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_(9)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5
色彩设计与色彩心理周钧在进行视觉传达色彩设计作品创作时,应该充分考虑色彩心理因素对视觉传达所产生的作用和功能,这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设计前提。
讲到色彩心理,必须与视觉心理结合起来论述,因为从心理学上讲,视觉心理和色彩心理同属于心理学范畴。
彩心理实验:他在飞机模型的机身上用色彩画上条状形,色彩的条状形与飞机模型的形态形成对比,会给人的两眼视觉有一个暂短时间的鼻状物(机身)给以拉长的感觉。
实际上机身的长度并没有拉长,这是由于色彩所引起的视觉心理反应。
(图4)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视幻艺术,就是用色彩改变形态感觉的重要发展。
著名的视幻美术家凡斯雷理(V asa ro l y)奠定的视幻美术基础原理是:色彩视觉的改变(转化)在于邻近色彩之间的关联。
(图5至图8)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中,色彩心理感觉处处融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今流行的美容就是运用色彩心理的功能元素,可以将高面颊和低面颊的脸形采用化妆的手段,美化修饰以达到视觉心理上的平衡,并向外传递美丽容貌的视觉信息。
(图9至图11)在衣服穿着方面,色彩心理元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个子高的身材应避免穿着直条和深色的衣服,可以减弱身材太高或变瘦的视觉形态;而个子矮小或肥胖的身材应避免穿着白色、浅色或横条形图形的服装,不然会造成更矮小或更肥胖的视觉外形。
在研究色彩设计与色彩心理的关系中,由于色彩对人们视觉生理的刺激会产生强—弱—强的周期性反应,因此深入探索色彩心理的满足—不满足—满足的诸因素,对视觉传达色彩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 色彩设计与心理因素从视觉生理学上讲,人类两眼视觉所感觉到的色彩,是由于光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吸收光和反射光的复杂的视觉感知过程。
首先是光线透过眼睛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然后由光刺激视网膜的感受神经单位,产生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视觉神经中枢形成感知的色彩;视觉神经中枢又是受大脑皮层控制,因此感觉是心理学固有的一个特殊部分。
色彩心理学教学大纲和目标色彩心理学教学大纲和目标色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色彩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学科,它不仅在艺术、设计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在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教授色彩心理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介绍色彩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色彩心理学的兴趣。
2. 色彩基础知识介绍色彩的基本概念,如色相、亮度、饱和度等,并解释它们对人类感知和情绪的影响。
3. 色彩心理学理论介绍色彩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如色彩情绪理论、色彩文化理论等,让学生了解色彩与情绪、文化之间的关系。
4. 色彩心理学在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色彩在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等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心理学知识创作出更有感染力的作品。
5. 色彩心理学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色彩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设计吸引人的广告和产品包装。
6. 色彩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色彩心理学实验,并教授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7. 色彩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探讨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色彩基础知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色相、亮度、饱和度等色彩基本概念,并能够解释它们对人类感知和情绪的影响。
2. 掌握色彩心理学理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色彩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理解色彩与情绪、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理论解释具体案例。
3. 应用色彩心理学于艺术和设计学生能够运用色彩心理学知识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能够设计吸引人的平面广告和产品包装。
4. 进行色彩心理学实验与数据分析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色彩心理学实验,掌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能够准确解读实验结果。
5. 了解色彩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学生能够了解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对色彩心理学的未来充满期待和探索欲望。
色彩艺术的发展历史色彩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那个时期,色彩被用于装饰和艺术创作,以表达人们对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在古代文明中,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是最早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
他们使用天然颜料来绘制壁画、雕塑和建筑。
这些颜料包括黑色、白色、红色、黄色和蓝色等基本颜色,以及由这些颜色混合而成的各种中间色。
中世纪时期,色彩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鲜艳的颜色,并尝试在画布上创作更加逼真的场景。
这种风格被称为“哥特式艺术”,其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红色、橙色和紫色等颜色。
文艺复兴时期是色彩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描绘。
他们使用了更加丰富的颜色和更细腻的色彩对比来创作更加逼真的作品。
例如,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色彩艺术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更加鲜艳和刺激的颜色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观念。
