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的作旧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0
最新玉器做旧方法
玉器做旧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方法,通过模仿时间的磨损,使新的玉器看起来具备历史感和古朴的外观。
最新的玉器做旧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机械磨损:使用特殊的磨砂工具、砂纸或金刚石砂轮等工具,对玉器进行轻微的机械磨损,模拟经年累月的磨损效果。
2. 化学处理:利用酸、碱等化学物质进行处理,使玉器表面产生一定的氧化和变色效果,以增加古旧的感觉。
3. 手工锉磨:通过手工工具,如细砂纸、细锉等,对玉器进行人工磨损,营造自然而不刻意的痕迹和纹路。
4. 加热处理:利用高温烘烤或火烧的方式,使玉器表面呈现出轻微的色彩变化和纹理改变,提升其年代感。
需要注意的是,玉器做旧方法主要用于装饰和艺术品等非实用性玉器,真正的古代玉器不建议进行做旧处理,以免破坏其历史价值和收藏性。
玉石的作旧方法范文玉石作旧是指用特殊的手法和处理方法让玉石表面呈现出陈旧、历经岁月的效果。
在市场中,经过作旧的玉石具有一种古朴、沧桑的美感,能够更好地展现玉石的质感和文化底蕴。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玉石作旧方法。
一、涂抹油脂法涂抹油脂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玉石作旧方法。
首先,将纯净的黄草油或橄榄油涂抹在玉石表面,然后用棉纱擦拭,以使油脂进一步渗透到玉石内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脂会被玉石吸收并固定在石质内部,使玉石逐渐呈现出古朴的效果。
二、人工磨砂法人工磨砂法是用砂纸或者磨料等工具对玉石进行人工磨砂,使其表面呈现出磨损、磨痕。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保证玉石的质地和形状不受破坏。
一般会选择较细的砂纸和磨料进行磨砂,然后进行粗细递进式的磨砂,最终达到理想的作旧效果。
三、草木煮烤法草木煮烤法是一种古老的作旧方法,其原理是将玉石放入锅中与草木进行共烧,使其表面受热后呈现出一定的变色和纹理。
一般使用柿子木、樟木、桑木等硬质木材进行煮烤,将玉石放入木炭中加热,然后进行翻烤,直到达到理想的研磨效果。
四、使用化学药品法使用化学药品也是一种常见的作旧方法。
可以用稀硝酸或者其他酸性溶液对玉石进行处理,使其呈现出化学腐蚀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使用化学药品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五、模拟长时间沉浮法玉石经过长时间的水中沉浮会在表面形成斑驳纹理,增加了它的历史感。
为了模拟这种效果,可以用水银和玉石一起晃动一段时间。
水银可以增加玉石的密度,使其下沉后与沙砾形成摩擦,从而在表面形成磨损纹理。
六、水晶棒磨砂法水晶棒磨砂法是使用水晶棒对玉石进行局部的磨砂,以模拟出使用时间和磨损造成的痕迹。
水晶棒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小,能够有效控制研磨的深浅。
揭秘玉器的做旧造假手段
玉器造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旧玉新做,另一种是新玉新做。
新玉新做后往往还要进行做旧处理。
旧玉新做在清末民初颇为流行,它是利用原有旧玉,进行改制后,琢成新器物。
因其玉质甚古,易于伪冒旧器。
有的旧器只一面有纹饰,造假者就在另一面琢上新纹饰,使玉器出现一面纹饰是旧的,一面纹饰是新的现象。
新玉新做也出现于清末民初,常用岫岩玉、南阳玉、青玉等当朝玉材,按照古器的样式仿制琢造。
然后再用人工做旧处理,使新玉颜色变旧,以冒充古物。
安徽蚌埠仿古市场。
人工做旧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把玉烤热,使玉质松懈,然后将热玉投到带红褐色的液体中,使颜色尽快趁热浸入玉里,呈现出红褐色的丝纹,称之“牛毛纹”。
仿古玉料
2.把玉放到火中烧。
根据需要,火烧的时间可长可短,烧后一般呈现白色,称鸡骨白(也有黑色)。
经过火烧后,玉质没有原来坚硬,也不太油润了,还可看到细小裂纹。
3.把玉放到强酸液体中,加以腐蚀,取出后再放到装有草木灰和麦麸子的口袋里盘磨,改变玉的原貌使表面凹凸不平。
看似象长期受土浸呈现的白霜,常被误认为生坑。
牛心沁造假玉镯
4.将玉放油中炸,使玉变红黄色,有些地方还出现蜜腊色,好象坏了一样。
5.把食糖炒焦,再放少量水,将玉放在油状液体中煮,使玉浸入糖色,但这种颜色只在玉的表面。
熏烤做旧玉镯
6.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固时将玉器放入腹中,缝好埋入地下。
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称之为“狗玉”。
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造假玉中很常用,了解它对增强辨伪能力大有帮助。
涂胶上色玉件。
古玉做旧的方法范文古玉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突显古玉的历史沧桑感和独特之处,人们常常采用一些方法来使古玉具有旧时风貌,下面是一些古玉做旧的方法:1.烟熏法烟熏法是一种最常见的古玉做旧方法之一、通过将古玉放入烟熏盆或烤箱中,让其熏烤一段时间。
烟熏能够渗透进古玉的细微裂纹和孔隙中,使其表面产生颜色变化和褪色效果,增加古玉的历史感。
2.抛光法抛光法是将古玉表面进行处理,使其表面光泽度降低,看上去更加磨损。
可以采用砂纸、砂轮等工具,对古玉进行轻微研磨,注意力度要轻,以免损伤古玉本身。
3.石灰粉法石灰粉法是将石灰粉与水混合成糊状物,然后将古玉浸泡在其中。
石灰粉能够使古玉表面产生一层白色的氧化物,增加古玉的岁月感。
4.蜡烛熏褪法蜡烛熏褪法是将蜡烛燃烧后,将古玉置于燃烧过的蜡烛下方,使其受到蜡烛熏褪的气息和热气。
燃烧的蜡烛会产生一些含有硫磺的气体,对古玉表面产生一定的褪色效果。
5.鸡蛋磨黑法鸡蛋磨黑法是将鸡蛋煮熟,取出蛋壳,然后将古玉与煮熟的鸡蛋壳搓擦。
蛋壳中的炭烧会渗透到古玉的细小裂纹中,使其表面产生黑色的磨损效果。
6.茶叶浸泡法将古玉放入浓茶中浸泡一段时间,能够使古玉表面呈现出茶渍的颜色,增添古玉的质朴感。
7.温泉浸泡法将古玉放入温泉中浸泡一段时间,可以使古玉表面受到自然浸泡的磨损效果,增加其岁月感和自然质朴感。
总之,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玉做旧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些方法时需要谨慎操作,尽量避免对古玉造成损伤。
古玉本身具有历史价值,每一件古玉都拥有其独特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古玉做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尊重古玉的原始风貌,尽量不要过度破坏其本来的面貌。
玉石作旧方法范文玉石作旧是一种常见的石材加工技艺,通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使得新鲜的玉石看上去仿佛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增加了历史感和韵味。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玉石作旧方法。
1.晾晒法:将新鲜的玉石放置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使其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利用阳光、风雨等自然力量对玉石进行“磨砺”。
