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这么多年来,一直像云一样,在飘;偶尔变了雨,亲吻几下大地,经不住太阳的诱惑,终又变回一缕云,接着漂泊。
所以喜欢东坡这首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四川眉山人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赴汴京应试。
嘉佑二年(1057),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得号“三苏”。
特别是二十二岁的苏轼,才华横溢,朝野一片赞美之词,欧阳修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年四月,因母亲病故,兄弟二人回川奔丧。
嘉佑五年(1060),苏氏兄弟回京,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看来是嫌官小了,兄弟俩瞄准了下一年的制科考试。
嘉佑六年,二人如愿以偿,制试中第。
苏轼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大理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签书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佐助州官。
这是典型的京官下派。
苏辙列四等,被推为商州推官,因父亲在京修礼书,奏请留京侍父。
这年冬,苏轼经河南渑池入凤翔就职。
苏辙送兄至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为此写下了《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苏辙回京读到哥哥的来诗,料想他已到渑池,而渑池是他们六年前入京应试经过的地方,于是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曾授渑池县主簿,但未赴任,故曰“曾为县吏民知否”。
当年过渑池,曾在当地僧舍停留,壁上题诗。
如今才过六载,转瞬之间,老僧奉闲已死,壁上题诗也荡然无存。
人生渺渺,有如飞鸿踏雪泥,偶然留下一些爪痕而已。
这年苏轼才二十六岁,其诗中的沧桑,已如老人。
苏轼这首诗有两处一直让后人垢病,其一为体例,是和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怀旧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述唐代人物子由的渑池怀旧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的开头即刻勾勒了子由渑池怀旧的场景,他端坐于溪畔,依托轻风,不由得感慨此情此景早已不见,浸润在深深的思绪之中。
这里的“孤坐”“长吁”等描写构成了一幅意境丰富的画面,突出了子由对往事的留恋。
接下来,白居易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子由怀旧伤感的情感,用“惆怅”“凄清”等词语描述他的情感,创造了一种异彩纷呈的感受,既有沉郁、悲伤的情绪,也有儒雅、高远的情调。
而这样的情感推动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
在第二段,诗人通过表现子由对逝去的岁月的怀恋,突出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感慨。
子由日理万机,繁忙忙碌,与现在的生活形态不同,他内心对过去宁静自在的生活怀有无限念想,感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并用“故人”和“那堪”二句表现了与好友分别的痛苦和心灵的孤独感。
最后,白居易运用婉转的文字表现了子由思想繁荣昌盛时期的落寞。
他描述了子由提供书籍的庙堂祠,表达了他对诗歌文化的推崇。
子由静坐于此,内心万千思绪忽然冒出: “上苑连云烟,下冈度水烟”,寓指人生飘忽,短暂至极,并引出诗的压韵与云山水的自然意境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诗人对往事的悲凉。
总的来说,《和子由渑池怀旧》感人肺腑,表达出第一流诗人在脍炙人口之词汇和图像之间真实的感慨和情感。
同时,也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唐代,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文化辉煌,更是令人启示:人生短暂,珍惜岁月,才有机会铸就非凡创造。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子由渑池怀旧【评析】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赏析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翻译】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
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
【赏析】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
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
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
这样的持论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
【原文】《和子由濯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开。
胡为穿籥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
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
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
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利。
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椁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40.一、刖三苏轼与相差两岁的弟弟苏辙,一个是才思过人,一个是聪慧异常;一个热情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
博考群书,相伴切磋,同出蜀州,大放异彩。
嘉祐二年的千年一榜,上演了“兄弟传奇”,双双高中,文传天下,名动京师,天才卓绝,声震朝野。
才华冠绝天下,手足情深更是众口称誉,千古流传。
仕途宦海同起伏,生活磨砺共担当。
“乌台诗案”,哥哥身陷囹圄,弟弟奔走援救,自求降职以免罪兄长;哥哥贬谪黄州,家资困乏,弟弟居家粗陋,节衣缩食,无私援助。
哥哥贬谪岭南、出海澹州,弟弟紧随其后,天涯沦落,福祸共担。
苏轼一生,渴望与弟弟”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他思念弟弟,深情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性命不保,誓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今天,我们再读苏轼诗歌,依然为他们兄弟的旷世之情而动容不己。
二、鉴赏我们来看第一首律诗:《和子由港池怀旧》。
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弟弟参加制科公务员考试,双双皆中。
苏轼成绩优秀,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状元待遇,优厚异常。
于是,苏轼挥别弟弟,独立前往凤翔赴任。
在行途经过港池,接到弟弟的飞鸽传诗《怀港池寄子瞻兄》。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词概述:本诗收录于《东坡七集》。
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苏辙原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作者的和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诗词原文: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诗词鉴赏: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意及赏析
《渑池怀旧诗意》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和子由所作的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渑池的怀旧之情,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诗中,和子由以渑池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他用诗意来描绘渑池的美景,如清澈的湖水、婀娜多姿的山峦和绿草如茵的原野,以及渑池的历史文化底蕴。
他通过描写渑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融入其中。
例如,诗中有这样的描写:“湖水清澈如镜,山峦婀娜多姿。
绿草如茵的原野,映衬着渑池的美丽。
古老的城墙沉静而庄严,街巷上流传着历史的足迹。
”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这首诗,和子由表达了对故乡渑池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