例如,梵高、高更和毕加索等艺术家都尝试使用更加独特的色彩组合和对比来创作他们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艺术不断发展和演变。
如今,色彩艺术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绘画、摄影、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引人注目的作品。
王维,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意象描绘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色彩的描绘,从自然景观到人物形象,都富有浓厚的色彩感。
这种色彩艺术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其诗歌的新视角。
王维的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尤其引人注目。
他运用丰富的颜色词汇,勾画出如画的美景。
如他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以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居秋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维诗歌中的色彩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还善于运用色彩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分析情绪是人类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而色彩则是情绪的一种载体。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如何在艺术设计中运用色彩来表达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情绪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并分析不同色彩对人们情绪心理的影响。
一、色彩与情绪的关系色彩是一种视觉刺激,而情绪是人类内心状态的一种表现。
色彩与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颜色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
红色代表着热情、活力、暖和,蓝色代表着冷静、清新、安详,黄色代表着活泼、明亮、愉悦等等。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
二、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1.情绪色彩的运用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和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当作品需要表达愉悦、欢快、活泼的情绪时,可以选择明亮的色彩,比如黄色、橙色、粉红色等;当作品需要表达沉稳、安详、冷静的情绪时,可以选择深色系的色彩,比如蓝色、紫色、棕色等。
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明地表达所要传达的情绪。
2.对比色彩的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对比色彩的运用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观者的强烈情绪体验。
黑白对比可以产生极强的冷暖对比,使作品显得更加鲜明、生动;红绿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引发人们的强烈情绪反应。
通过对比色彩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吸引人、引发人们更强烈的情绪共鸣。
3.色彩的渐变运用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渐变可以使作品更加细腻、柔美,产生柔和的情绪体验。
通过将深色与浅色进行渐变,可以使作品产生柔和、温暖的氛围,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
通过渐变色彩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细腻、柔美,产生更加深刻的情绪共鸣。
三、不同色彩对人们情绪心理的影响1.红色红色是一种充满活力、热情的色彩,可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在艺术设计中,红色常常被用来表达狂热、活力、热情等情绪。
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艺术设计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现,更是能够传递情绪和情感的媒介。
而情绪心理则是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下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它可以影响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将情绪心理与色彩相结合在艺术设计中应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还可以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情绪问题也日益突出。
研究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情绪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也可以对未来的艺术设计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探讨色彩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情绪心理对艺术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希望可以深入了解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色彩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体验。
还希望可以为未来的设计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促使更多的设计师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元素,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2. 正文2.1 情绪心理与色彩的关系情绪心理与色彩的关系在艺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而情绪则是人类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色彩的运用,设计师可以引导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颜色与情绪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不同的颜色会触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
红色往往与激情、活力、力量等情绪联系在一起;蓝色则常常被认为是冷静、安宁、理性的象征。
不同的色彩组合也会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红色和黑色的搭配可能让人感到紧张和恐惧,而黄色和白色的组合则可能让人感到快乐和轻松。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心理学的原理来创造出符合特定情绪的作品。
