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思路: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成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持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有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性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听故事引入:茅台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引出课题分子和原子【学生活动】学生回答2.探究分子的特性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苯分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有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有的。
分子很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教师引导】通过故事同时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酒香?【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A烧杯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酚酞溶液),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探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为什么B瓶内的酚酞没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举例【教师引导】湿衣服在阴天容易干还是晴天容易干?想一想:分别向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
知道分子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浸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
再加上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生活经历和感性知识缺乏,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化学实验出发并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才能建构有关核心知识并形成概念。
3重点难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培养抽象思维才能和微观想象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4.1.1[创设问题情境] :你知道为什么吗?请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日常生活经历,考虑以下问题:1.为什么校园草坪处桂花香气,在教室这能闻到?2.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1.2学生考虑、讨论4.1.3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微粒性【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小参加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较长时间后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答复】假设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设计思路: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二、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四、教学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
让一位学生蒙上眼睛猜两瓶液体内是什么物质(通过气味)……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板书]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通过课文图例说明)2)、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都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探究】详见学案,略。
七、教学反思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向空中喷洒香水。
大家闻到了什么味道?【学生活动】学生闻到并感受香水的味道。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老师比拟远的同学也能闻到香味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答复。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这种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师活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大千世界的各种图片。
【过渡】大千世界,物质种类繁多,究竟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教师活动】花粉和头发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物质。
放大的花粉和头发,又是怎样的?展示课件:放大500倍的花粉颗粒和放大50倍的头发。
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能够将构成物质的粒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
2、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
这些事实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物质是由不可见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3、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水是我们常见的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展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并投影:展示课件:请学生观看和感受一滴水的声音和图片,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教师】:通过分析水分子的数据,我们知道,分子的第一个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板书】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引导】同学们,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的不动呢?【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一: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闭上眼睛,闻到花露水味道的同学举手并观察你周围同学的情况(教师从教师前排洒花露水)
花露水是你使劲用鼻子从前排吸去的吗?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计算,需要80年才能计算完;
【视频演示】显微镜下的一粒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动
【问题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在一条滤纸上间隔滴加三滴酚酞放入大试管中,将一团棉花一面滴加浓氨水,并将有氨水的一面塞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当三滴酚酞溶液均变红,将滤纸取出一会,在观察滤纸。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
1.将试管中注入一半水,然后慢慢注入一半酒精,塞紧带玻璃导气管的塞子,将导气管也注满酒精,用手堵住导气管,将试管来回颠倒几次,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是否还会充满试管及导气管?
2.分别压缩一注射器空气和水,观察哪种物质容易被压缩
3.试管中加满水,塞紧带玻璃导气管的塞子,擦干试管外壁,给试管加热,观察导气管中是否会有水,为什么?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环节三、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4.用手向面部扇动,为什么会有风的感觉?
5.香水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6.茶壶开水为什么不能装满水?
环节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