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资源分布与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安徽省马鞍山市矿产资源概况1、各类矿产基本情况1.1、金属矿产马鞍山市矿产资源丰富,但区域分块情况较为明显,市区及当涂县主要以铁矿为主,绿松石及建筑石料次之;含山县以地热、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及石膏等为主,萤石矿、脉石英、辉绿岩等矿次之;和县以建筑石料灰岩为主,地热、白云岩次之。
(1)马鞍山及当涂县黑色金属矿产:以铁矿为主,伴生有钒、钛、钴、硫、磷。
分布较集中,矿床数量多,勘查程度高。
其中,铁矿:发现矿产地61处,查明矿产地48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18处、小型矿床11处、矿点13处。
主要集中分布在该市东部向山镇和当涂县南部太白镇一带。
截至2011年,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5755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9652万吨。
钒矿:均为铁矿中的伴生组份,无独立矿床,查明矿产地11处(中型3处、小型8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8万吨,保有资源储量92万吨。
钴矿:亦为铁矿中的伴生组份,无独立矿床。
查明矿产地1处,查明资源储量7383吨,保有资源储量7383吨。
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有铜矿、铜金矿和金矿及伴生银。
规模小且分散,勘查程度低。
其中:铜矿,发现矿产地2处,查明1处,查明资源储量2000吨,保有资源储量800吨。
金矿,发现矿产地5处,查明1处,查明资源储量730千克,保有资源储量676千克。
(2)含山县仅发现铁矿零星资源1处,现已采完闭坑。
(3)和县和县金属矿产较少,原有4个中型铁矿床,集中分布在南部靠近芜湖的雍镇,累计查明及保有铁矿资源储量均为8424万吨,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属芜湖市辖范围,现行政区划内没有金属矿产资源采矿权。
1.2、非金属矿产马鞍山市(含三县)范围内非金属矿产主要为化工原料、冶金、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712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17181万吨。
具体情况如下:(1)市辖区及当涂县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包括:硫铁矿、明矾石矿。
其中,硫铁矿:矿产地13处,独立矿床3个,共生矿8个,伴生矿2个。
安徽省情常识一、安徽概况㈠地理位置与面积1.地理位置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境内有长长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境内有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2.面积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1.人口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
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
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1.安徽建省沿革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
安徽省人口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杨亮一、安徽省概况(一)自然条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全省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纬度范围大约在北纬29度至北纬35度之间,经度范围大约在东经115度至东经120度之间,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六省毗邻,属于华东地区的内陆省份。
安徽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安徽省的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
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 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
境内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明堂山和天柱山等山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7米。
全省主要分属淮河及长江两大水系,而东南部有小部分地区属于东南的新安江流域。
境内有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
根据地形地貌及水系格局,可以将安徽省划分为五个较小的地形单元,自北向南一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低山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区。
(二)社会经济状况安徽省共有16个地级市(2011年8月22日起),107个县级单位。
根据2012年统计年鉴,安徽省现有在籍人口为6826.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950万人。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5110.3亿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4名;人均生产总值25340元,排名第25名(除港、澳、台地区)。
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13.4%,第二产业占54.4%,第三产业占32.2%,自2000年以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约152.2%。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598.9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038.5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483.5万人。