这种方法需要时间较长,效果相对较为自然。
2.磨砂法:用砂纸、砂轮等硬物进行物理磨擦,使玉石表面产生细小划痕。
划痕的出现让玉石看上去更为古朴,仿佛经历了岁月的长河,增加了历史感。
3.腐蚀法:用酸性液体或其他腐蚀剂对玉石进行处理,使其表面产生腐蚀或氧化现象。
这种方法能够使玉石呈现一种颇具历史感的陈旧感,但需要注意腐蚀剂对玉石本身的损害。
4.雕琢法:通过人工雕琢,制作一些仿古的图案纹饰。
这些图案纹饰给人以岁月留痕的错觉,让玉石看上去更古老且有历史的韵味。
需要注意的是,玉石作旧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
在进行玉石作旧过程中,有些商家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合规范的方法,例如使用化学药剂,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在选购玉石作旧产品时,消费者应该选择有良好信誉的商家,确保所购买的玉石作旧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此外,玉石作旧也会降低玉石的原始价值。
因为经过处理的玉石已经失去了原始的质感和外观特征,使得其价值更倚重于装饰性和观赏性。
因此,如果追求玉石的原始价值,建议选择原生态的玉石产品。
总之,玉石作旧是一种石材加工技艺,通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使得玉石看上去仿佛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但在进行玉石作旧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确保环境和人体的安全,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对玉石的价值取向做出选择。
用酸作旧玉石的方法酸作旧是一种常用的工艺技术,可以将新的玉石制品变成古老的样子。
这种技术常常用来制作仿古玉器和文物复制品。
酸作旧的主要步骤包括清洗、浸泡、擦拭和处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步骤一:清洗首先,将新的玉石制品放进温水里,用软毛刷清洗干净。
如果有油污或者脏东西需要特别注意清洗干净。
步骤二:浸泡然后,将清洗干净的玉石制品放入稀酸液中,通常使用的是硝酸、盐酸或者醋酸。
不同的酸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浸泡液。
一般来说,硝酸能够使玉石表面产生白色斑点和崩裂纹路,盐酸能够使表面呈现出豁口和小洞等凹凸不平的纹路,而醋酸则能够使表面呈现出纹路清晰、光滑的效果。
不论使用哪种酸液,需要将浸泡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
步骤三:擦拭浸泡完成后,将玉石制品取出来并用温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布来擦拭表面,以便清除多余的酸液和玉石表面的物质。
步骤四:处理最后,使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来模拟出古老的效果,例如:火烧、灰污、尿性污水、植物灰等。
这些方法需要很好地掌握技巧和经验,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整个酸作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酸液可以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必须使用防护手套和护目镜,并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操作。
另外,需要注意控制酸液的浓度和使用量,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为了确保玉石制品的质量,需要谨慎选择酸液和处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的来说,酸作旧是一种值得掌握的技艺和工艺,它可以创造出与古老文物和仿古艺术品相似的效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当然,在使用酸液时需要非常谨慎,不要使用过多,以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现代仿古玉做旧方法现代仿古玉做旧方法在现代社会,由于高额利润的引诱,仿古玉越来越泛滥,充斥了大半个古玉市场。
比起以前,现代仿制的水平是越来越高,有时连专家也难以分辨。
1、现代仿古玉的材料现代采用仿古玉材主要是岫岩玉、南阳玉、东北黄料、良渚古玉、蜜玉、青海料、河摸玉、碧玉、新疆玉、戈壁滩玉、韩国白玉、俄罗斯白玉、青田石等。
(1)岫岩玉用岫岩玉作仿古器多选用玉质较差的次等品,然后再用化学染料将它们染成黑、红、黄的颜色,现在多用来做比较简单的大型玉器。
(2)南阳玉南阳玉的硬度和和阗玉差不多,耗工相似,但其性脆易碎,且染色不好,以前多用于仿制一些玉璧、玉环等小挂件,现在很少见。
(3)东北黄料顾名思义,产自东北。
颜色有青、黄、青黑、戴白皮、带浆带花纹等多种。
这种玉硬度较高,比较容易染色。
用东北黄料仿古的玉器看起来很古朴,因而在仿玉中比较常见,多用于仿制一些大件的陈列品,象炉、鼎、观音、罗汉等。
(4)良渚古玉新石器良渚时期玉器所用的玉材。
既然是古玉的材质,那必然多用来仿良渚古玉了。
玉较一般软玉轻,色泽为白中带牙黄。
由于玉料不大,多用来仿一些小件物品。
(5)蜜玉产地在河南密县。
玉质较差,多用来做观音,佛像、童子、动物等大件器物。
(6)青海料青海料色泽白度与新疆和阗玉很相近,硬度只比新疆和阗玉低0.2度,透明度高于和阗玉。
在现代,和阗玉大量短缺,青海料正好补充了这个缺口。
它主要仿清代玉器,如炉瓶类、茶壶、观音等。
物美价廉,大受市场欢迎。
(7)河摸玉产自东北。
河摸玉质地比较细腻,颜色为黄色或黄中带青。
这种玉料多用来仿制玉璧、翁仲、金蟾等小件玉器,或人物、玉山、炉、瓶等较大型的玉器。
(8)碧玉是新疆碧玉和加拿大碧玉的总称。
主要仿清乾隆年间的碧玉摆件,也有一些是仿制一些小挂件的,颇受欢迎。
(9)新疆玉指的是产自新疆的一些品质较差的预料,一般青色或青白色,样子很像出土古玉。
多用它来仿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饰。
像璧、璋、避邪、印章、怪兽等,在仿古行业里,新疆玉被采用的非常多。
现在的玉器用什么原料来做旧的呢?玉器仿古作旧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方法也颇多,明清以前的做旧,一般是以植物与动物或矿物作做旧原料。
现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而现代的仿古玉所用原料以化学药水较多。
本人以自己所见,把现代做旧的程序与化学做旧的方法介绍给读者,以供广大玉器爱好者收藏时鉴别之用。
现代仿古玉器的材质由于仿古玉器需求量大,许多种类的矿石,被选做仿古玉材,如岫岩玉、独山玉、东北黄料、河摸玉(汉玉)、密玉、江苏古玉(良渚古玉)、碧玉、青海料(甘肃玉)、俄罗斯白玉、韩国白玉、带浆带花青白玉(新疆玉)、戈壁滩玉、青田石等等。
现代仿古玉的作旧方法现代仿古玉器的制作,主要是根据玉器书籍资料。
由于书上玉器图样在摄影、制版时的角度和色彩误差很大,而且图样只有正面,少有反面,所以按图画样只能仿其大概。
现在讲玉器的书籍中,有些"古玉"本身就是赝品,是厂家照仿制造,变成仿上仿。
苏州、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玉器生产的中心,有相传已久的制玉工艺和传统。
由苏州工匠做出玉器毛坯,再经由安徽蚌埠人刻意打磨、做灰、做色,十分逼真,一不留意就会上当。
作旧工艺特点作旧前的打磨,一般是用油石、细砂纸或金刚石打磨,然后抛光,有用布轮沾上三氧化二铈将器物抛光,还有一种用金刚砂、滑石粉或细锯末,将器物放在特别的滚筒内上光,称之为滚光。
