.GMP、GLP、GCP的区别?6.药剂学的手段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有何优势?7.中药药剂学的研究为何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8.汉代、晋代、唐代、宋代、明代对中药药剂学有哪些突出贡献?第二章中药调剂1.处方的概念?法定处方?协议处方?何谓医师处方?医师处方的内容?处方有何重要意义?2.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中药的配伍禁忌?3.举例说明并开药?4.脚注的概念?内容?5.何谓“斗谱”?斗谱排列的原则?6.中药配方颗粒的概念与特点?7.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概念与特点?第三章制药卫生1.《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是如何要求的?2.我国GMP对洁净室划分了那几个级别?划分的依据?3.层流洁净技术的特点?4.选择灭菌方法时应考虑什么?5.各种灭菌方法的概念、灭菌原理、灭菌条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6.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7.滤过除菌法的适用范围?使用该法的注意事项?8. 无菌生产环境是如何保证的?采用无菌生产的药剂有哪些?9.使用防腐剂时要考虑的问题?10.保证中药制剂卫生标准的思路与措施?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原辅料1.中药制剂的原料分哪几类?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是如何定义的?各有何特点?2.制剂辅料的概念?辅料在药剂学中的重要地位?3.赋形剂与附加剂有何区别?4.中药辅料的应用特点?5.我国药用辅料是如何管理的?执行的标准有哪些?第五章、第六章中药前处理1. 粉体的基本性质有哪些?2. 粉体的真密度与松密度有何不同?3. 表示粉体流动性大小的参数?增加粉体流动性对制剂的质量有何影响?4. 考察固体物料的临界相对湿度(CRH)有何意义?5.何谓串料、串油、蒸罐?各适用那些物料的粉碎?6.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各有何特点?7.万能磨粉机、球磨机、流能磨的特性与适用范围?8.粉碎的原则?9.提高过筛效率的措施有哪些?10.标准药筛与工业用筛的规格划分有何不同?11. 粉末的等级分哪几种?12. 何谓配研法?什么情况下采用该法混合?13. 均化操作在药剂学中的意义?常用的混合方法有哪几种?14.根据Ficks第一定律,说明影响浸提的因素及提高浸提效率的方法。
药剂学第八版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理学: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就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调节作用,基本方式就是散射。
3.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从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4.内环境:细胞在体内轻易所处的环境,亦称作细胞外液。
5.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散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存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7.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8.负反馈:THF1部分收到的意见反馈信息调节掌控部分的功能,最终并使THF1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的恰好相反方向发生改变。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二、问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分类如何?很全系列很全系列的生理复习题答:研究方法是实验,分为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动物实验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2.体液的共同组成如何?答:细胞内液(40%)体液组织液(15%)细胞外液(20%)血浆(50%)----最活跃淋巴液、脑脊液、关节腔液(1%)3.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水平?请问: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亚显微结构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变化过程。
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和内外环境变化影响。
整体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与关于规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整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含哪些?各有何特点?答:神经调节:在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特点是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
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汇编实验一:药品合成与纯度分析1. 什么是药品的合成?药品的合成是指在化学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原料药或中间体转化为最终药品的过程。
合成药品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或生物合成来获得。
