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中的幽怨“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在家庭和社会沦为男子的附庸和所有物,受到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
由此产生了无尽的幽怨、寂寞、冷清之情,闺怨诗成了表达这种情感的最好载体。
我国古代的闺怨诗主要指宫怨诗和闺怨诗。
它们的抒情主体主要是古代帝王宫中宫女和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一、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的怨恨。
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当年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
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宫女被禁闭的哀怨、凄寂令人叹怜。
白居易的《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描述了宫女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理。
诗中的女主人公,十六岁入选即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年已六十还不曾见得君王一面。
一生中都过着被幽禁的凄怨生活,作者这样写道:“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更令人悲悯的是,这样一位痛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則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及怨尤之情于此可见。
然而,那些少数曾经得到君王恩宠的后妃美女,命运也同样凄惨。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汉乐府歌辞《怨歌行》)“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
”(刘长卿《长门怨》)陈阿娇和班婕好,一个曾被汉武帝“贮之黄金屋”,擅宠骄贵;一个本是汉成帝的宠妾,恩幸无比。
然最终仍逃不掉失宠遭弃的厄运。
前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社会处于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封闭型农耕文化阶段,此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太在乎社会是否公平正义,只要有规则可以依附.就是治世、太平盛世,因为被层层剥削之后还可以勉强糊口;很少耽于空想,很少关心超验的东西,更多的是注重功利实效的实现。
在这里,缺乏起码的个体自由发展和民主体制的要求,宗法集权专制和伦理纲常体系所构成的扼杀个体生命自由的罗网,使个体生命欲求几乎完全为社会责任和伦理义务所压抑。
由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尊严、自由、爱情等人类平等意义上的权利的漠视似乎也就成了必然。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人虽然长期处于匮乏状态,但却己丧失了“饥饿”的感觉。
在漫长的朝代更迭中,几乎丧失了一切权利的宫女妃嫔的恒定存在就是这一荒唐性格的最为直接的表征物。
幸运的是,无论如何古人也曾对这些人的存在表现出了关注,在历史的文学殿堂中也竟然为这些人留下了一席之地,产生了不少宫怨诗。
不管它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对关于中国女性中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作产生浓厚兴趣。
但遗憾的是,虽然我的兴趣最初缘自了解我们先人社会结构、生存哲学和情感思维的企图,但由于受自己的文化素养等条件的限制,还没能真正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哲学高度的思考(否则恐怕也只能是对“哲学”二字的亵渎),就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更多的发挥我们民族所长,并借鉴西方新批评的细读法,继续进行了一些或许称之为形而下的琐细解读,不知道这是不是对自己的莫大嘲讽,但无论如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更何况这些诗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本身确实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研究价值。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始终作为一个次等人种而存在着,如果说男性是作为奴隶的存在,女性则是奴隶的奴隶,虽然她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一母系氏族时期。
在那时,妇女不仅居于较自由的地位,而且受到高度尊敬.是两种生产一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维持人的生命、繁衍人种的核心和中坚。
王昌龄《闺怨》赏析《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王昌龄《闺怨》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闺怨作者: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
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王昌龄闺怨诗的幽怨美摘要王昌龄素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闺怨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首先,在内容上体现了女性不同的“怨”。
其次,在艺术上也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闺怨诗的幽怨美。
关键词王昌龄闺怨诗怨情艺术手法幽怨美众所周知,妇女的命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比较不幸的。
因此,同情妇女被摧残的命运,反映她们的不幸已经成为一大批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