参考文献1.徐葆耕:《清华大师文选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荆其诚,焦书兰,纪桂萍:《人类的视觉》,科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3.叶奕乾,杨治良,孔克勤:《图解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
4.贾京生:《服装色彩设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5.高敏:《色彩》,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6.毛德宝:《设计色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7.程树祥:《电子产品造型与工艺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8.黄希庭:《普通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一版。
9.俞自萍:《颜色视觉与色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10.林仲贤,孙秀如:《视觉及测色应用》,科学出版社, 1987年第一版。
11.温敬铭:《简明体音美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
12.吴镇宝:《色彩构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13.段殳:《色彩应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14.黄国松:《色彩设计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15.白芸:《色彩设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16.符百华:《广告生意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17.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
18.雷伟:《服装百科辞典》,学苑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19.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0.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师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一版。
2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二版。
22.马谋超:《广告心理学基础》,北师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三版。
23.郭力家:《感觉画廊》,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浅析色彩心理作用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介绍了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色彩对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然后详细分析了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影响色彩选择的因素和色彩搭配原则。
最后讨论了色彩心理在作品传达情感和信息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研究,可以为艺术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艺术设计、色彩选择、色彩搭配、情感传达、信息传递、应用研究1. 引言1.1 引言在设计和艺术创作中,色彩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能够影响人们情绪、心理的重要元素。
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不同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设计师和艺术家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到色彩对人类的感受和情绪的影响。
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情绪代表,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和活力,蓝色代表冷静和深沉。
在艺术设计中,这些颜色可以被用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信息。
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
在作品传达情感和信息方面,色彩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运用色彩,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触动观众的情感,传达设计者的意图。
深入了解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研究色彩的选择、搭配原则和作用机制,设计师和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作品。
2. 正文2.1 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色彩对人类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的学科。
色彩心理学认为,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比如红色常被视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颜色,可以增强人们的注意力和兴奋感;蓝色则被认为是一种安静和冷静的颜色,能够带来平静和放松的感觉。
色彩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色彩的心理反应并非完全固定,也受到文化、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色彩与心理本章要点:·了解色彩的情感构成·了解色彩联想的种类·掌握形体对色彩联想的作用·掌握色彩联想的表现方法·重点掌握联想与创意的关系第一节色彩的心理表征色彩是表达感情的,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和行动。
这就需要了解和研究色彩与心理的关系,掌握色彩客观性对人知觉造成的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
一、象征性色彩通过对色彩象征性的概括与分析,对探讨色彩心理情感发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审美走向,具有参考与帮助作用。
1.红色红色在视觉上产生一种临近感与扩张感。
红色的效果富有刺激性,给人活泼、生动和不安的感觉,红色性格强烈、外露,饱含着一种力量和热情,象征着希望、幸福、生命等。
在表现中,改变了红色的对比环境和条件时,会使它自身的性格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不再是一种孤立的、抽象的概念。
这就需要我们从红色的内在性格入手,去挖掘它的表现潜力,掌握变化的规律,从变化中去寻求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从而获得对红色更深刻的认识。
2.橙色橙色比红色明度高,性格活泼,让人兴奋,并具有富丽、辉煌、炽热的感情意味。
心理学的试验表明,橙红色使人血液循环加快。
