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呼吸生理及呼吸力学监测
- 格式:pdf
- 大小:639.52 KB
- 文档页数:61
呼吸系统监测项目能够在床边测定的指标最适于对重危病人的监测。
病人现有肺功能状态及能否承受某种治疗的估计,基础是对原病史的采集,呼吸系统的物理检查、胸部X线片及血液气体分析等。
临床易得的观察指标如平卧时的呼吸状态。
病人唇甲、趾指端的色泽等。
以此为基础而施行的肺容量测定、肺通气功能测定及试验室分析,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了肺功能概况。
1、一般概念与监护(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人为500ml左右。
临床通过潮气量计测得,也是任何一台床边呼吸机所必备的监测项目。
当潮气量小于5ml/kg时,即为接受人工通气的指征。
呼吸频率是与潮气量密切相关的另一监测指标,对呼吸幅度、形式及速度的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当呼吸频率小于5次/分钟、大于35次/分钟,成为人工通气的指征。
(2)每分钟通气量:由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获得,正常成人男性为6.6l,女性为5l,当其值大于10l时示通气过度,小于3l时为通气不足。
(3)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为有效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减去无效腔量后再乘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不足可致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通气量大多致呼吸性碱中毒。
解剖或生理死腔的增大,皆可致肺泡通气减低。
(4)功能残气量:平静呼吸后肺脏所含气量,正常男性约为2300ml,女性约为1580ml,功能残气量在生理上起着稳定肺泡气体分压的缓冲作用,减少了呼吸间歇对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影响,即防止了每次吸气后新鲜空气进入肺泡所引起的肺泡气体浓度的过大变化。
当功能残气量减少时,使在呼气末部分肺泡发生萎缩,流经肺泡的血液就会因无肺泡通气而失去交换的机会,产生分流。
功能残气量减少见于肺纤维化、肺水肿的病人,而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呼气阻力增大时,由于呼气流速减慢,待气体未全呼出,下一次吸气又重新开始,而使功能残气量增加。
(5)时间肺活量:深吸气后作一次快速呼气,计算最初3秒内的呼气量,求出每秒出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值:第一秒占肺活量的8 3%,第二秒占94%,第三秒占97%。
呼吸功能监测【目的】了解呼吸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适用范围】各类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因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症、肺部感染、肺部占位病变、胸廓畸形、胸膜肥厚、外伤等原因使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
【监测指标】1、一般呼吸功能监测2、机械通气监测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气道压、峰流速、触发灵敏度、PEEP、通气模式、呼出气CO2监测。
3、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4、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SpO2)。
5、呼吸力学监测用力吸气负压、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呼吸道阻力。
【监测方法】(一)一般呼吸功能监测1、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呼吸频率16-20/min。
成人呼吸频率>24/min称为呼吸增快;<10/min为呼吸缓慢。
2、呼吸节律:是否规律。
3、呼吸深度:观察胸廓的起伏,大致判断潮气量。
4、胸部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有无肺叶通气不良、痰阻、支气管痉挛等的发生。
观察指甲、口唇的颜色,判断氧供情况。
(二)机械通气监测1、潮气量(Vt)和每分钟呼吸量(Ve):气管导管接流量传感器,经监护仪或呼吸机连续监测。
需注意,经通气机测定时,应选择支持模式,并将持续肺泡内正压(CPAP)和压力支持水平置于零位。
2、呼出气CO2分压(PaCO2):由呼出气CO2分析测得。
参考值:肺泡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mmHg(4.7-6.0kpa)。
PaCO2受死腔影响,一般为PaCO2的0.7倍。
(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CO2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由血气分析直接测出。
(四)脉搏血氧饱和度由脉搏血氧饱和计测得。
(五)呼吸力学监测1、用力吸气负压通过接口或气管导管和负压表紧密连接,当患者用力吸气时,直接读出负压。
参考值:-7.4- -9.8kPa。
2、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和气道阻力(Raw)从呼吸机监护仪上直接读出Cst和Raw;读出潮气量(Vt)吸气峰压(Ppeak)、吸气末屏气压(Ppause)、PEEP和气体流速(Fiow),再按下式计算:Cst=Vt/(Ppause-PEEP) Raw=(Ppeak-Ppause)/Fiow参考值:Cst为0.5-1.0L〃kpa-1(5.-100ml〃cmH2O-1)或0.01ml〃kpa-1〃kg-1。
呼吸力学监测呼吸运动引起胸压的变化,胸压的变化引起肺压的变化,肺压变化引起肺泡的通气。
因此肺通气是通过呼吸道压力的变化过程产生的。
从物理力学观点研究呼吸的运动过程,不但能更全面地了解呼吸生理,而且也为呼吸器官疾患病理生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吸气时,吸气肌肉收缩的力量用于克制两种阻力以使肺的容量扩大:第一是胸廓壁和肺组织的弹性阻力,第二是以呼吸道气流摩擦阻力为主的非弹性阻力。
如阻力增大,那么实现一定的肺泡通气量所需要的肌肉收缩力量相应加大。
相反,如阻力减少,那么所需要的收缩力量亦可减少。
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导致弹性或非弹性阻力增加,加重呼吸肌肉的工作量,成为呼吸困难原因之一。
平静呼气之末,呼吸肌肉完全静息时,肺并不完全萎缩,仍存有大约相当于肺总量40%的功能残气量。
此时肺组织的向弹性力量与胸廓壁的向外弹性力量相等,两种力量造成胸膜腔负压,保持肺的一定容量。
在此根底上要吸人空气,就必须用吸气肌肉的收缩力量扩胸廓,在胸膜腔造成更大的负压。
这是负压吸气式的呼吸。
在呼吸肌麻痹时那么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或人工通气机将空气压人肺,使肺扩,吸入空气。
吸气后除去压力,借胸廓和肺脏弹性力量又使肺空气流出体外,造成呼气。
这是间歇性正压吸气式呼吸。
正压吸气与负压吸气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增加肺外的压力差:正压吸气时是肺压高于肺外(胸廓外)大气压,负压吸气时是肺外(胸膜腔)压低于肺压。
(一)呼吸器官的压力—容量曲线肺压力(应当称为跨肺压,指肺压高于肺外压的压力差)的变化与肺的容量变化之间有依从关系,压力越高,肺容量越大。
代表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曲线称为压力—容量曲线从呼吸器官(肺+胸廓)的压力—容量曲线可以看到,在肺容量为功能残气量(大约等于肺总量的40%)时,肺压为“零〞,即肺压与大气压相等。
这时,肺脏向缩回的弹性力量数值与胸廓向外开的弹性力量数值相等,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同时也造成此时的胸膜腔负压)。
在肺容量大约等于肺总量的67%时,胸廓是在它的天然位置上,不表现弹性力量(此时的胸负压仅反映肺脏的回缩力)在肺容量超过肺总量的67%以上时,胸廓与肺脏的弹性回缩力都向,方向一样,共同构成肺扩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