这批诗人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以女性的角度深入揭示她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们生活中的孤独寂寞、相思苦闷,青春怨旷以及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
这种带有“怨”的情感基调的妇女题材作品就是闺怨诗。
在王昌龄的作品中也有这类题材的闺怨诗,共有14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怨的存在使王昌龄的闺怨诗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王昌龄以女子的内心世界作为切入点,通过她们微妙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起伏,来刻画她们寂寞悲惨的命运。
使平静的情感显得含蓄而意味深长。
他笔下的闺怨诗并不重在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而侧重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心理,表达女性的愿望和理想。
通过一系列的心里描写,把她们的心里的悔、怨、忧愁,痛苦都描写的很真切,使人不得不为之感叹,哀叹她们的命运。
她们以真情迷人,以怨情动人,以哀情感人。
在诗中,王昌龄大多数运用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反衬,典故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幽怨美。
(一)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长信秋词》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以景衬情,描写了深宫寒夜的萧瑟冷寂,烘托出一个孤眠不寐,卧听宫漏的女子的凄清心境。
在凄清寂寞的深宫中,她形单影只,周围的一切均“无颜色”,影射了女主人公暗淡的心情。
深宫寒夜的萧瑟冷清与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相互融合,诗中虽然没有怨字,但处处却有怨的存在,诗中用较多的笔墨在描写环境,将怨情掩藏在景物之中,含而不露,回环婉曲,语近情遥。
情与景极好的结合在一起。
【诗歌鉴赏】闺怨诗宫怨诗鉴赏【概念解说】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主要类别】1、闺怨诗。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另外,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因为丈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宫怨诗。
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
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商妇怨诗。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
5、少女闺怨诗。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
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古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宫怨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简析】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
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宫词朱庆余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宫词 _译文朱庆余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
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鹦鹉面前,谁也不敢吐露自己苦闷。
[题解]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宫怨(唐)司马札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香儿倚在门边,心里很不是滋味。
过了这个春分,又有一些调门的了。
可她总也撞不上,并不是她不够贴心,以前她主子还在的时候,她还是很得宠的。
只是现在人去楼空,不免又是冷清又是寂寞。
原来同她一道的姐妹夏莺也因为讨另外一个妃子喜欢,也喜气洋洋地归位新主子了。
于是这冷门儿便是越来越冷了。
她又怕沾上一个脾气暴的主子,又难以忍受现在的孤独。
夜半时分,她总会孤零零地倚在窗边,看星星看月亮。
可是最令她心酸的是,这天从来都想泼了墨一样,没星星,月亮也是残月。
这种时候她一般都会想起才被送进来的时候。
那个时候,她可是个冰清玉洁的小美人儿,还是选秀女时被招进宫的。
中国古代的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他们与那些怨郁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
知人论世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人称“温八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一生抑郁不得志,客游江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唐宰相温彦博后代,属于没落贵族家庭出身。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其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柔软细密,富贵艳丽,精致工巧.)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2、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李璟、李煜、冯延巳)为代表,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意境,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又名《子夜歌》、《重疊金》,唐教坊曲。
