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 格式:docx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五法”论治小儿厌食症周玲玲(云南省保山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保山 678000)摘要:小儿厌食症,其实更多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胃消化功能差有关。
关键在于胃,胃实为本病之基础,脾、胃皆弱乃是本病之病机要赅,醒脾是为治疗小儿厌食的手段,而健胃更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故本人结合中医从胃立论,将小儿厌食症分为五种类型进行施治。
关键词:中医 小儿厌食症 脾胃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5.26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205-01 小儿厌食症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是指小儿较长期见食不贪、见食而烦,甚至拒食而言,是儿科的常见病。
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多以一至六岁常见,个别可延到学龄期。
目前,从中医观点看来,小儿脾胃娇嫩,胃肠消化功能不全,若受冷暖刺激、饥饱失调,贪吃生冷,就会损伤脾胃,引起小儿胃口不好,饮食不下,厌食乃食欲不振,但有些厌食小儿,家长好言安慰,还能勉强进食,这其实是脾虚胃强的情况,并非是真正的厌食症。
个人认为,患小儿厌食症,其实更多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胃消化功能差有关。
关键在于胃,胃实为本病之基础,脾、胃皆弱乃是本病之病机要赅,醒脾是为治疗小儿厌食的手段,而健胃更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故本人结合中医从胃立论,将小儿厌食症分为五种类型进行施治。
1 寒饮阻胃此型多见于夏暑之期。
由于暑热,小儿贪凉消暑、多食冷饮,由此寒饮遏胃、中阳受损,乃致厌食。
症状多见胃脘隐隐作胀作痛,大便溏或质软,面色黄而泛自,精神欠振,但尚无萎靡疲惫之象,舌质淡苔白,治当温中暖胃,以温胃汤化裁。
药选太子参、茯苓、苍术、白蔻衣、生姜、红枣。
寒饮过盛者加吴萸、干姜;兼有暑湿者酌情加藿香、佩兰;并发呕吐痰涎者加陈皮、半夏。
2 肝热犯胃由于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厌食。
症状多见饮食不纳,口有秽气,面部色黄而见青筋暴露小儿常心烦急躁,稍拂其意,即哭吵不已,舌质偏红,苔多薄黄,治当平肝和胃降逆。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是由于脾胃失和而导致的,长时间脾虚会导致气虚,进而小儿出现目光呆滞、身体消瘦等症状。
厌食症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家长的娇生惯养,导致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导致肝脾失和,这种情况多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来进行治疗。
1.脾胃不和(1)临床表现小儿没有食欲,吃不下饭,或者吃饭出现恶心、呕吐、肚子发胀的症状。
另外,患有厌食症的小儿大便容易干涩。
(2)病因病机其致病因素多是由于小儿脾胃不和导致的,如果胃功能受影响,患儿会不思饮食,进而导致脾功能失常,出现肚子发胀。
(3)治法其治疗方法为运脾和胃。
(4)药物藿香6~10克,法半夏6克,苍术6~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厚朴3~6克,砂仁3克(后下),草豆蔻3克,神曲6~10克。
加减:如果出现肚子发胀,可以添加鸡内金、谷麦芽和莱菔子进行开胃治疗;如果患儿有反胃恶心的症状,可以添加苏叶和胃止呕吐;如果患儿大便干结,可以添加大黄,有通便利下的效果;如果患儿出现口水黏热症状,可以加佩兰进行脾的调理。
2.脾胃虚弱(1)临床表现厌食症状日益加重,表现为恶心、呕吐、体重减轻、面色发黄、没有精神、气短无力、全身发汗、容易感冒等症状,且患儿的四肢冰凉,便秘症状严重。
(2)病因病机病因是由于患儿的脾胃气虚弱,而不能正常的运化,进而导致气血不足。
(3)治法健脾益气和胃。
(4)药物党参(或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陈皮3~6克,砂仁3~5克,山楂10克。
方义:其中党参、白术、茯苓和甘草有健脾益气之效;陈皮有理气开胃之效;砂仁可以起到醒脾的作用;山楂可以帮助消化。
加减:如果患儿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可加龙眼肉和枣仁,起到养血宁心的作用;如果患儿出现头晕目眩,可加枸杞子和女贞子,起到补肝气的作用;对于胸闷、气短、不想言语的患者,可加麦冬和五味子进行补气滋阴;对于呕吐、恶心的患儿,可加姜半夏和竹茹,起到降逆止呕的作用;对于没有食欲的患儿,可加鸡内金和神曲进行和气开胃;如果患儿有严重的气血不足,可适量添加黄芪、当归进行补气。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一、概述: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
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
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
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
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
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
”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
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
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
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
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疾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等原因引起,以3~6岁城市儿童较为常见。
患儿可出现便血、便秘、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病症,影响其健康成长。
该病症有虚实之分,中医辨证治疗时,实证以消异为重点,虚证应注重调养,并进行辨证加减。
作者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0~10岁之间,中位年龄5岁;从病程看,1年以下者51例,1年及以上者59例。