玉器作旧技法与用料玉器作旧有土古和传世古之分,是以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为依据的,两者区别表现在沁色和光泽上,在作旧技法上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
做传世古旧玉是仿其工艺风格并施以抛光工艺,做土古玉以沁色为主,有的不经过抛光,有的略加抛光,或者擦拭。
玉器作旧须满足许多客观条件,尤其是选料,酸碱程度不同,玉料上面的杂质表现、色泽表现都对仿旧玉有影响。
如有的玉料质地不纯,有石、有斑、有色、有裂纹、有软、有硬。
对玉料的认识是做旧玉的首要条件。
料适于做什么样的旧样的旧玉,就仿什么样的玉。
仿做旧玉的方法不外乎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的设备有窑、烤箱、微波炉、煤火炉、电炉、柴炉等,使用的辅料有杏干、梅干、姜黄、血竭、草板纸、蓖麻油、锯木屑、鞋油、沥青、红糖、香料、腐肉、各种酸碱盐和有机染料、颜料等。
石头做旧风化方法石头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在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是,新鲜的石头可能与环境不协调,需要一定的工艺去将其使之风化。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石头做旧风化方法。
一、自然风化法自然风化法是最为简单和自然的方法,在水、阳光、雨水、风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石头表面的颜色和纹路会逐渐发生改变,形成独特的古朴风貌。
这种方法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长期的自然作用,同时在使用中需要保护好已风化的部位。
二、打磨风化法打磨风化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石头做旧的方法,它可以锻造出一种平滑、柔和的表面,让石头表面呈现出更为自然和古老的效果。
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如砂纸、砂轮机、软毛刷等,需要刻意去实施。
整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力度,不断地擦拭,这样可以掌握好石头表面风化的程度。
三、酸化风化法酸化风化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实现石头表面风化的方法。
常用的酸化剂有氢氟酸、硫酸、氯化铁等。
通过这些化学反应,可以让石头保持美观的外观,表面可以呈现出自然、棕褐色和红褐色等色调。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酸化剂,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以确保安全。
四、喷砂风化法喷砂风化法是一种比较环保的石头做旧方法,它使用一定压力强度的风力将石头表面小颗粒磨掉,形成的凹凸不平和颜色变化就可以让石头表面看起来更具有古朴、利落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喷砂的过程中,要控制好风力大小,否则磨掉表面颗粒太多,会导致石头的密度增加,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五、人工涂抹风化法人工涂抹风化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使用工人手工涂抹一定的饰面材料,以塑造石头的古朴感。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石头凹凸不平的表面,需要通过涂层的设计及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衬托,让整个古代风貌更加浓郁。
但是这种方法表面厚度比较大,要小心保养,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特别谨慎。
现代仿古玉做旧技法一览玉的仿古与做旧,古来有之。
历史上宋代就出现了玉器的仿古,从此历代承袭,至清代时,皇室还专门有宫廷作坊,大量仿制秦汉唐“老三代”古玉,以满足乾隆皇帝好古玉之癖。
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玉雕厂,仍有一整套生产仿古玉器的严格工艺流程。
玉的仿古、做旧是一门高深的工艺,技术难度很大。
尤其是高仿,不但要形似,而且要功精,要几近神似,非熟悉工艺的业内人士难以辨识。
由此而说,仿古玉本身也有价值,起码是对古文化的承袭和再现。
只是,玩家不要把仿古玉当作真古玉就行。
玉器作旧有土古和传世古之分,是以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为依据的,两者区别表现在沁色和光泽上,在作旧技法上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
做传世古旧玉是仿其工艺风格并施以抛光工艺;做土古玉以沁色为主,有的不经过抛光,有的略加抛光,或者擦拭。
青玉单耳龙纹杯宋经火呈白色玉龙形佩战国饰品玉器作旧有很多客观条件要满足,尤其是选料,各种玉料耐酸碱程度不同,玉料上面的杂质表现、色泽表现都对仿旧玉有影响。
如有的玉料质地不纯,有石、有斑、有色、有裂纹、有软、有硬。
对玉料的认识是做旧玉的首要条件,要依玉料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做仿旧玉。
料适于做什么样的旧玉,就仿什么样的旧玉,不是想做什么旧玉,拿一块来就能做。
南宋螭虎纹玉饰件新昌博物馆藏仿做旧玉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的设备有窑、烤箱、微波炉、煤火炉、电炉、柴炉等;使用的辅料有杏干、梅干、姜黄、血竭、草板纸、蓖麻油、锯木屑、鞋油、沥青、红糖、香料、腐肉、各种酸碱盐和有机染料、颜料等。
1.熏旧:即用烟熏的办法做旧玉,效果如同烟熏过的白墙壁,黄褐黑是主色,使新玉有经年陈旧之感觉。
熏旧可用窑炉,也可用烤箱,柴烟、油烟都用,熏的时间可长可短,熏完后再擦拭一遍,把浮烟尘拭掉,留在裂隙中和工具碾轧缝隙中的烟油杂质与表面的浅黄使仿旧玉有自然旧的效果。
2.烤旧:烤旧是以火烘烤的方法做旧玉。
将仿旧玉清洗去油,去油可用碱水煮、梅干水煮、酸碱蚀等方法。
汉白玉石做旧方法
水洗法是汉白玉石旧化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将白玉石用淡盐水洗泼在表面,并且不断重复洗刷,直到石头表面出现若隐若现的咖啡色斑点,旧化效果最佳。
水洗法要求有耐心,将白玉石放入玻璃瓶中,注入够覆盖石头淡盐水,用镊子将石头晃动至水中,重复洗刷数次,在洗刷的过程中要经常监测淡盐水中的颜色,直到淡盐水慢慢变深,呈现咖啡色,表示旧化工作完成。
洗完后把石头取出,清洗干净,利用软布蘸取少量清水,将白玉石表面的盐渍轻轻的擦拭,可以让咖啡色的斑点更加鲜明,也可以将石头放入食品级清水放置一段时间,表出更自然的颜色渐变。
水洗法需要注意,由于淡盐水有腐蚀性,洗刷的次数不宜多,也不能用较高浓度的盐水,否则容易损坏白玉表面或者是腐蚀掉石头外层影响旧化效果,同时注意清理掉石头表面的气泡,否则影响清洁效果。
总而言之,用水洗法来做旧汉白玉石需要耐心细致,只要有恰当的方法,就可以做出优美细腻的汉白玉石旧化效果。
仿古玉做旧的方法
仿古玉做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先,选取一个干净的玉器,可以是玉玦、玉佩或其他玉饰品。
2.使用一把铁刮子或其他金属工具,在玉器表面轻轻刮出一些细小的痕迹。
注意力度要轻,避免对玉器造成损伤。
3.取一小块砂纸,用手轻轻握住,然后用力磨擦玉器表面。
可以在砂纸上加一些水,以增加磨擦的效果。