安徽省矿产资源分布芜湖市:铁、铜、石灰岩、黄砂鸠江区:铁矿、黄砂、釉、天然矿泉水芜湖县:石灰石、白陶土、煤、泥炭、黄砂及矿泉水蚌埠市怀远县: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五河县:黄金、石棉、云母淮南市淮南市:煤、、磷灰石、石灰岩、白云石、石英砂、紫砂、粘土大通区:煤、石灰石、大理石、矿泉水八公山区:煤炭、大理石、石灰石、紫金石、龟纹石、铁、紫砂页岩、高磷土、矿泉水凤台县:石灰石、磷矿石、白云石、紫砂页岩、耐火土、紫金石马鞍山市向山区:金、银、铁、硫、绿松石、高磷土、花岗岩当涂县:铁、铜、重晶石淮北市相山区:煤杜集区:煤、铁、耐火粘土、大理石、石灰石烈山区:石灰岩、煤炭濉溪县:煤铜陵市铜陵市:铜、硫铁、磷、煤、金、铅、锌、锰、石灰岩、膨润土、大理石铜官山区:铜、硫、铁、石灰石、金、银安庆市郊区:煤、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石河塌乡:石灰石、铜金矿、泥炭怀宁县:铜、铁、金、银、钼、钴、铅、锌岳西县:花岗石、硅线石、石英石、瓷土望江县:煤、天然气、石灰石、金、铁、铜潜山县:花岗石、瓷土、铁精砂、金红石、优质黄砂、天然矿泉水黄山市徽州区:金、钼、瓷土、石灰石、烟煤板桥乡:磁铁矿、石英、云母赤岭乡:石灰岩、石煤滁州市滁州市:石油、岩盐、石膏、石灰岩、大理石天长市:铁、石、砂、石油、石灰石明光市:粘土、石英砂、绢云母、高岭土,伊利石、玄氏岩、黄砂全椒县:大理石、石灰石、铜金矿、矿金、花岗岩、重晶石来安县:大理石、玄武岩、凹凸棒石粘土、膨润土、花岗岩定远县:岩盐、石膏阜阳市阜阳市:煤炭、石油、大理石颍东区:原煤、石油颍上县:煤宿州市宿州市:大理石、煤曹村镇:水泥矿石、白色涂料矿石、大理石矿土甬桥区:煤、铁、磷以及瓷土、大理石、白云石、黄岗岩、辉光岩萧县:煤、铁、天然焦、黄岗石泗县:石灰石、金刚石、砚石巢湖市巢湖市:铁、明矾石、石灰岩居巢区:白云石、石灰石、磷矿、太湖石、粘土、煤及、下热水含山县:石灰石、石膏、煤、萤石、白云石庐江县:有铁、硫、铜、矾、铅、锌、紫砂、石灰石、高岭土、钾长石和县:煤、磷、铁、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矿泉水、黄砂、粘土六安市霍邱县:铁矿、磷矿、大理石金寨县:岗岩、大理石、白云石、石墨亳州市涡阳县:煤、大理石宣城市宣城市:萤石、石棉、石灰岩、珍珠岩、石墨、煤炭广德县:煤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黄砂郎溪县:莹石、花岗岩旌德县:砩石、石英石、瓷土、钾长石、花岗岩绩溪县:砩石、煤、金、铜、铁、钼、锑、锌、铝、钨、水晶、重晶池州市贵池区:铁、煤、锰、铜、锌、铜、大理石、石灰石青阳县:铅锌、硫铁、金、钨、钼、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花岗岩省直辖县级政区省直辖县级政区:石油、天然气、矿泉水合肥市长丰县:石灰岩、大理石、瓷土、紫砂页岩、石英石、高岭土、砂矿、矿泉水肥东县:白云石、磷矿石、大理石、铁矿石。
安徽的煤炭资源分布引言安徽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以北,山东以南。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省份,安徽在煤炭开采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安徽的煤炭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煤炭资源概况安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皖南、皖西和皖北地区。
其中,皖南地区的煤炭储量最为丰富,占全省总储量的60%以上。
而皖西地区的煤炭储量次之,皖北地区的煤炭储量较少。
总体来说,安徽的煤炭资源丰富,并且质量较高。
煤炭开采情况安徽的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尤其是淮南矿区。
淮南矿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重点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淮南矿区仍然是安徽省煤炭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除了淮南矿区,安徽的煤炭开采还分布于淮北、阜阳、蚌埠等地。
与淮南矿区相比,这些地区的煤炭产量相对较小,但仍然对安徽省的煤炭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煤炭利用情况安徽的煤炭资源不仅用于发电和供热,还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
尤其是在建材行业,安徽的煤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比如,淮南煤炭资源在石灰石石灰窑煅烧中的应用,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外,安徽还积极推动煤电联产、煤炭气化等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煤电联产,可以将煤炭转化为电力和热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通过煤炭气化,可以生产煤炭气、煤焦油等多种化工产品,增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结论安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省份,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在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皖南、皖西和皖北地区,其中皖南地区的煤炭储量最为丰富。
煤炭的开采主要集中在淮南矿区,但也分布于其他地区,对安徽的煤炭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煤炭的利用方面,安徽广泛应用于发电、供热、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并积极推动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1. 引言1.1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安徽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产品供给现状较为丰富多样。
安徽省的农产品供给以稻谷、小麦、油料、金银花、食用菌等为主,产量居国内前列。
安徽省还以优质水果、绿色蔬菜、畜禽产品等农产品为主要特色,满足了市场需求。
农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为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差异化和品质优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是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的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低效,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是农产品供给链条中存在中间环节大量损耗和浪费,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加强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任务。
只有深入了解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才能有效采取对策,推动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1.2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问题一是产地资源利用不均衡。
安徽省地处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农产品供给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供给不足,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
二是农产品生产方式滞后。
安徽省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缺乏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难以拓展市场。
四是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
