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范文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板题:用计算器计算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②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9 用计算器计算-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检查和验算。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开关机、清屏、查看计算结果等。
2. 简单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3. 计算器的特点:快速、准确、方便。
4. 计算器的注意事项:电量、按键、计算过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简单的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计算器的操作熟练度,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2. 新课导入: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特点。
3. 演示与讲解:教师通过实物投影或黑板演示,讲解计算器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练习,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计算经验,讨论如何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和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课后练习使用计算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计算器的操作熟练度。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估计算器的使用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 测试成绩:进行一次计算测试,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投影或黑板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技巧。
3. 鼓励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计算经验,提高计算能力。
4. 定期进行计算测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 (5)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审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及其按键功能。
2. 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 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认识计算器(1)让学生观察计算器,了解其外观和按键布局。
(2)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清除键等。
3. 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学生独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解答。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的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家长签字确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计算器。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审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两个环节。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1. 教师示范教师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 (3)一、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注意操作细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清除键等。
(2)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强调操作顺序和注意事项。
(3)举例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计算器,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计算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操作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2)设计趣味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总结反馈(1)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提高自信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计算器操作技能。
2. 家长监督,确保学生在家也能熟练使用计算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减法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减法的定义,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计算器正确地进行减法计算。
第二节: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难点为: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减法计算。
第四节: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示例展示一组减法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新知讲解
通过讲解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使学生了解减法的概念和应用。
3、示范演练
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的减法计算,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
4、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减法计算方法。
5、作业布置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减法计算,并在家中进行实际的应用练习。
第五节: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解、示范演练和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减法的应用方法。
第六节:教学评价
通过作业、实际应用和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在减法计算方面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用计算器计算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开关机、清屏、存储与提取等。
2. 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3.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器的运算原理,灵活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认识计算器(1)展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讲解计算器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清除键等。
3. 学习计算器的操作方法(1)讲解计算器的开关机、清屏、存储与提取等基本操作。
(2)示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4. 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1)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2)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计算器的使用心得。
5.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1)举例介绍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时间等。
(2)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器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准确性。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一、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利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二、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看、发觉、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能用计算器帮忙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一、同窗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天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刻内告知他应该付多少钱。
你明白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二、计算器功能键介绍3、用计算器计算: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4、师:今天咱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新课探讨探讨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式一、师:请大伙儿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师:你们是如何按键计算的?(学生回答按键顺序:2 6 . 7 5 × 3 0 . 9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
从最高位开始,先按整数部份,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份的数。
二、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
(28页的第2题)42.8×57.93=() 15.105÷2.5=()0.256×0.45=() 1.311÷6=()90×3.806=() 287÷0.082=()问:说说你是如何操作“0.256×0.45=”的?还有无其它的操作方式?师:小数的整数部份是0的,那个0能够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无能够用如此方式的?“287÷0.082”中的哪个“0”能够省略不按?3、师:你们喜爱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什么缘故?(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进程比较复杂,若是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准。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1.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
2.能借助计算器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在探索、交流中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准确,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本技能。
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
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这是上节课我们使用的计算器,还记得它上面有哪些功能键吗?分别有什么作用?教师指名要求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那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计算器计算。
二、探究新知(一)用计算器计算1.在尝试中探究方法课件出示:386+179=825-138=26×39=312÷8=师:这是四个一步计算的算式,你能用计算器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吗?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先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再与同桌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要求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预设:对于一步计算的算式,按照算式书写的顺序依次输入数和符号,就能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教师以“386+179”为例,边讲解,边播放操作演示“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
师: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
小结: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看清算式里的数和符号,还要按对相应的按键,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课件出示:师:你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吗?请大家对照答案,检验一下你算对了吗?2.在对比中感受价值课件出示:30×40=师:这道题,你想用计算器来计算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口算就能快速地计算出结果,等于1200,如果用计算器一个一个地输入反而更慢。
小结:口算起来比较麻烦的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口算可以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用计算器计算反而不简便了。
课件出示:312×406=师:这道题,你想用计算器来计算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再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输入正确,就能很快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
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
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
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
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
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
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千克
的水。
②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桶。
③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
(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04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
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