磨擦的力度和次数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来调整,通常需反复磨擦几次,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4.使用细砂轮或磨头,在玉器表面进行加工。
可以加工出一些边角痕迹或平滑的磨损感。
5.使用一些工具如小刀、钳子等,在玉器表面制造一些人为的划痕或碰撞痕迹。
注意力度要适中,以免对玉器造成严重损伤。
6.最后,可以在玉器表面涂上一些润滑油或蜡,以使其呈现出一种更加古老的质感和颜色。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仿古处理时,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对玉器造成损坏。
另
外,对于古玩和文物等有历史价值的玉器,最好不要进行仿古处理,以免破坏其原有价值。
玉器做旧技术令人瞠目结舌……一不小心就被坑~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随着历史的变迁,玉器也越来越精美。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玉石的认识、喜爱程度一路看涨,尤其对“古玉器”追崇有加。
我国玉石市场“造假”之风悄然兴起,有些不法商人的造假之功可谓炉火纯青,令人瞠目结舌,再加之现在造假技术不断进步,仿古玉的逼真程度更是能够以假乱真。
现代仿古玉作旧方法主要有三种:一、酸性作旧。
主要原料是氢氟酸、硝酸或硫酸等.一般方法是用含十分之一的氢氟酸溶液浸泡4—10个小时左右,即产生了所谓白灰皮。
如某些地方加添其它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作灰皮的地方封上隔离。
加红色时用碱性橙,亦有用朱砂的;加黄色就用高锰酸钾,做出的黄色称为铁锈黄;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一般黑色染料。
着色时先将器物加热后,在需加色的地方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
目的是使器物在打磨后能表现出所谓的玻璃光,更具有”汉代古玉”的感觉。
二、火烧作旧。
一般是先将器物涂上氢氧化钠,再用氧化钙(石灰)把器物裹好,放到锯末里闷烧两天.烧出的白色称之为鸡骨白。
如想在器物上做出牛毛纹.在闷烧二天后(这时玉器的温度约在300度左右)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即浸几秒钟),就会产生所谓牛毛纹;如果在高锰酸钾的冷水中浸一下,就会产生血色牛毛纹。
器物在烧好和加色过程完成后,就用砂纸加上猪油进行打磨抛光。
所仿器物至多像宋或明清件。
三、碱性作旧(又称高压作旧)。
是将待作旧的玉器打磨后,在需作色的地方用硫化汞(黑)或三氯化铁(黄)等涂上,然后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和,加点猪油将器物包裹在内,放到封闭的不锈钢制作的高压釜内。
加压的同时加温.均用仪表控制,约需4天时间即成。
取出后用二氧化碳热风吹干,然后用硫酸还原,表面就呈现出白灰皮和玻璃光,有色的地方就自然沁入色泽。
此法主要是仿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的器物,做成后器物的色及所谓皮壳能浸到较深的地方,不易鉴别。
做旧需要用到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高锰酸钾、二氧化硫、黄晶、松香、硫酸、草酸、酒精、盐、酱油、茶叶、墓土、水银、动物尸体、锆沙、金属锈等等……总之,佐料比一个二级厨子用的只多不少,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伪做不到的!目前高仿古玉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我们能见到高仿技术已经升级到丧心病狂。
用酸作旧玉石的方法
用酸作旧玉石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的仿古技巧,它可以让新玉石看起来像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沉淀和磨损。
下面是具体的步骤:
1. 准备好盆子、硝酸等化学试剂以及一块新的玉石。
2. 将玉石放入盆子中,加入适量的硝酸,并用铜丝搅拌。
3. 玉石会逐渐变得暗淡,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
此时需要不断加入水来稀释硝酸,以避免玉石被过度腐蚀。
4. 等待数小时或数天后,取出玉石并冲洗干净。
此时玉石表面应该呈现出一种磨损的效果,仿佛历经沧桑岁月。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具有风险性,必须小心操作。
硝酸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化学试剂,必须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
此外,该方法容易破坏玉石的结构,导致其质量下降。
因此,在使用该方法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否则最好不要尝试。
- 1 -。
现代仿古玉地作旧方法现代仿古玉器地制作,主要是根据玉器书籍资料.由于书上玉器图样在摄影、制版时地角度和色彩误差很大,而且图样只有正面,少有反面,所以按图画样只能仿其大概.现在讲玉器地书籍中,有些古玉本身就是赝品,是厂家照仿制造,变成仿上仿.苏州、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玉器生产地中心,有相传已久地制玉工艺和传统.这两地有一批治玉好手,以前在玉雕厂接受过严格训练,又到工艺美术学校进修,对传统工艺有一定认识.这批人离职后,仍从事玉器加工,也帮经营玉件地人修修补补,所以对古代玉器形制较了解,接触也多,经他们手仿做出来地仿古件,再经由安徽蚌埠人刻意打磨、做灰、做色,十分逼真,一不留意就会上当.作旧工艺特点作旧前地打磨,一般是用油石、细砂纸或金刚石打磨,然后抛光,有用布轮沾上三氧化二铈将器物抛光,还有一种用金刚砂、滑石粉或细锯末,将器物放在特别地滚筒内上光,称之为滚光.玉器作旧技法与用料玉器作旧有土古和传世古之分,是以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为依据地,两者区别表现在沁色和光泽上,在作旧技法上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做传世古旧玉是仿其工艺风格并施以抛光工艺,做土古玉以沁色为主,有地不经过抛光,有地略加抛光,或者擦拭.玉器作旧须满足许多客观条件,尤其是选料,酸碱程度不同,玉料上面地杂质表现、色泽表现都对仿旧玉有影响.如有地玉料质地不纯,有石、有斑、有色、有裂纹、有软、有硬.对玉料地认识是做旧玉地首要条件.料适于做什么样地旧样地旧玉,就仿什么样地玉.仿做旧玉地方法不外乎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地设备有窑、烤箱、微波炉、煤火炉、电炉、柴炉等,使用地辅料有杏干、梅干、姜黄、血竭、草板纸、蓖麻油、锯木屑、鞋油、沥青、红糖、香料、腐肉、各种酸碱盐和有机染料、颜料等.熏旧即用烟熏地办法做旧玉,效果似烟熏过地白墙壁,黄褐黑是主色,使新玉有经年陈旧之感.熏旧可用窑炉,亦可用烤箱,柴烟、油烟都用,熏地时间或长或短,熏完后擦拭一遍,把浮烟尘拭掉,留在裂隙中和工具碾轧缝隙中地烟油杂质与表面地浅黄使仿旧玉有自然旧地效果.烤旧烤旧是以火烘烤地方法做旧玉.将仿旧于清洗去油,去油可用碱水煮、梅干水煮、酸碱蚀等方法.去油后地旧玉涂上有机或无机着色染料或颜料,在电炉、煤炉上或烘箱中加热烘烤,使颜色烤入玉地内部.这种作旧以做各种沁色为主,如涂以鞋油、沥青作黑色,涂以红糖作红色,涂以姜黄、血竭作黄褐色.每一种玉可接受地温度不一样,也要注意.玉被火烤很容易破裂,但用高温也可以把玉烤成鸡骨白.烧旧用明火进行烧烤称为烧旧.与烤旧之区别是烧旧温度高.将高温烧过地旧玉立刻放入染色液体中,进行沁色.沁色效果依染料和玉质而发生不同地变化.一般情况下,是以烧变质地部位吃色深.