安徽省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物流成本高,商品信息不透明,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五是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依然以粮食作物为主,而市场需求已经向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产品转变,安徽省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需求不足。
2. 正文2.1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分析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产值在全国居于前列。
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机组)并网运行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1.15•【字号】皖经电力[2008]18号•【施行日期】2008.0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复议正文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机组)并网运行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皖经电力〔2008〕18号)各市经委(工经委)、省电力公司: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机组)并网运行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推进全省节能减排工作。
现将《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机组)并网运行管理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五日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机组)并网运行管理的若干规定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健康发展,推进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5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关于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2007〕721号)等文件精神,现对我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并网运行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一、本规定所称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是指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煤矿瓦斯)、高炉煤气等生产电力、热力的企事业单位,可再生能源电厂(机组)是指利用水力、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化发电、沼气发电)等发电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
二、并入电网运行的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机组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上,机组设备没有超期服役或淘汰;(二)发供电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所用燃料(原料)限定国家规定《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可再生能源范围内,燃料(原料)发热值、使用比例等技术指标符合相关规定,并属于就近利用;(三)对发电废弃物采取综合利用措施,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四)项目建设按管理权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齐全,并按照批准内容建设、验收。
安徽省风能资源分布及风能区划指标按照我国风能资源情况,风电场建设的条件是年平均风速大于6米/秒,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大于300瓦/平方米,3-20米/秒有效风速年累积时数5000小时以上,风力发电机在设计风速下全年运行小时数不低于2500小时。
结合以上条件以及风能区域划分指标,对照全省风能资源情况,我省风能资源储量不算丰富,具备风力发电条件地区较少,但如果选择有利地形,抬高高度,增强捕获风能的能力,合理选择机型,我省风能利用的潜力还是较为可观的。
通过对我省风速资料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我国风能区划中的一级区域指标可以将全省风能划分为4个大区。
Ⅰ区:黄山高山区。
由于其海拔高,风速大,风力等值线与等高线平行,这一区是我省风能最丰富的区域,但此处为国际旅游风景区,且建场条件较差,不宜建场。
Ⅱ区:宿松、望江及太湖县南部一带长江狭谷地区。
该地区处于大别山与皖南山区之间的沿江狭谷地带,在天气气候和地形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使这里的风能资源仅次于黄山山地。
根据现场考察,如果选择有利地形,抬高风机高度,合理选择机型,望江县大号-莲州、宿松县乌池、华阳河农场均适宜建设风电场。
Ⅲ区:除了大别山、皖南山区和前述Ⅰ、Ⅱ区外,全省大部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其有效风能密度全年为50-150瓦/平方米,年累积有效风速时数2000-4000小时。
Ⅳ区:大别山区和皖南低山区的弱风区,也即风能欠缺区,其年有效风能密度在50 瓦/平方米以下,年有效风速累积小时数小于2000小时。
临泉县风力年用时在2000-3000小时之间(属于中等稳区),部分有效风能密度60-80W/M2(属于资源中等丰富区),大部分地区40-60 W/M2(属于贫乏区),整体看,属于风能低潜力地区,不适合大规模进行风力发电项目。
安徽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安徽大别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山脉之一。
这里地势崇山峻岭,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黄牛生长繁殖。
黄牛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因此,保护和利用安徽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安徽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主要包括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繁育等方面。
首先,需要对大别山地区的黄牛品种进行调查和收集,了解其遗传特征和品种分布情况。
同时,还要建立遗传资源库,保存大别山地区的黄牛遗传资源,以防止品种的基因流失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还应加强对黄牛品种的繁育工作,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优良品种,提高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黄牛品种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畜牧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