在橙红色房间里工作的人,比在蓝绿色房间里工作的人对于温度的感觉相差5—7度,橙色是有彩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它只有在发冷、深沉的蓝色中,才能充分发挥出它那具有太阳般的光辉。
3.黄色在可见光谱中,黄色的波长居中,但它却是有色彩系中最亮的色,是最能高声叫喊的高明度色。
它具有快乐、活泼、希望、光明等特性,稍带点轻薄、冷淡的性格;黄色又是辉煌的,常常给人一种欣喜的、大声喧闹的色彩效果。
从黄色的表现效果看,由于明度高而造成一种尖锐感和扩张感,缺乏深度感,具有不和谐性。
从黄色本身的特性上看,在色彩中它是最骄气的,在白色中黄色看上去暗淡无光,白色将黄色几乎融化,被推到一个从属地位。
4.绿色在可见光谱中,绿色的波长居中,人们的视觉最能适应绿光的刺激。
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原则1. 引言在艺术设计领域,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影响观者的情绪和感受。
在平面设计中,正确的色彩搭配可以进一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色彩搭配原则,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它们可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协调性的作品。
2. 主要色彩搭配原则2.1 对比色搭配对比色搭配是指选择互补色(如红绿、蓝黄、紫黄等)进行组合。
这种搭配方式强调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可以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视觉张力。
对比色搭配常用于需要突出某个特定元素或信息的设计上。
2.2 类似色搭配类似色搭配是指选择属于同一色相或近似颜色进行组合。
例如选取不同深浅程度的蓝色、绿色和紫罗兰等。
这种搭配方式在整体上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常用于需要表达柔和、温暖或冷静、沉稳等情感的设计。
2.3 互补色搭配互补色搭配是指选择相对于主要色调的颜色进行组合。
这种搭配方式强调了色彩对比度,可以产生一种引人注目的效果。
例如选择红绿、蓝橙、紫黄等进行组合。
互补色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常用于创造对比鲜明且活泼动感的作品。
2.4 单色调搭配单色调搭配是指使用同一种颜色不同深浅程度来表达多样性。
通过改变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可以营造出丰富而有层次感的设计效果。
单色调搭配常用于需要强调某个特定元素时或在风格上追求简约与专业感的设计。
3. 色彩心理学与应用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色彩心理学知识值得考虑:•红色代表活力、热情和力量,常用于具有较高能量需求的设计中。
•蓝色传达着冷静、沉稳和信任的感觉,适合用于需要表达稳定与专业感的设计中。
•绿色代表自然、和平以及健康,被广泛应用于环保、有机食品等相关设计中。
•黄色象征着快乐、阳光和幸福,常用于需要传递温暖与活力的设计中。
4.结论在平面设计中,正确的色彩搭配能够极大地影响作品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通过对比色搭配、类似色搭配、互补色搭配等原则的运用,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具冲击力或和谐统一的作品。
艺术设计类自考知识点自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方式,许多人选择自考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业发展。
在艺术设计类自考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艺术设计类自考的知识点,帮助自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1. 色彩学色彩学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配色的技巧对于艺术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
自考生需要学习色彩的色相、亮度、饱和度等基本概念,了解色彩的感知和表现方式。
此外,自考生还需要了解色彩的搭配原则和色彩心理学,以帮助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2. 设计原理和构图设计原理和构图是艺术设计中的基础知识。
自考生需要了解设计原理,如对比、平衡、重复、节奏等。
他们还需要学习构图技巧,如黄金比例、对称和不对称构图等。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自考生在设计中更好地组织元素和空间。
3.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自考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图形、图像、文字和色彩等元素来传达信息。
他们需要了解排版、标识、海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图。
4.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领域之一。
自考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海报、名片、包装等平面艺术品。
他们需要了解平面设计的规范,如色彩模式、分辨率和输出格式等。
5. 三维设计三维设计是艺术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自考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三维建模软件来创建虚拟的三维场景和物体。
他们还需要了解灯光和材质的概念,以及渲染和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
6. 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自考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各种类型的广告,如平面广告、宣传册和电视广告等。
他们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图像和文字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并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7. 数字媒体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是艺术设计中新兴的领域。
自考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创建数字媒体作品,如网页设计、动画和游戏等。
他们需要了解用户体验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相应的工具和技术。
8. 艺术史艺术史是艺术设计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推荐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阶段学习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并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并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