患儿的主症为2月以上厌食,次症为大便不调、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发枯不泽、多汗。
患儿均出现夜不能寐和易出汗,但程度各不相同;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均有喜好零食杂物和偏食,进食不定时定量,形体偏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持续较长,为合并其他疾病。
1.2 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实践中,笔者辨证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治疗。
⑴胃阴不足型:患儿脉象沉细、指纹紫、苔少或花剥或无舌苔、舌红少津、烦躁少寐、口干食少饮多、大便干结,面色萎黄、纳谷呆钝,皮肤干燥。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白芍、乌梅、石斛、芦根、荷叶、北沙参、山药、玉竹等。
辨证加减:脾气薄弱者可加扁豆、山药;口渴者可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阴虚内热者加知母、丹皮;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酸枣仁。
⑵脾胃气虚型:患儿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精神不振,不思进食。
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
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偏胖,指纹淡,脉缓无力。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
⑶脾失健运型:患儿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不知味,甚至拒食。
强行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
舌质淡红,舌苔白不厚或薄腻或微黄,指纹淡。
自拟方药组成:一份炙甘草,藿香、橘皮、苍术、厚朴、半夏曲均两份。
14辨证施食,巧治小儿厌食症⊙洞口县中医医院 杨巧容小儿厌食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1~6岁儿童出现该种疾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常见的导致患儿出现厌食症的主要原因有喂养不当、精神因素、微量元素缺乏或者某些内分泌不足等。
患儿在患病期间会出现食欲逐渐减退、食量逐渐减少,甚至拒食的现象。
可伴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到后期还可能对事物失去兴趣,会对患儿的成长和发育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小儿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诊治,避免其病情出现进一步加重。
对小儿厌食症,一方面要纠正其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可采用食物疗法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辩证施食,增强小儿的食欲,进而改善患儿厌食的症状,促进其身体的健康成长。
临床发现,小儿厌食症以脾胃虚弱型和胃津不足型常见,应辨证后施以食疗。
脾胃虚弱型以益气健脾为主 由于脾胃虚弱造成的厌食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从患儿患病的特征上来看,常常会出现面色萎黄、厌恶进食、进食后腹胀、便溏、泄泻、整体消瘦、四肢无力的表现,部分患儿在患病后还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苔薄、脉象弱。
治疗应以益气健脾为主,帮助患儿开胃,常用的食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砂仁粥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对存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小儿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砂仁粥的制作主要以砂仁和大米为主,先将2~3克的砂仁捣成细末,再将50~80克的大米放入小锅内,加适量的水,使用常规的方式将其煮熟,最后将砂仁细末撒入粥中搅匀,煮1~2分钟即可。
注意,砂仁放入粥中后煮的时间不能过长,避免其中的有效成分挥发。
该粥需要每日早晚服用。
2.山药粥该粥的主要用料包括山药、鸡内金和粳米。
先将山药和鸡内金适量研成粉末,与粳米一起煮至软烂的程度,放入少许白砂糖调味,让患儿在早晚两个时间段服用。
3.豆蔻蒸鲫鱼主要原料有白豆蔻、陈皮和鲫鱼。
制作之前要将晒干的白豆蔻研磨成粉末状,并将洗好的陈皮切碎,杀好的鲫鱼要在沸水中焯透后再蒸,在蒸之前将豆蔻粉末放置鲫鱼的肚子内,并将调味品以及陈皮末、鲜汤等加入适量,等上汽蒸3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第⼀章社会⼯作实务通⽤过程模式 ⼀,通⽤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含义:强调⼀种适⽤于帮助各种服务对象和解决各种问题,具有普遍性的⼯作过程和⽅法. 社⼯⼯作实务的通⽤过程模式是⼀种⽤来协助个⼈,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法;是对助⼈⾏动之基本程序和⽅法的概括; 通⽤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多元因素决定论 "多元"——问题的产⽣是社会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的结果. 贫穷以及精神疾病等社会问题,既有个⼈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的结果. 助⼈活动(对服务对象的介⼊)要从个⼈,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等多重层⾯进⾏. 2."⼼理—社会"视⾓ 强调从社会与个⼈两⽅⾯来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社会⼯作⾸先要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理"⽅⾯的情况(例如:⼈格,应对压⼒的策略,智能⽔平和⾃我功能);然后要了解他们的社会状况和处境(例如:不幸家史,同辈关系状况和社会参与等)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 3."环境中的⼈"视⾓ 个⼈的⾏为和⼼理产⽣于具体的环境;另⼀⽅⾯,个⼈⼜是具有认知能⼒的能动个体,可以⾃主选择⾃⼰的⽣活,⽽社会⼯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服务对象提升社会功能,通过进⾏矫正与服务,帮助他们改变认知,从⽽有⼀个较好的社会适应. 