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的中医辨证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47.1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治疗膨胀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引言: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部位。
中医学认为,膨胀是由于气滞、湿滞、痰浊等原因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治疗不同部位膨胀的一些常用疗法。
一、腹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艾灸:可以选择艾叶或艾条进行艾灸,通过燃烧艾叶或艾条产生的热量刺激腹部穴位,促进气机调畅,从而缓解腹部膨胀的症状。
2. 针灸: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腹部气机,改善腹部膨胀的情况。
3. 中药煎剂:可以使用一些功效较好的中药,如苍术、陈皮等,煎煮后饮用,有助于消除腹部湿气和气滞,缓解膨胀症状。
二、胃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等。
可以多食用消化性好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膨胀。
2. 胸腹按摩:可以用双手轻轻按摩胃部和胸腹部,帮助胃部气机调畅,缓解胃部膨胀的感觉。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胃气调理中药,如六君子汤、理气和胃丸等,有助于改善胃部膨胀的情况。
三、肠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
可以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木瓜等,帮助缓解肠部膨胀。
2. 腹部运动:可以进行适量的腹部运动,如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等,有助于促进肠部气机流通,缓解肠部膨胀的症状。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调理肠胃气机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八正散等,有助于改善肠部膨胀的情况。
结论:中医治疗膨胀,针对不同部位膨胀,可以采用艾灸、针灸、中药煎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也是改善膨胀的重要手段。
病人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中医医师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1. 《中医诊断学》2. 《中医治疗学》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学[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腹胀的中医辨证施治•腹胀是肝病患者常见的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因气、因湿、因虚、因实为常见者。
因气;多见于肝郁气滞,见于情绪低落,忧思郁闷,肝气喜条达、舒发。
情绪低落则失条达舒发功能,肝气横逆。
因肝属木,横逆就会克伤脾土,脾土就是消系统的化功能,出现胁肋胀满、食欲不振、呕腐吞酸。
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多有上述症状。
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甘草6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
柴胡升散疏导、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实宽中消涨、香附行气舒肝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散瘀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为使药。
因湿;腹胀因于湿者多为脾虚,(胃肠功能减弱)湿困脾土,多见于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四肢水肿、食少纳呆等。
主方用五皮饮;陈皮12克、茯苓皮15克、桑白皮10克、生姜皮3克、大腹皮12克,«内经»说、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
方中以陈皮芳香化湿、理气和中、醒脾为主药。
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调中、为辅药。
桑白皮泻肺行水、以治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大腹皮行气消胀、气行则水行、共为佐药。
生姜皮辛散、通行全身而散水气、为使药。
焦树德老前辈曾用五子五皮饮(茯苓皮30-45克、大腹皮15克、炒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槟榔9-12克、水红花子9-12克、葶苈子10克、)治疗水臌,(包括早期肝硬化腹水,心源性腹水等)。
因虚;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胃肠平滑肌收缩无力)、饮食内停、或不消化、出现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气短少神。
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方;炙黄芪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方中黄芪、党参为主药,补气健脾;白术燥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当归和血、陈皮健胃行气、共为辅药;升麻、柴胡升阳气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开发腠理的使药。
本方治疗气虚便秘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
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
其病因病机为:1.误下伤中,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
总之,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西医认为本病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
一、引言胃很胀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胃很胀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湿阻中焦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介绍胃很胀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湿邪内生,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胃很胀等症状。