本文将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推荐几个研究方向,旨在帮助他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一、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色彩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学生可以基于色彩心理学、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以及色彩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展开研究。
例如,可以通过调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喜好,分析不同色彩在品牌设计中的效果等等。
此项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并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化艺术设计正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数字艺术设计中的某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
例如,可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等等。
此项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的挑战与机遇。
三、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热点话题。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艺术设计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可以研究可持续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艺术作品对环境意识的引导作用等等。
此项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将艺术设计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设计与社会问题艺术设计作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可以通过设计作品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
学生可以选择某个社会问题,通过艺术设计来传递信息和呼吁社会关注。
例如,可以研究设计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的效果,探讨设计如何改善社会的某个方面等等。
此项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能力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时,可以考虑以上几个方向。
《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书籍概述 (2)三、内容解析 (3)3.1 色彩基础知识 (4)3.2 色彩心理学原理 (5)3.3 颜色对人类视觉的影响 (7)四、重点章节分析 (8)4.1 第一章 (9)4.2 第二章 (11)4.3 第三章 (12)五、主要观点提炼 (13)5.1 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不可忽视 (14)5.2 色彩对视觉环境的影响及其改变人类行为的作用 (15)5.3 本书中的几个重要论点与案例分析 (16)六、感悟与收获总结个人读后感以及本著作对自己在视觉设计等方面的启示与帮助17一、内容综述《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是一本关于色彩心理学的著作,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艺术家和设计师约翰卡普兰(John Kaplan)。
本书通过对色彩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色彩对我们视觉感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决策的影响。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色彩在设计领域的运用。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色彩的基本概念,包括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等。
作者详细阐述了三原色理论,即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是如何通过加减混合产生其他所有颜色的。
作者还探讨了色彩的心理效应,如对比、和谐、节奏等,以及这些效应如何影响我们对物体的认知和感知。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色彩在情感和心理上的作用,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红色通常代表热情、活力和危险,而蓝色则代表宁静、安详和信任。
作者还讨论了色彩与记忆、注意力、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了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
这对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部分聚焦于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作者从绘画、雕塑、摄影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色彩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色彩心理学熟悉造型的人都知道,色彩的重要性,色彩是给人第一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是活的,色彩是影响人的心情的,色彩是有动有静的,在美甲的世界里色彩更是非常重要,好多人做美甲,都对配色很头痛,我也曾经面对这样的难题,我发这个贴子是一个很长的关于造型配色的贴子,对于配色很头疼的美甲师看了它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形”与“色”是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要素。
物体视觉形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形状与色彩。
作为化妆师,应当了解色彩基本知识,理解色彩的原理及规律,培养对色彩的美感,学会运用色彩进行造型。
一、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光是发生的原因,色是感觉的结果,认识色彩是由光线一物体一眼睛这样一个过程。
1.光与色彩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
当夜晚关掉电灯,房间里就会漆黑一片。
因此,可以说没有光,也就没有色彩的存在。
太阳光、灯光常常感觉是白色的,其实这种白光是由许多种色光组成的。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 种颜色,称为光谱色,它是一种连续性的色带,各色之间是互相融合、渐次变化的,这是太阳光的基础色。
色带光谱中的任何一种光色都不可能再次被分解。
如果再用凸透镜将七种色光聚拢起来,则又变成白光。
这种由七种不同波长的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叫复色光,也称复合光。
2.光与物体的关系人们能够看到物体的色彩,是物体经光照射所发出、反射或透过的光,刺激人们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