在畜牧业生产中,大别山黄牛可以作为肉、奶和劳动力的来源,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
黄牛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黄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制作成各种乳制品,满足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
此外,黄牛还可以用于农田耕作和运输等劳动力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科学研究方面,安徽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
科研人员可以对黄牛品种的遗传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黄牛品种改良和优化的途径。
同时,黄牛品种资源的研究也可以为畜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安徽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需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加大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和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管理黄牛品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安徽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只有加强对黄牛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繁育工作,推动其在畜牧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一、安徽省能源产业现状安徽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
目前,安徽省的主要能源产业包括煤炭、天然气、油气等传统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在煤炭方面,安徽省有较大的煤炭储量和产量。
安徽省的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淮南、淮北等地。
此外,安徽省还拥有一些煤化工企业,主要生产煤制油、煤制气等产品。
在天然气方面,安徽省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消费省份之一、目前,安徽省正在加快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并努力提高天然气消费能力。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引进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
在油气方面,安徽省虽然没有油气资源,但是其地质条件适合油气勘探和开发。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引进油气开发企业,加快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清洁能源方面,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发展风能和太阳能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二、安徽省能源产业发展趋势1.促进能源清洁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支持,安徽省能源产业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在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将加快项目建设和规模扩张,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了更加合理和经济地利用能源资源,安徽省将加快能源节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安徽省的能源消耗将得到有效控制。
3.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为了适应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安徽省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
4.加强国际合作:安徽省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和国际能源项目,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推动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将加大对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力度。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安徽省的能源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年均降水量1100~1500毫米。
产水稻、棉花等,也适宜柑橘等亚热带果木栽培和油桐等经济林木生长。
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铁矿、金、银等。
常患内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辟皖北灌溉总渠,修建运河堤闸和江都水利枢纽等工程,是重要农业区。
(3)皖西大别山区。
资源介绍:在江淮丘陵西部,是一强烈隆起的台背斜,以断块山、地堑和断陷盆地为主要地貌。
大别山中部峰峦较高,海拔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百余座,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
山势较陡,坡度一般在25°以上,还有达60°左右的。
山地多为森林覆盖,是本省主要林区之一;山坡多草场,适于放牧,历来是本省重要的耕牛产区。
山间多峡谷和盆地,水利条件好,山间盆地较大的有晓天、岳西、霍山、金寨等盆地,是本区主要耕作区,多为水田,以种稻谷为主;大别山中部南北两侧,山势逐渐下降,表现为低山、丘陵地貌,低山、丘陵、盆地相间排列,低山、丘陵一般来说,土厚,肥力高,水热资源丰富,适于林、茶生产;缓坡地带有梯田,水旱均可;山间河谷冲积平原,适于耕作。
大别山南坡水热条件更好,南下寒流受大别山阻隔,冬季气温较北坡高。
大别山区包括金寨、霍山、岳西3县全境和六安、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等市县的一部分,面积1.19万平方公里。
正阳关及霍邱一带,为淮河流域,“土地广漠,雨量少,水田少,麦、高梁、大豆等为主要作物,六安府为山区,雨量稍多但水田少”,在这里,粮食和经济作物均可种植。
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好山好水好风光,大量的林木栽培以及茶树栽培,并利用其优越的土壤和气后条件以及水资源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业(4)沿江平原。
资源介绍:沿长江成带状分布的湖积、冲积平原区,在大别山和江淮丘陵以南,是我国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
这里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并分布很多低山、丘陵和岗地。