4.系统理论 (1)在社会⼯作实务中,"系统",是指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组,机构,照顾系统等. (2)在系统视⾓下,环境是⼯作者介⼊和改变的场域,这个场域⾥所有的因素(即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彼此相互交错和影响. (3)系统视⾓的社会⼯作实务强调: 1)注重个⼈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的⾏为及⽣活状态中的重要作⽤. 3)注重运⽤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正式的社会络资源),帮助⼈们解决问题,满⾜需要. 5.优势视⾓ (1)优势视⾓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优势视⾓寻求识别,利⽤,建⽴和强化⼈们已有的优点和能⼒.它强调⼈的能⼒,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 (3)优势视⾓的社会⼯作实务强调: 1)个⼈,⼩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资源. 2)贫困,歧视,疾病和困难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多⾓度看问题) 3)认真地对待个⼈,群体,和社区的理想和抱负,因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是巨⼤的,常常超出⼈们的预期. 4)⼯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地为他们服务. 5)每⼀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三)通⽤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1.社会⽣态系统理论 微观系统:这个系统是指个⼈系统,包括影响个⼈的⽣物,⼼理和社会等⼦系统. 中观系统:这个系统是指对个⼈有影响的⼩群体,包括家庭,⼯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 宏观系统:这⼀系统是指⽐家庭更⼤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的四个重要的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社会⽂化. 依据社会⽣态系统理论,社会⼯作将其实务焦点放在如下⽅⾯: (1)促进⼈们的成长和发展;(2)增强⼈们适应环境的能⼒;(3)消除环境中阻碍⼈们成长和发展的因素;(4)增加社会资源,促进环境更好地满⾜⼈们的需要. 2.社会功能发挥 着眼点放在个⼈社会⾓⾊⽅⾯的表现,个⼈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上. 威胁个⼈发挥⾓⾊功能的外在因素,个⼈与社会中他⼈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作实务关注的核⼼问题. 社会⼯作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分析服务对象的各种社会关系,帮助服务对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法和资源,来消除⼲扰个⼈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使个⼈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顺畅. 3.内外影响⼒范式 内外影响⼒范式的假设:⼈⾃⾝及环境中的各种⼒量促成了他⽤某种⽅式⾏事,这些⼒量的相互作⽤产⽣了其特定的⾏为. 4.⽣命周期理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 (1)含义:⼈的发展都要经过⼏个普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成长的. (2)对社会⼯作实务的意义: 系统地,全⾯地思考个⼈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的问题,找出影响个⼈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给予帮助,消除影响⼈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和社会因素. 5.通⽤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1)个⼈和系统完成⽣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 ⾮正式(⾃然)的资源系统(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 正式的资源系统:群团组织(⼯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社会性资源 练习:25岁的男青年,患有精神病,刚出院.社⼯在分析他的社会处境时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2)个⼈或系统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3)个⼈或系统的困难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1)个⼈问题与社会情境,与社会公共问题;2)社会公共问题是以个⼈问题为基础的;3)许多个⼈性问题不可能由个⼈或家庭解决,不解决社会问题,个⼈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练习:医疗,就业困难产⽣的原因 思考:社会⼯作应做什么 ⼆,通⽤过程模式的特点 (⼀)通⽤过程模式的特点1.强调助⼈是⼀个过程;2.运⽤综合⽅法;3.⼯作过程阶段化;4.⼯作任务阶段化;5.整合的价值观. (⼆)运⽤通⽤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1.助⼈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2.⼯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有升有降);3.模式本⾝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例1:在青少年服务中⼼或居委会的社区⼯作中,⼯作者要先评估社区的需要然后才策划⼯作⽅案,再接着寻求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即先有评估后有建⽴关系和接案的⼯作. 三,通⽤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 (⼀)通⽤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1.改变媒介系统;2.服务对象系统;3.⽬标系统;4.⾏动系统 (⼆)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作实务的意义 1.改变媒介系统:由社会⼯作者与系统中的其他专业⼈⼠组成. 社会⼯作者是担当主要责任的"主要改变媒介" 例如:少管所的教官是越轨少年的主要改变媒介,在教育越轨少年的⼯作中,他要同时与学校的⽼师,街道派出所的民警,街道⼲部及居民委员会主任⼀同⼯作,促进越轨青少年的转化,并协调不同部门的⼯作. 2.服务对象系统:是社会⼯作服务的直接受益⼈,可以是个⼈,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带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食物的厌恶和拒绝进食。