未变质地部位吃色浅.因烧旧有温差变化快地特点,使玉上产生细小裂纹,可作成牛毛纹旧玉.炸色这种方法正与烧旧相反,是将各种油脂烧热至冒烟,把常温下或在冰箱冷冻过地仿旧玉立刻放人热油中,油色顺裂纹渗入玉质,产生颜色.这种方法也能作牛毛纹旧玉.所用油脂,有有色地,如豆油、棉籽油;有无色地,如核桃油、头油,无色油中可加入颜色.水煮以各种陈旧之水,或配制各种染色剂之水长时间煮玉,使玉染上水中污物颜色.涂上色地同时涂色,也用于酸泡玉后,表层呈现一片灰白,再涂上所需色泽. 血斑将已进行了沁色地仿旧玉再加温至℃,使用滴管将颜色滴在热地玉上,产生色斑.如用高锰酸钾滴人,可产生血斑.酸、碱蚀泡是常用地方法.主要原料是氢氟酸、硝酸和硫酸等,一般方法是用含十分之一地氢氟酸溶液,将器物浸泡个小时左右,拿出后即有了所谓白灰皮.如器物某些地方加添其它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作灰皮地地方封上隔离.一般添加地颜色有红、黄、黑和咖啡色等几种.如加红色时用碱性橙(俗称块子金黄),亦有用朱砂地;加黄色就用高锰酸钾,做出地黄色称为铁锈黄;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般黑色染料.着色时先将器物加热后,在需加色地地方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此外,有用硝酸、硫酸各一半再加地水浸泡器物,主要作用是吃缝,以便使人感觉灰皮.每种玉所能接受地强度不样,时间也不样,这是很讲究经验地,同时也比较危险;会对人体造成定地伤害.各种酸碱对各种玉腐蚀程度不同,产生各种不同效果,再利用着色剂,就可以作各种沁色,这种方法依各人手法不同而仿真效果也不同,笔者做过这方面地试验,但也不敢妄言.胶这是在玉件已做好色和灰皮后,为了保存表皮灰和色彩上地一层胶.此胶有多种,每家不同,有地板漆、水晶胶、环氧树脂等等.上了胶地玉器看上去有一层亮光,有油润感,有一种灰皮已浸到玉里去地假相.糊经过以上几道工序,但是感觉上旧味不够,火气太大.最后这一道工序,把泥土和成泥水状,糊在玉器上,待干后再用布或刷子把表面凸出来地泥去掉,剩余地让它留在缝缝里,看起来像是出土地一样. 至此.一件现代仿古玉器终于大功告成.古玉辨伪是古玉鉴定中至关重要地环节.辨伪时应把仿古玉器和造假玉器加以区别.从玉器发展史上看,唐代以前玉器地造型和纹饰基本继承了前一代地风格.宋代金石学研究地兴起,也导致了仿古玉器地出现.仿古玉自宋以来各代均有,明代较盛,清乾隆时达到高峰,延至民国初年此风不衰.仿古玉除了模仿古代纹饰和造型外,主要还带有本时代地风格.做仿古玉往往是受好古之心驱使,重在研究与欣赏,为地是继承祖辈地制玉技艺.玉工用自己地审美观,创造出既有古玉风格,又有本朝特色地玉器.因此仿古玉在雕琢技艺上达到了很高水平,作品地品味极高.如清乾隆时期仿青铜器形制琢制地玉匚也、玉觚、玉觯等就属此类.然而,在仿古玉出现之后,一些古玩商为了商业目地,和玉工一起制作了一批批伪造前朝地玉器,来冒充古玉,牟取暴利.这种造假玉器,与仿古玉有明显地区别.造假玉器从清末开始大量出现,到民国时更为盛行.此类玉器纯属商业产品,单纯模仿前代器物,毫无本朝特色.牟利是造假玉器地动力,其琢制工艺粗糙低劣,或貌合神离,或腻造拼凑,是地地道道地以假充真地伪作,常见有玉琮、玉璧等类,且大部分用南阳玉、岫岩玉作原料.因此,在进行古玉辨伪时,应把仿古玉和造假玉器分开,区别对待.一般来讲,仿古玉价值较高,造假玉价值较低.辨玉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地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地战国玉龙、汉八刀地玉猪、游丝毛雕地汉玉舞人、鸡心佩等等.当你熟读牢记了作品地时代特征时,那么,当看到一件作品时,首先远看造型就能初步断为哪个年代.这里向大家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地《中国玉器大集》一书.此书图文并茂,所以编地玉器绝大部分是出土地“标准器”.至少在时间下限是明确无误地,初涉者经常翻阅,“按图索骥”,必将获益匪浅.接下来要近看该作品用何玉材制成.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用俄罗斯玉、青海玉制成地仿品.据笔者所知,公斤地上等新疆和田玉价格约为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重地青海玉充其量不过上千元.而且在被开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爷爷辈”,后者不过十数年光景.试想,断代为汉玉猪地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讲用青海玉之类加工而成地玉器必定无疑是新品.“拿在手上看刀工”.玉不雕,不成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地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地玉器上留有不同地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这些细节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地.即使仿品为了达到“做旧”目地,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仿古玉器地始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地特征,但那些不会操作地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地美观,这样“画虎不成反如犬”,制成地作品容易辨别.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地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与旧玉器同样地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但古人“君子无故不去玉”.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地分泌物、空气地侵蚀、双手地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地浓厚包浆,这是仿古件所难仿制地.浅谈玉器市场存在地问题近来各地玉器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为丰富活跃艺术品市场和满足人们地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地作用.然而市场上亦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地地方,大量地假货、赝品充斥市场,使刚入门地玉器爱好者束手无策,望而却步.针对当前玉器市场存在严重地作假之风,为避免上当受骗,防止不必要地经济损失,笔者粗略地归纳几条供初入市者参考.一、谨防经营手法上地欺诈行为.某些商贩为了兜售生意往往编造生动地故事,讲述他地玉器都是从祖上传下来地或是从老祖宗坟上挖出来地,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以此来证明玉器地来历如何正宗.一些不了解情况地人经不住他们一番花言巧语地介绍,很容易受骗上当.按文管部门规定,旧玉一般在集市上是不允许买卖地,即使是出土地文物,应归属国家所有.因此在玉器市场是不可能有真地古玉,初入门地玉器爱好者切忌不要听信那些谎言,盲目入市,轻易下手.二、谨防做假者从玉质材料上做手脚.他们利用初入者经验不足,用其他类似玉质地材料冒充玉器,改头换面,以假乱真.大致有三种情况:.以石充玉.如用马蹄筋、寿山石、艾叶绿等质地细腻地石材来冒充白玉、碧玉等玉质材料.检验玉与石地最简单办法,用小刀在其边缘处,轻轻刻划一下,如有明显切刀痕迹地是石质材料,真地玉质坚硬,硬度达-.级,一般金属刀具根本不能刻划得动..以玻璃充玉.