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熟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作者: 杨曾文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杨曾文内容提要:庞蕴(?-807或808),人称庞居士,是唐代禅宗南宗马祖的弟子。
原是儒者,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生活,到处访师参禅,并将自己参禅和修行的心得写为诗偈,现存190多首。
这些诗偈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注重表达佛教义理,按内容来看,有阐述参悟般若空义的,有论佛与众生是一体不异的,有劝导世人不要贪恋名利安乐而应少欲知足的,有劝人读经应重视理解与实践的,等等。
关键词:庞蕴、庞居士、马祖、禅诗、庞居士语录作者介绍:杨曾文,193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禅宗正式肇始于唐代以道信、弘忍开创的“东山法门”,此后由慧能创立的南宗得到迅速发展。
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是南宗迅速兴起的时期。
在这期间慧能法系的南岳怀 让——马 祖道一——的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的禅系从湘、赣两个流域崛起,迅速传播到各地,并且在各地形成很多传法中心。
马祖(709-788)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
他的充满个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风,不仅在当时影响相当广泛,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禅宗各派。
《祖堂集》卷十四〈马祖章〉说马祖“亲承弟子总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道者莫知其数”;《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说马祖的“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
著名弟子有怀海、智藏、普愿、慧海等人;在居士中以出身儒士的庞蕴最有名。
马祖的禅系称洪州宗。
庞蕴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自食其力的生活,经常云游各地参禅问道,并将自己的参究心得写成诗偈,在世时已经名闻遐迩,被人们称为人间的维摩诘居士、在世的菩萨,他的语录和禅诗在唐宋及以后的禅宗丛林被频繁引用。
庞居士甚至被看作是传奇式的人物,成为某些民间传说和绘画的题材。
一、庞居士的生平庞蕴(?-807或808),字道玄,佛教史书一般称之为庞居士。
据最早的禅宗史书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师所编《祖堂集》卷十五〈庞居士传〉记载,庞居士出生在衡阳县(在今湖南省)。
《梅花》原文及翻译赏析《梅花》原文及翻译赏析《梅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古诗简介《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词人郑域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上片描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与前面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发,形成一种优美恬静的境界。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材,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翻译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
傍着竹林,探出一根枝条,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无论在竹篱茅舍的贫寒之地,还是在玉堂琼厅的富贵场所。
栽种地不同,但一样开出纯正高洁的花朵。
注释⑴昭(zhāo)君怨:又名“宴西园”“一痕沙”。
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⑵道:说。
⑶来:语助词。
⑷竹篱茅舍:这里指贫寒人家。
⑸玉堂琼(qióng)榭(xiè):这里指富贵人家。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
⑹一般:一样。
创作背景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自《国风·召南·摽有梅》以来,历代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
郑域这首词为第二种,由于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这种倾向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
赏析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
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一看意思,全在结句。
”以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
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梅子熟了的诗句梅子熟了,是北方寒冷的冬天里的一抹暖意。
它们低垂的枝条上,红艳艳的梅子并不多,但却足以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梅子熟了,是时间的沉淀,是生命的成熟,更是唤醒万物的春天的号角。
在这个时刻,诗人们总是能以丰富而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意境。
下面是一些关于梅子熟了的诗句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梅花》——林则徐红梅如火开,白雪掩还栽。
似向阑珊日,初觉艳阳来。
这首诗表达了梅子熟了带来的春色和希望。