唐蘇鶚《杜陽雜編》:「大中初,女蠻國入項,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菩薩蠻隊。
當時倡優遂製《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此調原出外來舞曲,小令44字,前後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情調由緊促轉低沉。
這首詞寫一個閨中貴婦的苦悶心情。
表面看來,此詞所寫不過是女主人公從睡醒後到梳妝打扮完過程中的幾個鏡頭,卻能充分透露出她內心的複雜感受,做到神情畢現。
解读文本表面意思:一个美女,在闺房之中,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这样一个过程。
1.阅读这首词,给这首词加一个题目。
(梳妆或晓妆)2.在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的女子?(美丽、富贵、慵懒、孤寂)3.有人说“弄妆梳洗迟”中“弄”字最奇,是一篇之眼目,请简析其妙处。
《宫怨》原文及翻译赏析《宫怨》原文及翻译赏析《宫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清平乐·宫怨宋朝黄升珠帘寂寂。
愁背银缸泣。
记得少年初选入。
三十六宫第一。
当年掌上承恩。
而今冷落长门。
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
《清平乐·宫怨》译文珠帘静静地低垂,她愁苦地背对着油灯流泪。
记得少女时刚被选入宫内,三十六宫中数她最美。
当年她备受君王恩宠,如今却被冷落在长门宫中。
又传来君王车驾驶过的响声,而她却只能呆立不动,面对着黄昏中的落花,明月照着一个孤单的身影。
《清平乐·宫怨》注释珠帘:指用珍珠缀饰的帘子。
银缸:这里指银灯或油灯。
羊车:羊车指帝王所乘之车,这里指帝王御幸其他宫女,经过其居所。
《清平乐·宫怨》鉴赏这首词题为“宫怨”,反映的是宫廷女子失庞后寂寞无助的生活,词风哀婉,读来韵味无穷。
首句点出眼下的寂寞之苦。
“珠帘”指用珍珠缀饰的帘子,典用《西京杂记》中语。
“珠帘寂寂”,是说来“风至则鸣”的珠帘,如今却寂静地低垂着,没有一点声音。
这表明长时间没有人进来,室内的人也没有出去走动,甚至连一丝风也没有。
由此可见何等冷清、寂静、落寞。
第二句“愁背银缸泣”中银缸指的是银灯。
银灯点亮,表明难熬的一个白天终于又过去了,但是更难熬的夜晚又无情地降临了。
如此日复一日,深居于冷宫之中,满腹愁怨无法排遣,只好独自背着银灯哭泣。
“背”字颇耐人寻味。
人在高兴时通常对着灯儿言笑,而愁苦时则往往背对灯儿叹息落泪,仿佛怕内心难言的痛苦,被灯儿窥探而更加令人不堪,一面无声地流泪,一面回忆往昔的宠爱接着回忆起往昔幸福的情景:“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
初选入宫时年轻美丽,楚楚动人,艳压群芳,独得恩宠。
上片由今日写到昔日,下片则又从昔日回到今日,仍然是凄惨、痛苦。
“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
当年受帝王宠爱,如掌上明珠。
而这美好的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美貌与宠爱并衰,帝王另宠新欢,将自己冷落在长门。
“又是羊车过也”。
闺怨诗、宫怨诗《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春怨》作者: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浅析王昌龄宫怨诗中的“怨情”作者:彭宇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摘要:王昌龄的宫怨诗是唐代宫怨诗的杰出代表。
其宫怨诗中的“怨情”主要有两种:宫女之怨和仕人之怨。
诗人通过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了宫女失宠的哀怨,隐喻了仕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王昌龄;宫怨诗;怨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王昌龄被誉为“诗家夫子”,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写法精妙,意蕴无穷,被称颂:“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杨慎《升庵诗话》)。
而他写作的“宫怨诗”更是备受后人赞誉:“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潜德《唐诗别裁》)。
“宫词高唱,无过王龙标。
”(杨际昌《清诗话续编》),王昌龄的宫怨诗通过描写宫女之怨和仕人之怨,诗歌主要采取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宫女和仕人对于理想的羡艳、现实的哀怨。
(一)对理想的渴求王昌龄从小就高傲骄矜,才华横溢,一直在求取功名,他早年的志向颇为高远。
然而在追求仕途的路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因此他所创作的宫怨诗,充分表达了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理,用在深宫庭院里痴痴盼望等待的宫女形象,来暗喻他对人生理想的痴想和羡艳。
首先,从表层来看,他的宫怨诗蕴含了宫女渴望得到君王宠幸的内涵。
从《长信秋词》五首来看,诗人借班婕妤失宠的故事来影射唐玄宗,这五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人借汉成帝影射唐玄宗,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失宠宫女内心的怨恨、嫉妒、悲伤和寂寞,同时也影射唐玄宗的荒唐无度。
宫女即使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但面对深宫之中的灯影繁华、莺歌燕舞,使得这些女子渴望通过得宠才获得权利和享受:不管是基础爱情,或者内心的欲望,她們都希冀在后宫获得荣耀和地位。
有的宫女一开始就对帝王的宠幸,抱有极大的希望;有的是即使明知可能性不大,也依旧在痴痴盼望着恩宠的降临;还有的就算是失了宠,也没有放弃过心中的那点渴望,对帝王的爱抱有无尽的期待,宫女内心的希望和幻想都是真实而且强烈的,或许她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吧!其次,从深层来看,王昌龄的宫怨诗寄托了诗人希望得到君王赏识的渴望。
唐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唐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咏诗书,十七为君妇。
但一旦入宫,一般事务性的宫女则往往要等到30岁才能出宫嫁人。
至于那些与皇帝亲密接触过的宫女,则不得出宫,直至发白命尽。