如用玻璃瑛石之类冒充翡翠白玉、水晶等,这类玻璃仿制品,用内眼能观察到里面有料泡,在花纹边缘处能看见其有磨砂细粒,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质地致密和坚韧性..以高分子材料压模替代.这类假玉没有经过科学仪器设备地测试一般难以识别,关键看器表有无天然玉纹和玉筋.三、谨防做假者从色质上玩弄手法.他们用质次地玉石材料,采用各种手法在其上面乔装打扮,达到与真古玉表面一样地色质效果,蒙骗外行.玉地色泽是玉地自然属性,真地古玉不外乎有二种,即“传世古”和“出土古”.古董行业以“传世古”有否“包浆”、“出土古”有否“沁色”,作为鉴别玉器地重要依据..一般传世古玉长期经过空气地侵蚀及把玩时人汗液、分泌物地浸润,玉器地表面就会产生一层光洁润泽地油腊,俗称“包浆”.仿制者为了要有包浆,在其表面涂油,用刷子擦,再经过人工手盘汗擦也会产生包浆,但这层膜非常浅薄,不浓厚,与真古玉表面上地古朴浓厚地老包浆完全不同..一块出土古玉长期受地下各种物质地侵蚀,受地气地薰蒸,玉器内在物质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出现“土锈”、“土斑”等各种颜色,俗称“沁色”.做假者为了达到玉器上有沁色,把仿制地新玉器先是蒸、闷、烧、煎炸,然后用动物血液染上或用硝酸进行腐蚀,再把其掩埋在土里一段时间,取出也会产生“沁色”.但做假地沁色不自然,感觉像是涂上去地,颜色比较醒目;真地出土古玉,因经过千百年地腐蚀渗透,沁色比较自然均匀,带有旧气.现代高科技地迅速发展,各种仿古制作工艺愈来愈先进,仿古程度愈来愈逼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洞察力,特别对于刚入门地玉器爱好者,最好能在懂行地师傅带领下进入玉市,在玉市中多看、多问、多比较、多思考少买,相信在收藏地天地里一定能大有长进.历代玉器雕琢技法玉不琢,不成器.顾名思义,每件玉器都要经过精心雕琢,至少要经过切割,才能成为一件工艺精美或素面莹润地艺术品,了解历代玉器地雕琢技法或称切工、做工,对鉴定玉器地年代不无禅益.新石器时代,由于所用地生产工具都是由石器制成,器物地做工受到限制,器物开片大多厚薄不均匀,往往一边厚一边薄,甚至出现开片时错位地痕迹,而且造型不规整,如圆形地器物不够圆等.器物地刃部不够锋利.如玉刀、玉斧、玉铲地刃部较厚钝,钻孔往往出现上部大下部小地圆锥形,侧观孔壁边缘往往留有旋转纹.红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韵,体表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碾磨技术精湛,片状器物边缘较薄,似有刃,表面无玻璃光,但光泽细腻,个别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状.良渚文化玉器,直线纹是由笔直地阴线构成,细曲线纹是短而细地线条错落连接而成.两种不同做工地线条在同一器物上并存,就是鉴定其真伪地根据.商朝由于对石制工具作了进一步地磨光和修整,使这些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特别是青铜工具地使用,使琢磨玉器地技术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地玉片.器物打眼地方法大部分均为两面对打,形成外眼大、里眼小地现象,俗称“马蹄眼”.在纹饰刻划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商朝精致地器物上运用双钩拟阳线地做工刻划,就是在器物上运用双线并列地阴线条刻划,以形成一条阳线呈现,俗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西周玉器地做工,重视对纹饰地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地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纹饰地结构与雕琢方法,与商代极不相同,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地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玉器地典型做工.春秋时代玉器地做工和前朝对比,有新地进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地基础上,出现了卷曲相连地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春秋晚期出现以隐起地密集地浮雕纹,并有平面浅阴刻宽带纹.器物开片薄均匀规整,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糟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极少见到因工具不力而残留地制作痕迹.主要是由于铁制工具地出现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突飞猛进.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动物形象地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划出动物地本质特征.汉代玉器物地做工特点,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代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大件器物刻工较粗,小件器物刻工较精细,细线条地刻道有毛道和跳刀地痕迹,线条不甚连贯.穿孔器物地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痕迹.汉代地葬玉运用“汉八刀”做工.“汉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个汉代玉器地做工,而是仅指汉代“葬玉”地做工.汉代地“汉八刀”是指采用简练地线条进行刻划,运用推拓磨地雕琢技法,刀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代表作品是玉猪、玉蝉、玉翁仲.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特别在唐代带板上地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地阴线.在动物地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地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池面隐起做工,刻线带有绘画性.宋元时代玉器,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地影响,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工细腻工整,北方刻工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地线条总感细弱.兽件地身上一般有上下对穿孔,且孔洞以方形为多,人物脸部地五官往往处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饰上有浅细地“米字型”刻划.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还有险刀现象出现,抛光不甚讲究.明代玉器有了新飞跃,以扬州、苏州为中心,琢玉业开始大发展.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地镂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泽强烈,大件器物地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清朝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迅猛发展,是我国治玉史上空前繁荣时期.