自然界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能显示各自不同的颜色,这种视觉现象就是由光的吸收和反射的作用造成的。
当太阳光照射在物体上,这种复色光中的七种色光成分,有的被吸收了,有的被物质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色光传播到人的眼睛时,就感觉到颜色了。
由此可见,物体的色彩是由该物体表面所反射出来的光决定的。
例如,太阳光照在红苹果表面,苹果的表皮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吸收其他的光色,因此苹果呈红色;如果某种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把七种颜色光全部反射出来,这个物体表面是白色;如果一物体表面把白光中的七种色光成分全部吸收了,就呈黑色。
色彩学习计划大学推荐专业学习色彩是一门充满乐趣和启发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设计、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想要从事视觉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人士来说,色彩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大学推荐专业为背景,探讨色彩学习计划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一、专业介绍在大学专业中,与色彩学习相关的专业主要包括美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设计等。
这些专业注重学生对于色彩原理、色彩搭配、色彩表现和色彩心理学等方面的掌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这些专业中学习色彩,学生可以通过美术创作、设计实践和项目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色彩在艺术和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自己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二、学习计划1.理论学习在学习色彩的过程中,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色彩学理论著作、研究论文和学术期刊等途径,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分类和色彩的应用等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专业讲座等途径,深入了解色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不断拓展自己的色彩知识体系和认知范围。
2.实践探索除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也是学习色彩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设计、制作和装置等方式,进行色彩的实践性探索和创作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色彩在不同艺术和设计表现形式中的运用和表现。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展览、比赛、交流和实习等活动,与同行和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分享,不断提升自己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实践水平。
3.跨学科交叉学习色彩不仅仅是在一个学科范畴中进行,它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跨学科课程、研究项目和学术活动等途径,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了解色彩与艺术、设计、心理学、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联和互动,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深度。
三、学习资源学习色彩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工作坊、画廊、博物馆等都是学生学习色彩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场所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开展各种活动和实践项目。
女性53009人,男色盲3,844人,女346,则男性色盲检出率为4.71%;女性色盲检出串为0.67%。
中国人男女色盲选出串为3.14%。
”[26]色盲无法通过训练矫正,也不能医治,色盲患者在色彩感知上的缺陷往往会影响其性格与情感的发展。
他们只有靠色彩明度的变化,来学习认识事物,因为各颜色的明度是不同的。
由于色盲中80%的患者都红绿色盲,在进行指示灯设计时,红灯中最好加上些橙色,绿灯中加上些蓝色,这样即使是有些红绿色盲的人,也能看清橙色与蓝色,对指示灯加以辨别(图27)。
或者在指示灯上附加图形来指示行或停。
一般情况下水平排列的交通灯号靠右的是绿灯,垂直排列的交通灯号靠下的是绿灯;再有,路牌,标线等交通标志一般由红黄蓝黑组成,这些强对比度下的颜色就算是色盲也不可能辨错。
现实中,为什么只有红绿色盲,间或也有黄蓝色盲,而没有黄红、红篮、绿黄、绿蓝等色盲呢?如从生理解剖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视网膜上红色觉细胞与绿色觉细胞是成对存在的,如果其中的一种色觉细胞出现问题,另一种色觉细胞也会受影响;蓝和黄的色觉细胞也是成对存在,蓝色盲者往往也是黄色盲。
第二节 色觉生理机制理论(color theory)生理学家们在1672年牛顿提出颜色视觉的色环以后,又有人提出了多种色觉生理机制的理论,其中主要有:杨格(Young)的三色说、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赖德-弗兰克林(Ladd-Franklin)的三色说、克尼希的优势调制说、黑林的四色说、马勒等人的阶段说。
但杨格-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与黑林的四色说比较有影响。
一个世纪以来,两种色觉说一直处于对立地位,近30年,不少研究证明,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晚些的实验材料是不少科学家倾向于将两个古老的颜色学说统一起来,即认为:在视网膜感受器阶段,光被三种锥体细胞所接受,是一种三色机制,这种已经被编码的视觉信息在向大脑皮层视觉区的传导通路中变成亮度信号、红-绿信号及黄-蓝信号,这是一种四色机制,这种统一的看法也就是颜色的阶段说。
图27 色缺陷者可辨信号灯 段殳绘一、杨——赫三色理论(Young-Helmoholtz’s trichromatic theory)该学说是色彩感知的第一个理论,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格(T.Young,1773-1829)利用三台投影机,分别经由R (红)、G (绿)、 B (蓝) 三色滤色镜,将色光投映在白色屏幕上,发现在两两相迭处产生了 C(青) 、 M (洋红)、 Y (黄) 三色,而中间三色重叠的地方则变为白色,进一步地再将R.G.B 三色的亮度加以调整,则产生了千变万化各种不同的色彩感觉来,故他推论人眼内应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细胞,它们分别对光谱中的每一波长都有其特定的兴奋水平(图29)。
当每种细胞中的光化学物质受刺激发生分解,都可使神经纤维产生冲动,再传达至大脑皮层,分别引起红色、绿色、或蓝色感觉。
当光刺激同时引起三种视锥细胞等程度的兴奋,则引起白色的感觉,其他色彩均是这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
