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41.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ZH2130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学分:4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课程简介: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
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
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以中药学专业的各门前期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从事中药制剂的生产、研究、开发、经营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应用,了解其发展概况;熟悉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结合剂型掌握常用药用辅料的性能、特点及选用原则;能正确分析制剂处方;掌握制剂的制备工艺及理论,结合剂型了解常用制药机械设备的性能及应用;掌握制剂的质量要求及质量评价;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稳定性的概念和意义、影响药物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稳定性试验方法;结合剂型熟悉主要的单元操作(粉碎、筛析、混合、制粒、浸提、分离、浓缩、干燥、空气净化、灭菌等);熟悉制剂新技术,包括微囊、固体分散体、包合物、脂质体制备技术、膜剂等;掌握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特点、分类与应用;熟悉其他传统剂型的种类与特点(丹药、锭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等);掌握中药新药的概念、研究开发的指导思想;熟悉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方法。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第二版(张兆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章,主要内容为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的特点与性质、研究内容、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调剂学基础知识等;第二部分为第3、4、6、7章,主要内容为制药卫生与药物的前处理,其中药物的前处理包括粉碎、筛析、提取、分离、精制、浓缩、干燥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第5章、第8~19章,主要内容为各种剂型的制备知识,包括各类固体、半固体、固体以及气体剂型;第四部分为第20~24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新技术、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中药新药的研制等。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选用教材】《中药药剂学》【课程性质、目的】《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学习常用剂型的辅料和专用设备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改进剂型、研制新药和解决药剂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级中药师。
本门课程总学学时为154,其中课堂讲授时为102;实验和见习学时为52。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典、部颁标准。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含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3、药物剂型的分类。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
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第二章中药调剂【目的要求】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的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
【教学内容】1、处方:介绍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
2、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
3、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
《药剂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代码:230035课程类型: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180学时理论学时:90学时开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三年高职药学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它为学生今后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是药物制剂专业重要专业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拓展专业视野为契机。
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练习、讨论、实验、实践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贴近岗位”的原则,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工作接轨,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将来从事药品生产及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3、通过一些列实践实验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掌握医药企业工作环境及制备流程,关注医药相关信息动态,具有职业敏感度。
(三)课程设计思路药剂学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总课时为180学时,其中理论90学时、实践90学时,理论实践比例为1:1,课程框架及学时如下:课程框架及学时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及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制剂的基本理论,各药物剂型的含义、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制剂的实验方法与技能。
熟悉制剂技术,制剂的单元操作。
了解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制剂中常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特点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2、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各类药物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中药药剂学第二版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它的学习可以掌握中药药材的特性和药效,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中药药剂学第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
2.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中药药剂学相关知识:1.了解中药药材的特点和用法;2.掌握中药药材的提取和分离技术;3.学习中药制剂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技术;4.了解中药药物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5.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3.1 实验1:中药提取工艺研究本实验通过采用水提法、乙醇提法、超声波提取法等不同的提取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药药材的提取效果,从而得出最优的提取工艺参数。
3.2 实验2:中药药材分析与质量评价本实验通过对中药药材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中药药材的生长发育规律,判断中药药材的药效品质和安全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
3.3 实验3:中药精制技术研究本实验通过对提取后的药液进行精制处理,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优的精制工艺参数和精制设备配置方案。
3.4 实验4:中药制剂工艺研究本实验通过选定合适的中药提取工艺和精制工艺,掌握中药制剂原理和相关制剂技术,学习制剂工艺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最终完成中药制剂的制备。
4. 实验流程及安全措施本次中药药剂学实验分为4个环节,分别为中药提取工艺研究、中药药材分析与质量评价、中药精制技术研究和中药制剂工艺研究。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和实验操作规程,并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 课程设计评价本次中药药剂学课程设计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次课程设计也在提高学生对中药药材特性和提取技术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普专中药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作为支撑基础,而且与生产实践和临床用药紧密相联,是衔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用药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制剂和调剂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打造中药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方法是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参观实习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CAI等多种形象化教学资源。
理论教学要详尽阐述中药药剂学的基本规律,技能训练要重点强调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科发展方针。
采用综合手段,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0212223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讲述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中药剂型的几种分类法。
4.药品标准详述《中国药典》、《药品标准》、药品主要管理法规等的性质和作用,强调药剂工作的法制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特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一、前言(一)课程定位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
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
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
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推荐精选、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