2.气机不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胃功能,引起胃很胀。
3.湿阻中焦:湿邪困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胃很胀等症状。
4.寒邪客胃:寒邪侵袭胃脘,导致胃气凝滞,气机不畅,出现胃很胀、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脾胃虚弱型症状:胃很胀、疼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2.气机不畅型症状:胃很胀、疼痛,胸闷不适,情绪抑郁,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甘草、川芎、白术、茯苓。
3.湿阻中焦型症状:胃很胀、疼痛,头身困重,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濡。
治法:健脾除湿,和中理气。
方药:平胃散加减。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白术、半夏、砂仁、木香。
4.寒邪客胃型症状:胃很胀、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喜暖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理中丸加减。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吴茱萸。
四、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3.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4.适当食用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小米等。
五、生活调摄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中益气汤治愈痞胀病案:唐某,男性,47岁。
初诊:1976年3月12日。
主诉及病史:脘胀,按之不痛已10余年,劳累后加剧。
曾在某西医院就诊时发现肝脏肿大,查肝功能正常。
大便每日二三次,尚成形,尿畅。
诊查:舌质红,苔薄,脉沉细缓。
量上脘水平腹围102cm。
胃肠钡餐透视: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横段憩室。
辨证:因脾虚运化不及,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
治法:揆其病机,治宜升清降浊,补益中气。
拟升阳益胃汤进之。
处方:生黄芪9g 软柴胡3g 川黄连2.5g 潞党参9g 煮半夏5g 炙甘草2.5g 盐陈皮3g 结云苓9g 杭白芍9g 漂白术5g 羌独活各2.5g 光泽泻9g 红大枣1枚老生姜1片二诊:3月18日。
药进3剂,腹满渐消,但午后仍觉痞满。
舌质红,苔心浊,脉缓。
前法既已中肯,仍照原方继进药21剂。
三诊:4月29日。
脘胀显著减轻,量上脘水平腹围92cm,较- 1 -初诊时缩小10cm。
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缓。
证仍由于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
取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阳,升清降浊,化否为泰。
处方:川升麻2.5g 生黄芪9g 软防风3g 光泽泻9g 漂白术5g 炙甘草3g 杭白芍9g 软柴胡3g 潞党参9g 盐陈皮3g 7剂四诊:6月29日。
药后痞满若失。
但停药50天,腹满复起,嗳气不舒,矢气难传,睡眠差,大便粘腻,小溲正常。
脉沉弦,苔浊。
湿土当令,脾气不输,溯本还原,仍宜升阳益胃。
处方同初诊,加党参3g,黄芪用生炙各半。
共服27剂。
停药半年,经胃肠钡餐检查,胃粘膜脱垂已消失。
随访2年,未曾复发。
按语丹溪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
处心下,位中央,䐜满痞塞者,皆土之病。
其原因,有中气久虚,不能运行精微为痞;有过服消克,不能舒化饮食为痞;有湿热太甚,痰气上逆阳位为痞等。
腹胀的中医辩治腹胀,是指院腹发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状。
其病因多由脾胃素虚、饮食不节、运化失健,或肝气郁结、肠胃积热、癖血停滞等所致。
治疗此病应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证治疗。
食滞腹胀:多由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所致。
症见胸院痞满,腹部饱胀,厌食呕恶,暖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山碴30克,神曲20克,积实、法半夏.、槟榔、青皮、莱菔子、茯苓各10克,砂仁5克。
若腹胀较甚者,加厚朴10克。
胃下垂腹胀: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虚下陷所致。
症见脘腹发胀、食后为甚,腹有下坠感,平卧则舒,伴少气懒言,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补中。
方用:黄芪、党参各15克,柴胡、升麻各8克,积壳、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红枣15枚。
若见胃脘疼痛者,加木香8克。
手术后腹胀:乃术后脾胃功能未复、湿邪内阻、健运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症见腹部手术后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伴恶心暖气,大便少,舌苔白腻,脉细缓。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消胀。
方用:木香、厚朴各8克,砂仁4克,苍术、陈皮、大腹皮各10克,炒谷麦芽、神曲、鸡内金各15克,甘草5克。
产后腹胀:多因恶露下行不畅、气血瘀滞引起。
症见产妇腹部胀满,胸胁痞闷,不思饮食,恶露量少、色紫暗红或紫暗,脉细涩。
治宜行气祛瘀,消胀。
方用:制香附、乌药、当归、佛手、川芎、泽兰、红花、艾叶、焦山楂各10克。
行经腹胀: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运不健所致。
症见妇女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肚腹发胀,胀连两胁,胸闷暖气,胃脘不舒,食纳欠佳,舌苔薄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胀。
方用:柴胡6克,制香附、青皮、茯苓、白术、积壳、厚朴花、绿萼梅、鸡内金各10克,谷麦芽各15克。
便秘腹胀:多因肠胃积热、津液不能濡润,以致便秘腹胀。
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畅,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润肠通便。
方用:厚朴、生大黄(后下)、木香、积实、火麻仁、瓜萎仁、郁李仁各10克。
中医分析胃胀的类型及治疗方法介绍
1.寒热错杂型:
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
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疗:经常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
2.食积停滞型:
