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根基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同步教材理解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格式:pdf
- 大小:23.11 MB
- 文档页数:1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专题二 考题突破——整体把握,细心比对一、读文:勾画圈点,整体把握论述类文章阅读是一种信息型阅读,以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为目的。
虽说读起来有肯定难度,但是,假如能辅以勾画圈点,把文本中的重点内容画出来,力求读通、读透、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那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
1.要做好阅读前的预备。
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示意,要张弛有度,克服紧急心理,集中留意力。
2.边读边勾画圈点出下面的内容。
(1)圈点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这些重要的句子是指:①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等。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圈点出文中重要的词语。
这些重要的词语是指:①反复消灭的词语,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愿思。
②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们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及其段落的思路。
③论点与论据。
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
在提问中,对论点发问则答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
④限定性的词语、定语与状语,如年月时间(多次消灭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凡是、全部、都、全、几乎等),又如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最、格外等程度词,迄今为止、假如、可能、肯定等已然、未然、或然词语)。
3.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和思路。
圈点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及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前面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看看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基本观点包含的是什么内容,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阅读示例: 中国历代正史皆必▲ ▲记“礼乐”史。
有心争辩中国音乐史▲ ▲ ▲的人须▲进入正史的音乐史▲ ▲ ▲中寻宝。
不娴熟古汉语,不养成阅读四库音乐文献习惯的人,则不能治中国音乐史。
画线句子点明白正史的音乐史在争辩中国音乐史中的作用。
“音乐史”消灭两次,表明论述对象。
分析综合一、[2016·河南三市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郝立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
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
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
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
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
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一、(202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快速崛起供应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变更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或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更的标记。
因此,瓷器的演化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化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索和相识。
假如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来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相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沟通高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沟通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其次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一)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教学目标1.熟知考纲,了解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2.掌握理解概念和句子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强化训练了,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教学过程:一、感知考纲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命题特点新课标试卷把论述类文章当作必考内容来考,而且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
考点一般采用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在所设的试题中两个能力层级均有涉及,在六个小考点中重点考查重要概念、文章内容的筛选并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个小考点。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理解能力层次的要求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这是论述类文章“理解”层级中的两个重要考点,这一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必设试题,具体命题时紧扣文本,不引申,不拓展。
题型采用“四选一”单一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
三、文本知识“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高考所选的论述文,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
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文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主要考点如下:绝招一辨识陷阱,精准答题授解题绝技(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T1B项) [选项]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原文]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分析] 该选项属偷换概念;理由是: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
[解题] 应注意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对点演练](2015·湖南省卷,T13C项) [选项]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原文]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
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分析] 该选项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T2B项) [选项]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原文]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分析] 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理由是:古史辨派批判旧史学是因为旧史学经不住史证,其中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说它们“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于文无据。
[解题] 仔细检查所给选项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对点演练](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T3B项) [选项]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