当时并无实验基础证明此法。
到了19世纪末,由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姆尔霍兹(H.V.Helmohltz,1821-1894)从医学观点加以验证和发展,成为著名的杨——赫三色理论(图28)。
最后1861年,英国的 Maxwell 利用两人的理论基础,制作出了第一张彩色照片,因此一般人也都接受三视觉神经论。
在色觉研究上,三色理论的贡献非常大,彩色电视机就是根据三色理论的混色原理设计的,此学说为彩色印刷术的最基本起源。
“近二十年来,随着一些新金属的发展,采用眼底反射分光光度法,显微镜分光光度法和单细胞点生物学方法等,已经证明在视网膜中确实存在三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的视色素,在光的照射下它们分别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 图28 杨格与赫姆尔霍兹像 图29 三种锥状细胞的兴奋 段殳绘反射另一些波长的光,每一种锥状细胞色素兑光谱不同部位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根据沃雷纹1971年的实验结果,三重锥状细胞的光谱吸收的峰值分别为440-450纳米,530-540纳米,560-570纳米。
图中三条曲线是用显微镜分光光度法,从人眼及猴眼单个锥状细胞得出的吸收光谱的曲线,表明在人眼中分别有感受红光,感受绿光和感受蓝光的三重敏感色素的存在。
三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彩混合现象,通过实践证明,一切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重基本色混合而获得,在这方面三色理论对颜色混合现象能做出很好的说明。
长期以来三色说是为人民更容易接受的学说,并已经成为色度学计算的基础。
”[27] 二、黑林的四色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1864年,德国生理学家埃瓦德﹒黑林(Ewald Hering,1834-1918)提出了一个与三色理论不同的四色理论或互补色彩理论(图30)。
他不同意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
“该学说认为,色彩视觉总是以红-绿、黄-蓝、白-黑成对关系发生的,因此在个体的视网膜中有三对相互颉颃的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白-黑视素,它们通过分解、合成产生六种成对的基本感觉。
当红光刺激视网膜时,使红-绿视素分解,产生红色感觉;绿光刺激时,视红-绿色素合成,产生绿色感觉。
黄光刺激时,使黄-蓝视素分解,产生黄色感觉;蓝光刺激时,使黄-蓝视素合成,产生蓝色感觉。
白光刺激时,白-黑视素分解,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黑视素重新合成,产生黑色感觉。
”[28] 黑林的四色说能较好地说明色盲现象。
色盲是由于缺乏一对视素(红-绿或黄-蓝)或两对视素(红-绿、黄-蓝)的结果(图31)。
这与色盲是红-绿色盲或黄-蓝色盲成对出现的事实相一致。
当缺乏两对视色素便产生全色盲。
但它不能解释三原色能产生可见光谱上一切颜色的现象。
用黑林的理论可以解释负后像(afterimage)现象: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绿”(红青)机制中性点向绿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变成“绿色”(青色)。
其实三色素理论解释负后象现象更加直观: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色敏感细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显现出青色。
图31 黑林的四色理论 段殳绘 图30 埃瓦德﹒黑林这两个古老的学说,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
它们都能解释一些有关颜色视觉现象,都有其不足之处。
随着新的实验资料的出现,人们对于这两个学说有了新的认识,证明了这两个学说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必须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才能对颜色视觉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赖德-弗兰克琳的色觉发展理论(Ladd-Franklin,1847-1930)无论Young-Helmholtz 还是Hering 都忽视了棒状细胞对色觉的作用。
1882年,第一位获得学位的女士心理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赖德-弗兰克琳(图32)曾主张对白色有所感觉主要是棒状细胞的作用。
该学说假定色觉的进化阶段分三时期。
“第一时期只能感觉白和黑;第二时期可以感觉到黄和蓝;第三时期又加上红和绿。
视网膜外区至今还在第一时期,中区在第二时期,内区在第三时期。
(图33)患有红绿色盲的人的视网膜内区仍在第二时期,患有全部色盲的人以及牛、马和狗等哺乳动物整个网膜都在第一时期。
在色觉进化的第一时期内,视网膜对一切长短光波只有一种反应——白。
这种唯一的反应在进化的第二时期内分裂为两种反应:其一是对较长光波起黄色觉反应,其他的对较短光波起蓝色觉反应。
黄色进化到第三时期内又分化为二:其一对最长光波起红色觉反应,其他对较短光波起绿色觉反应。
”[29]该学说色适应、补色、色的混合、对比、色盲等,并对侧视所见的灰等、现象能做圆满地解释。
如红和绿的混合是黄而不是带红的绿,因为红和绿原是黄进化来到;黄和蓝的混合不是带黄的蓝,而是白,可用同一原理去解释。
黄中既见不到红绿,白中也不见黄蓝,可知上面所说的红绿混合,以及黄蓝混合,发生于不知不觉中,这种混合是纯粹化学的活动,发生于视网膜自身。
该学说认为不能引起视网膜发生反应的刺激的东西,都与黑有关。
图33 色彩发展理论 段殳绘 图32 赖德-弗兰克琳女士第三章色彩心理因素与艺术设计(color psychology and art design)我们可以感知色彩,色彩还可以影响人的心理。
人类的心理内容包括感知、记忆、联想、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部分,本章依据心理内容的结构,从色彩感知、色彩联系、色彩象征与色彩情感、色彩个性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说明色彩的心理特征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色彩感知与艺术设计 (color perception and art design)一、色彩的对比(color contrast)色彩的对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因相互影响而表现的差异。
它包括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A.同时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两种色彩并置在一起所形成的对照现象。
色彩对比、色彩同化(color assimilation)或其他的色彩感应(hue induction)表明,被感知事物的亮度或色相不单取决于该物体本身的亮度或色相,它还受周围的环境影响。
其主要表现有两个:同样的色彩看起来不同;不同的色彩会造成同样的印象。
1、色相对比(hue contrast):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
色彩对比包括原色对比、间色对比、邻近色对比、类似色对比、补色对比。
如果将两块相同的橙色分别放在黄色与红色的背景上,将会发现,红色底上的橙色偏黄,黄色底上的偏红。
因为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成的,当他和红色并列时,相同的成份被调和而相异部份被增强,所以看起来比单独时偏黄。
红底上的图案偏绿,绿底的蓝色图案偏红(图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