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湿热蕴结型:
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王氏连朴饮()。
5.实热内结:
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
治疗:大承气汤。
注意:有些急腹症(如肠梗阻)可见到本型症状,需要迅速看急诊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腹胀的辨证及治疗杨连【摘要】腹胀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要辨证施治,先辨虚实,再辨寒热。
治疗上以通肠腑,调理脾胃功能为主。
笔者分析了腹胀的病机、辨证方法及治法体会。
腹胀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称之为“胀满”、“痞满”,多发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肝硬化腹水、肠梗阻、各种腹部术后等[1]。
中医治疗腹胀满病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有独特的优势,而且疗效确切,只要正确辨证,见效明显。
【关键词】腹胀;虚实;寒热;辨证【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243-021 腹胀满病的病因《素问》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胃是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的器官。
脾是运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器官。
脾胃相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中焦而为气机升降之轴,脾胃有纳运水谷,升清降浊,主气统血等生理功能。
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冷热不均均会影响津气正常升降出入,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清浊相混,气留血涩,湿气内停,遂成胀满。
《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六元正纪论》1云:太阴所至为中满。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
脾乃阴中之太阴,同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天为阳、为热,主运化,地为阴,为湿,主长养。
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脏寒生满病。
所以说脾胃疾病是腹胀的根本所在。
《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对腹胀满病而言,基本病理是脾失健运,湿凝气阻。
寒湿、湿热困脾可引起腹胀满,积食可致纳运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升调,也可引起腹胀满,脾虚、中气下陷则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也可导致腹胀满。
胃胀治验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以胃胀、胃脘痞满为主症是临床常见症状。
经过几年来的临床医疗实践,本人对胃胀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一、概述胃胀是病人主诉的一个症状,其可以由很多种疾病而导致。
例如:各种胃、十二指肠炎,胃及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均可引起胃脘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中医对胃胀的认识,将胃胀归属于痞满、胃痞范畴。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
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胃痞。
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主受纳腐熟水谷,故有“水谷之海”之称。
胃与脾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在五行中属土,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之顺利进行。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胃的功能特征为胃主通降、喜润恶燥。
胃主通降即是胃的气机的运动,以通畅下降为顺,以不降反而向上为逆。
胃的喜润恶燥是谓胃中阴液充盛,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胃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转,除胃的生理功能之外,还需有脾、肝等脏器的共同协调,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对饮食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为胃提供营养精微物质。
气机升降的配合方面,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一升一降,气机通畅。
脾气主升是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布,故运化升清则有助于胃气纳降;胃气主降,是将胃所受纳水谷经其通降下行而无停留积聚。
受纳降浊正常,有助于脾气升运之能。
脾胃的升降协调,维持人体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
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的正常运转,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胃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以助胃运。
胃胀的中医辨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26T17:41:09.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张晓伟[导读] 胃胀是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
张晓伟(伊春市桃山林业局职工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00)【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98-01
【关键词】中医胃胀
胃胀是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
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或有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病程长,呈慢性过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较多见。