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下游以及沿江诸湖泊沿岸地带,主要是冲积平原和一级阶地,如无为、和县等地,平原宽广,水利条件好,是鱼米之乡。
这里低山、丘陵、岗地,一般坡度平缓,海拔一般在10米左右,土壤深厚,多宜林、茶生产。
岗顶作旱田,岗坡、岗冲多为水田,是本省重要的粮油产区。
东部无为、和县、当涂、芜湖等县水网地区,平原宽广,地势更加坦荡、低下,海拔一般均在10米以下。
资源利用: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由于土壤肥力高,水热条件适宜,已形成为全省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5)皖南山区。
资源介绍: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在长江平原以南,是我国东南低山丘陵的组成部分,与浙西、赣东北低山丘陵连成一片。
皖南低山丘陵由三条明显的西南-东北向低山丘陵带组成,从南向北有皖浙边界的百际-天目山低山丘陵带、黄山低山丘陵带和九华山低山丘陵带。
黄山的光明顶,海拔高1841米,是省内最高山峰。
皖南山地,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人工湖塘、水库点缀其间,是我国东南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
皖南山地在上述三条低山丘陵带之间,分别散布着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多在200米,甚至100米以下。
其中休宁、屯溪、歙县等盆地规模最大,已成为连续宽广的盆谷。
盆地附近周围散布不少丘陵、岗地,岗冲、丘冲多为农田。
皖南山区盆地和河谷两岸平原及其上的一、二级阶地,耕地集中,是皖南山区的粮仓。
皖南山地自中部中山地带向东北和北部地势逐渐低下而形成低山丘陵地带,低山海拔大多为400-500米,丘陵海拔高度多在200米以下,坡度一般约14-15°。
资源利用:利用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地貌,此地区大力发展农林牧副鱼生产,同时种植水旱作物,其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结合,发展旅游业气侯资源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C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15°C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16°C以上,其他地区在15~16°C之间。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资源介绍及其利用1.土地资源全省国土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位于第22位。
其中,平原35万平方公里、丘陵4.2万平方公里、山区4.3万平方公里、圩区0.9万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5.5%、29.5%、31.2%、6.4%和7.9%。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
2005年,全省农用地168181602.9亩,建设用地24326576.4亩,未利用地17680508.5亩,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80.0%、11.6%、8.4%。
在农用地中,耕地86018802.6亩,园地5131052.4亩,林地53992391.3亩,牧草地428318.9,其他农用地22611037.7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1%、32.1%、0.2%、13.4%。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535977.7亩,交通用地1379733.9亩,水利设施用地3410864.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5.7%、14.0%。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827981.3亩,其他土地12852527.2亩,分别占未利用土地的27.3%、72.7%。
2.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降雨在800~1800mm之间,自北向南递增,皖南局部山区可达2000mm以上。
省内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地下水资源主要在淮北,淮北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72.1亿立方米。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水量1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
3.动植物资源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200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
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类、蚕桑、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
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脂、油桐等。
全省野生动物近500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家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170多个品种。
在众多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4.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83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1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15项,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900平方公里,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4万平方公里,新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7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5种。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
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5.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1998年合肥市、黄山市、亳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
【文化资源】:资源介绍:安徽文化多元,由南向北主要分为:徽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淮扬文化和淮右文化)和中原文化。
资源利用:安徽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的相结合,相辅相成,大力发展安徽的旅游和文化事业,振兴安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姓名:刘航源班级:101203学号:2010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