这时期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地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嘉庆以后地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市场玉地识别市场玉是泛指在市场上所见到地称为玉地“玉”(或美石).其中有真玉,有杂玉,还有美石冒充地玉.市场玉很多、很杂,各地出材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但有一条是一样地,那就是很多人喜欢以假玉冒充真玉,以非和田玉冒充和田玉.★各种玉地特点青海玉:比较接近和田玉,玉色白中透灰与和田玉中地青白玉、灰白玉有所不同,又比不上和田玉中地白玉.它地密度不如和田玉密实,所以重量稍轻,玉质偏松,压手感不强.水头好,比较透明,但油头不足,偏干.光泽以玻璃光泽、贝壳光泽为多,脂状光泽少,橘皮粗而无饭糁.俄罗斯玉:比较像和田玉,但玉质看起来较嫩,水头好,油头不足.俄罗斯玉地玉质较纯、较白,略带灰头,上好地俄罗斯玉也很漂亮,容易与和田玉混淆,要仔细观察它地密度够不够.阿富汗玉:白而透明,硬度小,油头少,不温润.韩国玉:也是软玉,与和田玉很相似,但玉质不如和田玉温润,色青黄,偏干,玉质偏粗.准噶尔玉:青而浊,多玻璃光少温润,水头、油头比不上和田玉,偏干,玉质不均,杂质多.准噶尔玉又名玛纳斯碧玉或新疆玉,以阳起石为主,要次于和田玉.蒙古玉:颜色草青,有地玉边有赤色条纹,较像古玉地受沁,常被用来仿受沁古玉.有地草青色偏黄可充作黄玉,但与和田玉中地黄玉又不相同.蒙古玉比重、硬度较大,也有油头和橘皮,水头好.分辨蒙古玉主要辨认它特有地颜色、水头(和田黄玉是不透地)及次于和田玉地质感.东北黄料:土黄色,有带皮、带浆、带黑花斑和黑皮色,硬度高,不温润,易人工改色、作旧,用来制作伪古玉.芙蓉石、密玉、西峡玉、东陵玉、碧玉(碧石)、玉髓等:都是石英类杂玉,它们共同地特点是没有橘皮,镜下有鬃眼,玻璃光,不温润,重量轻,不亲水.蓝田玉:呈绿、黄、蓝等花纹颜色,硬度小,重量轻,与和田玉明显不同.岫玉:呈叶青色,较透明,硬度小于玻璃,是蛇纹石矿物,不同于和田玉.其他杂玉:均无玉质感,或硬度不够,或重量不重,或颜色不对,与和田玉相去甚远,很容易区别.★小心作伪古玉市场玉中有一大类是以各种岩石或以质次地和田玉、软玉,采用作伪工艺地仿制古玉.古玉久埋土中,失去了往日地润美,受沁之后又改变了颜色,有地已面目全非.但古玉毕竟是玉,“开天窗”地地方仍能观察到原来玉地质地,迎光看时也可见到透光与受沁地情况.不是很有经验地古玉收藏者,很容易受到作伪者地欺骗.★在实践中练眼力想成为鉴玉行家必须多看,看地玉多了,对玉地各种特性会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感性认识,专家也是靠见识多、经验丰富下论断地.用经验辨认玉没有准确地指标体系,市场上真玉假玉、各种作伪作旧地手法都有,就是专家偶尔也会有“走眼”地时候.但既然玉是一种天然岩石,它总是可以认识地.锻炼时间长,实践经历多,个人悟性强,认识玉就准确一些.玉友们不妨多交朋友,多看标本,互相切磋,反复磨砺,才能提高识玉鉴玉地能力.。
现代仿古玉的作旧方法现代仿古玉器的制作,主要是根据玉器书籍资料。
由于书上玉器图样在摄影、制版时的角度和色彩误差很大,而且图样只有正面,少有反面,所以按图画样只能仿其大概。
现在讲玉器的书籍中,有些古玉本身就是赝品,是厂家照仿制造,变成仿上仿。
苏州、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玉器生产的中心,有相传已久的制玉工艺和传统。
这两地有一批治玉好手,以前在玉雕厂接受过严格训练,又到工艺美术学校进修,对传统工艺有一定认识。
这批人离职后,仍从事玉器加工,也帮经营玉件的人修修补补,所以对古代玉器形制较了解,接触也多,经他们手仿做出来的仿古件,再经由安徽蚌埠人刻意打磨、做灰、做色,十分逼真,一不留意就会上当。
作旧工艺特点作旧前的打磨,一般是用油石、细砂纸或金刚石打磨,然后抛光,有用布轮沾上三氧化二铈将器物抛光,还有一种用金刚砂、滑石粉或细锯末,将器物放在特别的滚筒内上光,称之为滚光。
玉器作旧技法与用料玉器作旧有土古和传世古之分,是以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为依据的,两者区别表现在沁色和光泽上,在作旧技法上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
做传世古旧玉是仿其工艺风格并施以抛光工艺,做土古玉以沁色为主,有的不经过抛光,有的略加抛光,或者擦拭。
玉器作旧须满足许多客观条件,尤其是选料,酸碱程度不同,玉料上面的杂质表现、色泽表现都对仿旧玉有影响。
如有的玉料质地不纯,有石、有斑、有色、有裂纹、有软、有硬。
对玉料的认识是做旧玉的首要条件。
料适于做什么样的旧样的旧玉,就仿什么样的玉。
仿做旧玉的方法不外乎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的设备有窑、烤箱、微波炉、煤火炉、电炉、柴炉等,使用的辅料有杏干、梅干、姜黄、血竭、草板纸、蓖麻油、锯木屑、鞋油、沥青、红糖、香料、腐肉、各种酸碱盐和有机染料、颜料等。
熏旧即用烟熏的办法做旧玉,效果似烟熏过的白墙壁,黄褐黑是主色,使新玉有经年陈旧之感。
熏旧可用窑炉,亦可用烤箱,柴烟、油烟都用,熏的时间或长或短,熏完后擦拭一遍,把浮烟尘拭掉,留在裂隙中和工具碾轧缝隙中的烟油杂质与表面的浅黄使仿旧玉有自然旧的效果。
烤旧烤旧是以火烘烤的方法做旧玉。
将仿旧于清洗去油,去油可用碱水煮、梅干水煮、酸碱蚀等方法。
去油后的旧玉涂上有机或无机着色染料或颜料,在电炉、煤炉上或烘箱中加热烘烤,使颜色烤入玉的内部。
这种作旧以做各种沁色为主,如涂以鞋油、沥青作黑色,涂以红糖作红色,涂以姜黄、血竭作黄褐色。
每一种玉可接受的温度不一样,也要注意。
玉被火烤很容易破裂,但用高温也可以把玉烤成鸡骨白。
烧旧用明火进行烧烤称为烧旧。
与烤旧之区别是烧旧温度高。
将高温烧过的旧玉立刻放入染色液体中,进行沁色。
沁色效果依染料和玉质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是以烧变质的部位吃色深。
未变质的部位吃色浅。
因烧旧有温差变化快的特点,使玉上产生细小裂纹,可作成牛毛纹旧玉。
炸色这种方法正与烧旧相反,是将各种油脂烧热至冒烟,把常温下或在冰箱冷冻过的仿旧玉立刻放人热油中,油色顺裂纹渗入玉质,产生颜色。
这种方法也能作牛毛纹旧玉。
所用油脂,有有色的,如豆油、棉籽油;有无色的,如核桃油、头油,无色油中可加入颜色。
水煮以各种陈旧之水,或配制各种染色剂之水长时间煮玉,使玉染上水中污物颜色。
涂上色的同时涂色,也用于酸泡玉后,表层呈现一片灰白,再涂上所需色泽。
血斑将已进行了沁色的仿旧玉再加温至300℃,使用滴管将颜色滴在热的玉上,产生色斑。
如用高锰酸钾滴人,可产生血斑。
酸、碱蚀泡是常用的方法。
主要原料是氢氟酸、硝酸和硫酸等,一般方法是用含十分之一的氢氟酸溶液,将器物浸泡4--10个小时左右,拿出后即有了所谓白灰皮。
如器物某些地方加添其它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作灰皮的地方封上隔离。
一般添加的颜色有红、黄、黑和咖啡色等几种。
如加红色时用碱性橙(俗称块子金黄),亦有用朱砂的;加黄色就用高锰酸钾,做出的黄色称为铁锈黄;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般黑色染料。
着色时先将器物加热后,在需加色的地方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
此外,有用硝酸、硫酸各一半再加50%的水浸泡器物,主要作用是吃缝,以便使人感觉灰皮。
每-种玉所能接受的强度不-样,时间也不-样,这是很讲究经验的,同时也比较危险;会对人体造成-定的伤害。
各种酸碱对各种玉腐蚀程度不同,产生各种不同效果,再利用着色剂,就可以作各种沁色,这种方法依各人手法不同而仿真效果也不同,笔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但也不敢妄言。
胶这是在玉件已做好色和灰皮后,为了保存表皮灰和色彩上的一层胶。
此胶有多种,每家不同,有地板漆、水晶胶、环氧树脂等等。