梅花红艳如火,与白雪交相辉映,在寒冬里它们如此地绽放,似乎在向春天的到来发出邀请。
鲜嫩的梅花映照着刚刚升起的艳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 《梅花》——王国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冰雪净严复几时?梅花扑鼻自开妍。
这首诗写出了梅子熟了与雪的对比,表达了梅子熟了芬芳馥郁的情景。
梅花虽然晚开,而且花朵比雪还白。
雪虽然洁白清冷,但无法与梅花的香气相比。
冰雪的清寒终将过去,梅花的芬芳却能自由自在地绽放。
3. 《梅》——许渊冲白云泛海锦,清波皎月参。
东风吹吐叶,俏露细丝悬。
三冬已成实,五径净无烟。
花朵虽零落,香气汇天翻。
这首诗以细腻、优美的描写方式,表达出梅子熟了所带来的美丽与香气弥漫的情景。
白云如锦织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清波皎月映照着梅树,东风轻轻吹过,梅树细小的枝叶上落下点点露水,如丝般悬挂。
虽然花朵开始零落,但梅子已经成熟,释放出浓郁的香气,扩散到天地间。
4. 《梅》——蒋捷红棉似火出村丘,绿幕几重山阵垒。
濛濛芳信知谁解,急向墙头杏脸飞。
这首简短的诗集中了梅子熟了所带来的愉悦与美感。
梅花红艳如火,勃勃生机。
绿色的幕幕如山藩般环绕,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屏障。
梅花仿佛在风中传递出芳香的信息,却不知有谁能解读。
在这个时刻,梅花绽放在墙头,红艳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梅子熟了,是冰雪融化的预兆,是寒冷冬季即将过去的标志,也代表着新生和希望的到来。
诗人们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诠释了梅子熟了的美丽与香气,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祝福。
夏梅说文言文翻译钟惺《夏梅说》原文及翻译钟惺原文: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
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
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
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
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
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
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①,有《夏梅诗》始及于叶。
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
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
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
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
此咏夏梅意也。
[注]①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译文:梅花冬天开放,是人们容易知道的事情,然而它也有被人们关注的时候。
冬春之际,冰雪之中,梅花开得繁多而又灿烂鲜明,雅人俗人纷纷抢着去欣赏,这就是它非常热闹的时候了。
三、四、五月时,梅子结实繁多而串联,和风吹,甘霖降,这时候(来赏梅的人)开始冷清了。
当花朵凋零,梅子熟谢时,时间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树叶与树干相依相守,和烈日相互对抗,而这时(来赏梅)真是非常冷清了。
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
唐代诗人张谓的诗《官舍早梅》里头所歌咏的梅,是花快要凋谢,而梅子才刚要生出来的时候。
歌咏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到了叶子茂盛时,已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
董崇相廷尉,在南京当官,目前正在休假,他写了夏梅诗,才开始在诗歌里涉及到叶子。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梅叶,那也就不称其为夏梅了。
我替梅感念这份情谊,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写诗唱和,并画一幅图画来送给他。
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
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假如真是“热”(权势)所在的地方,即便他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
各种水果、蔬菜、蔬果上市时间各种水果、蔬菜、蔬果上市时间各种水果上市时间(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所以上市时间也有不同。
)杏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樱桃成熟期5月中旬到6月中旬桃 6月中旬到10月初都有成熟李子早熟品种6月上旬就开始上市,最好吃的应在8、9月期间成熟玫瑰香葡萄 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才进入成熟期,味道口感才会好巨丰葡萄 9月上中旬才能上市枣大多数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苹果有些品种入伏后成熟,中晚期成熟的苹果“红星”9月底熟,“富士”系列到10月份才能上市。
梨早熟品种8月上旬成熟,如“绿宝石”,价钱较贵。
大多数梨在9月底或10月初上市一月——柿子、猕猴桃。
如果猕猴桃太硬,把猕猴桃装入塑料袋内,再把切开的梨或苹果同袋混装,然后将袋口密封3~5天,催熟后食用。
柿子有去疲劳的作用。
二月——甘蔗。
冬天吃甘蔗,最好将其切成20厘米—30厘米的小段,放入锅里煮十来分钟后捞起趁热削皮吃,比生吃更甜。
三月——菠萝。
切片泡入淡盐水中,放冰柜里冰后食用,会更香甜好吃。
四月——芒果、山竹。
山竹挑选的时候,注意看蒂是绿色的,捏起来外壳比较软的才是新鲜的。
打开以后,里面的肉质是纯白色。