2. 为什么药品的纯度分析很重要?药品的纯度分析是评估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品的纯度直接影响药品的药效和安全性。
高纯度的药品可以确保药品的疗效稳定且无毒副作用,而低纯度的药品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药品的纯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分析?药品的纯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分析:•薄层色谱法(TLC):通过比较待测样品与对照品的色谱图,观察斑点的相对位置和形态,判断待测样品的纯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利用液相色谱法对药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检测峰的数目和高度来评估药品的纯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利用样品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比较吸收曲线来评估药品的纯度。
•熔点测定法:通过测量药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熔点,判断其纯度。
高纯度的药品通常具有单一的熔点。
4. 在药剂学实验中,如何进行药品合成和纯度分析?在药剂学实验中,药品的合成通常分为以下步骤:1.设计反应方案:确定反应的反应物、溶剂、催化剂等。
2.反应操作:按照反应方案,将反应物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反应容器中,加热或者搅拌反应。
3.分离纯化:通过萃取、结晶、蒸馏等方法将药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4.干燥纯化:将分离得到的药品进行干燥,去除残余的溶剂和杂质,得到纯净的药品。
药品的纯度分析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收集样品:收集待测药品样品并准备好对照品。
2.选择分析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纯度分析方法,如TLC、HPLC、UV-Vis等。
3.样品处理:根据选择的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如稀释、提取等。
4.进行分析:按照方法要求进行样品分析,记录所得结果。
5.分析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药品的纯度。
实验七 乳浊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及常用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2.掌握乳化剂的应用要点。
二、实验原理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通常为水和油)经乳化制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制备时在乳化剂帮助下,通过外力作功,使其中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水包油(O/W )型或油包水(W/O )型等类型乳剂。
乳化剂通常为表面活性剂,其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所起作用的相对强弱用HLB 值表示。
HLB 值高者,亲水基团的作用较强,即亲水性较强,反之则亲油性较强。
由于各种油被乳化生成某种类型乳剂所要求的HLB 值并不相同,故当乳化剂的HLB 值与被乳化油所需HLB 值相等时,生成的乳剂才稳定。
应用时常将两种以上不同HLB 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以获得最适宜HLB 值。
混合乳化剂的HLB 值为各个乳化剂HLB 值的加权平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HLB AB 为混合乳剂的HLB 值。
HLB A 和HLB B 分别为乳化剂A 和B 的HLB 值;W A 和W B 分别为乳化剂的量。
乳剂的制备方法分为干胶法、湿胶法、新生皂法(振摇法)、两相交替加入法和机械法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菜籽油乳剂的制备1.处方菜籽油 4gW W W HLB W HLB HLB BA B B A A AB +•+•=阿拉伯胶0.9g西黄蓍胶0.1g0.1%糖精钠溶液3ml5%尼泊金乙酯溶液0.2ml蒸馏水加至12ml2.制法将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置于乳钵中,加入菜籽油略研,使胶粉分散均匀,加水2ml迅速向同一方向研磨1~2分钟,至发出吱吱声,即得初乳。
再分别加入糖精钠溶液及尼泊金乙酯溶液,边加边研磨。
最后加水至全量,研匀即可。
(二)石灰擦剂的制备1.处方氢氧化钙溶液5ml植物油5ml2.制法取氢氧化钙溶液与植物油置试管中,密塞,用力振摇使成乳化状液,即得。
3.功能主治保护创面组织。
用于烧伤、烫伤。
中药剂型与制剂益母草膏实验的思考题《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密切联系医疗和生产实践,具有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特点。
药剂学实验是完成药剂学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方式之一。
它不仅印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还培养学生掌握药剂的制备技术和生产实践的能力。
熟悉常用各类剂型的处方设计原理及质量考核,熟悉常用制剂器械的性能与操作,使理论与实际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今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思考题
1.在制备甲酚皂溶液的实验中,什么物质可以代替植物油?
2.甲酚皂溶液的配制原理是什么?
3.制备薄荷水时加入滑石粉的作用是什么?还可选用哪些具有类似作用的物质?欲制得澄明液体的操作关键步骤?
4.石灰擦剂用振摇法及能乳化,说明了什么?