如元稹《行宫》所说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红楼梦》中贾元春省亲时说宫廷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
宫怨诗有三类:(一)诗人替怨。
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五首。
《西宫秋怨》云:“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二)诗人观怨。
如王建《宫词》“往来旧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别起楼。
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
”(三)宫女自怨。
玄宗天宝年间宫人《杏叶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唐宣宗年间宫人《红叶诗》云:“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唐诗纪事》卷七十八《开元宫人》条云:开元中,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
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阿落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
”梅妃不接受,诗云: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终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闺怨诗担任官吏的情况如《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的:“十七为君妇,心中长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征戍边塞的的情况如高适《燕歌行》所描述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出外经商的情况如《琵琶行》所说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一是男性替怨:如金昌绪《春怨》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是外在视角观怨。
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居易《闺妇》诗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试论唐代宫怨诗的抒情范式
唐代,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一个伟大的文学发展时期。
在其中,期间出现过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宫怨诗,它可以给诗歌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带来精彩的阅读体验。
它的出现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加了新的营养物质,它以其独特的抒情范式受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
宫怨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一种诗歌,体现了女性在宫廷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以及她们被收拢压抑的痛苦,充满了悲凉的抒情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木兰诗》,这篇诗歌以动人的抒情色彩,表
现了女性痛苦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它也逐渐演变出了更新的诗歌形式,表达了女性在宫廷的压抑状态,也彰显出女性在宫廷中的可怜虚弱。
唐代宫怨诗的抒情范式,以伤怀痛苦为主调,借用了高雅的古风,写就出一幅抒情的画卷。
它的抒情尤其体现在诗句的构建上,它通常是一句四字格,以连续的反复为特点,深深勾勒出女性在宫廷中所受的无奈苦楚。
它开始带有几分轻柔,但在最后会变得慷慨激昂,强调自己的正义感,令读者动容。
在抒情形式上,宫怨诗多采用直接引用,例如出于某种状况而表达悲伤,而以自然为背景,则通常会提到落花、春雨等自然现象,以此表现女性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宫怨诗也经常提及贴近生活的细节,如鸟的鸣叫声,草木萧瑟,春风拂面等,以此把握生活,体现诗人对事物密切关注的真实情感。
总之,唐代宫怨诗以其独特的抒情范式,写出了令人动容的强烈
情感,体现了女性心中的挣扎、反抗与无奈。
该诗歌形式不乏凝练的诗句,更强调细节的意义,构成一部集情感、细节刻画于一体的抒情画卷。
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感人的抒情,也让人们在阅读之中,对古代女性的艰辛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代闺怨诗的美学特质与根源探析摘要:唐代闺怨题材诗歌中男性诗人采用吟咏闺阁愁怨的方式含蓄表达了对当政者既含期待又有哀怨的复杂心态,故闺怨诗显现出哀伤意象的比兴手法和具有含蓄蕴藉的内在寄托的美学特质,此特质是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积极用世的人生哲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定位自身价值坐标可以有重要参考作用。
关键词:闺怨投射美学特质闺怨诗是吟咏闺中人哀怨的诗歌,唐代闺怨诗是指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诗人抒写闺中女子的悲伤与哀愁的诗歌,这种闺阁的愁怨常常投射着士子不遇的哀愁,在这种复杂心态的作用下,唐代闺怨诗表现出哀伤的比兴意象与含蓄蕴藉的内在寄托的美学特质,其根源来自于传统文化、封建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综合作用。
整个唐代闺怨诗的作者包括李白、王昌龄、白居易、王建、刘禹锡、张籍、李商隐、杜牧等,总量近百首。
一、主题意象与情感投射(一)主题意象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系唐诗的常见题材。
唐代流传至今的闺怨诗,感情深挚含蓄,颇多佳作。
品读唐代的闺怨诗,发现其吟咏的主题意向多是丈夫或者情人外出经商、宦游,女子在家中孤单愁闷,伤心红颜易老,担忧爱人离心一类。