厌食症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他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西医都有一定的疗法。
下面将介绍中西医分别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食欲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常用的中药有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脾胃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
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原则是健脾益气,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儿童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红枣等。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首先,西医会给儿童补充营养,通过补充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或者营养剂来增加儿童的营养摄入。
此外,西医还会监测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计划,确保其营养摄入达到正常标准。
同时,心理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西医认为厌食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以促进正常的饮食行为。
总的来说,中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中药和饮食调理来改善食欲;而西医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补充营养和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食物摄入。
在实际治疗中,中西医可以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因为每个儿童的患病原因和病情特点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家长还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儿童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补充高热量食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康复非常重要。
龙源期刊网 小儿厌食的辨证施治作者:包丽丽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1年第12期厌食是指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对小儿厌食可以采用中药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胃阴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厌食,口干咽燥,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
多见于患热性病后或素喜辛热香燥之品或乱用温补的患儿,治以益胃养阴,可用养胃增液汤加减治疗:沙参15g、石斛10g、玉竹10g、百合10g、乌梅10g、郁李仁10g、芦根10g、甘草5g、麦芽15g。
由于厌食儿童常有伤食史,故可加鸡内金8g、莪术4g,健脾消食;由于心理因素所致者,可加郁金10g、白芍10g、香附10g,以疏肝和脾。
在饮食上要严禁食用辛辣香燥之品,可用百合、鲜石斛、北沙参与粳米熬粥食用,有养胃生津润燥的作用。
平常可多喝些鲜梨汁、鲜藕汁等养胃滋阴,但不能喝冷饮。
脾阴不足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唇干舌燥,大便干结或先干后溏,舌质淡红、苔少或剥脱。
治以甘淡养脾,可用六神散加减治疗:太子参12g、云苓15g、白术10g、山药15g、扁豆15g、甘草5g、鸡内金8g、麦芽15g。
大便秘结可加郁李仁10g,以润肠通便;手足心热,口干舌红明显可加胡黄连6g、丹皮6g,清热养阴;口渴加芦根10g,生津止渴;食之不化者可加焦三仙10g、鸡内金6g,以消导化食。
脾失健运型主要表现为厌食,或食后腹胀、欲吐,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
治以益气健脾,可用四君子汤合曲麦枳术丸加减治疗:太子参12g、白术10g、茯苓15g、枳实8g、神曲10g、麦芽15g、甘草5g。
若在暑湿季节可加藿香10g、佩兰10g,以芳香醒脾;若腹胀可加木香6g、炒莱菔子10g,以理气消胀;若有伤食史,故可加鸡内金8g、莪术4g,健脾消食。
在饮食上应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可多喝些燕麦粥、荷叶粥,还可以用生山楂熬成山楂糊或用蜂蜜煮苹果食用,但不宜放糖太多,有健脾消食的作用。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秘方一、什么是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拒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症状。
该病多见于2岁至5岁的儿童,多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
二、中医认识小儿厌食症在中医理论中,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胃疏泄功能失常等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时,中医注重调理脾胃、补充气血、疏解肝胃等方面的治疗。
三、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秘方1. 方剂一:健脾益胃汤组成:•黄芪 10克•白术 10克•白芍 10克•乌药 10克•陈皮 6克•青皮 6克•当归 6克•炒白芍 6克•柴胡 6克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续服用15天。