5.测定油的乳化所需HLB值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植被的液体石蜡应属哪种类型?。
实验1、混悬剂的制备1、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有关。
2、将樟脑酷加到水中时,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如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答:将樟脑酷加到水中时,会有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樟脑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所致。
操作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植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可以用“加液研磨法”和“水飞法” 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答: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4、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液时有什么不同?答: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的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而疏水性约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坊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实验2、乳剂的制备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有: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10%;分散相的浓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分散介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微生物的污染等。
2、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鱼肝油乳、液状石蜡乳及石灰搽剂各属于什么类型?答:可-用染色镜检法和稀释法判断,镜检法: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苏丹红均匀分散者为W/O型乳剂,亚甲蓝均匀分散者为O/W型乳剂)。
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各一滴,再加入蒸俺水约5ml,振揣,翻转数次,观察混合情况,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能与水均匀混合者为O/W型乳剂,反之则为W/O型乳剂)。
鱼肝油乳和液状石蜡乳均属于O/W型乳剂。
而石灰搽剂属于W/O型乳剂。
2、分析鱼肝油乳或液状石蜡乳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答:鱼肝油、液状石蜡是主药;阿拉伯胶是乳化剂:西黄蓍胶是辅助乳化剂;糖精钠是矫味剂;尼泊金乙酯是防腐剂;蒸儒水是溶剂;挥发杏仁油是芳香剂。
实验3、注射剂的制备1、维生素C注射液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控制工艺过程?答:将NaHCOs加入维生素C溶液中时速度要慢,以防止产生大量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要不断搅拌,以防局部碱性过强造成维生素C破坏。
维生素C容易氧化,致使含量下降,颜色变黄,金属离子可加速这一•反应过程,同时PH值对其稳定性影响也较大,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剂,通入CO2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同时加入NaHCO3控制这些因素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还应避免与金属用具接触。
2、影响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答:水系统、输液容器、胶塞与涤纶薄膜、净化系统与灌封、管道系统、原辅料、澄明度检查装量和检查人员的视觉能力、判断能力等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大输液的澄明度。
3、如何保证葡萄糖输液热源与色泽含格?答:配制前注意原辅料的质量、浓配、加热、加酸、加注射剂用碳吸附以及包装用输液瓶、橡皮塞、涤纶薄膜的处理等,都是消除注射液中小白点,提高澄明度、除去热源、霉菌等的有效措施;过滤除碳,要防止漏碳;制备中要严防污染;灭菌温度超过12(TC,时间超过30min 时溶液变黄,故应注意灭菌温度和时间;PH值要控制好。
4、注射剂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ph值的调行,注射剂的器具清洁,原辅料的洁净度,药液的均匀度,配制环境要清洁, —•般并不要无曲;配制剧毒药品注射液时,要严格称量与校核,并谨防交叉污染;对不稳定性药物应注意调配顺序,有时还要控制温度和避光操作;对于不易滤清的药液可加0.1%〜0.3%活性炭处理,少量注射液可-用纸浆混碳处理,注意活性炭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宜酸碱处理并活化。
实验4、散剂的制备1.为什么不能将樟脑和薄荷脑的共熔液宜接加到氧化锌和滑石粉中混合?是否可将樟脑和薄荷脑不经液化直接与氧化锌和滑石粉混含?答:因为处方中药物比例相差悬殊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否则不易混匀,药品均一性难以达到要求;不可以,樟脑和薄荷脑是共熔组分,如不先液化,混合时难以达到混匀要求。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含共熔组分的散剂如何配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两种或两种以上为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叫共熔;常见共熔组分:水合氯醛,樟脑,席香草酚等,含共熔组分的散剂配制:应使共熔组分先共熔,再用混合细粉适量来吸收共熔液,然后用等量递增法来配制;注意问题:配制时一定要先共熔液化,再用混合细粉进行混匀,共熔液如有挥发性,要防止其挥发。