如李白《怨情》一诗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表达了恋人离弃,美人独坐,怅恨不已的情态;王缙的《古别离》也是如此:“高堂秋静日,罗衣飘暮风。
谁能待明月,回首见床空。
”丈夫远去,孤身一人在秋日的暮色中,罗衣生寒,独守空房。
(二)情感投射心理学中,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审视唐代闺怨诗的创作主体与内容,就能发现主题意象所投射的复杂情感。
关于闺怨诗,通常的说法是爱情生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而不得,憾恨与惆怅凝结成了美丽的诗歌。
可是审视唐代闺怨诗的作者,却发现大多为男性,而且就其吟咏的初衷来看,虽然不乏真正以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口气来写女性惆怅情怀的作品,如:李商隐的《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金昌绪《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等等,但多数是有所寄托的。
On Aesthetics of Hidden Bitterness in the Tang Poetry of Palace and Boudoir Repinings 作者: 刘洁
作者机构: 西北民族学院汉语系,甘肃兰州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页
主题词: 宫怨诗;闺怨诗;幽怨美;抒情主人公;唐代;诗歌;审美特征;成因
摘要: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幽怨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美魅力且历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抒情主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美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幽怨美'的深层原因.。
论唐代闺怨诗的独特之处所谓“闺怨诗”主要是指描写古代妇女愁情怨思的诗歌,表现各类女子由于各种因素与丈夫或恋人分离而产生的怨恨之意或相思之苦,剖析她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或悲悼、或怨愤、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唐代乃我国闺怨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闺怨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若根据抒情对象的不同,唐代闺怨诗可以细分为:宦妇怨诗、商妇怨诗、征妇怨诗与宫妇怨诗,这四类诗作虽然拥有闺怨诗的诸多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等方面仍有许多细微的差别,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值得人们重视与深研。
一、宦妇怨诗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大量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士子们通过科举成为国家栋梁,于是案牍劳形,国事繁忙;同时立功边塞也成为人们博取功名、封王封侯的出路之一,于是抛妻别子,驰骋疆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文官武将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仕途的顺利,并不意味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他们的信念往往是“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王昌龄《变行路难》)、“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将事业置于家庭之上,于是造成特殊的怨妇群体――这就是宦妇怨诗产生的缘由。
在唐代,有不少闺怨诗细致地描写了文官武将们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因追求功名或国事繁忙而造成夫妻离多聚少,,致使闺中妻子产生幽怨之情。
在旁人看来,金榜题名,当官为宰,拥有高官厚禄,成为人上之人,这些官员的妻子也会因为夫贵妻荣,可以尽享幸福美满的生活。
其实不然,这些闺中宦妇,衣食无忧,表面风光,但因丈夫囿于官身,五更待漏,案牍劳形,致使空闺冷落、青春流逝、红颜消减,她们内心的怨情在闺怨诗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的表现。
比如李商隐《为有》一诗,便十分典型:“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金龟婿”、“事早朝”表现的当然是官宦,“无限娇”、“怕春宵”描写的当然是宦妇,“无端”、“辜负”抒发的当然是怨情,所以这是一首典型的“宦妇怨诗”。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刘洁摘要」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旧_界和心理状态为卞,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r&怨关”的卞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关魅力且历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打情卞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关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r&怨关”的深层原因。
队键词」宫怨诗;闺怨诗;幽怨关;打情卞人公宫怨诗和闺怨诗是唐代诗坛的两枝奇葩,它们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样,也是唐人喜欢吟咏的题材,至今仍存有大量诗作。
唐代的宫怨和闺怨诗千百年来打动了历代读者一,这是因为它们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女性深沉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悲苦哀怨的心灵世界。