功能:健脾益胃,调节胃肠功能,增加食欲,改善厌食症状。
2. 方剂二:益气和胃汤组成:•黄芪 15克•白术 15克•党参 10克•茯苓 10克•木香 6克•甘草 6克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续服用20天。
功能:益气健脾,增加胃肠消化功能,增加食欲,改善厌食症状。
3. 方剂三:香砂养胃散组成:•香砂养胃散 10克•炙甘草 6克用法:每次取药3克,将药粉兑入适量的温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
每日3次,连续服用7天。
功能:散寒温胃,增加胃肠蠕动,改善厌食症状。
四、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注意事项•配合中药治疗,还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的充足性和均衡性。
•给予儿童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食欲。
•定期复查和随访,根据小儿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一些秘方和注意事项。
希望通过合理匹配中药的使用,改善小儿的脾胃功能,增加食欲,从而有效治疗小儿的厌食症状,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按医生建议使用。
中医推拿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摘要:目的:观察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
方法:辩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此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
关键词:厌食推拿疗法辩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5-02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
本病古代文献称“不思食,不嗜食”。
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四型。
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共收治厌食患儿60例,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年。
1.2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①以厌食为主,食欲不振,厌恶进食,或偏食,饮食无规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②厌食病程较长,连续2个月以上。
③形体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华,常伴有恶心、干呕,食后腹胀,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外感、心烦等。
④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所引起的厌食。
2治疗方法2.1脾失健运型。
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尚有力。
治宜,和脾助运。
取穴:补脾经,清胃经,运内八卦,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推板门,清天河水,指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2.2脾胃气虚型。
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不成形,患儿易出汗,易外感。
苔薄净或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取穴: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中脘,揉关元,揉脾俞,捏脊,指揉足三里。
2.3胃阴不足型。
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夜寐不宁,磨牙,便干溲黄,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中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具体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
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
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
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
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
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余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
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
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
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
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医学|教育网,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
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
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固护卫表。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分析:脾胃阴虚,失于濡润。
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失濡,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少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小便色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佐以香橼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
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