这首诗意丰富,描写细腻,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的追求。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鉴赏答案《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陂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诗人用“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和短暂无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诗人认为人生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一样,是偶然的、短暂的,而飞鸿飞走后,也无法预料自己会飞往何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与老僧的交往,如今老僧已经去世,只剩下一座新塔,而自己曾经题诗的墙壁也已经破败,无法再看到旧日的题诗。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人回忆起自己和弟弟苏辙曾经一起经历的崎岖路程,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人生的漂泊不定和短暂无常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诗人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鉴赏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而丰富,涉及诗、词、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怀旧之情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出来,而其中一首著名的诗作便是《渑池怀旧》。
《渑池怀旧》是苏轼在离开渑池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离别故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苏轼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渑池的山水景色和与友人的欢聚别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诗中,苏轼首先描绘了渑池的山水景色,以此引发他对故乡的思念。
他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两句诗描绘了渑池的幽静景色,江边的青草绿意盎然,枝头黄鹂鸣叫,这些景象使苏轼回忆起了与故乡的美好时光。
接着,苏轼写到了与友人的别离,他写道:“昨别今已见,尽是泪痕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句诗直接表达了苏轼离别友人的悲伤之情。
他们曾一起登高望远,共同欣赏渑池的美景,但如今友人已经不在,只有苏轼一个人登上山顶,插上茱萸,缅怀过去的友谊。
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他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送别,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他希望友人能够再次回来,与他一同欣赏春天的美景,共同回忆过去的岁月。
通过这首《渑池怀旧》,苏轼用他独特的诗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眷恋。
他以渑池的山水景色和与友人的别离作为线索,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充满了苏轼独特的感慨和情感,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渑池怀旧》不仅仅是一首怀旧之作,更是他对生活和人情的独特感悟。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情感上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苏轼以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苏轼人生经历的诗句《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一、衍生注释: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2.“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所经历的事情就像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爪印一样,很快就消逝。
3.“老僧已死成新塔”:老僧指奉闲和尚,苏轼兄弟上次赴京应试时曾在渑池的寺庙中住宿,如今老僧已死,只留下埋葬他骨灰的新塔。
4.“坏壁无由见旧题”:寺庙的墙壁已经坏了,再也看不到以前题的诗了。
5.“蹇驴”:跛脚的驴。
二、赏析: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新奇而又深刻。
雪泥上的爪印只是偶然留下的,很快就会消失,就像人生中的许多经历,虽然留下了痕迹,但又难以长久留存。
颔联进一步阐述,强调了人生的不确定性。
颈联通过老僧的去世和旧壁题诗的消失,具体地展现了世事的变迁。
尾联回忆往昔的崎岖经历,在感慨之中又带有一种对过去的怀念。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富有哲理,意境深远。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苏轼的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在旧地重游的时候,看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我就感叹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你看啊,曾经的回忆就像那雪泥鸿爪,虽然存在过,可是现在很多东西都改变了。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啊,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前觉得重要的事情,现在可能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是,也正是这样,才让人生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慨,不是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手足情深话兄弟——《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黄香【摘要】伟大的诗人苏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在苏轼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与其感情最深、彼此唱和作品最多的,就是他的弟弟了.他们彼此视对方为生命中不可一日或缺的知己.“二苏”既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如果要对他们兄弟二人当中的任何一位进行研究和评价,都必须要拿另一位来作为参照和比较的对象.本文通过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研究,揭示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兄弟二人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历程.【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12【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苏辙【作者】黄香【作者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古往今来,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相知,很少见到有超过“二苏”者。
相比中国文学史上的“二曹”与周氏兄弟来,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
有谁说兄弟之间就一定会有一争?又有谁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苏氏兄弟之间的情谊之深厚,是世所少见的。
他们既是兄弟,又是师生,是诗文唱和的益友,也是政治上的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伙伴,还是心灵上相互慰藉的知己。
打开他们的诗词文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两人的应和之作。
可以说,苏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在中年后的贬谪生涯时更甚,而苏辙也常常会有回作寄给兄长。
例如:“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1]这首诗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了,也就是说,见过你这样的兄弟,别的人就都不适合做我的兄弟了。
因为只有你这样的人才适合做我的兄弟,所以我希望生生世世你都是我的兄弟。
照常理来说,像这样深情炽烈的表白,只可能是写给恋人的,而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却是写给自己的亲弟弟的。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
④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
“雪泥鸿爪”这个有名的比喻就出于本诗。
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译诗: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