关十宫怨诗和闺怨诗的审美特征,古人早有认识:探情幽怨,b,旨微茫”沈德潜妍诗别裁集》卷十九),充分肯定了这两类诗歌所共同具有的‘幽怨美”,只是很少有人对此加以注息,更未对形成这种审美特征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木文试图从人的木性出发,通过对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的比较剖析,探究形成这两类诗歌‘幽怨美”的深层原因。
一、抒情卞人公的低贱地位,奠定了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基调唐代的宫怨和闺怨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历代,这一方ICI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ICI也与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直接相关。
唐代地域辽阔,征人戍边、商贾往来、文人求什等诸多情况,都会造成夫妇长期分离,而受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封建道德礼教的影响,唐代的女性依然没有摆脱依附男子而存在的卑贱地位。
所以,夫妻一旦长期分别,女子便失去了原有的依靠,她们不仅要承受丈夫远离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日‘要经受心灵上的痛苦折磨。
篷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一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一不见归!”葛鸦儿}'}("良人》)吸孤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风凰山。
”张潮红}4丁》)绷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
不悲花早落,悲妾似花身。
”杜荀鹤春闺怨》)这三首诗中的抒情卞人公或为生不l一艰难而盼夫早归,或为游子行踪的难测而牵念,或为青春寂寞、红颜易逝而悲哀。
总之,这些闺妇们的喜怒哀乐,乃至整个心灵世界和命运都被远在他乡的丈夫所牵制,这是形成唐代闺怨诗幽怨基调的根木所在。
唐代宫怨诗的产生则直接与唐代的后宫制度相关。
统治全国近三百年之久的唐代辛帝为了满足淫欲和役使的需要,以至高无上”的特权,霸占了数以万('「的美貌女子。
这些女子中,有贵族千金、大家闺秀,但更多的是从民间抢来的美女,厌宝年中花鸟使,撩花钾鸟含春思。
满怀墨诏求殡御,走上高楼半酣醉。
酣醉直入卿士家,闺闲不得偷回避。
”元慎让阳自发人》)这些札鸟使”狐假虎威,蛮横凶悍,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
被抢的民女则忍泪含悲,与亲人生离死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们居易让阳自发人》)‘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
”元慎让阳自发人》)而入宫仅仅是她们痛苦生涯的开始,官门一入无由出,惟有宫莺得见人。
”顾况信词》)这些女子一跨进宫门,就息味着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自由,息味着从此沦为T-权的奴隶,也息味着从此便永绝人寰。
在令制淫威和森严宫律的欺压下,她们内心惶恐,处处谨慎,啥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朱庆徐佗词》)她们在禁宫的处境甚至不如笼中欢呼雀跃的鸟儿,连说话的自由都被剥夺了。
所以,宫怨诗中那些反映红颜女子幽闭之苦、索居之恨的诗歌,比起闺怨诗中怨女思妇的离愁别恨来,其幽怨之情更深更切,更具有撼人心弦的力量。
二、抒情卞人公的无奈处境,注定了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忧怨情调唐代宫怨和闺怨诗中的抒情卞人公,不是宫妃宫女,就是怨女思妇,她们都远离亲人,处境孤单,生活将她们置十无奈无助的境地,她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内心经受痛苦的煎熬。
竺千宫女胭脂1111,几个春来无泪痕。
”们居易ii u词》)作为普通的宫裨,她们何天要为帝王殡妃伺候起居,‘守门洒扫,弹奏歌舞,张颜欢笑。
t}天睡起晓妆成,随侍君王触处行。
”孔蕊夫人徐氏佗词》)转声总是君王唤,红烛台前著舞衣。
”压涯l} -i}J )))这些深宫女子黎明即起,严妆待发,陪侍flT-帝外出巡游;夜晚还得轻歌曼舞,娱悦flT-帝的耳目,满足flT-帝夜以继日的淫乐生活。
毋庸讳言,何个入宫的女子都在期盼着宠i--1-加身、夜夜伴君的恩遇,但封建时一代帝王大量征召美女入宫,是为了满足自己淫欲无度的生活,J一求感官上的刺激,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他们的木性。
这嗜恩无常”的现实,注定宫中女子必然遭受被冷落的命运,注定她们要饱受心灵的煎熬。
叹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洒宫秋怨》)传目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到天明。
”们居易ii宫词》)这两首诗歌入木三分地描摹出失宠女子长夜难眠时一的复杂心态和情感,不论是前一首中自矜貌美、痴情望宠的宫女,还是后一首中君恩已断、冷落孤单的宫妃,其长夜无眠的悲怨,皆因君王的薄十而起,皆以孤苦无奈的哀伤而终。
借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侍他人,能得几时一好?”李自接薄命》)由受宠到失宠,色衰而爱弛,甚至色未衰而爱已去,这就是宫人们无奈的命运。
唐代闺怨诗的抒情卞人公都是被抛出正常家庭生活的女性,无论是征妇,还是商妇、宦妇,都必须1111对独守空闺、寂寞孤单的现实。
征妇可以说是唐代边塞II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日‘还得时一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折磨格外地沉币。
崎席春眠觉,纱窗晓梦迷。
朦胧残梦里,犹是在辽西。
”冷狐楚长相I,:;, }}}雏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
流照伏波营。
”沈如药们怨》)而何年为远方征人缝制的寒衣,也就成了征妇们表达思念之情的载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自仔夜吴歌》)吠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将夫》)征妇们未雨绸缪,一入秋就赶制冬衣,惟恐飞霜时一节自己的亲人遭受严寒之苦。
做寒衣时,她们也是思虑再三,征衣一信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