本文论述了胃胀在中医学方法中的治疗。
1 寒食伤胃
本证外感寒邪,过食生冷之物,导致寒凝于胃,胃中阳气不展,气机阻滞,胃失通降之职。
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舌苔白滑,脉弦迟。
治则当以温胃散寒理气为法,可选食附理中汤(临床经验方)加味。
方:香附15g,高良姜12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厚朴12g,木香10g,神曲15g,藿香10g,草寇10g,苍术12g,陈皮10g,砂仕10g,甘草6g。
方析:香附、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党参、白术、茯苓甘温益脾,藿香、砂仕、厚朴、苍术、陈皮、草寇等芳香化浊,醒脾消痞满,神曲消食积,木香调理气滞,全方具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2 肝胃不和
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
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证见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降,方选加味逍遥散(临床经验方)。
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 g,当归10 g,茯苓10 g,白术10 g,薄荷10 g,甘草6 g,玄胡15 g,佛手10 g,川楝子10 g,旋复花12 g,香附12 g,木香10 g,陈皮10 g。
方析:方中逍遥散舒肝解郁,金铃子散理气止痛,旋复花降逆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佛手、木香调理气滞,全方具舒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3 肝郁胃热
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传化之职,内生湿浊,郁而生热,热居胃腑。
常因七情或饮食不慎而诱发,临证所见胃痛时轻时重,胃脘部灼热,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治则泄肝清热和胃,方加味化肝煎(临床经验方)。
方:青皮10 g,陈皮10 g,栀子10 g,丹皮15 g,白芍20 g,甘草6 g,香附12 g,玄胡15 g,川连3 g,木香10 g,金铃子10 g,浙贝10 g,瓦楞子15 g。
方析:栀子清热解毒,导热下行,白芍、甘草、玄胡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理肝胃气机而止痛,浙贝、瓦楞子仿乌贝之意,木香理气滞,黄连专清中焦之湿热,丹皮、川楝清热舒肝,全方具舒肝气清胃热之功。
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效更佳。
4 脾虚胃寒
本证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
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临床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则:益气温中,散寒和胃,方选香砂理中汤加味。
方:苏梗12 g,砂仕10 g,法半夏12 g,党参20 g,白术20 g,茯苓20 g,干姜10 g,甘草6 g,陈皮10 g,木香10 g,草寇10 g,厚朴12 g。
方析:方中四君益气安中,干姜温中散寒暖胃,砂仕、厚朴、法半夏、干姜辛以散胃中寒气;苏梗、陈皮、草寇、木香调理脾胃气滞,全方具益气温中散寒和胃之功。
5 气滞血瘀
本证多见于胃脘痛日久不愈,气血滞而不通,胃以疼痛为主。
痛而有定处,如针刺,胃脘饱闷似有物顶住之感,舌质青紫,脉细涩,当以理气化瘀止痛。
方选金铃子散合膈下逐瘀汤。
方:川楝子12g,玄胡15g,当归12 g,川芎10 g,白芍15 g,香附10 g,玄胡12 g,五灵脂15 g,甘草6 g,丹参30 g,陈皮10 g。
方析:金铃子散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理气活血止痛,全方具有理气化瘀止痛之功。
6 治疗
6.1一般治疗:参照胃络痛、胃痞。
6.2本病轻者无需特别治疗。
上腹痛明显者给予抗酸或解痉治疗多数有效。
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滴注白蛋白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目前已证实激素对本病无效。
对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及蛋白丧失严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7 辨证治疗
7.1痰湿阻滞证
证候:胃脘痞胀、疼痛,食少,呕恶,或泛吐痰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平胃合二陈汤加减。
陈皮10克,川朴10克,苍术12克,清半夏10克,炙甘草5克,苏梗10克,香附10克,砂仁4克(后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加减:胃脘痛甚者,或加玄胡12克、木香10克;脾虚泄泻者,加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炒扁豆40克,或以参苓白术散化裁。
7.2湿热蕴脾证
证候:胃脘痞胀、疼痛,嘈杂,恶心呕吐,纳少,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或见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健脾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黄连6克,黄芩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0克,白蔻仁4克,(后下),藿香10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兼浮肿者,加泽泻10克,车前子30克,猪苓10克。
泛恶呕吐,加竹茹12克,芦根30克。
7.3肝郁脾虚证
证候:胃脘痞满胀痛,痛连两胁,情志抑郁或忿怒时则加重,嗳气,口苦,纳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不爽,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脉弦缓。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10克,白芍24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玄胡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食少纳差,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肝郁化热,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
7.4脾胃阳虚证
证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吴茱萸3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饴糖20克。
. 加减:下肢浮肿,加炮附子10克,桂枝易肉桂10克。
或以实脾饮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