3.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的原则是什么?答:先称取比例小的药物细粉,然后加入等体积的其他细粉混匀,依次倍鬲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
4.制备倍散的目的是什么?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毒性为物的应用剂量小,称量不准,易致中毒,而有些贵重为物应用剂量亦小时,为保证药品中毒性药物的含量准确,避免贵重药物的浪费,则应采用制备成倍散。
注意问题:制备器(研钵)的饱和,应先用稀释剂饱和研钵,再加剂最小的药物(毒性药物或贵重药物);着色剂的添加要把握好添加录,最好采用少量多次添加原则。
5.硫酸阿托品散处方中淀粉和伊红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淀粉是稀释剂,伊红是着色剂。
实验5、颗粒剂的制备1、胶囊剂有何特点?答:掩盖药物本身的不良气味,提高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 含油量高的约物或液态药物难以制成丸剂、片剂等,可制成软胶囊;可延缓西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
2、在制备颗粒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制备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和吸潮;要控制好润湿剂的量,过多会出现成团、结块,过少制不成软材;颗粒干燥温度要适当,过高会引起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变性,过低则干燥不充分或时间太长;干燥后要进行整粒,以防颗粒结块、粘连。
实验6、软膏剂的制备1.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作用特点是什么?答:油脂性基质:此类基质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皴裂有软化保护作用,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软膏剂;乳剂型基质:不阻止皮肤表面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的蒸发,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影响较小,—般乳剂型基质特别是O/W型基质软膏中药物的释放和透皮吸收较快;水溶性基质:此类基质易溶于水,能与渗出液混合且易洗除,能耐高温不易霉败,但山于其较强的吸水性,用于皮肤常有刺激感,且久用可引起皮肤脱水干燥感,不易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软骨,对季铉盐类,山梨糖醇及羟苯酯类等有配伍变化。
2.制备软膏时药物的加入方法有哪些?答:药物不溶于基质或基质的任何组分中时,必须将药物粉碎至细粉;西物可溶于基质某组分时,一般油溶性药物溶于油相或少量有机溶剂,水溶性药物溶于水或水相,再吸收混合成乳化混合;药物可•溶于基质中时,则油溶性药物溶于少量液体油中,再与油脂性基质混匀成为油脂性溶液型软膏,水溶性药物溶于少量水后,与水溶性基质混合成水溶性溶液型软骨;半固体粘稠性药物,可-直接与基质混合,若药物有共熔性组分时,町先共熔再与基质混合;中药浸出物为液体时,先浓缩至桐商状再加入基质中。
3.影响软膏剂中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皮肤条件:应用部位、皮肤的厚薄、毛孔的多少皮肤病态:病态、破损皮肤能加快吸收皮联温度和湿度皮肤清洁药物性质:溶解性:脂溶性匆物较易于经皮吸收,具有脂溶性乂具有水溶性的约物易穿透皮肤而被吸收。
实验7、膜剂的制备1.小剂量制备膜剂时,常用哪些成膜方法?起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答:常用刮板法制备小剂量膜剂;操作要点:成膜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搅拌溶解的操作要缓慢,保证材料的充分溶解而乂不引入太多气泡;涂布操作,用力要均匀,以保证膜表面完整光洁,厚度一致;注意事项:膜剂制备过程中温度要控制好,干燥时间要适卉等。
2.处方中的甘油起什么作用?膜剂中还有哪些种类辅料?它们各起什么作用?答:处方中的甘油是增塑剂,使膜柔韧性好,表而光滑,并有一•定的抗拉强度;辅料有:成膜材料、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着色剂等。
3.制备膜剂时,如何防止气泡的产生?答:成膜材料的制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自然溶胀充分,加速溶解时避免搅拌,亦让其自然溶解完全;加药物进成膜材料中时,搅拌要缓慢,以免产生气泡;涂膜时不得搅拌,温度要适当,若过高可造成膜中发泡。
实验8、微型胶囊的制备1.从显微镜观察说明微型包囊过程中两次调节pH值的原因,加水稀释、加甲醛及搅拌的目的?答:用10%醋酸调ph:使明胶全部转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相互结合成为复合物,溶解度降低,出现凝聚而包在药物周围,成为胶囊;用5%Na0H调节ph:增加甲醛与明胶的交联作用,使凝胶的网状结构空隙缩小,再经进一•步姓理得微囊成品;加水稀释:使明胶、阿拉伯胶和水的混合液进入凝聚区,这才能发生凝聚;加甲醛:使囊膜的明胶变性固化;搅拌:以免微囊粘连成I才I。
2.本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调节ph时一•定要把溶液搅拌均匀;制备微囊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搅拌,但搅拌速度以产生泡沫最少为度;固化前勿停止搅拌,以免微囊粘连成团;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要适当。
为使微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常在囊材中加入适量甘油或内-二醇等做增塑剂。
3.成囊的关键是什么?答:成囊的温度、ph、搅拌速度等。
4.微囊的大小和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答:影响微囊大小的因素:约物的粒径;载体材料的用用;制备方法;制备温度;制备的搅拌速率;附加剂的浓度;材料的粘度。
5.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明胶?怎样选择?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