”陈陶} i}J词》)`} iifG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们居易们怨词》)她们一会儿担心边塞天寒地冻,所以征衣须得添绵加厚;一会儿又忧虑征人憔悴消瘦,寒衣须剪裁合体,不能宽大,其设想之周,思虑之细,充分体现出她们对远方亲人细致入微的关心与体贴。
而日来自前方的任何一点消息,都会牵动征妇们敏感的神经,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张仲素秋闺}}, )) )‘前日边使至,闻道交河ii}o坐想鼓孽声,寸心攒百箭。
”端龟蒙}1烛怨》)部队的移军,前方的.I事,都会使她们坐卧不安、忧心如焚。
与征妇怨不同的是,商妇、宦妇的怨绪更多地集中在对丈夫远离、空闺独处的无奈上。
环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IJ采春}} An曲》)鲸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红南曲》)闺妇们因丈夫的久去不归,心中生憎生悔,或怨江船无情,造成夫妻分离;或悔身为商妇,青春年华虚度。
寂寂长夜,她们与孤灯相伴,不由地忧愁暗恨全都涌上心头。
牧半衷绸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消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火灯。
”们居易攘闺夜》)咋民钥开金闺,金台点夜灯。
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郑虔}}J'rn )))这些正当盛年却独卧空房的闺妇,被无情地剥夺了正常的夫妻生活,形影相伴的孤单寂寞,使她们坐恨金闺,愁肠百结。
与征妇相同的是,她们也在殷切盼望丈夫的归来,嗅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望江II,错认几人船。
”刘采春锣啧曲》)此诗虽语含悔怨,但以钗占卜,朝朝相望,错认船只的行为,却流露出她们的望归之切,思念之深,期待之久。
所以说,情悲息苦是闺怨诗的卞要特征。
三、抒情卞人公的美好愿望,增添了宫怨诗与闺怨诗的悲怨色彩唐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除了以抒情卞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叙写怨情愁思外,还通过对女性细微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反映出她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宫中女子最涡望的是恢复自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闺妇们则把夫妻团圆当成人生的最大,I --福。
因而这种美好愿望与冷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很自然地为唐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蒙上悲怨的色彩。
辛宫深院能锁住宫女的身体,却锁不住她们涡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愿望,‘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孔蕊夫人徐氏信词》)为了得到外界的消息,宫女们不惜花费金钱,争相向扫地夫打听询问,她们多么向往人世自由的生活啊!所以只要一有机会,她们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大胆表达积压在心底的真情。
u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仄宝宫人fji洛苑梧叶上》)梳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酬J氏题红叶》)御沟是深宫与外界相连的通道,沟中的流水引发了宫女们的无限遐想,她们红叶题诗,借水传情,以寄托自己的一片痴情。
唐代还盛传着有关宫女与将士、文人终成眷属的佳话,而这难得姻缘的红线,据说来自宫女为士兵缝制的寒衣,钞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i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怠多添线,含情更著棉。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盯元宫人}}}i诗》)木来表现情欲是违反宫规的,但是为了争得人的权利,这个宫女甘冒风险,在寒衣中大胆缝进坦露求偶热望的诗歌,借此表达来生结缘的美好愿望。
据说唐明辛得知此事后,怜悯写诗的宫女,破例将她嫁给那个得诗的士兵。
可这类传诵久远的怡-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却不知包含了多少宫人的辛酸和眼泪,因为如此的‘T-恩浩荡”,在上千年中,它的i--1-运者一恐怕也不过一二。
对十闺妇们来说,生活中最大的i--1-福莫过十丈夫的平安归来,炸夜裙带解,今朝蛤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莫砧归。
”权德舆压台体》)诗歌生动地描绘出闺妇看见蛤子猜度丈夫将归时一的喜悦心情。
而闺怨诗中更多的是那种由‘盼”生‘怨”的诗歌,佣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火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李端们情》)盯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一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年燕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l}L肩吾樱夫词》)这几首诗中的闺妇,或慎怪喜鹊,或迁怒黄莺,或怨恨桥头的卖卜人”,看似没有来由的怨气,实则都是好梦难成、盼夫不归时-内心失望沮丧的表现。
U }I ,抒情卞人公的不十命运,增加了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哀怨深度宫怨诗中的抒情卞人公是封建时一代T-权压榨下最孤弱最无助的女子,{纲囚的生活,帝王的淫威,后妃的嫉妒,同辈的倾轧,注定了她们一生都要挣扎在无边无尽的苦海中。
她们的悲剧命运,可以说从她们入宫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白居易的业阳白发人》就讲述了一个位卑命贱的宫女的悲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