如果外壳硬得像石头一样,多半是不能吃了。
五月——草莓、荔枝。
5月份上市的荔枝,多是三月红等早熟品种,味道稍带酸味,属中低档品种,6月中旬是荔枝的最好时节,糯米糍、妃子笑、桂味等味甜香浓的优良品种开始上市。
六月——樱桃。
6月中旬至6月30日正常采摘时间。
购买时选择果实饱满结实、带有绿梗的樱桃。
在3~5度下可以存放5天,常温下最多两天。
七月——桃子、李子。
桃子饱人,李子伤人,所以桃子当饭吃都没关系,但李子可要限量吃。
八月——西瓜。
夏天出汗多,丢失营养也多,适当吃些西瓜,不仅能补足丢失的水分,更能增加营养。
西但瓜性凉,感冒者不宜多吃西瓜。
九月——葡萄。
早上市的葡萄除了早熟品种外,一般都是催熟的,略带酸涩味,且含激素量大,对身体不好,建议吃正常上市的葡萄。
明贤法师:禅宗师承不拘一格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师有“只伸不缩”,徒有“只进不退”。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依止师僧修学,有各种基本次第和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教条刻板,也不意味着师徒之间要拘谨森严。
其实,寻师访道,择善知识依止,最关键的是弟子的发心。
如果发心正确——迫切地希求证悟、追求真理,并且具足善业福报,那么很快就会遇到与自己有缘的师僧善知识,这是依师的根本。
弟子如法依止师僧后,师徒之间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自然活泼、率真生动的关系。
依止师僧的方法也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虽然灵活,但都以求道为核心。
这在汉传佛教的禅宗麾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师徒以道为生命,充满情谊,一则则充满大道和智慧的公案令人耳目一新,给予当代佛子以巨大的启发,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令人叹为观止。
禅宗基本承载了整个汉传佛教的特质,禅门师徒之间觌面相呈、棒喝交参,别具风骨。
这种不拘一格的依师之道,首先满含着如理依师的内质。
相对于如理修学的弟子而言,可以理解为事师修行的“向上一路”。
这向上一路,为什么单单出现在汉地佛教的禅门中呢?其原因恐怕离不开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种种因素。
藏传佛教体系中提倡依止上师的“弟子相”,这种依止相对于藏人的行为要求来说并不是特别难,甚至有很多人能够完成得很出色。
师长一到,鞋子都不穿就磕头拜下去,这样的虔诚对于禅门的汉僧来说会有些困难,勉强行之也特别生硬。
源于民族心理的不同,汉地的民众自周秦两汉以来就依文化传承而养成了宽和、自然的生活习性,人们从来都以清淡无为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此种性情已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很难改变。
后来以禅宗为特质的汉传佛教信仰,其形式已有很多方面与中国文化水乳相溶、无法分开。
这种宗教信仰形态,打破形式,师资回互,上下平等,浑然一味。
在此种宗教信仰的形态中,如藏传佛教式的观自我如犬的谦谨依止心已经不是必须的了。
其实,禅门的这种师承状态离印度原始佛教时期的师徒关系距离很近,如《四分律藏》中反映出来的师徒相处方式就是很好的代表。
梅子熟时栀子香大花栀子香气浓烈,有人觉得它不够清雅,格调不高。
其实大花栀子是变种,原种的栀子为单瓣,花形小巧细致,香气也清幽。
小时候偶尔能见到这种栀子,卖菜的农妇将它勾在扁担上,六月燥热的市场忽然漾起一阵冷香。
南国的栀子在寻常巷陌随处可见。
自古以为,咏栀子的诗词不少,比起李商隐心事重重的“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韩翃的“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我更喜欢王建“闲看中庭栀子花”和陆游“清芬六出水栀子”这样平实的白描。
韩愈的《山石》里写栀子,“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雨后黄昏古寺,阶前芭蕉青绿、栀子娇憨,有蓬勃的山野之气。
张祜的“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
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也极有画面感,让曾在庭院里种过栀子的我为之神驰。
许多香花如茉莉、木樨、珠兰、玳玳花都可用来窨茶,栀子花也可制成栀子香片,茶味芳香醇厚,有清心明目之效。
据传有位晚清举人邀友人到青岩书院游览,恰逢谭嗣同就义纪念日,他见到满院栀子花盛开,便将栀子花瓣一片片撒入刚沏的茶中,以一杯香茶祭奠谭嗣同。
栀子之名得自栀子果。
酒杯古称“卮”,栀子花的果实酷似小酒杯,故得“卮子”之名,“栀子”正是由“卮子”而来。
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在老家,做饭是烧柴火的,大人经常上山砍柴。
某日母亲从背回的柴枝里摘下了几颗橙红的小果子,告诉她那是黄栀子,能把雪白的糯米糍粑染成漂亮的黄色。
从此,在新砍回来的柴堆里翻寻栀子果,成了她单调的少年时光里的一桩乐事。
栀子是夏天的花,而夏天正是毕业和离别的季节。
也是一个夏天,在校园里,听到一个男生说到了六月,蓦然发觉那些正在捆扎行李的四年级女生十分美丽,然而已经要道别了。
我的同学里,在离校前勇敢地匆匆恋爱的,被我戏谑地称为“黄昏恋”。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成熟优雅美丽了,懂得珍惜了,往往也就该告别了。
就像栀子,洁白馥郁过,又速速地萎成了铁锈色。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避开大学周边的那些小酒馆。
梅子熟时栀子香作者:朱子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37期“改革开放四十年”话题,从本期就开始啦!先从四十年来我们身边的“小人物”说起吧,因为我们谁叉不是“小人物”呢?人生如戏,戏比天大;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生活中,每一个角色,都值得我们尽心尽力出演。
写到这时,突然自行脑补了弘一大师的一幅字。
总感觉那字千干净净、清清爽爽,与“炫酷狂霸跩”无丝毫关联,就是清泉石上流的自然。
上面写:“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甸,梅子熟时栀子香。