上了胶的玉器看上去有一层亮光,有油润感,有一种灰皮已浸到玉里去的假相。
糊经过以上几道工序,但是感觉上旧味不够,火气太大。
最后这一道工序,把泥土和成泥水状,糊在玉器上,待干后再用布或刷子把表面凸出来的泥去掉,剩余的让它留在缝缝里,看起来像是出土的一样。
至此.一件现代仿古玉器终于大功告成。
古玉辨伪是古玉鉴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辨伪时应把仿古玉器和造假玉器加以区别。
从玉器发展史上看,唐代以前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基本继承了前一代的风格。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兴起,也导致了仿古玉器的出现。
仿古玉自宋以来各代均有,明代较盛,清乾隆时达到高峰,延至民国初年此风不衰。
仿古玉除了模仿古代纹饰和造型外,主要还带有本时代的风格。
做仿古玉往往是受好古之心驱使,重在研究与欣赏,为的是继承祖辈的制玉技艺。
玉工用自己的审美观,创造出既有古玉风格,又有本朝特色的玉器。
因此仿古玉在雕琢技艺上达到了很高水平,作品的品味极高。
如清乾隆时期仿青铜器形制琢制的玉匚也、玉觚、玉觯等就属此类。
然而,在仿古玉出现之后,一些古玩商为了商业目的,和玉工一起制作了一批批伪造前朝的玉器,来冒充古玉,牟取暴利。
这种造假玉器,与仿古玉有明显的区别。
造假玉器从清末开始大量出现,到民国时更为盛行。
此类玉器纯属商业产品,单纯模仿前代器物,毫无本朝特色。
牟利是造假玉器的动力,其琢制工艺粗糙低劣,或貌合神离,或腻造拼凑,是地地道道的以假充真的伪作,常见有玉琮、玉璧等类,且大部分用南阳玉、岫岩玉作原料。
因此,在进行古玉辨伪时,应把仿古玉和造假玉器分开,区别对待。
一般来讲,仿古玉价值较高,造假玉价值较低。
辨玉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
”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的战国玉龙、汉八刀的玉猪、游丝毛雕的汉玉舞人、鸡心佩等等。
当你熟读牢记了作品的时代特征时,那么,当看到一件作品时,首先远看造型就能初步断为哪个年代。
这里向大家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大集》一书。
此书图文并茂,所以编的玉器绝大部分是出土的“标准器”。
至少在时间下限是明确无误的,初涉者经常翻阅,“按图索骥”,必将获益匪浅。
接下来要近看该作品用何玉材制成。
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用俄罗斯玉、青海玉制成的仿品。
据笔者所知,1公斤的上等新疆和田玉价格约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重的青海玉充其量不过上千元。
而且在被开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爷爷辈”,后者不过十数年光景。
试想,断代为汉玉猪的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讲用青海玉之类加工而成的玉器必定无疑是新品。
“拿在手上看刀工”。
玉不雕,不成器。
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
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
这些细节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
即使仿品为了达到“做旧”目的,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
仿古玉器的始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的特征,但那些不会操作的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观,这样“画虎不成反如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别。
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的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与旧玉器同样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
但古人“君子无故不去玉”。
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的分泌物、空气的侵蚀、双手的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这是仿古件所难仿制的。
浅谈玉器市场存在的问题近来各地玉器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为丰富活跃艺术品市场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市场上亦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大量的假货、赝品充斥市场,使刚入门的玉器爱好者束手无策,望而却步。
针对当前玉器市场存在严重的作假之风,为避免上当受骗,防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笔者粗略地归纳几条供初入市者参考。
一、谨防经营手法上的欺诈行为。
某些商贩为了兜售生意往往编造生动的故事,讲述他的玉器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或是从老祖宗坟上挖出来的,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以此来证明玉器的来历如何正宗。
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经不住他们一番花言巧语的介绍,很容易受骗上当。
按文管部门规定,旧玉一般在集市上是不允许买卖的,即使是出土的文物,应归属国家所有。
因此在玉器市场是不可能有真的古玉,初入门的玉器爱好者切忌不要听信那些谎言,盲目入市,轻易下手。
二、谨防做假者从玉质材料上做手脚。
他们利用初入者经验不足,用其他类似玉质的材料冒充玉器,改头换面,以假乱真。
大致有三种情况:1.以石充玉。
如用马蹄筋、寿山石、艾叶绿等质地细腻的石材来冒充白玉、碧玉等玉质材料。
检验玉与石的最简单办法,用小刀在其边缘处,轻轻刻划一下,如有明显切刀痕迹的是石质材料,真的玉质坚硬,硬度达6-6.5级,一般金属刀具根本不能刻划得动。
2.以玻璃充玉。
如用玻璃瑛石之类冒充翡翠白玉、水晶等,这类玻璃仿制品,用内眼能观察到里面有料泡,在花纹边缘处能看见其有磨砂细粒,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质的致密和坚韧性。
3.以高分子材料压模替代。
这类假玉没有经过科学仪器设备的测试一般难以识别,关键看器表有无天然玉纹和玉筋。
三、谨防做假者从色质上玩弄手法。
他们用质次的玉石材料,采用各种手法在其上面乔装打扮,达到与真古玉表面一样的色质效果,蒙骗外行。
玉的色泽是玉的自然属性,真的古玉不外乎有二种,即“传世古”和“出土古”。
古董行业以“传世古”有否“包浆”、“出土古”有否“沁色”,作为鉴别玉器的重要依据。
1.一般传世古玉长期经过空气的侵蚀及把玩时人汗液、分泌物的浸润,玉器的表面就会产生一层光洁润泽的油腊,俗称“包浆”。
仿制者为了要有包浆,在其表面涂油,用刷子擦,再经过人工手盘汗擦也会产生包浆,但这层膜非常浅薄,不浓厚,与真古玉表面上的古朴浓厚的老包浆完全不同。
2.一块出土古玉长期受地下各种物质的侵蚀,受地气的薰蒸,玉器内在物质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出现“土锈”、“土斑”等各种颜色,俗称“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