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
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表1:课程总标准推荐精选推荐精选推荐精选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提供以下个几个教学情境供各位老师参考)学习情境1:概述推荐精选推荐精选学习情境2:中药调剂推荐精选学习情境3:灭菌、防腐与空气净化(药剂卫生)推荐精选学习情境5:中药的浸提与纯化推荐精选学习情境7:浸出药剂推荐精选学习情境8:液体药剂推荐精选学习情境9:注射剂(附滴眼剂)推荐精选推荐精选推荐精选学习情境16:丸剂推荐精选推荐精选学习情境17:片剂推荐精选学习情境2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推荐精选四、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一)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1.使用教材推荐精选国家高职高专教材《中药药剂学》,主编:易生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版。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开发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鉴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取样要求和方法.2.掌握中药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115中药材的中药拉丁文、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等.4.掌握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藻菌地衣类、树脂类、动物类及矿物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5.熟悉87种中药材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等.6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和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7.熟悉中成药鉴定的特点、基本程序和方法.8.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9了解140种中药材的来源及性状鉴别特征.【能力(技能)目标】1.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识别常用中药350种以上.做到见药知名.2.能说出260种中药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要点.3.能运用显微鉴定技术鉴定中药并绘制显微特征图.4.能运用理化鉴定技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5.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6.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目标】1.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2.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教学内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含义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二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第三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括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一节中药的采收第二节中药的加工第三节中药的贮藏第四章中药鉴定的依据与基本程序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第五章中药鉴定的方法第一节来源鉴定第二节性状鉴定第三节显微鉴定第四节理化鉴定【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取样要求.2.掌握中药的来源(包括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药用部位,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产地及采收加工要点).3.掌握中药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和经验鉴别(包括水试、火试等)方法.4.掌握中药显微鉴定常用的制片方法、试剂选用、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鉴别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杂质检查法;2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浸出物测定法;掌握中药的薄层色谱、化学定性、荧光检查、微量升华等理化鉴定方法.3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及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4熟悉国家药品标准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熟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主要特点及使用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7.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第二篇植物药类第六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教学内容】第一节根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第二节根茎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狗脊、绵马贯众、骨碎补、细辛、大黄、拳参、虎杖、何首乌(附:首乌藤、白首乌)、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草乌叶)、附子(附:白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己(附:广防己)、北豆根、乌药、延胡索、夏天无、板蓝根(附:南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附:粉葛、葛花)、甘草、黄芪(附:红芪)、远志、甘遂、白蔹、人参(附:红参、人参叶、刺五加)、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独活、羌活、前胡(附:紫花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白前、白薇、徐长卿、紫草(附:硬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秦艽、茜草、红大戟(附:京大戟)、续断、天花粉、紫苑、漏芦、(附:禹州漏芦)、三棱、泽泻、(附:两头尖)、天南星、半夏、石菖蒲(附:水菖蒲)、百部、川贝母(附:依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土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附:山麦冬)、知母、山药、射干(附:川射干)、莪术(附:莪术油)、姜黄(附:片姜黄)、郁金、高良姜、山慈菇、白及。
3044中药药剂学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代号:3044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操纵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专科段)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不仅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中药传统剂型理论知识与现代药剂学的有机结合,反映中药剂型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制剂),而且坚持理论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紧密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把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学习并把握现代药剂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学习常用剂型的辅料和专用设备的差不多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使应考者具有一定的剂型改进、新药研制和解决制剂生产技术、质量及流通、使用中药剂型相关咨询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级中药应用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差不多要求1、差不多理论与差不多知识应达到以下要求:①熟练把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法和质量要求等差不多知识以及要紧剂型的成型理论。
②把握表面活性剂、药物微粒分散系、药物制剂稳固性、药物剂型设计等现代药剂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③明确剂型辅料的选用原则及常用药剂辅料。
④了解常用制剂专用设备的差不多结构和性能等。
2、差不多技能应达到以下要求:①学会粉碎、过筛、浸提、精制、浓缩、干燥、混合、制粒等单元操作的差不多技能,并了解各自的操作要点。
②把握要紧剂型常用制剂的制备方法。
3、思想教育应达到以下要求:①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理论联系的工作作风。
②通过学习与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和祖国医药事业服务的思想。
③通过学习与实践,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主干专业课程,与该专业诸多课程关系紧密,物理化学、方剂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等是其前修课程。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药药剂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1. 理解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和制备技术;3. 熟悉中药制剂的分类、质量标准及生产工艺;4. 掌握适用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制药技术,并能运用于中药研发和生产中;5. 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药药材加工和炮制技术1.1 中药药材的分类和加工方法1.2 中药炮制技术及其影响因素1.3 中药药材炮制质量控制方法2. 中药制剂学基础2.1 中药制剂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2.2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2.3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3. 中药制剂工艺学3.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3.2 中药制剂的成方原则和配伍禁忌3.3 中药制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要求4. 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1 提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2 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3 理化性质测定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2. 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研究论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 案例研究和课堂演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对课程核心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评分:考查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七、参考教材1. 《中药药剂学教程》(主编:XXX)2. 《中药制剂与质量评价》(主编:XXX)3. 《中药制剂工艺学》(主编:XXX)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中医药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药学专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一、前言(一)课程定位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