”忆起过去,畅想未来,是为了更好的安住当下,记得梅子的酸甜、栀子的馨香吧。
读几位作者的文字,纵深度、故事性、画面感,仿佛都三维立体。
背着六七十斤的编织袋,进城送果园鲜货的“廊坊大姨”;以“学生仔”身份转战各个城市,错过大学毕业集体告别的当初的“外地娃”;一辈子跟笔恋恋不舍、振振有词的“老郑”;“从九寸到九寸”的画面里栩栩如生、性格良善、大气温暖的陶家老太,时而淘气、时而吵闹的半大小子……四十年,真的有这么快?“弹指一挥”,真的是个变量词,随着岁月流淌,这一挥,越来越沉重,在心不在身。
写这前言的时候,正好儿时我曾寄养的家庭里、主力照顾我的姐姐,来京小住。
我在亲友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我手里捏着一块黑黢黢、掺有绿丝丝的饼状物。
大家问:“是面膜?”哈哈,是姐姐给做的一种饼,里面有小米面、玉米面、黄豆面、黑米面、红薯叶、韭菜。
清香、素朴、可口,人间至味是清欢。
妈妈20多年前就离世了,从小照顾我的姐姐,从情感到习惯,都起到了“替补妈妈”的效用,虽然她只大我14岁。
但她能清楚说出,我刚会数数,叽里哇啦上桌吃饭数筷子的日事。
还能轻易从记忆里,随便拽出一样儿我儿时贪恋的美食,变魔术般端到我面前。
姐姐每次来看我,家里人都很宠她。
有一天地坐在沙发上感慨:“真的没想到,我这辈子能戴上大玉镯子!”我一听,乐了。
姐姐读到小学四年级退学,因为我出生,到了她家。
虽然中间,因为父母生活变迁,我还换过另外两个寄养家庭,但跟着姐姐的时间最长。
《诗经》里的药与美食之“梅子熟了”2021-01-01 10:01华人号:中国文化在南宋赵师秀的《约客》中,这样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的黄梅指代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也就是春夏之际。
而梅子本身为何物呢?夏天你肯定喝过酸梅汤、乌梅茶吧;嘴馋的时候,朋友聚会的时候,一定吃过九制话梅吧。
一想到这儿,齿间酸爽,口舌生津……。
不说了,回正文梅子:别称青梅、酸梅。
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
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
梅子可以鲜食,可以制作梅子茶、梅子酒等,也可以制作成果脯,还可以用作各种点心或菜肴的配料。
另外如酸梅汤,乌梅茶,九制话梅等等,可以食用的方式很多哦。
如果说《约客》中的梅子只是一个时令的代称,那么《诗经》中的《摽有梅》所表达的内涵就丰富多了。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biào:坠落。
有:语助词。
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或七成,即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
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
迨dài:及,趁。
吉:好日子。
今:现在。
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
塈jì:取。
谓: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译文: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快开口莫再迟疑。
看到了吗?这梅子在先秦时期,可是一种代表爱情的信物呢!这首诗更是出自一位渴望爱情、婚姻的妙龄女子之口。
放在今天社会,也会觉得,哇!好热情豪迈的女汉子啊!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编的吧?古代封建社会,女人哪有地位哦?别说谈恋爱,就是入了洞房,还没揭盖头,可能都还不认识夫君呢!如果有人这样想,那就是太不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了!《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梅子熟了类似句子
1. 果实饱满的梅子,已经成熟了。
2. 看那枝头上的梅子已经红透,好像已经熟透了。
3. 这些梅子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了。
4. 果实颜色由绿变红,梅子熟了。
5. 发现梅子又甜又酸,原来梅子已经熟了。
6. 梅子的皮色由亮绿色变为亮红色,梅子熟了。
7. 终于等到这些梅子变得丰满美味,原来梅子熟了。
8. 只有当这些梅子变得甜美,才能够理解梅子熟的意义。
9. 梅子的香味越来越浓,这些梅子已经趋于完美的熟透状态。
10. 煮着煮着,梅子的酸味慢慢被糖份代替,原来梅子熟了。
11. 梅子树上结满了饱满的梅子,它们已经长大成熟了。
12. 当你靠近这颗梅树时,会发现满枝头都是成熟的梅子。
13. 梅子被太阳“晒”得红透了,这些梅子已经熟透了。
14. 在梅树下,品尝着新鲜熟透的梅子,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15. 这些梅子越来越甜,说明它们已经成熟了。
梅子熟也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者。
襄阳人也。
姓郑氏。
幼岁従师于荆州玉泉寺。
初参大寂(马祖道一)。
问:“如何是佛。
大寂云:即心是佛。
师即大悟。
唐贞元中。
居于天台山余姚。
南七十里梅子真旧隐。
时盐官会下一僧。
入山采拄杖。
迷路至庵所。
问曰:“和尚在此山来多少时也。
”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
”又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
”师曰:“随流去。
”僧归,说似盐官。
盐官曰:“我在江西时,曾见一僧。
自后不知消息。
莫是此僧否。
”遂令僧去请出师。
师有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
郢人那得苦追寻。
”
大寂(马祖道一)闻师住山。
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
我便向这里住。
”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
”师云:“作么生别。
”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
任汝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其僧回举似马祖。
”祖云:“大众,梅子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