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
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
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
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
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表1:课程总标准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提供以下个几个教学情境供各位老师参考)学习情境1:概述学习情境2:中药调剂学习情境3:灭菌、防腐与空气净化(药剂卫生)学习情境5:中药的浸提与纯化学习情境7:浸出药剂学习情境8:液体药剂学习情境9:注射剂(附滴眼剂)学习情境16:丸剂学习情境17:片剂学习情境2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四、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一)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1.使用教材国家高职高专教材《中药药剂学》,主编:易生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版。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代码:B13900408D4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考核类别:13考试□考查授课专业:中药学2023年2制订修订日期:2023年2月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2)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一)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2)2.素质目标 (2)3.知识目标 (3)4.能力目标 (3)(二)课程要求 (4)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5)(一)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 (5)(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8)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7)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17)(一)教学团队 (17)1.专任教师 (17)2.兼职教师 (17)(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8)(三)教学资源 (19)1.教材资源 (19)2.数字化教学资源 (19)(四)实训条件 (19)1.校内实训条件 (20)2.校企合作相关企业 (20)七、授课进程与安排 (20)《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把书本上学到的中药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知识、中药药物制剂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控制方法等应用于工作实践中,是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而为学生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管理、检验、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为学生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中药药用技术专业群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在各级医院中药药剂部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等领域从事处方调配、制剂制备、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和药事管理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力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剂型与制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今后从事中药药剂学工作,合理制药用药,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效,更好地为医药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ZH2130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学分:4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课程简介: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
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
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中药药剂学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的背景和目的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中药的制剂过程和制剂方法,是支撑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制剂技术,培养学生细心、耐心、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解决中药制剂难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2.1 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中药饮片的制剂和中药水丸的制剂。
2.1.1 中药饮片的制剂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药原料制成碎末或细粉后,按一定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再加工成的片状或条状剂型。
这部分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饮片生产工艺、饮片制剂方法、饮片检测技术以及饮片深加工技术等。
2.1.2 中药水丸的制剂中药水丸是指将中药原料煎煮后,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其他药材,制成球形丸剂。
这部分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水丸生产工艺、水丸制剂方法、水丸检测技术以及水丸的贮藏、包装技术等。
2.2 课程设计的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宜多实践、少讲解。
此外,在制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前瞻性、创新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思路,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的实施和评价3.1 课程设计的实施本次课程设计的实施安排如下:时间内容第一周分组选题第二至三周资料收集第四周设计方案报告第五至七周实践操作第八周结果汇报3.2 课程设计的评价本次课程设计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课程设计报告和实践操作。
3.2.1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将从下列方面进行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组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规范。
3.2.2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将从下列方面进行评价:•操作的规范性;•操作手法和选材的正确性;•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团队的协作能力。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作为支撑基础,而且与生产实践和临床用药紧密相联,是衔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用药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制剂和调剂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强化学生追求崇高职业道德的意识;打造中药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方法是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参观实习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CAI等多种形象化教学资源。
理论教学要详尽阐述中药药剂学的基本规律,技能训练要重点强调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科发展方针。
采用综合手段,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特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讲述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中药剂型的几种分类法。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详述《中国药典》、《药品标准》、药品主要管理法规等的性质和作用,强调药剂工作的法制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
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
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
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
— 1 —
独立。
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
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
表1:课程总标准
— 2 —
— 3 —
— 4 —
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
(提供以下个几个教学情境供各位老师参考)
学习情境1:概述
— 5 —
— 6 —
学习情境2:中药调剂
—7 —
学习情境3:灭菌、防腐与空气净化(药剂卫生)
—8 —
—9 —
学习情境5:中药的浸提与纯化
—10 —
学习情境7:浸出药剂
—11 —
—12 —
学习情境8:液体药剂
—13 —
—14 —
学习情境9:注射剂(附滴眼剂)
—15 —
—16 —
学习情境16:丸剂
—17 —
—18 —
—19 —
学习情境17:片剂
—20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